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長期從事藥品代理銷售的業內人士透露:「藥品一經代理,就會基本形成壟斷格局。供不供藥,給哪家供藥,有一整套暗箱操作的手段。為了使自己代理的藥品能順利進入醫院,代理商往往會暗中操作進行公關,一般情況下,代理商會拿出藥款的5—10%送給相關負責人。另外,為了保證用藥率高,有處方權的醫生也會收到回扣。藥品價格越高,回扣就越大。而這些公關費用都會算進藥品零售價裡,最終轉嫁到了病人身上。」
藥品層層加價是不是導致最終藥價虛高的重要原因?代理商加價到底有多大的空間?記者採訪了雷珠單抗的經銷商長沙華輝醫藥有限公司。
經銷商:我們這裡供貨價是1800。
記者:醫院為什麼賣9800?
經銷商:正常價格。我們這裡是供貨價,醫院是零售價,醫院要賺錢、醫生要抽成,而且到醫院都倒好幾手了。
這位經銷商自稱,藥品從經銷商到醫院,已經被倒了好幾手。而據我們從業內人士方面了解到,按照相關機制規定,醫院不能直接從藥廠批藥,大多通過一些招標方式來購藥,而這種藥品流通方式的某些環節又不規範,就會給藥品的幕後加價提供了可能。
藥品被嚴重抽條的吉林國藥參茸壯骨丸,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藥價虛高、規格混亂的情況。來聽銷售商的說法。
記者:多少丸多少袋多少盒?
經銷商:6丸一袋3小盒。
記者:我看其他地方銷售的是12丸每袋每盒,價格比這個也便宜。
經銷商:我們這個規格是代理下來以後做的,我們做的商標,有的廠家不一樣,價格就不一樣;規格不一樣,價格不一樣。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藥價在治療費用中所佔比例約為30%到50%,國家先後近30次降低藥價,但藥價為什麼還會這麼高?據記者調查,同一種藥品,經常會被不同的代理商分拆成不同的規格流入市場,少則3、5種,多則十幾種包裝。為此,國家發改委去年7月1日出臺《藥品流通環節價格管理暫行辦法》,對藥品規格和價格管理做了具體的約束。但藥廠、代理商、醫院這中間的利益鏈條並沒有被攔腰斬斷,層層加價仍然是某些不良企業獲取暴利的途徑,藥價虛高也仍然讓眾多患者揪心。
就在節目播出前我們了解到,對我們報導中提到的兜售嚴重抽條的吉林國藥參茸壯骨丸的這家小中醫診所,北京市衛生、工商、公安等多部門已開始展開調查。為配合調查,我們未在節目中公布該家診所的名稱。我們會在今後的節目中繼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