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號,明月村操盤團隊——陳奇(奇村長)、王敏、李耀、劉梓慶受SMART鄉創學院邀請,到雪山村分享明月村建設背後的故事《明月村的快樂鄉愁實踐》,這也是明月村操盤團隊的集體首秀。儘管11日當天四川發布暴雨警報,川西大雨如注,但學院現場座無虛席,來自北京、成都和雅安市旅遊局、文旅公司、各區縣旅遊局幹部、雪山村民等50餘位聽眾,風與無阻來到了現場學習交流。
明月村是四川乃至全國文創田園樣板村,獲評「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 、「四川省文化產業示範園區」 和「四川省第一批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等多項榮譽稱號。工作經驗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頭條、《人民日報》等多家主流媒體報導。在明月村的發展過程中,引進新村民,帶動老村民成為他們鄉建與鄉創過程中的一大亮點,目前已引入45個文創項目和100餘名創客。
分享人
李耀
明月鄉村研究社執行長
攝影師
旅行撰稿人
在分享明月村故事的前一天晚上,雪山村的李書記回答了一個問題:你理想中的鄉鎮是什麼樣子? 希望在這裡的每一個人都能吃得安心,住得舒心,玩得開心。而2017年的4月10號,明月村的村民鄉村建築師楊大哥,在搞事情小酒館裡問陳奇,隨即自己回答了他提出的問題——你理想中的明月村是什麼樣子?楊大哥說:明月村的未來是每一戶村民家都開滿了鮮花,每一個客人來了都可以隨意得走進每一戶人家的院子,都能夠吃到可口放心的飯菜。當時我就意識到雪山與明月,正在努力地追尋同一個目標,做著同樣的事情。
目前明月村已引進45個文創產品和100餘名創客,通過不斷的對外連結、社區營造.,漸漸地它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在這些名聲與名望的背後是明月團隊、新村民和老村民持續的努力和創新,他們把自己的熱血都傾注在片土地上。如今明月村是,一個理想的村落,一種嚮往的生活方式。
在村裡做事情得益於各種力量的推動,我們與3+2讀書會、與成都市文化館、蒲江縣文體旅局,在鄉村裡開展明月講堂、明月夜校以及各種常態的文化藝術培訓活動。
2015年的11月20號是明月講堂第一期,每月一期延續到今日,成為了明月村的一個文化品牌。期間我們請到了鄉創、文創、鄉村旅遊等領域的專家學者,為村民、為對明月村感興趣的朋友講述與鄉村建設相關的話題。
2017年的7月9號,奧北環保的創始人來到明月村做分享,講述垃圾分類的故事。當時縣上的環保、城管、領導,村裡的環衛工人以及很多關心此事的普通村民都來到了明月村,現場非常熱烈。大家在講壇結束之後產生了共鳴,這件事情也在持續發酵,而我們也一直在促成落地。一個半月之後,奧北公司的運營團隊與明月村村委會,為村民開展了一期明月夜校,把垃圾分類的具體做法傳遞給村民。當你用手機掃一掃就可以獲得一個袋子,裝滿可以回收的紙屑、金屬、玻璃等回收到成都,便可以給自己帶來一定收益,對環保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這就是明月講堂作為一個品牌而帶來的實際價值。
2017年的9月,第一批分類的垃圾是由新村民劉梓慶、楊鵬飛及村民張學勇運送到成都的。後來在明月村村委會成立了蒲江縣第一個垃圾分類的回收點,由奧北公司專車來運送。直到今天,垃圾分類一直在良性地運轉。而這個星星之火已經覆蓋了縣城的多所幼兒園、小學、中學。
四川農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傳媒學院的院長張麗君為村民分享大地藝術如何進入鄉村,她的PPT受到很多人的歡迎。論壇結束後,院長派來了一位非常優秀的實習生,在明月村呆了整整一個冬天,幫助我們完成了環村道風貌改造的提升設計。
我們也請來與村民生活更加息息相關的專家老師。在2017年的9月25號,我們請來了當地喜來登酒店的總經理,為村民的分享細緻到了如何為自己的房間設計合理的價格?如何接待不同需求的客人?這些技巧和經驗會對村民業態的提升帶來非常直接的幫助。
在新媒體時代,圖像傳播非常重要。村民有了自己新打造的院落,自己新開發的文創產品,希望自家後院生產的有機蔬菜、土雞蛋可以拍得更吸引人。 因此我在夜校上分享了構圖技巧,希望可以幫助村民更好地記錄傳播自己的產品。
草木染培訓是由我們最早的新村民寧遠的陽光房做的公益活動,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為村民提供免費培訓,在今天已經孵化出了明月村兩個村民自己的染坊。
2016年7月底,一個90後的姑娘剛剛從杭州一家服裝設計學院畢業回家。在陽光房已經完成了草木染的培訓,設計出了很多作品,想在村裡有自己的事業。但當時的她很困惑、迷茫:我在明月村能做些什麼?要不要到外面去看一看?當時我跟她說:如果想去看看,是一件好事。到了想回來的時候,明月村自然會有你的一片天地。
2016年底她出去了,跟別人合夥開了一家服裝工作室,期間去參觀各地的文創園區。當她覺得自己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和人生閱歷時,在2017年底又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在小酒館的後面,茶田之上開了名為青黛的手工染坊。2018年4月當我再次見她時說:你漂亮的長髮去哪兒了?她說:在建院子時成本非常有限,我和我的男朋友每天都需要親自到工地幹活,為了方便就把長發乾脆利落地剪掉了。 現在她和閨蜜一起打理這間工作室。
我們促進了新村民帶來的外來文化和在地文化、村民相融合,碰撞或者改變了一些人們的生活軌跡,他們可以比原來過得更加充實,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
李清老師和代剛老師的蜀山窯陶藝培訓班,每周六的上午風雨無阻。代老師說,哪怕只有一個學生,我都會教下去。11歲的姑娘羅芳,用陶土做出了自己心中明月村接待中心的樣子。2018年的5月28號,我們把她另外幾件樸拙的作品帶到了韓國首爾參加中國文創年展,在韓國留學的姑娘看到了非常喜歡,簡單又漂亮,價格也不貴,一口氣就買了兩個。這筆收入我直接轉給了明月鄉村旅遊合作社,由合作社直接轉到了羅芳的手中。
除了常態的培訓之外,我們也有文藝演出。2017年7月,蘇州崑曲藝術團來明月村分享牡丹亭選段。也許不是所有的觀眾都能知道牡丹亭在唱什麼,但當他在氛圍中去認真傾聽時,他會感知到一點對藝術的尊重和美感,而藝術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一點一滴的。當月我們舉行了一次夜間豎琴音樂會,村民喜歡到什麼程度?要求加演,這些藝術家加演到11點。這份熱情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想。因此人類對藝術的熱愛和親近,可能是與生俱來的,它只需要一個觸發點。
村裡的姐姐阿姨們忙時種田,閒時跳舞。去年她們成立了明月村的第一個舞蹈團隊「明月之花」。每年我們舉辦中秋詩歌音樂會,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在舞臺上去展示自己,而這個時候已經不是一個完成任務式的匯報演出,而是展示自己氣質形象的最佳舞臺。這張合影呈現的表情就是今天新農村的面貌,是自信、樂觀、坦然、有希望的。
明月村提供了很多可以實現自己想法的舞臺。去年12月23號在成都的一個購物中心我們舉辦了詩歌朗誦會,請了許多新老村民和詩歌的作者們。因為明月村本來就有很多人寫詩,不僅僅是新村民,老村民在他的田園生活中也有許多靈感,寫了很多詩歌。在去年夏天我們把詩歌編撰成集,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作為明月村的第一本詩籍,給村民帶來的直接影響是除了經營農家樂、民宿,我們還能在文化上有一份重要的參與和成就感。
70多歲的周大爺,每天風雨無阻地來到明月書館看書,寫讀書筆記,有時候還自己譜曲,寫詩歌。他告訴我在明月書館沒有建成之前,只能在村裡的閱覽室讀書,而這裡的讀書量已不能滿足他的需求。自從書館落成之後,他是最忠實的一位讀者,而他的詩歌也最終入選明月集。首發那天,他穿上自己最喜歡的衣服盛裝出席,看著自己的作品被出版。
羅佳,在2015年時是一名高三的學生,由於身體原因被迫放棄了高考,對於青春年華的女孩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曾經她很失落,找不到方向。在2017年4月,她聽了一期講堂,突然從生活中找到了一些動力,也慢慢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去參加草木染的培訓,參加陶藝培訓,很開心自己的詩歌被入選明月集,親自上臺去朗讀自己的詩歌,這時她的狀態與兩年前截然不同。
2018年的4月28號,我們在城市開了一家售賣明月村農創產品的城市店,但它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此,它是在城市裡展示明月村形象一個窗口,在這兒會碰撞出更多和鄉村建設有關的新想法。
我們去成都市的文化創意周、去蘇州的文化創意展、去參加中國的鄉村復興論壇、去摩洛哥、去首爾。對外連結能帶來什麼? 我們展示了明月村的形象,也認識了很多關心鄉建的朋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學到了經驗,也讓更多人了解明月村,帶來新鮮的想法、知識和文化,自然會對明月村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楊大哥是一位鄉村建築師,也是喜歡思考的哲學家,他曾經告訴我「所有的榮譽都屬於昨天」,這句話一直在鞭策我們,還有很多的困難在前面,但勇往直前就可以。明月村的背後不僅僅是招牌和名氣,我們更希望它是人本身,正是這些陶藝家、規劃師、設計師、主持人、農場主乃至生活美學的研究者與踐行者,他們帶來了新鮮的文化與當地人發生碰撞和交流,又產生了些新的東西。
我們聽村民講述自己的夢想,聽木工師傅講述自己的故事,主持村民的婚禮。我們一直堅持一個原則:「不強求,不打擾」,我們陪伴在地文化,我們提高在地文化的自覺,從中獲得參與感和成就感,提升大家的創造力和審美意識。
今天所做的這些事情,要持續的、努力的、認真的踏踏實實做下去,當時間累積到一定程度,我們才有資格為我們的後人講述這樣的故事:我們曾經做了什麼樣的事情,我想這個故事的主題應該是:這麼一群平凡人做出了不那麼平凡的一些事情。
一個個感人的小故事,陳述了明月村關於人本身的變化,而想在鄉村做事情,堅持和耐心是唯一的途徑。
王旭
樸樹說過「歷盡千帆,誰不是一邊不想活了,一邊努力活著……」,在明月村的發展中,有沒有那麼一件事或者一瞬間讓你們一邊不想活了,一邊又努力的去完成。
陳奇
明月村有2000多的村民,7000畝的雷竹林,一年的產量是400萬公斤。過去兩年由於獼猴桃、柑橘等作物經濟價值更高,一些村民開始砍掉竹林種獼猴桃和柑橘,這種情況政府不能用行政的手段去幹預。7000畝竹林是明月村的生態本底和特色景觀,明月村村主任和返鄉大學生跟我們說:要想辦法留住這片竹林。
我們找到了開始吧計劃在網絡上幫村民賣筍子。當把所有資料上交審核通過,離上市只有短短二十幾天,中間又遇上春節,而團隊以及村民都沒有網絡眾籌發布的經歷。所有的文案、拍攝以及片子都需要在短時間內高質量的完成。當時李耀準備住院開刀,開始吧需要上傳很多圖片,白天他在醫院打點滴,晚上又回到村裡拍攝,在病床上完成了圖片的處理和發送。劉梓慶帶著團隊在春節期間完成了上線宣傳片的拍攝製作。上市後包裝、物流和後臺客服等等都是團隊在做。網絡銷售只能解決一小部分產量,高峰期每天卻有幾十噸的量要走,我們積極對接各個線下渠道,儘可能多賣一些筍,期間也曾遇到價格戰等各種問題。那段時間很焦慮,著急。幸運的是期間我們得到很多朋友的支持、大咖們的代言,也讓我們團隊更加緊密,也增強了和村民的關係,最終在網上大家都知道了明月村的雷竹筍。
王敏
所有的壓力其實都在奇村長身上,我們負責執行就行。對於我來說,最大壓力是在租房子方面,剛開始的時候,村民們對於我們所做的事情不是很理解。當時我們想租院子做文創項目,就到村裡各處找符合要求的院子。但一個小小的、破舊的院子要價卻要1萬多一年,經過各種磨合最終以合適的價格盤了下來。現在我們不在需要去挨家挨戶找院子,村民們便會主動來找我們。
李耀
我負責明月村公眾號的運營,有一個原則是每次的文章不能有一個錯別字,不能有一個錯誤的標點符號。這個工作大部分都是業餘時間完成,因為大部分時間已經被其他工作佔據。每次做公眾號對我來說都是一次心理陰影,在文章審核的時候,可能是在下班的路上,可能是在開車,大家是一頁一頁的截圖發到群裡,說這裡有個錯別字,那裡有一個錯的標點符號,不斷地發現新的問題,一個多小時後,終於好了,點擊發送。突然發現,又出來一個錯別字,但是又不能撤回,這個時候內心就會受到強大的自責,這是我覺得壓力最大的時候。
劉梓慶
嚴格來說我是最沒有壓力的那個,他們三位是每天都在辦公室裡,我是在成都。現在問我逐漸的在把中心轉移到村裡。我在村裡做了一家民宿,並不是說我要得到什麼回報,而是我想要在村裡有一家開滿鮮花的房子,喜歡跟新老村民一起。城市裡是完全不接地氣,不同於農村之間的鄰裡文化。只要村裡有活動我便從成都開車到村裡,每次見到他們我都是新鮮的,也沒有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矛盾。
王旭
機構的名稱是明月村研究社,但做的事情已經遠遠超出了研究社的範圍,你們是怎樣定義研究社的功能、角色和邊界?
陳奇
研究社是2016年成立的社會組織,基於在明月村的實踐,總結更多的方法和路徑。功能裡有鄉村產業研究、鄉村建造、社區營造、文化建設等。鄉村是一個系統,而農業在鄉村是基礎,如果沒有農業的轉型,沒有村民的提升,文創是不能持久的。作為一個新村民和參與明月村的一份子,我們做了明月村發展的每一個階段所需要做的事情。
明月是鄉創的明星代表村
雪山是鄉建的明星代表村
明星姐妹村之間
在未來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
敬請期待
雪山團隊的明月村之行
分享雪山村的鄉建故事
關注微信公眾號「SMART 度假產業平臺」
回復演講嘉賓姓名及關鍵詞
獲取行業專家獨家分享!
點擊左下角「原文連結」
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