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其人知多少?——「吾生也賤,故多能鄙事」

2020-12-22 暖暖說歷史

中國人對於孔子的記憶,大多是他的一些名言和他的眾人皆知的事跡,而不是他這個人本身。孔子這個人被中國曆朝歷代供奉了一千多年,除了他的思想精神和聖人形象,我們難以看清楚真實的他,這種神秘感迫使我們去了解和尋找真實的他。

有位作家曾開過這樣的玩笑,我們吃雞蛋,不必去了解生這個雞蛋的母雞。這樣的玩笑說法在我們面對像孔子這樣的聖人的時候,便不可笑了,越是聖人一樣的人物越值得我們去看看真實的模樣和人生。實際上,我們即使在選擇一種比較重要的生活用品時,也會考慮它的生產者,更何況是精神產品,而且是長期運用的精神產品。對於一個會影響我們一生的思想家,我們必須要有所了解,否則,這便是我們不思想造成的懶惰和失誤。

以孔子的親身經歷來說,孔子曾經跟魯國著名樂師師襄學琴,他天資聰穎,學習十天就學會了一首曲子。師襄說,「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的技巧了。」孔子卻說:「我雖然學會了這個曲子,但還沒有掌握它的規律。」過了幾天,師襄說:「你已經掌握了它的規律,可以學習其他的曲子了。」孔子又說:「雖然我把握了它的規律,但我還沒有領悟曲子表達的志向,我還要繼續練習。」

過了一段時間,他已領會了作曲者的志向但他想知道作曲的這個人是誰。他就跟著樂師不斷地彈啊彈,忽而莊嚴肅穆地凝神深思,忽而怡然自得地舉頭眺望,突然他高興地說:「我抓住他了這個人身材修長,皮膚黝黑,目光深邃,有如君臨天下的聖王。就是這個人,我抓住他了,除了周文王沒有其他人了!」師襄恭敬地讚嘆道:「這個曲子正是《文王操》。」這個故事說起來有些神秘色彩,未免將其神話了,但故事以孔子學琴學到最後竟能抓住一個活生生的作曲家為結尾,故事本身所含的道理有著非常深刻的象徵意義。所以,我們也有充分理由在學習孔子的很多大學問之後,去認識他這個人。

我們後代人認識孔子存在著哲學態度和詩學態度的區別。哲學態度追求嚴謹的詞語理性,而詩學態度則關注生動的人格狀態。用哲學態度對待古人,古人也就變成了理念;用美學態度對待古人,古人便從理念中釋放出來重新成為活人。美學態度是一種親切態度、俏皮態度、平視態度,可能會引起學究們的不悅,不管他們。因為好的人生就是詩,隔了兩千多年還在被人惦記的人生,更是詩。

孔子的先人是殷商王朝的王室成員子,他的墓就在山東微山湖上。他在殷王朝向周王朝轉化的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受到周王朝的重用,被周成王封為宋國的國君,在現在的河南商丘一帶。孔子說自己是殷人之後是和微子這個祖先有關的。

孔子的童年比較不幸,三歲時父親去世,還年幼的時候母親也去世了,他早年的生活是孤單且艱難的,但這也是他終能成為一個重要人物的人生起點。他多次講過這樣的話,「吾生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有些卑微的童年卻開拓了他的人生命運。他的童年雖然談不上大悲大苦,卻使他對於人世的苦難有了一種切身的感受,這是他能夠立足大地的起點。

「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歲是孔子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他在那個時候立志於學習,廢寢忘食地學習,並且在學習中體會到了很大的樂趣。他當時所在的魯國,保存著最為完整的周代的禮樂文明,當時有「周禮盡在魯國」的說法。這給孔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氣氛和比較完善的學習內容,孔子一方面認真讀書,另一方面又向社會實踐學習。到三十歲的時候,他產生了一種明確的生命意識,對人生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判斷,這就是他說的「三十而立」。孔子對每個年齡階段都有界定,三十歲是他「立」的年份。這個「立」,大概有三個內容:第一是他有了比較明確的政治主張,就是重建的禮樂;第二是他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社會聲望,大家對他產生了信任;第三是他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特長,能夠做很多事情。這三個加在一起,使他自己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社會人。

相關焦點

  •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反映出年少的孔子與母親相依為命的艱辛
    後來孔子知道這件事,就說:「太宰是知道我的呀。我小時候家裡窮,為了生活,所以學會了很多鄙賤的技藝。真正的君子需要這些技藝嗎?不需要呀。」我們看看《論語·子罕》原文,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雲水閣讀書會第六十四堂 | 吾少也賤 故多能鄙事
    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注釋】1、太宰:周代掌握國君宮廷事務的官員。這裡的太宰,有人說是吳國的太宰伯嚭(pi匹),無可確考。2、縱:讓,使,不加限量。3、鄙事:低下卑賤的事情。
  •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當讀完張煒先生的這本《艾約堡秘史》,特別是讀完校園記、逃脫記、喜蓮和山福三篇附錄,腦海中嘎然蹦出了孔老夫子的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人類的歷史上,凡是做大事、成大業、立大功的人,都是從艱苦中一步步走過來的。而在艱苦中站起來的人,經歷了飢餓、逃難、家破人亡的痛苦,才有了豐富的人生經驗,才懂得世故人情。
  • 解密:《史記·孔子世家》為何說孔子「貧且賤」?
    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由是為司空。……因為這句話在「及長」前面,因此說的應該是孔子小時的事。「貧」是貧窮,說的是家境。「賤」是地位低下,說的是階級。總之是出身不高。失去了家中支柱,孔家因此衰落下去,以至於變成了「貧且賤」的處境。《論語》記載,孔子曾經很坦然地提起過自己小時候地位的「賤」。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少能鄙事」:青年孔子的底層生活
    雖然顧愷之以其雄健的線條與明朗的造型,使得他筆下的孔子要比吳道子筆下的孔子生動許多,但終歸還是離真實的孔子相去甚遠。臺灣畫家江逸子,曾經繪出了一個「溫和慈祥」、「善良德性」、「恭敬嚴謹」、「自奉節儉」,而又凡事「謙讓有禮」的孔子。這個孔子,當然散發著一種親切與平易氣息,但卻缺少了英氣。
  •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論語·子罕篇》第九之六章: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譯文:太宰向子貢詢問道:「你們的老師是聖人嗎?他怎麼懂得那麼多的事情呢?」
  • 孔子為什麼不同意子貢的「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的話
    何其多能也」,子貢答「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但是孔子聽說這件事後表示,「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與子貢的對話,是在回答子貢認為自己的老師是:「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告知子貢不管是什麼人,都能學到文化知識,而且人的學問是學而知之的。你看我,青少年時期做過許多雜事,但那是因為生活所迫:吾少也賤,固能多鄙事。
  • 第20篇「賤」│孔子曾是賤人,但不妨礙其偉大
    在《論語》中,孔子說:「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這裡的「賤」是指地位卑下,即相對於貴族階層的庶民和奴隸。孔子又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意思是說:我年輕時貧困卑微,所以學會了一些瑣碎的技藝。他緊接著又說:「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在魯迅的小說《孔乙己》中,「多乎哉?
  • 什麼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聖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聽之天,未嘗遺天下。聖人亦不敢忘天下。雖知其不可,得不為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一句既悲且壯的話,可以說是孔子一生的真實寫照。01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年近七十的父親叔梁紇向少女顏氏求婚,生得孔子。
  • 論孔子的「知人」即智慧
    多聞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2]因此,太宰問於子貢曰:「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 《論語》10則,孔子多才多藝,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釋義:孔子杜絕了四種毛病——不主觀臆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這有點像《金剛經》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2、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君子會有這麼多的技能嗎?不會有這麼多的。3、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釋義: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沒有知識。有一個鄉下人向我提問,我什麼也不知道。我從他問的事情的始末兩端推究而儘量地回答他。」
  • 大鏞說之字字珠璣:多能鄙事是粗鄙之事嗎?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
  • 千古聖人孔子不為人知的六個秘密!
    孔子在中華民族的地位自不必多言,但鮮有人了解真實的孔子,今天筆者且從幾個方面,給大家說一說真實的孔子。孔子一生頗為艱難,三歲喪父,晚年喪子,且最得意的弟子顏回也早逝。我們現在考察孔子的生活,《論語》當為第一手資料。這本書,由其弟子、再傳弟子根據孔子平時生活、授課時的言論,編輯而成。
  • 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
    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邢疏:此章論孔子多小藝也。「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者,大宰,大夫官名。大宰之意,以為聖人當務大忽小,今夫子既曰聖者與,又何其多能小藝乎?以為疑,故問於子貢也。
  • 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說起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語出《論語》十二章,大凡讀過幾天書的人,都能知道這句淺近易懂的話的意思,亦能脫口而出其出處,但要細細琢磨,這「
  • 不多也
    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譯文】太宰問子貢說:「孔夫子是聖人吧?為什麼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這本是上天讓他成為聖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藝。」孔子聽到後說:「太宰了解我嗎?我小時候貧賤,所以學會了不少平常的技藝。君子需要這樣多的技能嗎?
  • 我眼中真實的孔子之一二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的這個故事更能說明問題: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
  • 被譽為「天縱之聖」的孔子,也有普通人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懂會計出納,因看管過倉庫,知生養蕃息,因餵養過牛羊。他曾遭人白眼,自尊被踐踏 為母親守孝期間,季氏邀請「士」赴宴,以收攬人心,而同樣為「士」的孔子卻在大庭廣眾之下被人擋在門外,遭遇人生第一次大辱,於是更加發憤學習,終於在二十多歲時因博學知禮名揚魯國。
  • 孔子說沒人理解他
    熟悉是因為我們時常可見,甚至公交車上都能看見孔子語錄,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能背誦其中的篇章語句。陌生是因為我們或許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了解說這些話的那個人,從而也就可能對那個人說的這些話產生了誤解,包括孔子自己都說,「莫我知也夫」。  幾千年以前的孔子不會知道,幾千年以後會有人正在努力地了解他,並幫助其他人也一起了解他,比如學者傅佩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