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都在滑滑梯,可好玩了,你想去滑滑梯嗎?我們一起上去吧!」
我們經常在兒童遊樂場聽見媽媽對自己的孩子說這樣的話,而且孩子還能準確的反應,在媽媽的帶領下爬到滑梯頂部,然後滑下來。淘氣的孩子甚至不等媽媽帶領,自己像只小猴子一樣就率先爬上去了。
但是,這句話,對於自閉症譜系的孩子來說,可能就沒那麼好理解了,這麼長一句話會讓孩子感覺很懵,不知道媽媽在說些什麼,更不知道自己到底該怎麼做。
為什麼看似簡單的一句話,我們的孩子就聽不懂呢?
其實這句話一點也不簡單,首先是表達了小朋友們在滑滑梯(客觀事實),其次是滑滑梯好玩(主觀感受),然後才問孩子想不想去滑滑梯(提問),最後要求孩子和媽媽一起上去(指令要求)。
所以我說這句話很複雜,因為孩子根本不理解這句話表達了什麼,也不知道該回答「想滑滑梯」呢,還是「和媽媽一起上去」呢?
確實,譜系兒童無論是在認知上,還是在語言接受及指令執行上,都存在一定障礙。更何況如此複雜的高級語言表達,孩子無法做出正確反應也是正常的。
那麼應該怎麼給孩子下指令呢?我們一會兒給出答案,先來看看歡歡小朋友在姥姥家的情況。
今天歡歡和爸爸媽媽去了姥姥家,一路上經過鄉村田野,歡歡和爸爸媽媽打開車窗,呼吸著這難得的新鮮空氣,空氣中還夾雜著青草的氣息,讓人的心情瞬間變得爽朗起來。
中午的時候,姥姥給歡歡拿了個小盆,把黃豆倒在裡面玩兒。歡歡看見黃豆在盆子裡跳舞,她也手舞足蹈的,姥姥看她如此開心,她對歡歡說:「寶寶,我們把這個黃豆洗乾淨了還可以炒豆子吃,你想不想吃炒豆子呀?」
歡歡一愣!媽媽以前從來沒有教過歡歡「黃豆」這個詞,她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黃豆,更不知道炒豆子是什麼。
姥姥看歡歡沒有反應,晃著盆子來吸引歡歡的注意,歡歡看到豆子又跳起來了,趕緊探看向姥姥手裡的盆子。姥姥說:「我們來數一數有多少豆子好不好?」於是,姥姥從屋裡拿出來一個礦泉水瓶子,每數一顆豆子,就把豆子放進瓶子裡,歡歡看著有趣,也學著姥姥的樣子把豆子放進瓶子裡。
遊樂場媽媽說:「小朋友們都在滑滑梯,可好玩了,你想去滑滑梯嗎?我們一起上去吧!」和歡歡姥姥說:「寶寶,我們把這個黃豆洗乾淨了還可以炒豆子吃,你想不想吃炒豆子呀?」都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就是沒有正確評估孩子當下的認知情況,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滑梯,什麼是黃豆,所以當家長說出這樣的詞彙時,就如同不懂西班牙語的我們,身處一個說西班牙語的國家一樣,根本不理解別人在說什麼。
如果媽媽想要孩子認識滑梯,只需要指著滑梯說:「滑梯。」等待孩子的反映,孩子會跟著媽媽說:「滑梯。」當孩子正確說出滑梯的時候,媽媽需要給孩子他自己喜歡的一小塊實物(強化),或者表現出很開心的表情:「真棒,對的,這是滑梯。」漸漸的,孩子會把滑梯和眼前的實物滑梯聯繫起來。
如果媽媽希望孩子爬到滑梯上,可以用有趣興奮的音調說:「上去,上去,上去!」並且帶領孩子往滑梯上爬,如果孩子爬上去了,也記得及時給與孩子一小塊他喜歡的食物,或者說:「很好,你做到了,真棒。」
同樣的,針對姥姥與歡歡的情況,當歡歡對在盆子裡跳躍的黃豆產生興趣時,不要一股腦告訴她洗黃豆,炒豆子之類的,而是先教歡歡認識黃豆,姥姥可以搖晃盆子裡的黃豆說:「黃豆。」然後讓歡歡仿說:「黃豆。」
為了避免歡歡把裝黃豆的盆子也認成黃豆,姥姥還應該拿起一顆黃豆說:「這是黃豆,黃豆。」歡歡繼續跟著說:「黃豆。」
接著,姥姥可以加深歡歡對黃豆的認知,拿起一顆黃豆,問歡歡:「這是什麼?」這時候不要再給語言提示,歡歡說:「黃豆。」如此反覆,歡歡才能認識黃豆。
在給孩子進行訓練的過程中,指令越簡單,孩子越能懂你希望他做什麼。
我們給孩子做訓練切記操之過急,一定要一步一個腳印走踏實,只有孩子掌握了足夠多的詞彙之後,才能慢慢增加訓練難度。貿然增加訓練難度,會讓孩子無法完成訓練,也會影響家長對孩子訓練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