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字中,凡是由「貝」所組成的字,大多與錢財、價值有關,「賤」字也不例外。
目前可見最早的「賤」字是戰國時期的文字,由兩個「戈」和一個「貝」組成,見下圖:
「貝」在遠古時代是可以流通的貨幣,「戈」是武器,表示破壞的力量,兩把「戈」是程度加重的意思——它們結合在一起所構成的「賤」字,即表示「貝」被損壞,失去了貨幣價值。
這種造字思路和「賊」是一致的,其差別就在於:「賊」是刀戈相加去毀壞貝殼,表毀壞的動作,是動詞;「賤」是表毀壞的結果,是形容詞。
秦國小篆調整了「戈」的位置,將其置於「貝」的右側,寫作「賤」,與現在的繁體字完全一致,歷經兩千餘年而未有改變。
漢代《說文解字》:「賤,賈少也。」這裡的「賈」(gǔ)是「賣」的意思,「賈少」是說價格賣得低,這和「賤」的造字本義是相符的。
後面又說「從貝戔(jiān)聲」,認為它是一個單純的形聲字,這個觀點就不準確了,「賤」應該是會意兼形聲的字,即「從貝從戔,戔亦聲。」
經濟學有一個經典問題,叫做「穀賤傷農」,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豐收的年份反而使農民的收入減少。葉聖陶先生的短篇小說《多收了三五鬥》,就是講述了舊中國農民豐收成災的現實。
這個問題在戰國時代就已經被關注,魏國國相李悝(kuī)針對「穀賤傷農,谷貴傷民」的現象,推出「平糴(dí,買進糧食)法」,由國家控制糧食的購銷和價格:政府在豐年以平價收購農民餘糧,防止商人壓價傷農;在災年則平價出售儲備糧,防止商人抬價傷民。「平糴法」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行之魏國,國以富強」。
貴賤的本義都和價值有關,又都從本義引申出了社會階層的含義。
在《論語》中,孔子說:「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這裡的「賤」是指地位卑下,即相對於貴族階層的庶民和奴隸。
孔子又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意思是說:我年輕時貧困卑微,所以學會了一些瑣碎的技藝。他緊接著又說:「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在魯迅的小說《孔乙己》中,「多乎哉?不多也」和「竊書不能算偷」共同塑造了一位新舊社會過渡時期的悲劇人物——意思是說:作為士,需要具備這麼多才幹嗎?我想是不需要的。即士階層不需要以「多能」為表率,平民才會學習多種技能以謀生,而士應該發揮的作用就是「以德服人」。
《孟子》中曾提及孔子年輕時擔任過基層公務員,如「委吏」(管理倉庫)與「乘田」(管理牲畜),表現不凡,這也同時確證了孔子的社會地位「起於微賤」,說他曾經是「賤人」,也不算說錯。
孔子以其低微的出身,在一個平民難以接受教育的時代,而成為諸侯國公認的頂級教育家,足見其偉大。
前幾年甚火的《甄嬛傳》有名言曰:「賤人就是矯情。」
其實,「賤人」最初並不含有貶義意味,而是和「吾少也賤」一樣,僅指社會地位。
《禮記》中說:「君命召,雖賤人,大夫士必自御之。」意思是說:國君命人召喚,即使來人的地位低賤,大夫、士也必須親自出迎,以示尊重君命。
後來,「賤人」又成為「賤軀」「賤內」一樣的謙稱,如《南史·袁湛傳》:「臣東國賤人,學行何取。」又如《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這是朝廷頒與老爺們的俸銀,小的乃是賤人,怎敢用朝廷的銀子?」
到宋元時期,「賤人」開始成為辱罵女性的語彙。
宋朝人洪邁所著《夷堅丁志·汪澄憑語》:「俄頃,作澄語罵其妻曰:『賤人來!吾死能幾時,汝已萌改適他人意。』」
《三國演義》第八回寫貂蟬的一段:「允曰:『賤人將有私情耶?』蟬曰:『賤妾安敢有私?』」
上文中的「賤」是由「地位卑微」而引申出「人格卑鄙」的含義。
其實,古代也有專門以「賤」來辱罵男性的詞彙,叫做「賤丈夫」。《孟子》中有記載:「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賤丈夫」是指貪圖私利、行為卑鄙的人。這個詞和「渣男」是不是等義?有興趣的人可以討論之。
本文作者是生薑烏梅,圖片來源於網絡。
轉載使用,請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