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店開到三線城市去 無印良品的野心是什麼?

2020-12-19 界面新聞

「對不起,現在不能進,我們還沒開業呢。」七八個安保人員一字排開,擋在玻璃門前阻擋著迫切想要進店的顧客。

現在是4月28日早上8點50分。距離這家被視為「江蘇徐州乃至整個江北地區迄今為止最高檔商場」的蘇寧廣場正式開張還有1小時10分鐘,但顧客顯然有點等不及了。他們圍在商場門口,或是在附近溜達,還有的人隔一會兒就去問問保安開門的時間。春末夏初的太陽已經有些毒,曬得不少人紅了臉、出了汗。

「你看這個樓就知道這個商場的檔次,這是徐州最高的樓,」這才想起剛才打車到蘇寧廣場時司機師傅說的話,此前,徐州最好的商場是蘇寧廣場對街的金鷹百貨,但是已經比較老舊,好品牌不多,「蘇寧做了很久的宣傳了,所有徐州人都知道這裡面會有挺多徐州之前從來沒有賣的品牌,都在等它開業。」

在蘇寧廣場的官方介紹中,其招募的超過50%的品牌都是首次進入徐州。無印良品是其中之一。在商場開業宣傳單上,無印良品的名字和Vivienne Westwood、Michael Kors、Pandora等輕奢品牌一起,被擺在顯眼的位置,承擔著招徠顧客的重任。

如果搜索有關蘇寧廣場的報導,不少標題黨的重點都放在「無印良品終於來徐州了」。

2011年底,無印良品僅在中國開有36家門店。到了2013年,這一數字已變成100家。隨後又過了3年,在2016年12月底,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門店數量突破200家。

進入微信時代後,這些數字的增長被一條條標註「新店開業」的推送記錄下來。慢慢地,這些推送中提及的名字不再集中於北京、上海、深圳,又或是南京、杭州、成都,反倒是越來越多地出現了徐州、株洲、嘉興、南昌一類低線城市的地名。

徐州蘇寧廣場 攝影:樓婍沁

向著低線城市進發

「無印良品發展到現在這個規模在中國市場已經能算是個成熟的品牌,所以最近這兩年它開始往低線城市下沉,」地產諮詢機構睿意德副總經理、中商數據董事長陳麗琳在接受界面採訪時從商業地產的角度解釋了無印良品向低線城市拓展的時機,「它現在在一二線城市開店已經很密集,想再找好鋪位很難,比起來,三四線城市會有更好的機會。」

在徐州蘇寧廣場,如果從正門進入,乘坐擺在中庭中央的大型下行扶梯來到負一層,一下電梯左轉走上沒幾步就能進入無印良品的門店。儘管是在負一樓,但看看周圍的鄰裡環境也能感到這是個旺鋪——一家面積不小的絲芙蘭就在隔壁;不遠處還有優衣庫、H&M,以及品牌集合店I.T旗下新開闢的全新品牌集合概念店zi.ti zi.ti的全國首店。

而通常情況下,無印良品在一二線城市的門店多在城市核心商圈的次要位置,比如三四樓,或是遠離主入口有些距離的臨街鋪位。《日經新聞》曾將這樣「只選第二好」的門店選址策略歸結為無印良品在中國成功的原因。

在相關報導中,松井忠三稱,「好位置意味著高店租,而高店租就會影響收益」,因此無印良品要選在「第二好」的位置開店,提高營收效率。這是1990年代無印良品先後在中國香港及新加坡的黃金商鋪開店卻盈利慘澹後總結出的經驗。

這一策略在徐州有了鬆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無印良品在這裡有品牌優越感。對於沒有一線奢侈品牌門店,最高端品牌以Coach、Furla等為標杆的徐州以及其它低線城市來說,無印良品雖然算不上輕奢的級別,卻也能在不少人心裡留有「優質」,甚至「高級」的印象。陳麗琳認為,低線城市的許多商場都「希望靠著無印良品提升商場檔次」,因此會給到它好的鋪位,將它「奉為上賓」。

低線城市商鋪租金本就大幅低於一二線城市。這讓無印良品即使選了比「第二好」更好的店鋪位置,也同樣有機會收穫比一二線城市更高的開店坪效。但此處有個前提,無印良品需要在三四線城市培養起足夠多的購買力。

無印良品徐州新店 攝影:樓婍沁

慢進的節奏

從這一點來說,無印良品相較於與它同期進入中國市場的服飾或者泛生活方式品牌顯得不太有優勢。因為它的動作有些慢。

同樣來自日本的優衣庫2002年進入中國市場,截至2016年12月,大中華區門店數突破500家;另一個蘇寧廣場的鄰居、瑞典快時尚品牌H&M,比無印良品晚兩年來到中國,在2015財年末也已經開出了300家中國區門店;西班牙快時尚巨頭Zara的速度更驚人,從2006年到2015年1月,它已完成在中國開店500家的目標,並宣布放緩開店速度,開始啟用合併小店開大店的精簡開店策略。

「無印良品在滲透低線城市時的速度會比快時尚品牌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定價以及品牌形象定下了一定的門檻。」陳麗琳說。

無印良品定價高的特點在生活雜貨,尤其是強調日本手工藝的餐具等品類表現最突出。對於一個調料瓷瓶要賣快200元,一條木板凳要賣到1000元的品牌,大多數中國顧客都更願意保持「圍觀」的態度。這種情況在三四線城市會更明顯些。

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什麼無印良品自2015年2月起開始在中國市場季節性、規模性地展開所謂的「新定價」,即調低商品售價的活動。目前,無印良品每年都會進行兩次新定價,而且降價幅度不小,僅以2016年的兩次新定價為例,參與調價的品類,定價降幅都在20%左右。

這將幫助無印良品在中國接觸到更大的受眾群體。用良品計劃現任社長松崎曉的話說,這麼做可以讓無印良品在中國「更親民」。

可與「親民」站在對立面的除了價格,還有無印良品品牌精神所倡導的「無印」,即去品牌化。

其實,這正符合中國社會當下在經歷消費主義熱潮後,需要「消費升級」的需求。如歐睿諮詢公司全球服飾行業總監Magdalena Kodaj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所說,中國時尚和生活方式產業在這幾年經歷著變革,其中最明顯的表現是,中國顧客不再盲目追求奢侈品,而開始「偏愛無印良品這樣簡單、低調、有獨特審美哲學的品牌」。這與1980年代無印良品在日本誕生的契機如出一轍。

但這波消費升級潮自一二線城市向低線城市的蔓延需要時間。更何況在當地沒有實體門店的情況下,僅依靠網店、代購,以及媒體宣傳,顧客對於品牌可以形成認知,卻很難深入了解。

不過,這種知道卻看不見、買不到的距離感,也會為無印良品在三四線城市拓展市場時加上一層光環,加重其因價格、「日本製造」、風靡一二線城市等因素綜合作用而成的「高級感」。

就像時間剛過10點08分,保安剛過打開了蘇寧廣場的大門,但無印良品的門店已經擠滿了人。一位五十歲左右的女性顧客告訴界面新聞,商場一開門,她哪兒也沒逛,直接來了無印良品,因為她聽說這個品牌無添加、質量好,就想來看個究竟。而進入店鋪逛了後,她說自己感覺「太棒了,就像來到了北京、上海一樣」。

在不斷從入口湧入的人群中,有兩個看著頗為興奮的女生則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她們在別的城市曾經逛過無印良品,覺得它「冷靜、簡約、好看」,但苦於一直沒有機會好好逛,想買也買不到,好在「現在它終於在徐州開店了,真是太開心了」。

一家店的從無到有

許婷婷屬於最早一波知道無印良品要在徐州開店的人。她是無印良品江淮3區的區域店長。按照收到的指示,徐州蘇寧廣場店將劃入她管轄的江淮3區。在這之前,無印良品開發部的工作人員已經根據公司內部制定的《開店基準書》完成了城市、商圈、商鋪位置等項目的評估,並與即將入駐的商業地產開發商完成了初步溝通。許婷婷要做的是在公司確認的鋪位上按照預定的時間把這家徐州首店開成。

組建一個團隊是她當前最關鍵也是最急迫的工作。

首先得確定店長。一般情況下,非上海城市的首店店長都會由新店所在區域其它已開門店的店長平行調任。這是為了確保一個城市的第一家店能保持水準,並儘快步入正軌、打開市場。

與此同時,店員招募工作啟動。為了不耽擱新店開幕,2017年農曆春節假期前許婷婷就完成了所有面試,並確定了錄取名單。

「現在和我那個時候開店比幸福太多了。」許婷婷回憶起自己2008年加入無印良品時參與南京首店水遊城店開業時的場景。

無印良品自從2005年進入中國市場,直到2008年,都一直只有上海正大廣場一家門店。當時無印良品的中國總部也沒有租用獨立的寫字樓,而是借用店鋪內的辦公室開展辦公,開店等工作也需要中國市場以外的外部資源協助。

比如,南京新店的新員工培訓就是在上海的已開門店中,由從日本總部派來的老師負責開展。而新店的布置、開店的程序等由於沒有成文的規章制度可以參考,也需要日本總部派專人指導,並借調香港店鋪的店員進行短期支援。如果遇上意外的問題,只能靠著店員自己在實際工作中見招拆招。

這一切直到2010年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加快擴張才有了改變。

徐州店進入布置階段 攝影:樓婍沁

放緩的增長速度

無印良品自身的謹慎放慢了其向中國低線城市滲透的速度。

松崎曉曾在無印良品中國200店開業活動上對界面新聞表示,無印良品並不會指定明確的開店數字目標,他認為「以目前的狀況,一年開30-40家店是合適的速度」。這樣的速度是無印良品自2011年起開始保持的。即使是在2015年,其銷售同期增長達到歷史最高點——無印良品單品牌銷售同比增長達到20.4%——它也沒有加快進度的打算。

這不代表無印良品不著急。事實上,看到無印良品母公司良品計劃在不久前公布的2016財年業績報告後附上的2020年實現5000億日元的銷售目標,也能感到無印良品的增長壓力。2016財年時,良品計劃共實現營收3332億日元,並開出870家店鋪,其中821家為無印良品門店。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良品的海外市場表現在2016財年出現了大幅波動,僅錄得7.8%的增長。2014財年與2015財年時,這部分市場的增長曾分別達60%與40.7%。

中國作為良品計劃最大的海外市場,表現也並不理想。如果單看無印良品單個品牌的表現,2016財年時其銷售同比僅增長4.7%。之前三年,無印良品均能實現兩位數的銷售同比增幅。

在這樣的狀況下,無印良品更應該尋找新的增長點。尚未深耕的中國內陸完全可以成為絕佳的機會。

可如果把開店策略放入更大的戰略版圖看,也許良品計劃的謹慎就變得不難理解。因為與深入低線城市開店並行,無印良品也在上海、成都、北京、深圳等城市嘗試開出更大的形象店以及全新的業態。目前,上海和成都都開出了「旗艦店」,而6月3日,上海馬上要開出全球首家MUJI Diner高級餐廳,而年底時深圳和北京也會先後開出全球僅有的兩家MUJI Hotel。這意味著,不管是從資金鍊管理還是品牌形象的水準把控上,無印良品都不應過於冒進。

無印良品徐州新店 攝影:樓婍沁

從全球市場的布局看,良品計劃放慢腳步也不無道理。

松崎曉在接受《彭博商業周刊》採訪時談到印度市場的潛力時稱,「印度身上有中國市場過往具備的潛力」,因此良品計劃期望將中國市場的成功經驗放到印度市場進行複製。他相信這種經驗適用於任何一個經歷或即將經歷告訴經濟發展的國家,「因為一旦經歷高速發展,人們就會慢慢開始偏好更簡單、使用的商品」。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與剛進入中國時的做法類似,良品計劃也為印度市場制定了每年開2-3家無印良品門店的低頻次擴張計劃。但稍有不同的是,看見中國旗艦店對於中國市場品牌認知度及業績增長的助力,開旗艦店的形象策略已被納入這個階段的印度市場拓展計劃。印度孟買的無印良品旗艦店將在2018年開業。

這些實踐都讓中國市場每一次新嘗試的成敗顯得更為重要,特別是現階段,在中國越來越多低線城市開出首店的實踐對拓展印度市場有重要參考價值。

「中國的三四線城市有個特點,就是當地顧客的購買力懸殊很大,有人很有錢,有人則還遠未到消費升級的程度,中間階層幾乎缺失。」陳麗琳的這番話也讓人相信中國經營,尤其是低線城市拓展的經驗應用於印度市場的可行性。

一個城市只有首店才會有這塊「What is MUJI」的宣傳板 攝影:樓婍沁

不過這番宏圖偉業似乎和真正在一線做出嘗試的許婷婷以及徐州店的新團隊關係太遠。在許婷婷看來,她更願意享受在一個新城市開出第一家店本身所能收穫的成就感。

「這家店是大家親自一點點做出來的,是徐州的第一家店,這個開店的過程是之後如果大家有機會參與徐州二店、三店開店,也很難再有的體驗。」許婷婷在店鋪開張前半小時舉行的晨會時對所有工作人員說,感覺得到她有些動情,「這段時間大家都辛苦了,在接下來的一周,大家應該還會很忙碌,但還是希望大家能享受這段過程。」

相關焦點

  • 無印良品在中國賣不動了,日本成功無印良品在中國做錯了什麼?
    在日本大獲成功的無印良品,到底在中國這個特殊的市場上做錯了什麼?二、為啥降價那麼多還是沒人買?在今年4月份的時候,我們曾經專門有過一篇文章《世界成功中國失敗的無印良品,為什麼只在中國賣高價?》如果問無印良品最大的優勢是什麼,就是極簡主義的設計,這種設計用雷軍的話來說就是「沒有設計的設計就是好設計」,這種設計的精髓其實並不難學,於是無印良品在中國形成了大量的學徒,以雷軍為代表的小米生態鏈幾乎已經成為了一個雜貨鋪,幾乎每個產品都用的是無印良品的設計理念,再加上網易嚴選、淘寶心選、米家有品、京東京造,他們的玩法幾乎如出一轍:在產品層面,設計和展示追求極簡化,在種類層面,日用品、家居、服飾、食品
  • 在日本和在中國,同樣倡導「簡約生活」的無印良品為什麼那麼不一樣?
    薛禾去日本念書之後買無印良品產品的次數明顯變多了。「在日本來說更親民一些吧,在國內的話,因為它畢竟稅金什麼的含在那,確實可以買,但會覺得有點偏貴。」來日本後她換上了全套無印良品的文具。「感覺跟人家別的品牌、文具店的價格也差不多。」文具、食品、護膚品、服裝薛禾都買過,她每次回國還會給家人朋友帶無印良品的商品。
  • 無印良品四十有惑:請給中國中產們一個進店的絕對理由!
    無印良品四十有惑:請給中國中產們一個進店的絕對理由!   據商業地產頭條統計(來源:無印良品官網店鋪信息;截止時間:2018年12月),無印良品一二線城市門店佔比高達87%,位於三線及三線以下城市的門店僅佔13%。母庸質疑,未來三四線城市將有更大的增長空間。
  • 二線城市年輕人眼中高品質生活代表的無印良品,是否值得買?
    公司旁邊有一家無印良品,本格壓力大的時候最喜歡在裡面晃蕩,可能什麼都不買,但就在裡面逛個半小時,看著那些被用棉布條整齊捆好的被套、床單,或者去文具區挑兩支籤字筆。作為一個非強迫症患者,無印良品乾淨整潔的陳設以及半透明的亞克力製品都讓人感到舒心。
  • 中國大陸第200家店正式開業 無印良品在中國未來如何?
    12 月12 日,無印良品挑了這個漂亮的數字,宣布中國大陸地區第 200 家店正式開業。   2016 年,無印良品在中國大陸,也走過了 10 年。   第200 家店開業,無印良品在中國的裡程碑   2000 年前後,無印良品因在歐美、香港、臺灣等地區盲目擴張導致公司巨額虧損,在那之後,無印良品對於擴張發展變得十分謹慎。   2005 年,無印良品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在上海南京西路開設了第一家店鋪。
  • 開酒店開旗艦來講故事的無印良品,能再次成為你的心頭好嗎?
    它就是無印良品。然而在「拜無印教」們對原研哉的設計頂禮膜拜時,國內也誕生了一批「設計 MUJI 化、價格小米化」的「學習者」,差不多的設計和低了一大截的價格無疑將給無印良品帶來很大的危機感。無印良品會如何應對呢?我們將通過三篇文章,來談討這個話題。第一篇:《無印良品不再是你的紅玫瑰了,入華這些年它都經歷了什麼?》
  • 無印良品是時候「下行」了
    2005年,無印良品在上海開出第一家店,雖然在此後的七年時間裡,無印良品都處於一段沉寂期,發展速度較慢,但2012年後,無印良品開始以每年新開30-50間店鋪的速度在中國擴張,2019年底,其在中國的門店數量達到256家店,超過全球門店數量的一半。回首來看,在初期發展階段,無印良品確實開創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時代,並證明了自己在中國市場的生存空間。
  • 做中國的無印良品店 還差什麼
    原標題:做中國的無印良品店 還差什麼 「送紅包什麼的太俗氣了,她是個文藝青年,我想送她一份既實用,又有格調、有文化氣息的禮品。」其實,去日用設計類的商店逛逛,小陳的問題大概就會輕鬆得到解決。然而,在北京,設計類商店主要集中在798等藝術區,大多是從藝術商店擴展而來,基本是「圈子裡」的買賣,沒有形成品牌影響力,像小陳這樣的「圈外人」,自然不甚了解。
  • 無印良品敗在品牌
    所以這次就來探討,最近話題熱度最高的日本品牌——無印良品(MUJI),去分析國內看待它的角度,是出現了怎樣的誤區與錯覺。01市場上歌頌無印良品的文章已經泛濫了。所以我既然寫它,便是為了還原無印良品很多不為人知的背後真相。這些結論,來自於我通過跨學科和跨角色演繹後,發掘的真相。
  • 解析:無印良品從虧損10億到營收1410億靠的是啥?
    無印良品是一個非常有自己價值觀的品牌,日語直接翻譯過來的意思是 " 我只生產我能看得見的、需要的產品 "。中文意思是 " 以產品本位主義研製產品 "。所以無印良品的包裝、品牌都非常簡單,無印良品想實現的是消費者拿到這個產品,摸到這個材料的時候,就能辨別出來,這是無印良品。我們希望做到以產品本身去說話,以產品本身去和別人競爭,這是無印良品的哲學。
  • 無印良品在日本其實是雜貨鋪 在中國成了精品店
    已經有一兩家店鋪的城市我們會追加一兩家店,對還沒有店的城市,我們會加五家店。」無印良品海外事業本部長、中國區董事長松崎曉對《財經天下》周刊說。無印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的原因顯而易見,它擁有超乎想像的「粉絲」基礎。從商業精英到文藝青年,從海歸、設計師到中產階級,數量龐大的追隨者到處可見。
  • 真假「無印良品」傻傻分不清楚!杭州一「無印良品」店被起訴
    在杭州市臨平歡樂城一樓,有一家名叫「無印良品NaturalMill」的店鋪。這家店的裝修設計、產品類別等都與日本「無印良品」門店極為相像,但在招牌上,「無」變成了「無」,英文「MUJI」變成了「NaturalMill」。11月8日,這家店鋪的經營者和產品的生產者一起被日本「無印良品」品牌的所有人告上了法庭。
  • 無印良品美國子公司申請破產
    良品計劃在官網發布公告稱,無印良品美國子公司在疫情期間已經採取了擴大客戶群,協商租金等方式去改善業務,但因為疫情的不斷擴大和門店關閉等原因,銷售大幅下降。不過母公司同時也表示,儘管目前美國申報破產,不過這並不會對於其他國家與地區產生影響。  無印良品美國子公司是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而申請破產的110餘家公司中的其中一家,疫情席捲了全球各地的零售商,申請破產也是公司努力應對的一種方式。
  • 無印良品,破產了?
    明明我每次去逛無印良品,人都很多 線上網店購買單品也總是缺貨 怎麼,「無印風」在美國不吃香麼? 作為無印良品眾多消費者的一員 狂人表示價格還能接受 畢竟,我只是去買文具的
  • 真假「無印良品」傻傻分不清楚,杭州臨平歡樂城「無印良品」店被起訴
    這家店的裝修設計、產品類別等都與日本「無印良品」門店極為相像,但在招牌上,「無」變成了「無」,英文「MUJI」變成了「Natural Mill」。11月8日,這家店鋪的經營者和產品的生產者一起被日本「無印良品」品牌的所有人告上了法庭。
  • 9次降價也賣不動,無印良品在中國做錯了什麼?
    在日本大獲成功的無印良品,到底在中國這個特殊的市場上做錯了什麼?二、為啥降價那麼多還是沒人買?在今年4月份的時候,我們曾經討論過無印良品在中國和日本完全相反的兩種定價方式,時間過去半年多,無印良品也是降價多次,但是為啥無印良品降價也不管用呢?
  • 無印良品羅森組隊,退潮的實體零售誰來救贖誰?
    無印良品和羅森這次組隊,並不是什麼新興嘗試,而兩者合作的背後,都懷著各自的需求,至於身處行業退潮期,能不能成全彼此、誰又能救贖誰,它們的結局難以預料。昔日零售巨頭如何抗疫?在搭上羅森這條線,為無印良品賣貨提供了更廣泛的渠道,但是它並沒有停止在國內逆襲的腳步。就在6月15日,無印良品MUJI在北京亦莊京東總部開了一個店,MUJIcom。這是繼無印良品酒店(MUJI HOTEL)、無印良品家裝(MUJI INFILL)後在中國的一次新世代事業形態布局。
  • 無印良品的中國實驗
    未來無印良品計劃以每年30家的速度,將門店開在中國的二、三城市,同時會在一線城市新開 3 座面積在3000㎡左右的世界級旗艦店。目前國內已有上海淮海755旗艦店、成都遠洋太古裡旗艦店與此次新開的深圳深業上城旗艦店。
  • 無印良品也賣菜了,盒馬該如何應對?
    此次無印良品在上海開店賣菜並非首次,在東京和大阪都有開生鮮店,其中大阪Aeon Mall堺北花田店,號稱全球面積最大的MUJI菜市場,佔地面積達到4300㎡。在現場加工方面,無印良品結合既有的輕食、咖啡品牌,跟盒馬鮮生類似,增加現場現做場景,進行一條龍布局。只是無印良品側重於精品食材,而盒馬鮮生逐步偏向於餐飲端,加強即時即熱的半成品,特別是盒馬火鍋的崛起,讓市場驚呼海底撈的競爭對手竟然是盒馬火鍋。
  • 無印良品:「去品牌化」的品牌化
    無品牌?提起「無印良品」這個品牌,你第一個會聯想到哪個關鍵詞?以「去品牌化」聞名的無印良品在國內有著一眾信徒,他們希望在中國複製無印良品在日本的成功,然而這條路似乎並不好走,不僅是他們很艱辛,就連先行者無印良品在中國也沒混出個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