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皮膚發黃,嘴唇蒼白,連小便都是黃的……
此病為「蠶豆病」,危害很大,但可預防
□記者 趙珊
閱讀提示
近日,不斷有報導稱,有孩子得了「蠶豆病」,被送往醫院搶救。四、五月份是蠶豆收穫的季節,於是,不少家長發出疑問:啥是「蠶豆病」?它到底有多可怕?是不是以後再也不敢吃蠶豆了?
患者紅細胞中少種酶
「『蠶豆病』其實是一種溶血性貧血症。」鄭大三附院小兒內科主任醫師王西閣說,是患兒紅細胞中的一種叫「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簡寫為G-6-PD)缺乏引起的病。表現為在遺傳性G-6-PD缺陷的情況下,食用新鮮蠶豆後突然發生的急性血管內溶血。
因為有這種缺陷的基因在南方人群中比北方人群中常見,所以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等地為高發區。但近年來由於人口流動很大,北方地區此病的發生率也逐年增高。
為什麼少了這種酶,吃蠶豆就會發病?王西閣解釋說,紅細胞膜上和紅細胞內的蛋白及酶類需要抗氧化劑的保護才能維持紅細胞膜的完整性和正常代謝功能,G-6-PD即是促使這些抗氧化劑形成的一種輔酶。蠶豆中含有蠶豆嘧啶、蠶豆嘧啶核苷、多巴等具有強氧化作用的物質。而且,越是新鮮的蠶豆這些物質含量越多,這些物質會氧化人體內的紅細胞,人體如果缺乏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無法促進抗氧化劑的形成,紅細胞就會變得僵硬和脆弱。也就是說,蠶豆充當了「氧化劑」,導致了溶血性貧血或黃疸的形成。
得過此病,一生別碰蠶豆
河南省人民醫院兒科主任醫師任純明說,由於「蠶豆病」是一種先天遺傳性疾病,在患者沒有碰到蠶豆等「強氧化劑」之前,是沒有特別症狀的,只有食用了蠶豆,觸碰到蠶豆花粉或樟腦丸等物品時,才會表現出症狀。
有這種先天疾病的患兒,大多食蠶豆後1~2天發病,早期症狀有厭食、疲勞、低熱、噁心、不定性的腹痛,接著因溶血而發生眼角黃染及全身黃疸,出現醬油色尿和貧血症狀。嚴重時有尿團、休克、心功能和腎衰竭,重度缺氧時還可見雙眼固定性偏斜。此時如不及時搶救可於一至兩天內死亡。因此,任純明提醒孩子家長,在蠶豆新鮮上市的季節,如果家裡孩子吃了蠶豆以後,突然皮膚發黃,嘴唇蒼白,連小便都是黃的,一定不要耽擱時間,儘快到醫院進行診治。
不過,儘管「蠶豆病」危害很大,家長也不要談之色變,因為它是可以預防的。患者或家庭中有「遺傳性血紅細胞缺陷症」病史的人,這一輩子也就不要再食蠶豆了。更重要的是,蠶豆病患者不僅不能吃蠶豆,還可能因藥物感染而引起溶血。所以,「蠶豆病」患者平時用藥必須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