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什北京說「博奕」 闡明「納什均衡」研究過程(圖)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8月21日,正在北京參加2002年國際數學大會的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著名數學家納什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作題為「通過代理來研究博弈中的合作」的公眾報告。納什被認為是一位數學天才,他在21歲時就提出了納什均衡理論,後來成為博弈論的兩大基礎之一。
新華網北京8月21日電(記者陳勇 韓潔 魏忠傑)「我聽懂了納什!」約翰·納什的公眾報告於今晚20點45分結束後一名聽眾興奮地告訴記者。納什僅用一個多小時,詳盡地向兩千多名聽眾闡明了為他贏得1994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納什均衡」的研究過程。聽眾們說,大師並不深奧。
21日17點30分,離納什報告開場還有兩個小時,在國際會議中心外就排起了等候的長隊,到18點45分,聽眾們已經佔滿了大半個報告廳。早來的人搶佔了「有利地形」,期待著一睹大師的風採。
納什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第一報告廳出現的一刻,堵在會議室入口處的幾十名記者用閃光燈將納什淹沒,完全把組織者「不許使用閃光燈」的警告置之腦後,並把來京後一直不接受採訪的納什「堵」了近10分鐘,最後還是中國數學會理事長馬志明將記者勸走後,納什才得以解圍。
在國際數學聯盟主席帕利斯教授的簡潔介紹之後,納什緩緩走上講臺,全場聽眾報以熱烈的掌聲。簡單調試了話筒之後,納什開始了題為「通過代理來研究博奕中合作」的演講,解釋著名的「納什均衡」是如何建立的。
在納什口中,「納什均衡」可以歸結為「由策略變量控制的行為函數」,它的原型實際上是在三個人中進行的「競選遊戲」。納什為參與「遊戲」的三個人分兩個階段設置不同的條件,讓他們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代理人」。最終每個「遊戲者」會有不同的選擇,而納什統計出影響這些「遊戲者」選擇的「策略變量」與「競選結果」的關係。結論就是,在「遊戲者」各自對抗的條件下,可以預測到「競選結果」對每個人都是最壞的。
聽來簡單的結論如今已寫入了教科書,它其實是納什20世紀中期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進行博奕研究的小結,許多受到大學理工科教育的聽眾也表示「聽懂了」。在場的芬蘭數學家奧斯莫·佩孔恩說,這個研究看起來非常簡潔,但納什建造數學模型、控制實驗和歸納結果的思路確實體現了天才所在。
演講結束後,澳門大學數學家金小慶的女兒、10歲的小聽眾金煜向納什獻上了鮮花。在第一報告廳外,以納什為原型的電影劇本《美麗心靈》早在今天下午就開始熱賣起來。這些書是為配合納什晚上舉行的公眾報告而特地從上海空運過來的,下午一放上展臺就引來熱心的讀者,生意不斷。
(摘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系統工程講堂第五十二講——納什均衡:博奕論的前世今生
    題目:系統工程講堂第五十二講——納什均衡:博奕論的前世今生主講人:劉進副教授(系統工程學院作戰運籌與規劃系)時間:2019年4月12日(周五) 8:30-10:30地點:系統工程學院一樓110學術廳講座摘要:博弈論是研究競爭與合作的交互式決策的數學理論,納什均衡是博弈論中最重要的概念。
  • 【維言送聽】好的納什均衡和壞的納什均衡
    在納什之後,經濟學研究擴展到了社會制度中的激勵理論,或者簡單說經濟學研究的是制度和激勵問題。經濟學關注資源配置理論的時候,主要的研究對象就是財富如何生產,如何分配。當經濟學關心一般的社會制度和激勵機制時,關注的核心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合作。在這樣一個轉變中,納什均衡的提出發揮了革命性作用。
  • 張維迎:好的納什均衡和壞的納什均衡
    圖四:作為激勵機制的社會規範或法律先看一下激勵功能。剛才已經談到的私有財產制度就有激勵功能,包產到戶就是激勵機制。現在更一般的來講,在博弈當中,如果沒有這些遊戲規則的話,我們得到就是不好的納什均衡。法律是來幹什麼得呢?
  • 張維迎:中國壞的納什均衡太多
    紀念納什最好的方式就是理解納什均衡納什為社會科學創造了全新的研究方法,那我們紀念納什最好的方式就是理解納什均衡,學會應用博弈論的方法去分析和理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財知道:博弈論大師納什近日不幸車禍身亡,享年86歲。
  • 納什均衡給經濟學帶來革命性變化
    如果說經濟學是研究如何有效地配置不同稀缺資源,以儘可能地發揮資源配置優勢,那麼,圍棋就是研究如何把有限的子力資源配置好,以儘可能地滿足棋手控制更大地盤的欲望,在這個博弈過程中,就要講究對策。  因此,博弈論又被稱為對策論,既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博弈論考慮遊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並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
  • 什麼是博弈論與納什均衡
    博弈論考慮遊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並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納什均衡:又稱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術語,以約翰-納什命名。假設有n人局中人參與博弈,給定其他人策略的條件下,每個局中人選擇自己的最優策略(個人最優策略可能依賴於也可能不依賴於他人的戰略),從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構成一個策略組合。
  • 「納什均衡」與作業僵局
    一、什麼是「納什均衡」?---從博弈論說起。看過電影《美麗心靈》的該知道數學家納什。納什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提出了「納什均衡」,並由此獲得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納什均衡」有數學定義,本文側重其在經濟學、社會學領域中的含義。)含義:所謂納什均衡,指的是博弈參與人的這樣一種策略組合,在該博弈演進中,任何參與者單獨改變博弈策略都不會得到好處。換句話說,除非所有人同時改變博弈策略,否則沒有任何人會改變策略,則該博弈組合就是一個納什均衡。
  • 納什均衡近似解
    今天我們介紹一篇經典的近似計算納什均衡的論文「An Optimization Approach for Approximate Nash
  • 如何通俗的理解納什均衡點?
    /2、納什均衡涉及到非合作博弈,這個事情我可以給你解釋一下,大致就是用離婚這個事情來說吧。夫妻2個人,要離婚的時候,一般情況下就是要分割財產。這時候,就是一個博弈過程。如果是合作博弈,也就是兩個人好商量,那麼就去協議離婚,民政局領離婚證,財產一人一半,誰也不吃虧。
  • 用納什均衡揭秘A股漲跌的邏輯
    您的朋友圈這兩天可能已經被納什均衡這四個字刷了屏。但笨虎估計,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還有大約50%不清楚納什均衡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是大約50%呢?看下去您就知道啦。簡單的說,納什均衡說的是在一場博弈中,每個人都選擇了一種策略,使得整體利益達到了一種相對的最優狀態;此時,任何一個人單獨改變策略都不會得到好處。因此,這場博弈就處於一種靜止的均衡狀態。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囚徒困境。警察抓到2個共犯,隔離分別審訊。警察的策略是坦白從寬,如果2個人都坦白罪行就分別判8年監禁。
  • 納什:戰勝精神分裂症的重生
    2011年9月,納什在接受記者的採訪。北京時間24日晚,美國著名數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納什和夫人艾麗西亞在美國新澤西州因車禍去世。納什享年86歲,艾麗西亞享年82歲。納什19日剛從挪威國王那裡接過阿貝爾獎(挪威設立的數學界大獎)。對大部分人來說,認識納什恐怕源於2001年上映的電影《美麗心靈》。雖然納什多次表示電影沒有真實反映他30歲之前的生活,但依舊被人們認定是納什精神狀態的寫照。納什的人生可以說是一部三幕劇,經歷了青年時的天才,中年時的抗爭,還有老年時的平靜。
  • 納什:如何科學追求對象?
    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更加準確和全面地描述納什均衡提出的過程和其價值。什麼是納什均衡納什均衡是是非合作博弈的概念,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博弈者,假設其中每個博弈者都知道其他博弈者的均衡策略,單個博弈者都無法通過單方面改變自己的策略來獲取利益(Osborne et al, 1994)。
  • 約翰·納什:天才的光輝與坎坷
    他在這裡開始致力於他的均衡理論研究。聰明絕頂的納什,也頗為自負,雖然能得到同學的尊敬,但始終獨來獨往。他也許會不時和同學一起討論問題,但常常說到一半自己就走了,因為對方和他不在一個水平線上,他認為沒有繼續討論下去的必要。
  • 諾獎得主約翰·納什車禍遇難 以研究博弈論聞名
    諾獎得主約翰·納什車禍遇難 以研究博弈論聞名 2015-05-25 07:48:0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吳倩
  • 納什紀念與博弈論視野下的國際關係
    2011年9月28日,約翰·納什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出席北京論壇劉明五年前,即2015年的5月23日,美國數學家、博弈論大師約翰·納什遭遇車禍去世,終年86歲。天才留下的理論對於博弈論來說,這位天才最廣為人知的貢獻是,在他年僅22歲時,就提出了後來被稱為「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納什均衡是一種策略組合,在這一組合中,每個參與人的策略是對其他參與人策略的最優反應。由此,從自身利益出發,沒有任何單獨的一方願意改變其策略。不少學者認為,「納什均衡」使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陷入尷尬。
  • 博弈論大師約翰·納什領獎返家途中遇車禍身亡
    什麼是博弈論與納什均衡 博弈論 :亦名「對策論」、「賽局理論」,屬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勵結構間的相互作用。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候的決策以及 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具有鬥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數學理論和方法。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博弈論考慮遊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並研究它們的優 化策略。
  • 納什的少年天才成長之路,值得很多家庭學習
    數學家納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除了他的「納什均衡」、博弈理論外,還有他的精神疾病,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詮釋。實際上約翰·納什很符合人們認知中的「固定天才」,因為從小他就開始表現的異於常人,投身不同於同齡人的學術世界。
  • 精神分裂到諾貝爾獎,「博弈之父」納什的傳奇人生
    剛進入普林斯頓的納什非常心高氣傲,幾乎不去上課,而把他的大部分時間花在思考上。他經常泡在圖書館,鑽到桌子或椅子下面,或者躺在地板上,吹著巴赫的曲子,在自己的腦海裡工作。1950年,納什以博弈論為主題,寫了一篇27頁的博士論文就順利畢業了。在那篇論文裡他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也就是後來的「納什均衡」。
  • 精神科徐聲漢教授——系列故事5(諾貝爾獎納什)
    我在寫精神分裂症科普書時,以「得諾貝爾獎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為題引用,簡摘如下:「瑞典皇家學會將1994年的經濟學諾貝爾獎頒給三位數學家,他們都是「博奕論」的先驅。前二位獲獎者的頭銜是教授,而納什則沒有這個頭銜。
  • 諾貝爾獎得主澤爾滕眼中的納什和博弈論
    萊因哈德·澤爾滕約翰·納什1994年,萊因哈德·澤爾滕、約翰·C·海薩尼和約翰·納什共同分享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喜悅。但老實說,獲獎之前, 澤爾滕與納什並不熟悉。1961年, 他來到普林斯頓大學參加一個關於博弈論的研討會,那時納什就已經病了, 他們雖然坐在一個桌子邊, 卻從來沒有說過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