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好的納什均衡和壞的納什均衡

2021-02-25 經濟學原理

下面我簡單給大家分析一下社會規則的基本功能。這裡要講的有些是在某種制度情況下人們如何行為,有些是這些制度本身是如何形成的。我大體歸結了人類所有的制度、遊戲規則的四大作用:第一是激勵功能,提供正確的激勵,當然也可能是錯誤的激勵;第二是協調功能;第三是承諾功能;第四是信號功能。

圖四:作為激勵機制的社會規範或法律

先看一下激勵功能。剛才已經談到的私有財產制度就有激勵功能,包產到戶就是激勵機制。現在更一般的來講,在博弈當中,如果沒有這些遊戲規則的話,我們得到就是不好的納什均衡。法律是來幹什麼得呢?如圖四,假如說合作是一個合同,我們大家都要合作,如果你不合作的話,你直接得到4,但這個時候你要受到一點懲罰,就是y(或x),從你的所得中減去,因為你違反了合同,要補償人家。

我們先假定不去考慮圖中的a和b。只有這個懲罰y和x足夠大,人們才可能去合作。在這裡,只要y大於1,x大於1,當你預計你不合作之後,帶來的好處要扣除你要承擔的懲罰,你覺得不如合作的話,你就會選擇合作。這個時候這種法律就可能使得合作成為納什均衡。

社會規範也一樣,社會規範不像法律那麼有強制性,但就像我剛才講的,我們人不只重視物質的東西,也重視非物質的東西,當別人鄙視你的時候,你會有不愉快的感覺。比如,你看到別人的東西,你抓過來自己吃,人家不打你,甚至罵都不罵你,人家只瞪你一眼,你會有什麼感覺?你心裡會有點不舒服,這就是一種成本。如果有了規範,所有人都要遵守這個規範,你違反這個規範的話,就相當於你要付出一種成本。

這個成本多大?在這裡要看人的臉皮薄厚,如果這個人的臉皮很薄,意味著a或b很大,這樣的話,別人瞪你一眼你就很痛苦,一晚上睡不著覺。但如果你這個人臉皮厚的話,那你可能不在乎這個東西,這就意味著a或b很低,社會規範對你起不到懲罰作用。

一個社會規範要發揮激勵機制的功能,它一定要使得這個懲罰像剛才講的法律一樣,達到一定的程度。當然,對每個人來說,a和b的大小,依賴於社會規範得到普遍遵守程度。如果這種規範大家都違反的話,就沒人覺得是一種懲罰了,如果所有人都違反規範的話,意味著每個人臉皮都會變厚。

以腐敗為例,如果這個社會只有少數腐敗分子的話,一個腐敗分子被揭露出來,他就抬不起頭來,即使不用使用法律對他懲罰,他的同事,他的朋友,都看不起他,他就不敢怎麼腐敗。但是如果這個社會腐敗普遍,任何一個腐敗官員被揭露出來以後,都不覺得有什麼,不會受到聲譽上道德上的譴責。

本來一個人幹了壞事,有兩個東西懲罰他,一個是法律,另一個是社會聲譽。現在在中國情況下,因為腐敗太普遍了,所以聲譽機制不太起到約束作用,只能靠法律,這就是為什麼監管就變得越來越難的原因。好多腐敗官員被審判的時候都是一臉無辜的樣子,好多觀眾也覺得他怎麼這麼倒黴。我沒時間分析更深的東西,我只是說,在這裡邊a或者b究竟多大,它有一個均衡,這個均衡依賴於遵守或違反法律和社會規範的普遍性。

像我們國家社會問題就非常嚴重,不僅是腐敗問題。比如我們的大學生的推薦信經常造假,我們中國人真的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了,而且覺得很正當。找一個有影響力的老師給你寫推薦信,即便這老師不了解你,但這孩子出國,寫一個推薦信也不麻煩,自己寫好,老師籤字就行了,大家覺得這是很自然的事。

同樣的事情如果在國外,會被認為是非常丟人的事,不誠實是最丟人的。但在中國,因為大家普遍說謊,沒人認為說謊是不誠實的,所以我們造假東西就會這麼多,這意味著我們社會規範破壞到如此程度,不大可能是一個合作型社會。

人類走出囚徒困境,或者從不合作走向合作最重要機制,也許就是博弈論研究的重複博弈導致的聲譽機制,時間關係不能細講。簡單說,一個社會人們越是有積極性從事重複博弈,人們就越願意合作。你騙一次人家,得到一次好處,但損害了未來聲譽,大家以後不跟你合作,你就沒有機會得到合作的好處了,你會覺得騙人划不來。反過來說,一個社會中大家只注重眼前利益,沒有重複博弈、長期博弈的可能性,這個社會一定坑蒙拐騙橫行。

一個社會是不是有重複博弈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產權制度,在有明確的私有產權界定的情況下,我們從事的就是長期博弈。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挖礦,如果這個礦的產權是清楚的永久的,你自己不挖還可以賣給別人,這個時候你開礦就會非常注意安全。為什麼?出現安全事故損害的是自己。如果這個礦是集體的,國家的,今天讓挖,明天可能就不讓挖了,能挖的時間你一定會瘋狂採挖,掠奪性開採,你也不會買那麼多安全設備,事故就會不斷發生。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傳統經濟學的價格理論只能解釋市場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它沒法解釋我這裡講的市場是一雙隱型的眼睛,你幹了好事,市場能記得住,你幹了壞事,市場也能記得住,你不要以為你騙了人家就真的會獲得便宜,你早晚會得到報應,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就是市場。市場不僅是看不見的手,也是隱型的眼睛,這個理論對我們理解中國社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好多人誤解了市場,只從價格理論角度理解市場,沒有按照我剛才講的從博弈這樣的角度理解市場,就說所有的坑蒙拐騙問題,最後唯一的解決方式是由政府來管制,政府就成立了各種審批機構,監管機構。你看我們有食品醫藥局,工商局,安檢局,等等。但這種機構越多,騙子反倒越多,因為這種機構本身消滅了社會聲譽機制,一個社會沒有人在乎自己聲譽的時候,你靠政府監管是沒辦法解決問題的。

圖五:作為協調預期的社會規範或法律

制度的第二個作用,是協調機制。協調機制我也用一個簡單的博弈來講(圖五)。假如我們有一個門,比較小的一個門,一次只能進一個人。現在有兩個人同時到了門口,那現在就有一個問題,如果兩個人都急著往進走,誰都進不來,如果兩個人都謙讓的話,也是誰都進不來,最好是一個先走,一個後走。

圖五中,我們假定如果兩個人同時搶著進門,撞在一起,每個人虧了1;如果兩個人都謙讓,延誤了進門,也虧了1;但是如果第一個人先走,第二個人讓一下後走,第一個人到了2,第二個人得到1,反過來如果第二個人先走,第一個人先走,第一個人得到1,第二個人得到2。

我們再想像,如果你碰到一個人,你預期這個人會先走的話,你的最優選擇是什麼?後走,你讓他一下。反過來說,你預期他後走,你的最優選擇是什麼?先走。一個人先走,另一個人後走,無論哪一個人先走,哪一個人後走,都是納什均衡,在這個博弈當中,有兩個納什均衡。

我們人類博弈的最大難題不是有沒有納什均衡,而是有太多納什均衡,現在我們就面臨兩個納什均衡,那怎麼辦?怎麼協調?誰先走,誰後走,我們就得有一個規則。

最典型的例子,如果一個老人和一個年輕人都到了門口,一般讓誰先走?老人先走。一個年輕人和一個小孩在門口,誰先走?小孩先走。我們中國人講一句話叫「尊老愛幼」,這句話就是遊戲規則,就是一種文化,一個制度,有了這個遊戲規則我們就知道,當一個老齡人和年輕人遇到一起,我們知道怎麼處事。我們還有「尊師重教」,老師和學生到門口,老師先走!

這就是遊戲規則。有了這些遊戲規則以後,我們就可以避免衝突。沒有這樣的遊戲規則,沒有這樣的文化或習慣的話,可能兩個人都謙讓,也可能兩個人都搶著走,對誰都不好。同樣類似的例子還有交通規則,我們在路上開車,靠左行還是靠右行?如果預計錯了,你以為別人靠左你也靠左,而他以為你認為他靠右,結果兩個人撞在一塊,所以我們需要協調,制度就起這樣的協調作用。

我們用納什均衡來解釋制度,使我們對文化或制度的認識發生了非常重要的變化。一個企業文化,一個國家文化的實質是什麼?就是幫助人們協調出特定的納什均衡。如果我們心照不宣,我知道你會怎樣行動,不需要到了門口還商量誰先走,這會提高很多效率,因為商量會耽誤事。有了這樣的規則,老年人一般不用謙讓,他知道年輕人會尊重他,他應該先走,年輕人一般也不會搶。這就讓我們從完全不一樣的視角發現,我們的文化實質上做了一個遊戲規則來協調人的行為。

一個企業或者一個機構裡邊,如果沒有好的文化,沒有形成統一的預期,是非常危險的。好比一個老闆,嘴上說我們要重視客戶利益,結果一個銷售人員賣東西的時候發現這個東西有殘次,沒有賣給客戶,回去後老闆反而批評他,推銷員說這個產品質量有問題,老闆說你管他呢,客戶不知道,你賣出去就是了。

這意味著什麼?沒有企業文化!老闆嘴上說要重視客戶利益,但實際他的行為不是這樣。員工知道老闆是這樣的話,員工也一定會能把客戶能騙一次就騙一次,因為他騙完客戶之後有獎金,老老實實拿回去沒有獎金。反過來說,如果不合格的產品拿回來了,老闆表揚這個員工,那麼員工就知道我應該怎麼行為。我們說兩個企業合併,文化不一樣會出現衝突,就類似說一個企業是規定靠左行,另一個企業靠右行,就發生了衝突。

國家之間也是這樣,遊戲規則不一樣,就會發生衝突。這就是為什麼人類需要一些普遍的、大家共同接受的遊戲規則。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之間,還是中國跟歐洲、印度、越南之間,如果我們想在一個平臺上博弈的話,我們必須有一些協調我們行動的規則,即所謂共同的普遍接受的價值觀,就是共同遵守的遊戲規則。

如果我們不承認這一點,那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就像開車一樣,別人靠左行,我們非要靠右行,衝突就不可避免。反過來也可以這樣說,如果我們不接受一些共同的遊戲規則,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人類的衝突只能用拳頭,用武力來解決。

當然我們中國人說,武力足夠強大的話,霸道一些也行。所以越是武力不夠強大的國家,越需要遊戲規則的保護。反倒是武力足夠強大的國家,就像社會當中一樣,可以霸道一些,可以不守規矩。越弱勢的人,越弱勢的民族,越需要爭取一個普遍規則的保護。

這是我講的法律和社會規範的第二個作用,協調作用,協調出一個納什均衡。在這個作用當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好多法律能做的事,其實社會規範都可以做。現在我們有一個趨勢,就是把太多的事務用法律解決,這不是一個好現象,法律能解決的問題有限,這麼多事要藉助成文法解決不是好現象。人類的社會規範,道德規範給了我們一定的靈活性,人類要面臨好多複雜的情況,但法律是僵硬的規則。

這裡我要提醒一點,我們好多人以為法治社會就是由國家制定法律並嚴格執行法律,做到任何情況下「有法可依,違法必究「。那不叫法治社會。法治是大家認可的遊戲規則,所有人都遵守遊戲規則,無論這種遊戲規則是政府制定的還是民間自發形成的。你不要以為只有政府制定的法才叫法,法治的法包括所有的遊戲規則。

相關焦點

  • 張維迎:中國壞的納什均衡太多
    在人民公社的情況下偷懶是納什均衡,包產到戶後,好好幹活,大家都幹活,打的糧食多,這才是納什均衡。其實我們改革的目的,也可以理解為我們怎麼通過改革倡導一個更好的納什均衡。納什均衡可能是好的也可能很壞納什均衡就是一個分析方法,現實中的納什均衡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很壞的。人民公社的納什均衡就是很壞的。
  • 【維言送聽】好的納什均衡和壞的納什均衡
    好的納什均衡和壞的納什均衡
  • 納什均衡給經濟學帶來革命性變化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教授撰寫的《博弈與社會》一書中,將納什均衡對經濟學的理論貢獻與現實應用作了詳細的分析。他認為,納什對博弈論的貢獻,某種意義上就像亞當·斯密對經濟學的貢獻,在斯密之前也有好多經濟學理論,亞當·斯密第一個把它們組成為系統理論。在納什之後,經濟學研究擴展到了社會制度中的激勵理論,或者簡單說經濟學研究的是制度和激勵問題。
  • 納什均衡近似解
    然後我們來討論一下納什均衡的背景,事實上,求解納什均衡的複雜度被證明是PPAD-complete,而後者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理解為對某個組合圖形,我們知道其必有一個子部分滿足某種性質,試圖尋找算法找到這個子部分。
  • 「納什均衡」與作業僵局
    一、什麼是「納什均衡」?---從博弈論說起。看過電影《美麗心靈》的該知道數學家納什。納什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提出了「納什均衡」,並由此獲得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納什均衡」是博弈論中的一個重要推論,了解「納什均衡」,必須先從博弈開始說起。人類社會中的所有集體活動都可以用「博弈」來解釋。
  • 如何通俗的理解納什均衡點?
    導讀:如何通俗的理解納什均衡點?1、市場上有2家企業A和B,都是賣紙的,紙的成本都是2元錢,A和B都賣5塊錢。有一天A降價到4塊錢,於是A銷量大增,B銷量大減。B看到了後,降價到3塊錢,於是B銷量大增,A銷量大減。
  • 什麼是博弈論與納什均衡
    博弈論考慮遊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並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納什均衡:又稱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術語,以約翰-納什命名。假設有n人局中人參與博弈,給定其他人策略的條件下,每個局中人選擇自己的最優策略(個人最優策略可能依賴於也可能不依賴於他人的戰略),從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構成一個策略組合。
  • 納什北京說「博奕」 闡明「納什均衡」研究過程(圖)
    納什被認為是一位數學天才,他在21歲時就提出了納什均衡理論,後來成為博弈論的兩大基礎之一。 新華網北京8月21日電(記者陳勇 韓潔 魏忠傑)「我聽懂了納什!」約翰·納什的公眾報告於今晚20點45分結束後一名聽眾興奮地告訴記者。納什僅用一個多小時,詳盡地向兩千多名聽眾闡明了為他贏得1994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納什均衡」的研究過程。聽眾們說,大師並不深奧。
  • 用納什均衡揭秘A股漲跌的邏輯
    您的朋友圈這兩天可能已經被納什均衡這四個字刷了屏。但笨虎估計,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還有大約50%不清楚納什均衡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是大約50%呢?看下去您就知道啦。簡單的說,納什均衡說的是在一場博弈中,每個人都選擇了一種策略,使得整體利益達到了一種相對的最優狀態;此時,任何一個人單獨改變策略都不會得到好處。因此,這場博弈就處於一種靜止的均衡狀態。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囚徒困境。警察抓到2個共犯,隔離分別審訊。警察的策略是坦白從寬,如果2個人都坦白罪行就分別判8年監禁。
  • 系統工程講堂第五十二講——納什均衡:博奕論的前世今生
    題目:系統工程講堂第五十二講——納什均衡:博奕論的前世今生主講人:劉進副教授(系統工程學院作戰運籌與規劃系)時間:2019年4月12日(周五) 8:30-10:30地點:系統工程學院一樓110學術廳講座摘要:博弈論是研究競爭與合作的交互式決策的數學理論,納什均衡是博弈論中最重要的概念。
  • 納什:如何科學追求對象?
    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更加準確和全面地描述納什均衡提出的過程和其價值。什麼是納什均衡納什均衡是是非合作博弈的概念,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博弈者,假設其中每個博弈者都知道其他博弈者的均衡策略,單個博弈者都無法通過單方面改變自己的策略來獲取利益(Osborne et al, 1994)。
  • 約翰·納什:天才的光輝與坎坷
    天才的光芒:「納什均衡」橫空出世1928年,約翰·納什出生在西維吉尼亞。
  • 納什:戰勝精神分裂症的重生
    【青年天才】21歲寫博士論文論證納什均衡在普林斯頓大學,納什建立起對拓撲、代數幾何、博弈論和邏輯學的興趣,並對博弈論進行深入研究。約翰·納什1928年6月13日出生於美國西維吉尼亞州的工業城市布魯菲爾德。他的父親是一名電氣工程師,母親是一位英語及拉丁語教師。
  • 納什紀念與博弈論視野下的國際關係
    天才留下的理論對於博弈論來說,這位天才最廣為人知的貢獻是,在他年僅22歲時,就提出了後來被稱為「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納什均衡是一種策略組合,在這一組合中,每個參與人的策略是對其他參與人策略的最優反應。由此,從自身利益出發,沒有任何單獨的一方願意改變其策略。不少學者認為,「納什均衡」使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陷入尷尬。
  • 納什的少年天才成長之路,值得很多家庭學習
    數學家納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除了他的「納什均衡」、博弈理論外,還有他的精神疾病,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詮釋。實際上約翰·納什很符合人們認知中的「固定天才」,因為從小他就開始表現的異於常人,投身不同於同齡人的學術世界。
  • 博弈論大師約翰·納什領獎返家途中遇車禍身亡
    納什生於1928年6月13日,22歲就以一篇僅27頁、以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s)為題的博士論文畢業,該論文提出了奠定納什學術生涯基礎的博弈理論,被稱為「納什均衡」的理論廣泛運用在經濟學,計算機學,進化生物學,人工智慧,會計學,政治學和軍事理論上。
  • 柏文喜:地方政府在復工決策這一囚徒困境中的納什均衡分析
    之前,有不少經濟學家對長期停工的經濟損失和復工的機會成本與代價,進行了建模與測算,尤其以攜程旅行網董事長、教授梁建章為代表, 並提出了儘快復工的建議。但顯然並未成為各地政府的選擇。長期不復工當然不行,但立即全面復工的風險顯而易見。復工與否,真是雙刃見骨的囚徒困境。
  • 諾貝爾獎得主澤爾滕眼中的納什和博弈論
    不過,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澤爾滕與納什成了好朋友。2005年,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他表示,以納什為故事原型的《美麗心靈》是一部很好的電影, 但人們不能根據這部電影來看待納什的一生,而且影片中關於博弈論的描寫並不準確。在納什意外逝世之際,我們找出這篇10年前的訪談,希望以澤爾滕之口,還原更為真實的納什和博弈論。
  • 精神分裂到諾貝爾獎,「博弈之父」納什的傳奇人生
    5.納什的偶像是牛頓和尼採這樣的孤獨的思想者和超人。《美麗心靈:納什傳》的作者是《紐約時報》記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西爾維婭·娜薩。她耗時三年才最終完成了這部震撼人心的學者傳記。剛進入普林斯頓的納什非常心高氣傲,幾乎不去上課,而把他的大部分時間花在思考上。他經常泡在圖書館,鑽到桌子或椅子下面,或者躺在地板上,吹著巴赫的曲子,在自己的腦海裡工作。1950年,納什以博弈論為主題,寫了一篇27頁的博士論文就順利畢業了。在那篇論文裡他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也就是後來的「納什均衡」。
  • 《美麗心靈》原型約翰·納什車禍去世 傳奇一生回顧
    原標題:《美麗心靈》原型約翰·納什車禍去世 傳奇一生回顧   《美麗心靈》原型夫婦去世 獲阿貝爾獎後打計程車回家遭遇車禍揭天才數學家的一生才華橫溢卻精神分裂30年 沉迷於命理學和宗教預言 1990年後神奇恢復並獲得諾貝爾獎  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