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染擁有眾多製作工藝,古人名之曰:「四纈」即夾纈(鏤空 緊固 浸染)、蠟纈(畫蠟入染 去蠟)、絞纈(扎結 暈染 深淺)、灰纈(灰藥 漏印 潤色)。
今天的主角就是有「疙瘩花」之稱的絞纈——現稱扎染
什麼是扎染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紮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為原料,主要染料來自蒼山上生長的寥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尤其是板藍根。
扎染在中國約有1500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實物是東晉年代的絞纈印花絹。唐代扎染髮展到鼎盛時期,"青碧纈衣裙"是唐代時尚的基本式樣
早在《資治通鑑備註》詳一書中,就描述了古代扎染的詳細過程:「撮揉以線結之,而後染色,既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與則入染矣,其色斑斕。」
怎樣做扎染
在眾多的染藝中,扎染最為簡單,同時也最為基礎。扎染工藝分為扎結和染色兩部分。它是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後進行染色。其工藝特點是用線在被印染的織物打絞成結後,再進行印染,然後把打絞成結的線拆除的一種印染技術。
①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選好後,按花紋圖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別使用撮皺、摺疊、翻卷、擠揪等方法,使之成為一定形狀,然後用針線一針一針地縫合或纏扎,將其紮緊縫嚴,讓布料變成一串串「疙瘩」
②浸染,即將紮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裡,或浸泡冷染,或加溫煮熱染,經一定時間後撈出晾乾,然後再將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覆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層,即「青出於藍」。
沒有規律的自然之美
縫了線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紋圖案,又因為人們在縫扎時針腳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帶有一定的隨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樣,其藝術意味也就多了一些。
扎染有一百多種變化技法,各有特色。如其中的「卷上絞」,暈色豐富,變化自然,趣味無窮。更使人驚奇的是扎結每種花,即使有成千上萬朵,染出後卻不會有相同的出現。這種獨特的藝術效果,是機械印染工藝難以達到的。
今天紡織印染業已經相當發達,染料全為人工化學合成品,也因此給人類生活環境造成極大汙染。從經濟角度說,是為了保證利潤;從環保角度說,是破壞生態環境。如何能平衡雙方的矛盾,中國傳統四纈藍染的工藝或許可以提供有益的參考價值。
下期預告:自貢扎染、大理扎染、白族扎染、彝族扎染、日本扎染、印度扎染對比向一賞
文中部分文字參考自網絡,資源僅供參考,素材、圖片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素材僅供大家欣賞和分享,切勿作為商業目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