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廠家的同一款藥品在上海不同藥房價格相差2倍,這背後是否藏有...

2020-12-22 騰訊網

同一款藥,即便藥廠、規格、包裝完全一樣,但是在不同的藥店出售,價格卻可以相差2倍以上。

近日,劉女士在購買一款名為「魚石脂軟膏」的藥品時發現,得一大藥房此藥的售價為51.8元,而其他連鎖藥店的售價僅為15元至16元之間,這不禁讓劉女士感嘆道:「這差價也太誇張了吧?」

同樣的藥,為何價格卻相差了2倍以上?得一大藥房關於這款魚石脂軟膏的定價是否合規呢?

▲視頻:同一款藥品,藥房的售價卻相差了2倍市民疑惑:同一款藥品價格卻相差了2倍

近日,市民劉女士來到家附近的得一大藥房,準備購買一款名為「魚石脂軟膏」的藥品,從店員處得知可以刷醫保卡後,劉女士根本沒有詢問價格,就刷卡付了錢,在她的印象裡,這個藥「大概也就十多塊錢。」

沒想到,這個藥店的價格竟是51.8元!」

劉女士手裡拿著發票,看著這個數字感到非常不可思議,此前她在其他藥店也買過魚石脂軟膏,但從來沒有這麼貴過,於是她立即向店員求證:「是不是弄錯了?」

▲得一大藥房的魚石脂軟膏零售價為51.8元

然而,店員卻一口咬定,這款藥一直是這個價格,不可能弄錯。

過高的差價讓劉女士難以接受,付完款不到1分鐘,劉女士便提出了退款,卻遭到了店員的拒絕。

無奈之下,劉女士只好拿著藥離開,剛走出藥店,劉女士就打開了手機裡的外賣平臺,查找魚石脂軟膏的價格。

她發現,同樣一款魚石脂軟膏,產自同樣的廠家,同樣的規格和包裝,其他藥店的價格普遍在15元至16元之間,浮動範圍僅有幾毛錢。

▲同款魚石脂軟膏在網上的銷售價格對比

得一大藥房這一款魚石脂軟膏的價格,是其他藥房的3倍,合理嗎?」

在劉女士看來,醫保藥品都是集中採購的,應該便宜才對,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走訪發現:5家連鎖藥房只有1家售價為51.8元

劉女士購買的這款魚石脂軟膏是由廣東恆健製藥有限公司生產,規格為10%x20g每支。為了求證劉女士所說的差價情況,記者走訪了5個連鎖品牌的多家藥店,分別詢問這款藥品的價格。

記者首先來到了劉女士買藥的得一大藥房劍河店,得知記者要購買魚石脂軟膏後,店員很快將藥品拿了出來,並告訴記者價格為51.8元,可以自費購買,也可以刷醫保卡。

記者:「我記得其他藥店只賣十多塊吧?」

店員:「我們賣50多,隨便你(要不要)。」

記者:「為什麼差這麼多啊?」

店員:「廠家不一樣,有的10克,有的20克。」

記者:「我看就是同一個廠家。」

店員:「一模一樣不可能兩種價錢,你去投訴就發財了,賠你十倍。」

結帳的一位店員表示,她們只是員工,定價的事不歸她們管,如果消費者對價格有質疑,可以向消保委等相關部門投訴,該店員一邊為記者結帳,一邊說道:「不可能(貴這麼多)的。」

隨後,記者分別前往了另外兩家得一大藥房滬寧店和延安西路店,發現這款魚石脂軟膏的價格均為51.8元。

當記者提出差價的疑問後,滬寧店的一位店員說道:

不清楚別的店,反正我們是賣這個價。」

除了得一大藥房外,記者還分別走訪了老百姓大藥房、益豐大藥房、叮噹快藥以及海王星辰藥房,同樣一款魚石脂軟膏,這4家店的價格分別為15.6元、15元、15.8元以及15.3元,差價均在1元以內,但是這4家店都不能使用醫保卡購買此藥。

▲老百姓大藥房的同款魚石脂軟膏零售價為15.6元

記者將得一大藥房和老百姓大藥房購得的魚石脂軟膏進行比較發現,兩盒藥品除了生產日期相差2個月之外,其餘規格、包裝、廠家完全相同,而價錢卻相差了36.2元。

▲從得一大藥房和老百姓大藥房購買的魚石脂軟膏對比圖藥價相差2倍背後有4大疑惑待解:疑問1:藥價相差2倍是否合規?

同樣的藥,為何價格卻相差了2倍以上呢?得一大藥房關於這款魚石脂軟膏的定價是否合規呢?

記者查詢上海市醫藥集中招標採購機構——上海陽光醫藥採購平臺發現,這款由廣東恆健製藥有限公司生產的魚石脂軟膏,近三個月以來,參考採購價和參考零售價均為為45元,參照的醫藥機構均為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藥店並不在此列。

隨後,新聞晨報·周到記者致電上海醫療保障局熱線,一位工作人員表示:

如果消費者是在定點藥店刷醫保卡購買魚石脂軟膏,那麼藥店可以在參考價的標準上加價15%;如果消費者不是在定點藥店刷醫保卡購藥,那麼則屬於市場盈利行為,不在醫療保障局的監管範圍。」

該工作人員建議,如果消費者發現藥品售價超過了參考價上浮15%後的價格,可以向物價局反映,或者向藥店總公司投訴。

記者算了一下,以魚石脂軟膏45元的參考價為基準,上浮15%後的價格為51.75元,而得一大藥房51.8元的售價,超出了5分錢。

▲這款「魚石脂軟膏」在得一大藥房的售價為51.8元

3月27日上午,記者就此事向普陀區市場監管局求證,得一大藥房關於這款魚石脂軟膏的定價是否合規。

經執法大隊調查,該藥品定價是根據上海陽光醫藥採購網的參考價45元上浮15%後四捨五入所得,符合上海陽光醫藥採購網標準。

該款藥品實行市場調節價,由藥店自主定價,得一大藥房明碼標價,且銷售價格和標價一致,沒有違反市場監管價格相關法律法規的情況。」

普陀區市場監管局上述工作人員說道。

記者曾試圖就此事聯繫得一大藥房,但藥店的工作人員均表示對藥品如何定價一事不了解,建議記者撥打藥房官網電話。然而,記者多次撥打得一大藥房官網電話,卻一直沒人接聽。

疑問2:同一款藥的出廠價一樣嗎?

同樣的藥,在不同的藥房價格卻相差2倍以上,藥廠怎麼看?是因為藥品的進貨價格不一樣嗎?

對此,記者聯繫了廣東恆健製藥有限公司負責出貨的工作人員梁女士。

對方表示,魚石脂軟膏的出廠價格不方便透露,但是廠家都是統一的價格給到經銷商,再由經銷商賣給各個藥店。

中間轉了幾手,就不清楚了。」

梁女士說,據她猜測,藥價低的藥店可能只被經銷商轉手了一次,而藥價高的藥店可能中間轉手了很多次,但是藥品最終售價的高低和藥廠沒有任何關係,「這些錢也沒有進我們的口袋」。

梁女士直言,此前關於藥品的定價,有相關文件進行把控,但是如今這份文件已經作廢,如今藥品的定價大多屬於市場行為,一些平臺為了競爭,推出了很多優惠活動,藥品的價格就會變得很低。

有的電商平臺,(藥品)售價比我們的出廠價還要低。」

梁女士說,雖然藥價不同的現象在行業內比較普遍,但是某些藥店的藥品定價過低,也讓她感到很費解。

疑問3:藥房的藥價是如何定價的?

那麼,連鎖藥房的藥價究竟是如何定價的呢?

記者先後聯繫了多家藥房,其中老百姓大藥房商品管理部的錢先生向記者詳細介紹了他們藥房的定價流程。

據錢先生介紹,藥品採購一般分為兩種模式:集團採購和本地採購。

「我們集團在湖南,集團採購的藥品發到上海時,會提供一個建議零售價。」錢先生說,集團採購的藥品一般會參考物價網平臺上的信息,然後根據這些信息制定一個零售價,「這些零售價,我們可以直接拿來用」。

而本地採購則是向上海的供應商購買藥品,供應商在發貨時,會向藥房提供建議零售價。

錢先生表示,他們一般會綜合這個建議零售價,以及上海陽光醫藥採購網的參考價,進行最終定價。

供應商除了給我們藥店發貨,還會發給其他醫院、連鎖藥店。」

錢先生說,不同的醫藥機構,採購藥品的規模和數量不同,也會影響藥品的供貨價格,需求量越大,價格協調的空間也越大。

此外,有的藥店還會選取部分藥品進行降價,以促銷活動的模式吸引顧客,這種現象在各個藥店都會出現,而其他藥店相同藥品的價格,也是他們定價參考的重要標準之一。

個別藥品確實會出現定價比成本價低的情況。」

錢先生透露,針對魚石脂軟膏這款藥來說,最終的價格肯定不是一家藥店能夠決定的,而是綜合了許多市場因素,「即便是虧本買賣,如果大家都賣這個價,我們也就賣這個價」。

疑問4:部分藥房售價為何遠低於參考價?

既然得一大藥房的魚石脂軟膏的定價合規,那麼老百姓大藥房、益豐大藥房、叮噹快藥以及海王星辰藥房關於同一款藥品15元—15.8元的定價,為何會遠遠低於上海陽光醫藥採購平臺45元的參考價呢?

▲同一款魚石脂軟膏,部分藥房的售價為何遠低於45元的參考價?

3月27日,記者就這一問題分別採訪了上海發改委、市衛健委以及醫保局等相關職能部門。

上海市發改委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根據2018版《上海市定價目錄》規定,市發改委只對部分公立醫療機構的基本服務進行定價,例如門診、住院以及部分檢查費用,但是針對某一種具體的藥物,不在發改委的定價範圍內:

你可以問問衛健委或者醫保局。」

隨後,記者致電上海市衛健委,一位工作人員表示,衛健委對藥店藥品沒有定價的權限,建議記者向藥監局了解情況。

當記者聯繫到市藥監局工作人員時,對方直言,藥監局只負責監管藥品質量問題,而藥品定價的問題不歸藥監局負責:

無論是哄抬藥品價格還是藥品價格浮動不合理,都需要向發改委等物價部門諮詢。」

最後,記者又採訪上海市醫保局相關工作人員,對方則表示,針對這一問題,「醫保局暫時不作回應」

相關焦點

  • 同一條街同一款藥,價格貴一倍!你「入坑」了嗎?
    近日,有消費者反映同品牌同規格的藥品,不同的藥店售價相差高達一倍,這是為何? 來自消費者的疑惑:不比不知道! 同款藥卻不同價讓羅女士很疑惑也很煩惱,「都是同一個廠家生產的同規格藥品,成分一樣,包裝也一樣,但是為什麼會有幾塊錢的差價呢?」 與羅女士一樣,市民董女士也發現自己經常購買的雲南白藥集團生產的蒲地藍消炎片差價也很明顯。
  • 西安藥價市場調查 同一種藥不同藥店價格差百元
    近日,記者採訪普通市民、藥店、醫藥公司以及醫院,了解目前市場上的藥品價格亂象,以及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對這一藥價新政的反應。    6月1日起,藥價開始放開,記者走訪西安朱雀路、吉祥村、科技路多家藥店,發現市場反應平靜,各藥店幾乎都有促銷活動,幾種常用藥,如京都念慈庵咳嗽糖漿、小兒氨酚鈉敏顆粒、黃連上清丸、雙黃連口服液等價格均未變。
  • 【雲南網315特稿】同一條街同一款藥價格貴一倍 家門口便利藥店買...
    近日,有消費者反映同品牌同規格的藥品,不同的藥店售價相差高達一倍,這是為何?來自消費者的疑惑:不比不知道!「我經常要購買『代文』降血壓藥品,一般就是購買星期包裝,之前在離家較近的一心堂藥店購買『代文』要28塊多,後來發現單位附近的立康藥店購買同款藥品還不到25塊,之後我就一直在立康買了。」
  • 三甲醫院內藥房賣高價,同款藥價格竟然貴10倍!怎麼回事?
    日常去藥店買藥,大家有沒有發現同一種規格、品牌的藥品,在不同的藥房售價都不一樣。再加上各個藥店還有會員優惠,藥品規格多,價格也繁多,想要比價,實在太難!但在近日,街坊陳女士通過藥品比價,結果卻讓她大吃一驚。
  • 常德:同一藥品社區醫院售價高於藥房58% 官方回應系採購價
    請切實加強社區醫院的藥品價格管理紅網時刻常德6月13日訊(記者 黃剛)6月10日,79歲的常德市民羅先生在武陵區白馬湖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社區醫院)購買的廣州某廠家生產的複方甘草片,售價是15.8元一瓶,而同一品牌的該藥物在九芝堂藥房售價只要10元。
  • 藥房難尋十元以下感冒咳嗽藥 廠家稱因工藝升級調價
    腹可安之前一罐才三四元,目前也漲到了六七元一罐;用於治療腸道感染、腹瀉的複方木香小檗鹼片之前有瓶裝的,幾元錢一瓶,但昨日記者走訪藥房時,工作人員說:「那個價格太低,廠家不做了,出了盒裝的,39.8元一盒,漲了七八倍不止。」此外,三九胃泰、黃連上清片、強力枇杷露等產品都有提價現象。
  • 高的賣18元低的8元 同款「乳酸菌素片」價格懸殊
    溫州網訊 同一廠家、同一劑量、同一款藥,一盒江中牌「乳酸菌素片」有的藥店只賣8元錢,有的賣10元錢,而有些藥店則賣18元,價格懸殊,令消費者不解。  -讀者反映 同一盒藥品藥價相差10元  「藥品價格相差真是太大了,兩家店,同一種藥,竟差了10元。」
  • 西安藥價市場調查 同一種藥一家賣16元一家賣3元
    最讓人不明白的是,明明距離只有幾十米甚至門對門,兩家藥店同一藥品的藥價就能差很多。  高陵的張先生最近就因為藥價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以前知道每家藥店價格都有點差別,但沒想到同樣的藥能差上百元,這也太沒譜了!」他說,因車禍後身體受損,醫生建議購買一種提高免疫力的注射藥品,可在門對門的兩家藥店裡,一盒藥居然相差了100多元。
  • 媒體調查稱部分藥品中間環節利潤達20倍
    北京的張先生向我們欄目反映了他遇到的一件怪事,他所用的一種名為克林黴素磷酸酯注射液的藥品在北京和山東的醫院裡價錢相差很懸殊,那麼張先生反映的情況是否屬實,這種常用藥品會不會存在價格問題呢?北京的張先生患有慢性支氣管炎。
  • 傑士邦同一款產品換名銷售獲50倍暴利
    王海舉報:「傑士邦」50倍暴利  同一款產品換名銷售成本2元賣近百元  成本2元的安全套換了個新名字,竟賣到了百元,打假名人王海向國家發改委舉報「傑士邦」存在暴利行為。  「這就跟當年的歐典地板一樣,冒充洋品牌的目的就是為了誤導消費者。」王海說。  「約2元錢成本的超薄安全套,賣到五六十元已經很暴利了,而傑士邦公司使用了『新馬甲』之後,同樣的東西居然銷售價高達百元。」王海質疑說。  王海所說的「新馬甲」是指傑士邦公司旗下的安全套新品牌「瑪尼仕」。
  • 訂貨單曝藥品驚人差價:出廠價1.2元零售18元
    記者由此調查發現,出廠價僅為1塊多的藥品,在不同的藥店能以7元至十多元不等的價格出售。業內人士稱,這種情況再正常不過。果真如此嗎?同款藥的零售價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去年公布的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格,對它是否適用?一種普藥(指在臨床上已經廣泛使用或使用多年的常規藥品)的身價究竟如何在出廠後翻了數番,擺上了藥店的貨架?
  • 同一種藥價格相差懸殊,你遇到過嗎?
    這時候劉女士注意到,在這張條子上醫生還詳細的寫下了一個藥店地址,於是,劉女士按照醫生寫的找到了這家藥店。開出藥來後,劉女士才發現,所謂的"雪立,得祥"實際上就是夏枯草顆粒和清熱散結片,"雪立,得祥"僅僅是藥品的品牌,而且同廠家同規格的藥劉女士家附近的小區也有賣,價格也沒有這麼高。
  • 同一服中藥3家店價格差一半 市民嘆中藥價不靠譜
    倍。他不禁感嘆:「中藥價格,你到底有譜沒?」同一服藥一家15.6另一家8元5日,家住西郊漢城路的張師傅稱,同樣包括熟地、藏紅花、牡蠣等藥材的一服中藥,在漢城南路一家藥店每服15.6元,另一家大藥房的土門店每服12.92元,還有一家藥房慶安店每服8元,最高的和最低的相差近1倍。「為啥價格差別這麼大?」
  • 帶狀皰疹用藥劑量國內外一天竟相差5倍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皮膚性病科主任醫師馮愛平告訴健康時報記者,但伐昔洛韋國內外推薦服藥量一直不統一,國外用量一天3次,一次1克,而國內則是一天2次,一次0.3克。同一種藥,國內外藥物使用量一天竟相差5倍。患者困惑 一天吃幾片藥到底聽誰的?
  • 相同店鋪的同一款商品,為什麼拼多多和淘寶售價卻相差那麼多?
    近來越來越多網紅、明星紛紛加入這一行列,企圖在電商這一大經濟體下分一杯羹。雖然很多可供電商帶貨的平臺都有自己的購物平臺,但多數電商還是將店鋪嫁接到淘寶、拼多多和京東這樣的電商巨頭上來。喜歡網購的朋友手機上基本都裝有這三款APP,畢竟這三款APP的企業價值觀及商品定位都是不同的,淘寶商品種類多、拼多多價格低、京東物流快,對於廣大用戶來說,也算做到了各取所需吧!
  • 同一養老服務價格相差數倍 有老人一次家政用一月補貼
    在老年人的消費觀念還未轉變的情況下,價格低廉的服務商需要依賴政府支持才能維繫,價格相對高的服務商卻讓老人望而卻步。  理髮價格相差最高可達6倍  北青報記者通過走訪發現,各個社區的養老服務內容多種多樣,但同一類服務的價格卻差距很大。
  • 300萬帶狀皰疹患者的苦惱:國內外用藥劑量為何相差5倍之多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皮膚性病科主任醫師馮愛平告訴健康時報記者,但伐昔洛韋國內外推薦服藥量一直不統一,國外用量一天3次,一次1克,而國內則是一天2次,一次0.3克。同一種藥,國內外藥物使用量一天竟相差5倍。患者困惑一天吃幾片藥到底聽誰的?
  • 400電話亂象:同一號碼不同代理商資費差六倍
    400電話亂象:同一號碼不同代理商資費差六倍   中新網2月1日電(IT頻道陳璞)從代理商的魚龍混雜再到屢屢被利用為行騙工具,曾經被很多人視為企業信譽形象的「400」電話正逐漸喪失其原有的光環。  選中「靚號」 代理商坐地起價800倍  在一級代理直至二三級代理的層層分包下,聯通、電信、移動三大運營商旗下的400電話業務幾乎被各級代理商所瓜分,也因此亂象頻出。
  • 16元的藥換家藥店只賣3元 業內稱進貨渠道發價不同
    「這藥品價格市場也太混亂了吧,是16塊買得冤,還是3塊買的是假藥?」華商報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疑惑  同樣的藥在不同店價格相差4倍多  因兒子生病了,6月3日,崔先生在西工大路路西的「保健醫藥店」,買了一盒6支裝的「齊天德」牌「健兒清解液」,花了16元。
  • 這款藥3年漲價600%!誰是背後「元兇」? |心絞痛|進口藥|藥品|硝酸...
    「房價十年才漲了近5倍,藥價這是要逆天嗎?」自去年11月起,已有多家媒體走訪各地藥店,發現一些常用藥價格確實有不同程度上漲,有的藥藥價甚至三年漲幅600%。自媒體甚至發文稱,國內常用藥品藥價漲幅已經趕上房價。實際上,觀察者網注意到,部分國產藥藥價雖然上漲,但仍比進口藥價便宜數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