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孕媽咪育兒經(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
小小的飯桌僅有方寸之大,看似不起眼,其實是孩子情商的「修煉場」
餐桌文化在中國具有非常悠久的傳統,從古至今的規矩頗多,席位的安排、菜品擺放位置、餐具的使用等,都有一番講究,更值得考量的是用餐人的禮儀。
正所謂「見微知著」,在餐桌上這個區區的小地方,可能暗藏著大講究,孩子用餐時的某些行為,直接反映出情商的高低。
餐桌上,8歲男孩的「無禮」行為,被大家批評為情商低
周末的同學聚會上,有些成家生子的同學,也一併帶著孩子參加。
席間,有一個8歲的男孩子,一直也沒消停過,不是大喊大叫就是跑來跑去,而他的父母好像沒事兒人一樣,在一旁要麼聊天要麼刷手機,根本不加管束。
到了餐桌上,這個男孩的「無禮」行為更是只增無減。
菜剛一上桌,大家都還沒來得及動筷子,男孩就大聲嚷嚷著「媽媽,我要吃肉丸子,快點給我夾!」他的媽媽聽到孩子的要求,立馬把丸子轉到面前,全部都給兒子夾走了。
男孩吃幾口就出去玩一會,然後看到喜歡的菜上桌,就再跑回來扒拉幾口,如此往復,時不時還撞到別人,就沒有安安靜靜地在椅子上坐著超過10分鐘。
這個男孩攪亂了大家吃飯的心思,於是都放下筷子閒聊起來。礙於同學之間的面子,誰也不好對男孩指點什麼,但是聽到有幾位同學小聲交談,大致都是在批評這個男孩情商低,而父母也疏於管教。
李玫瑾:小餐桌暗藏著大講究,孩子的兩種用餐行為,暗示情商低
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從事青少年犯罪心理學研究,是最近幾年的「育兒網紅」,她的很多獨到而有效的見解,獲得了廣大父母的支持。
對於孩子的餐桌禮儀和情商高低,李玫瑾教授曾經給出這樣的觀點,在孩子吃飯時,家長要從小給他立規矩,別人不動筷子,孩子就不能動,這是基本的餐桌禮儀,也是情商高的體現。
一:孩子年紀再小,也不能在飯桌上有「吃獨食」的行為
著名的學者馬未都在節目中講過這樣一件事,曾經和兒子、兒子的生意夥伴用餐,飯後對兒子說:「你這個朋友,我覺得不可深交。」
聽完爸爸的這番話,兒子疑惑不止,緊接著馬未都解釋道:
「你看他夾菜時,習慣把筷子插到菜裡翻上來,扒拉兩下夾起自個兒的菜,根本不顧及別人,這種人就很自私。」
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家長都捨不得自己享受,最先想到的都是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在家裡吃飯肆無忌憚、我行我素,仗著家長的寵愛,想吃啥就吃啥。
但孩子出門在外,如果依舊保持著這樣的行為,不顧同桌其他人的感受,上菜首先轉到面前,把盤子裡翻個底朝天,那就屬於「吃獨食」的行為。孩子在餐桌上有如此舉動,直接給人的感受就是很自私,那情商也高不到哪兒去。
二:孩子再任性,也不能做出打擾同桌人用餐的行為
俗話說得好「食不言寢不語」,雖然吃飯的直接目的是填飽肚子,但是孩子更要注重餐桌禮儀,否則,孩子某些幹擾到別人的行為,則是情商低的體現。
有些孩子在吃到滿意的食物時,喜歡大聲吧唧嘴或者晃動身體,以此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更有些任性坐不住的孩子,會跑來跑去、鑽到桌子下面玩耍,這些聲音和行為,很容易給別人帶來不好的觀感,甚至打擾到同桌人的用餐興致。
從孩子獨立吃飯起,家長就要立好規矩,吃飯時儘量少說話,即便是想說話,也要咽下口中食物再說,用餐禮貌保持一個好「吃相」,不能打擾到同桌用餐人。
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培養時,不用只執著於口頭說教,可以藉助書籍和榜樣的力量,讓孩子更好地理解,何為正確的禮儀,特別有助於提高情商。
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套《禮儀知識大畫書》,其中共包括四個主題:飲食、公共、交往、校園,涉及到生活和學習的各方面的禮儀培養。
書中由故事、圖畫、習題多種方式結合,幫助孩子學習有趣、有益。
結合了孩子的生活實際和學生年齡特點,培養孩子懂禮守禮的好習慣,從小提升素質修養,展現出孩子的高情商,帶娃出門家長臉上也有光。
PS:本文配圖來自網絡,和內容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