《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方法》1.3弛豫過程和弛豫時間

2021-02-13 想個名字啊好難

原教材摘抄、筆記、每日閱讀打卡

《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方法》+《核磁共振成像--生理參數測量原理和醫學應用》

技術流,原理書,很難,預計總閱讀時間一年半

1.3.1自旋晶格相互作用,自旋晶格弛豫時間T1

*把樣品置於外磁場中,它是怎樣發生磁化的呢?置入前,核基態自旋能級是簡併的,即隱含著磁能級。置入後,能級徵服對稱劈裂形成磁能級,即塞曼能級。起初,各塞曼能級上核自旋數目相等,這對應「高自旋溫度」。然後,經過弛豫過程逐步達到負能級上核自旋數目稍多而正能級上核自旋數目稍少,以滿足玻爾茲曼分布的熱平衡狀態,此謂核樣品被B0所磁化。顯然,核自旋系統的總能量是減少了。可見,磁化對核自旋系統來說是一個失能降溫過程。自旋系統與周圍環境(晶格)之間必須有某種形式的「熱接觸」,它交一部分能量給晶格,才能「冷」到晶格溫度,達到熱平衡,建立起玻爾茲曼分布。

*這一過程是通過自旋晶格相互作用進行的,故叫做自旋-晶格弛豫。描寫自旋晶格弛豫過程長短的特徵時間叫做自旋晶格弛豫時間,用t1表示。

*t1短,意味著弛豫過程快,也意味著晶格場中有較強地適合與自旋系統交換能量的電磁場成分(即頻率相近)(個人理解,比如脂肪);反之,t1長,則意味著晶格場中這種電磁場成分比較弱。

*對不同物質,t1差別很大,從幾百毫秒到幾天。如純水的t1=3s;人體水的t1約在0.5-1s範圍;固體中的t1很長,為幾小時甚至幾天。

*自旋晶格相互作用涉及兩個熱動力學耦合系統之間相互交換能量的過程。對於每個自旋躍遷,在晶格中必然伴隨有一個等價的躍遷(方向相反)。

1.3.2自旋-自旋相互作用,自旋-自旋弛豫時間t2

因為u1和u2是同類核(鄰近兩個核磁矩),進動頻率相同,相互作用(交換能量、交換自旋角動量)很容易,在量子力學裡,被認為是一個「fli-flop(桌球)」的過程,與核電子學中多諧振蕩器相類似。這個過程可以在整個自旋系統內相繼發生,能量子在鄰近核自旋之間傳遞。

*這種能量轉移的速度取決於自旋-自旋相互作用的強度,用一個自旋-自旋弛豫時間t2描述。自旋自旋弛豫通常比自旋晶格弛豫要快,在人體中t1一般比t2大一個量級。

1.3.3相關時間

*粗略的說,人體水分90%以上屬於「自由水」,不到10%屬於束縛水。

1.3.4人體水質子弛豫特性

*關於細胞水動力學有不同的模型,通常把細胞漿(質)看做離子和宏觀分子在水中的稀溶液。用兩相假設(「束縛相」和自由相)來解釋組織水弛豫的數據。大部分水(≥90%)被認為處在自由狀態,NMR特性類似於正常水,更確切的說是一種細胞鹽溶液;剩餘部分(≤10%)被認為是束縛在宏觀大分子上(如蛋白質、DNA等)。

*例如肝水密度低,t1也短(高弛豫率),這是由於相對大份額的水被束縛;腦和肌肉水含量高,t1也長;腎中水含量中等,t1介於其間。

*水密度對自旋晶格弛豫有一個放大效應:水含量有一小變化,典型的是百分之幾,則t1可有一個大的變化。這是mri中t1成像的基礎,它反映t1分布而不是簡單的自旋密度成像。

*病例條件,在一些腫瘤中束縛水釋放,使自由水比例增大,於是t1變長。

*T1隨b0增高而增長。

*有些組織,如乳房是顯著的非指數t1弛豫,有兩個指數成分,在60MHZ時,脂肪t1=200ms,乳腺t1=900ms,這是典型的多弛豫,也有人叫做交叉弛豫。

*在t2弛豫中,沒有從核自旋到晶格的能量轉移,但塞曼能級之間相互交換能量。

*t2對外場不如t1敏感。

1.3.5腫瘤鑑別

*除黑色素瘤外,惡性組織的t1都比相對應的正常組織t1高。

*關於在腫瘤組織中t1升高的根源有很多推測。有人相信它是一個水含量的問題,而另一些人認為它反應了宏觀分子結構的變化。當然,水含量也是一個主因素之一。許多研究結果提示,t1升高與生長速度,較高水含量有關。

相關焦點

  • 腦成像技術之核磁共振
    1 Tesla的磁場的強度相當於20000倍的地磁場。臨床用核磁共振儀器產生的主磁場通常為1.5T或3T,科研用的核磁共振主磁場強度最高可達11.7T。這一過程的磁場變化可以穿越顱骨,抵達記錄儀器。籠統的說,核磁共振成像就是依此來成像的。具體的說,氫原子核恢復的過程包括T1弛豫和T2弛豫,分別對應於縱向磁場的恢復和橫向磁場的消失。我們先來看T1弛豫。
  • 習題解析之弛豫時間(2)
    靜磁場的強度越高,T1時間越短D.先發生T1馳豫,再發生T2馳豫 E.靜磁場的不均勻會影響T2弛豫 在各種成像方式中,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是比較難理解的。單純的片段學習是不行的,必須系統學習,從最基本的物理學原理入手,再學脈衝序列,最後學血管成像技術、特殊成像技術。
  • 機器學習:快速準確預測載流子弛豫時間
    由於涉及到複雜的散射機制,預測這兩類體系的載流子弛豫時間是一個十分重要但又非常複雜的基礎科學問題。雖然人們可以使用簡單的形變勢理論或是全面考慮電-聲耦合來預測弛豫時間,但這兩種方法都只能處理原胞較小的結構。以輝碲鉍礦族化合物為例,該研究工作採用基於壓縮傳感技術的機器學習方法,提出了物理意義明確的描述符來快速準確預測載流子弛豫時間。
  • 談談分子模擬中的能量最小化,弛豫和平衡態
    2        弛豫弛豫(relaxation)指的是將非平衡的系統慢慢演變為平衡態。[2] 模擬剛開始時,系統的溫度,壓力等性質可能偏離設定值很遠,因此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模擬趨於平衡。通常針對體系的不同,可以分幾步弛豫不同的物理量。但是最終都需要一個預平衡過程中將系統弛豫到平衡。弛豫通常採用什麼系綜和控溫、控壓方法呢?
  • [The Basics of MRI 3.15]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3.15
    自旋弛豫%%%%%%%%%%%%%%【先閱讀下中文參考資料】以下節選自(適當改動)《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方法》——俎棟林、高家紅 著1.3.1 自旋-晶格相互作用,自旋-晶格弛豫時間 T1由於祼原子核組成的樣品是不存在的,原子核總是在分子和原子內。
  • 南科大項曉東課題組NSR:量子弛豫時間的直接測量方法
    在量子弛豫時間的測量方法上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導電電子的量子弛豫時間(τ)是凝聚態物理中的一個基本參數,決定著金屬導電率和半導體遷移率,超導體的贗能隙和臨界溫度,以及量子計算關鍵材料中的電子傳播距離。準確測量τ,並理解各種相互作用對τ的影響,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凝聚態物理中的許多前沿問題,如強關聯相互作用、弱局域化效應,拓撲材料和自旋量子材料,以及設計和製備下一代電子學器件等。
  • 水泥水化程度表徵新方法-低場核磁共振技術
    ▲本篇文章內容概要,提供給沒時間完整閱讀的用戶點擊可看清晰大圖水泥的水化程度是指在一定時間內,水泥顆粒水化量與水泥完全水化量的比值。在純水泥體系中,由於膠凝材料只有水泥,其水化程度即是整個試樣的水化程度。國內外關於水化程度測試法有化學結合水法、CH定量測試法、水化熱法和水化動力模擬等方法。
  • 【介電弛豫專題】聚合物-水界面和鐵電陶瓷的介電弛豫現象
    介電弛豫現象是指電介質在外電場作用(或移去)後,從瞬時建立的極化狀態達到新的極化平衡態的過程。通過上一期推送,我們了解弛豫型鐵電材料,今天就讓我們了解下具有介電弛豫行為的殼聚糖冰-水凝膠材料和BaTiO3鐵電陶瓷吧!    下期預告:介電材料專題。
  • MRI系列|(一)磁共振原理
    1.發展史1946年,美國哈佛大學的Edward Purcell和史丹福大學的Felix Block領導的兩個研究小組發現了物質的核磁共振現象。他們二人於1952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1967年,Jasper Jackson第一次從活的動物身上測得信號,使NMR方法有可能用於人體測量。
  • 記憶效應揭示非晶中玻色峰與結構弛豫的關聯 進展
    結構弛豫和玻色峰是非晶物質中最突出的動力學特徵。非晶固體處於非平衡態,形成過程中較快的冷卻導致局域內應力的形成,這種局域的應力偶極驅動原子(或分子)結構重排,使體系向低能態弛豫。非晶材料的結構弛豫直接導致老化,影響材料的性能,成為物理和材料科學中廣泛關注的問題。
  • 習題解析之弛豫時間
    T1時間是縱向磁化恢復到其平衡狀態的(  ) 所經歷的時間。
  • 核磁共振是什麼 危害有哪些
    核磁共振是磁矩不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場作用下自旋能級發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頻率的射頻輻射的物理過程。核磁共振波譜學是光譜學的一個分支,其共振頻率在射頻波段,相應的躍遷是核自旋在核塞曼能級上的躍遷。下面趕緊和家庭醫生在線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具體的情況吧。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NMRI?)
  • 南方科技大學項曉東課題組在量子弛豫時間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講席教授項曉東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合作,在量子弛豫時間的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 Direct Measurement Method of Quantum Relaxation Time」為題發表在我國頂級英文科學期刊《國家科學評論》 (National
  • 做核磁共振的注意事項!!!
    核磁共振(NMR)磁矩不為零的原子核,外部磁場的作用下發生自旋能級的塞曼分裂,共振吸收的物理過程在一定頻率的射頻輻射。核磁共振(NMR)光譜是光譜學的一個分支,在無線電頻段的共振頻率,相應的過渡是在核塞曼子能級的核自旋轉換。
  • npj: 載流子弛豫時間—機器學習高通量預測
    在與熱電性能密切相關的輸運係數中,載流子弛豫時間的預測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十分重要但又較為複雜的基礎科學問題。雖然人們可以使用簡單的形變勢理論或是全面考慮電-聲耦合來預測弛豫時間,但這兩種方法都只能處理原胞較小的材料體系。
  • 磁共振原理及基礎(二)
    T1弛豫代表宏觀磁化矢量的縱向恢復,也叫縱向弛豫,記不住的同學,看1是不是一個縱向。    縱向弛豫是代表宏觀磁化矢量恢復快慢的。那麼能量釋放得越快,縱向弛豫(時間)就越短,恢復穩態的過程就越快。
  • 伴隨聆聽的發展——弛豫時間
    伴隨聆聽建立起來的智力基礎,加上善用弛豫時間,就構成了解決孩子所有的學習問題的核心。應試教育不給大腦幹活的時間。應試教育下,人們的思路是這樣的:孩子還沒上小學一年級,爸爸媽媽就在那兒琢磨。將來,一定要讓孩子考上北清。考上北清呢,必須得91分。一百分滿分的話,北清的分數線就是91分。
  • 冰水-溶液-炸藥中耦合氫鍵的受激協同弛豫
    報告題目:1.冰水-溶液-炸藥中耦合氫鍵的受激協同弛豫2.探索低維體系的奧秘–配位鍵與電子弛豫報告人:孫長慶 新加坡 南洋理工大學主持人(邀請人):蔣青 教授報告時間:9月29日 上午8:00-10:00報告地點:騰訊會議ID:549 965 050主辦單位
  • 核磁共振的科學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還可以與X射線斷層成像技術(CT)結合為臨床診斷和生理學、醫學研究提供重要數據。核磁共振-臨床診斷與190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普通X射線或1979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計算機層析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相比,磁共振成像的最大優點是它是目前少有的對人體沒有任何傷害的安全、快速、準確的臨床診斷方法。如今全球每年至少有6000萬病例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進行檢查。
  • 史上最簡單的核磁共振波譜儀
    ,但仍會有大部分實驗員對它的原理不是很清楚,今天小析姐就和你一起學習它的原理和使用吧。強脈衝照射 自由感應衰減(FID)信號,計算機進行傅立葉變換NMR譜圖掃描時間長,單位時間內的信息量少,信號弱光譜背景噪聲小,測定速度高,可以較快地自動測定和分辨譜線及所對應的弛豫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