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外籍居民體驗中秋節文化 穿韓服學韓禮不亦樂乎(組圖)

2021-01-17 東方網

原標題:在韓外籍居民體驗中秋節文化 穿韓服學韓禮不亦樂乎(組圖)

圖為身穿韓服的外籍居民正在學習中秋節傳統禮儀

  人民網9月3日訊 在韓國,中秋節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據韓聯社報導,在中秋佳節即將來臨之際,首爾多地舉行了讓外籍居民體驗中秋節文化的活動.

  2日下午,位於首爾鍾路區瑞麟洞的首爾國際中心內舉行了「與外籍居民一起過佳節」的活動,身著韓服的外籍居民興致盎然地學習中秋節傳統禮儀。與此同時,來自國際婚姻家庭的媽媽和孩子們聚集在位於首爾陽川區新月洞的大韓紅十字會緊急救護中心,聽取和學習有關節日祭禮的說明。

來自國際婚姻家庭的媽媽和孩子們

  人民網9月3日訊 在韓國,中秋節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據韓聯社報導,在中秋佳節即將來臨之際,首爾多地舉行了讓外籍居民體驗中秋節文化的活動.

  2日下午,位於首爾鍾路區瑞麟洞的首爾國際中心內舉行了「與外籍居民一起過佳節」的活動,身著韓服的外籍居民興致盎然地學習中秋節傳統禮儀。與此同時,來自國際婚姻家庭的媽媽和孩子們聚集在位於首爾陽川區新月洞的大韓紅十字會緊急救護中心,聽取和學習有關節日祭禮的說明。

來自國際婚姻家庭的媽媽和孩子們

  人民網9月3日訊 在韓國,中秋節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據韓聯社報導,在中秋佳節即將來臨之際,首爾多地舉行了讓外籍居民體驗中秋節文化的活動.

  2日下午,位於首爾鍾路區瑞麟洞的首爾國際中心內舉行了「與外籍居民一起過佳節」的活動,身著韓服的外籍居民興致盎然地學習中秋節傳統禮儀。與此同時,來自國際婚姻家庭的媽媽和孩子們聚集在位於首爾陽川區新月洞的大韓紅十字會緊急救護中心,聽取和學習有關節日祭禮的說明。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

相關焦點

  • 韓國小朋友穿韓服做鬆餅迎中秋(高清組圖)
    原標題:韓國小朋友穿韓服做鬆餅迎中秋(高清組圖) 韓國小朋友穿韓服做「鬆餅」迎中秋(網頁截圖)  國際在線專稿:據韓聯社、韓國News1新聞網9月5日報導,中秋佳節即將到來之際,韓國人也在用自己的傳統習俗來迎接中秋
  • 韓國步入多元文化社會 外籍居民佔比4%
    人民網訊 據韓聯社12月23日報導,隨著在韓長期居留的外國人和淨移民人口的增加,韓國正在步入「多元文化社會」,外籍居民已成為帶動韓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之一。為此,專家建議認真思考如何讓在韓外國人有效融入韓國社會的問題。
  • 響應韓美演習 韓官員大嚼玉米土豆體驗戰士艱辛(組圖)
    響應韓美演習 韓官員大嚼玉米土豆體驗戰士艱辛(組圖) 2013-08-20 10:46:26 來源:中國日報網 當地時間2013年8月19日,韓國首爾,韓美「乙支」演習首日,首爾教育廳辦公室職員們為了體驗戰士們面臨糧食短缺時的艱辛,大嚼玉米和土豆代替正餐。
  • 服務外籍居民,順義一社區「暖心翻譯」能講4種外語
    這是一位剛剛返京要開始居家觀察的韓籍居民,而與他對話的是社區招募的「暖心翻譯」樸仁淑。 據介紹,雙豐街道魯能潤園社區有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外籍居民22人,近期部分人員已返京。為了更好地為這些外籍人員傳達疫情防控政策、做好服務,社區黨支部書記王景翠專門將自己多年未用的英語技能重新拾起,當起了社區裡的「翻譯」。 但由於目前返京人員大多是韓國人,英語對雙方而言都不是母語,溝通交流起來還是會出現一些問題。
  • 通知、居民公約……全部中英雙語版 這個社區很洋氣
    一名社工用英文回答外籍居民的問題。一旁,另一名社工正邀請外籍學生來參加社區文化活動。這是雲濱社區日常工作中的一幕。  作為外籍居民雲集的社區之一,更好地服務外籍居民、提升社區服務至國際化水平,是雲濱社區一直堅持的目標。近日,白楊街道雲濱社區被評為2018年度杭州市國際化社區示範點。
  • 6國語言提示、社工翻譯解圍……這個超大型社區溫暖了外籍居民
    圖說:外籍居民主動報名成為志願者 採訪對象供圖這幾天,在嘉定區安亭鎮新安社區,一份「國際版」《溫馨提示》張貼在各小區入口,內容主要是提示居民在疫情期間,出門需要戴口罩、從境外返回要到社區登記,並且留有居委的聯繫方式。
  • 外籍居民突然暈倒在小區門口怎麼辦?這個鎮在雷鋒日成立了一支翻譯...
    如果在小區門口,碰到外籍人士突然暈倒在地怎麼辦?最近,在松江區泗涇鎮文康苑小區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因為語言的不通,社區幹部們花費了大量時間後,才了解情況,是虛驚一場。「雖然這名外籍居民並無大礙,但此次事件依然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 順義新國展社區外籍居民受邀當上物業經理
    礙於語言、文化、習俗的差異,如何進一步了解居民的需求、讓居民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找到歸屬感,成為迫切要解決的難題。   為此,裕京花園物業專門設立了一個副總經理的崗位,聘請外籍居民來擔任,負責收集居民訴求和策劃文化交流活動。「經過多方考察,一位中文名叫茉莉花的外籍居民成為首任副總。」物業經理王曉磊介紹,茉莉花在中國已經生活了40年,還取得了中國藝術史的碩士學位,是位名副其實的中國通。
  • 通訊:「秋夕」——別樣的韓國中秋節
    原標題:通訊:「秋夕」——別樣的韓國中秋節  新華網首爾9月26日電(記者王家輝)韓國人也過中秋節。這個被稱為「秋夕」的日子,與當地的農曆新年、端午節並列為韓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按照傳統,秋夕之日,韓國人除了回家團聚外,還會在這天舉行一系列具有象徵意義的活動:清早,家家戶戶要舉行非常莊重的中秋「茶禮」。
  • 2019北京中秋節文化活動匯總表一覽
    本次活動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向廣大社區居民展現中秋節悠久的節日歷史及其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引領社區居民能重拾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火炬,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新煥發光彩,不斷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
  • 「最是中秋月圓時」中秋節,用文化自信凝聚價值認同
    近日,浙江省長興縣小浦鎮舉辦「中秋月圓喜團圓,移風易俗迎中秋」鄉村傳統民俗體驗活動,邀請在長興縣工作的外國友人們一起與當地村民做月餅、唱京劇,感受中國傳統特色文化,在濃濃的文化氛圍中迎接中秋節的到來;在重慶巴南區的魚洞人民廣場,來自巴基斯坦、泰國、美國等多個國家的外籍友人近距離感受了非遺技藝,現場與市民一起做月餅,感受不一樣的中秋味道;在陝西渭南,當地博物館進行中秋節飛花令詩詞大賽,吸引當地高校的外國師生駐足觀看
  • 專業引領 文化體驗 || 2018北外國際支持中小學英語教學項目外籍...
    本次培訓邀請了北外壹佳英語資深的外籍培訓師擔綱專業課程,由共建部門組織實施文化體驗活動。經過兩個部門兩個多月的精心準備,培訓於7月2日拉開序幕,至7月7日正式結束,歷時6天。部分培訓反饋中外教和培訓師合影留念文化體驗7月4日,專業培訓結束的當天,北外國際共建項目三名教師周雅婧、田園和陳曉丹帶領所有參訓外籍教師乘高鐵赴山東曲阜
  • 外籍人士居住集中社區疫情防控暖人心,蛇口韓籍居民贈錦旗致謝
    韓國籍在深居民金潤爽(中)向沿山社區黨委書記吳紅霞(右)贈送一面中韓雙語錦旗。3月20日下午,在位於深圳市南山區招商街道沿山社區的蘭溪谷一期門前,來自韓國首爾的外籍居民金潤爽向沿山社區黨委書記吳紅霞贈送了一面特殊的錦旗,上面用中韓雙語寫著:「嚴謹把關抗疫情,真誠服務為居民」。
  • 「洋雷鋒」線上當翻譯 服務上千名外籍居民
    眼下,他的任務是教會「洋居民」註冊使用「隨申碼」。打開他的手機,最先跳入眼帘的就是好幾個微信群組,涵蓋華漕鎮上千名外籍居民。作為鎮上幾乎無人不識的「洋雷鋒」,他不但線上幫忙當翻譯,向外籍居民解釋鎮裡防疫摸查和宣傳等相關信息,還負責線下信息登記、體溫檢測、秩序維護等社區志願服務工作。疫情發生之初,朋友勸其回國,但他婉拒了,「中國政府很負責,這裡很安全,我要留在這裡幫更多的人」。
  • 順義有位物業「洋經理」,她成了外籍居民的「12345」
    「裕京花園小區1750位常住居民中1026人是外籍居民,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是個非常典型的國際社區。」新國展社區黨支部書記趙華介紹,多年來,物業公司提供服務,居民訴求基本不出社區。小區內的日常維修養護等問題,物業基本可以解決,但涉及到社區公共事務,就需要街道和社區來共同協商。
  • 「國際社區」讓外籍居民協同共治!順義邀請他們當物業經理
    礙於語言、文化、習俗的差異,如何進一步了解居民的需求、讓居民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找到歸屬感,成為迫切要解決的難題。為此,裕京花園物業專門設立了一個副總經理的崗位,聘請外籍居民來擔任,負責收集居民訴求和策劃文化交流活動。「經過多方考察,一位中文名叫茉莉花的外籍居民成為首任副總。」
  • 河北性文化博物館開館 展出民國時期妓女證(組圖)
    河北性文化博物館開館 展出民國時期妓女證(組圖) 下一組:七夕東方情人節:重慶江津歡天喜地鬧塘河
  • 認祖宗不亦樂乎 24年尋根之旅牽回幾多中國心(組圖)
    認祖宗不亦樂乎 24年尋根之旅牽回幾多中國心(組圖) 更為有趣的是,本月22日至25日,兩團的29名英美華裔青年,將首次被安排入住廣州普通市民家庭,體驗地道的「老廣」生活。始於1980年的這個跨境尋根問祖活動,為何24年「香火」不斷?緣在哪?根在哪?  情結  「人沒有根好像樹沒有根,是死的!」  「尋根的體驗改變了我——一個美籍華人的人生觀。」
  • 這個毗鄰虹橋樞紐的國際社區,讓外籍居民在上海更有歸屬感
    所以,在這個基礎上,只要社區管理到位,外籍居民自然就會被吸引過來。」去年8月,來自法國的吉娜(Bahar Jena Vossoughi)隨丈夫來到上海,並選擇在閔行區華漕鎮安家,「外籍居民來上海,華漕是推薦榜上的第一。」而現在,她不僅把這裡當成了法國以外的第二個家,也會向更多的外國人推薦華漕。
  • 俄羅斯專家奧莉婭:我教留學生做月餅 讓他們了解中國中秋節的文化...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琳):國慶中秋雙節,生活在中國各地的多國友人,享受假期的同時,對中秋節這個中國重要傳統節日的內涵有著自己的理解。奧莉婭給留學生們講中秋節文化,和他們一起品嘗月餅(受訪者提供)「我叫奧莉婭,來自俄羅斯奔薩市。現在是甘肅省的外籍專家,做俄語翻譯,研究中國文化。」居住在甘肅蘭州的奧莉婭已經來中國11年了。過中秋,奧莉婭和每一位中國人一樣,離不開「月餅」這一傳統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