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是湖南省唯一完整保留民間藍印染工藝的地區。湘西民間藍印染花布主要有扎染、蠟染、藍印花布三大類。
扎染古人稱之為「絞纈」、「扎纈」或「染纈」,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開始流行。它是古代人們巧妙地利用染色工藝,使織物呈現出特殊的色暈效果,創造出的一種全新的印染工藝。唐代,由於經濟的繁榮,扎染工藝十分興旺。不過在盛唐時期,能穿著扎染服飾的只有達官貴人,一般的平民是沒有資格的。宋代,朝廷為抑制侈靡、重振國運,曾下令禁止扎染工藝的使用。以後隨著戰亂不休、兵荒馬亂局面的出現,扎染工藝便日趨衰落。唯有包括湘西在內的西南各少數民族,在中原「絞纈」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創造出更加精湛的扎染技藝、更加豐富多彩的扎染藝術品。湘西傳統扎染按製作方式分,有「先折後扎」以及「針縫」兩種工藝形式。
先折後扎的操作方式可將整幅布按幾何進行摺疊然後綑紮,也可對布料進行局部摺疊綑紮;還可無規律擠捏後綑紮。前者作品效果以幾何形為基本框架,間以自然肌理;後者則呈現為無規律的自然肌理效果。其作品形象粗獷,不求準確地表現自然對象。

針縫就是用針線縫製,按照所需圖案的輪廓走線,有時採用正扎反染,並在需要出現灰色或白色的部分包紮密材料防染。其作品效果是圖案輪廓由一條虛實變化的粗獷肌理線組成,可以表現出較細膩的花紋圖案。並且密封處產生灰色調,這樣使湘西扎染有了黑白灰三個色彩層次,擴大了表現空間。其造型空間明顯大如第一種工藝,它採用線造型,併兼用塊面輔助造型。

扎染的綑紮工序完成後,進入染色工序。扎染的染色工序與蠟染、藍印花的染色工序完全一樣,最後進行撤線清洗工序,至此,扎染所有的工序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