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鋅刻度,作者 | 麥柯,編輯 | 許偉
水位在上漲,很多行業卻在退潮。
前不久,北京OurHours全時便利店官宣戰略調整,成為疫情之後倒下的第一家連鎖便利品牌。
一石激起千層浪。畢竟,便利店行業整體在疫情期間的表現實在算不上好——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統計,便利店行業受疫情影響整體銷售同比下滑在10%-15%之間。
危機之下,有識之士開始思變。
6月17日,在東京都內的三家羅森直營店開始銷售無印良品的商品。據悉,店內設立專用貨架,陳列內衣、化妝品及文具等,羅森方面最多將門店內大約500個品類(總量約3500個)換成MUJI的商品。此外,雙方還將共同開發自有品牌商品。
無印良品和羅森這次組隊,並不是什麼新興嘗試,而兩者合作的背後,都懷著各自的需求,至於身處行業退潮期,能不能成全彼此、誰又能救贖誰,它們的結局難以預料。
昔日零售巨頭如何抗疫?
說起羅森,這個日系老牌便利店,國內的大本營在上海,手握2000左右家門店,算是入華便利店的領軍人物。
今年的疫情並未影響其首進河北、布局京津冀的戰略。
兩個月前,羅森與金典攜手,以特許經營授權的方式進駐河北,並選擇唐山作為河北首站,藉助天津中轉倉解決鮮食配送問題。應該說,這一招非常務實。
據悉,鮮食和快手菜的毛利率最高可達60%,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疫情培育宅經濟、引發新消費需求大背景下,眼看著老對手7-ELEVEn、好鄰居紛紛上線半成品菜,羅森選擇此時出手可謂順勢而為。
一方面,現在的消費者(特別是80後、90後)在便利店消費都是速戰速決,因此更傾向於門店組合搭配,即買即食。另一方面,面對電商平臺的需求,羅森也需要在鮮食配送環節提升安全標準,並提高物流配送與門店拓展效率。
羅森在國內的目標就是在京津冀一體化戰略中繼續深耕細作。而在日本,羅森牽手無印良品MUJI可能是希望通過跨業態合作,以品牌影響力挖掘潛在消費者。
如果說羅森對於無印良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品牌依附。那麼,在國內準備擴張的羅森,或許應該研究一下入華15年的無印良品的轉型。
2005年,無印良品以簡約風格、中高端路線收割了一批中等收入群體粉絲。但是,風水混流轉,移動網際網路推動電商帶貨,高性價比成為消費者的關注點。
被視為定價虛高的無印良品自2014年起希望通過降價、開咖啡店、服裝店等多元經營方式,阻止客戶流失,但是收效甚微。
因此,無印良品雖然在日本攀附羅森,希望可以挽回頹勢。但是在國內,它的品牌認知混亂正在給其他競爭對手可乘之機。
真正的逆襲在不在羅森?
在搭上羅森這條線,為無印良品賣貨提供了更廣泛的渠道,但是它並沒有停止在國內逆襲的腳步。就在6月15日,無印良品MUJI在北京亦莊京東總部開了一個店,MUJIcom。
這是繼無印良品酒店(MUJI HOTEL)、無印良品家裝(MUJI INFILL)後在中國的一次新世代事業形態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MUJIcom本質是無印良品深入社區或人流聚集地的「快捷消費店鋪」,集合了多種業務形態模塊的緊湊型店鋪。
據悉,MUJIcom店內主要售賣日常用品,也提供早午餐、下午茶等輕食、便當盒咖啡等飲品。店內面積605平米,還有71個就餐座位,還疊加了一個圍繞「衣、食、住、行、樂、育」六大主題,近800款、4000餘冊書籍的MUJI BOOKS書店。
MUJIcom試圖重塑消費場景
從MUJIcom所營造的店面可以看出,這種類似宜家的生活美學,正在重塑消費升級後的場景,希望以空間體驗感實現與線上零售的差異化。
這可以看作無印良品在新零售方面的試驗,畢竟與羅森的合作還是為他人做嫁衣,要想真正在國內實現逆襲,無印良品唯有嘗試新的線下門店業態場景,希望提高消費者留店時間,從而帶動產品的購買機率和連帶率。
無印良品的嘗試,或許能給合作夥伴羅森一點啟示:在國內,傳統的便利店(比如全時)面臨資本退潮、缺乏自主經營核心以及電商平臺表現平平等瓶頸。跨業態破局新零售,可能是在取長補短的互動中提升雙方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畢竟,隨著5G等技術的發展,多場景營銷可能會逐漸佔據上風,而新一批後浪正在以新的視角審視消費行為的個性化、互動性與體驗感。
羅森與無印良品正在努力拓展業態邊界,圍繞新的消費者去構建各自的應用場景。而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特殊背景下,未來增長點在哪裡還需要考慮更多的可能性,因為經此一疫,從消費者到產業鏈都出現了新的縱深。
逃離被吹爆的SPA和走向下沉
想當年,美國服裝品牌GAP創造了SPA零售模式,即自有品牌專業零售商經營模式(Specialty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該模式集「設計——生產——零售」於一體,大大縮短了產銷流程,提升了企業運營效率。此後,日本優衣庫UNIQLO、瑞典的H&M、義大利的BENETTON、西班牙的ZARA等眾多知名品牌獲得成功。
但真正將SPA在生活零售品領域做到極致的,就是業務遍布全球32個國家的無印良品。
然而,被吹爆的SPA是否還能在疫情期間有所斬獲?在優衣庫、H&M、ZARA紛紛登陸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的同時,無印良品似乎除了亦步亦趨也並未有所創新。
畢竟,此前無印良品的產銷鏈條過於完備。在這個系統中,包括快速的產品開發體系、小批量及時生產體系、高效的物流體系、健全的終端銷售體系、市場信息快速反應體系等。所以,無印良品未曾想過改變。
於是在國內的發展就遭遇了瓶頸,包括移動網際網路的崛起,電商帶貨新模式,消費者的多元精細化需求變化等,無印良品並沒有因應而動,或者說它的行動不如電商對手快,所以成效也不盡如人意。
而羅森在這一輪拓店中選擇了下沉。比起一線城市的三高(房租、人工、費用)對抗一高(高消費),二三線城市有一定人口基數(700萬-1000萬)和消費能力,市場競爭尚未飽和。
一方面,羅森滿足了地方政府招商的期待;另一方面,它的品牌定位也能吸引後浪消費者。
事實上,便利店正在成為城市商業的基礎設施,是連接社區與商圈的重要紐帶。
雖然疫情導致人群的低流動性影響了羅森拓店的進程,其O2O的訂單數量佔總銷售額的比例僅為10%,而超市則佔到30-40%。但是復工復產復學後,情況有所好轉,引入無印良品等品牌,其實增加了羅森對消費群體的輻射面,也有利於其繼續實施其戰略。
疫情期間,消費者囤貨的需求在上升,而電商直播帶貨又在收割,留給便利店或服裝品牌的線上機會不多、空間不大。因此夯實線下實體顯得尤為關鍵。
對於便利店,傳統的坑就是自然銷售利潤低,不足以支撐成本。比如,77-ELEVEn、全家,都是依賴精細化管理,加快商品周轉、熱食銷售以及24小時運營提高售賣,靠集團大量採購、延長帳期等方式壓縮成本;比如國內的便利店,多為擴張型,薄利多銷,用多店規模化彌補單店的虧空,最後上市輸血。
羅森、無印良品們要做的,就是如何吸引並留存後浪消費者,滿足他們的即時性需求,並以出色場景體驗和優質配套服務,最大化提升時間價值,提供生活解決方案,探索跨業態新零售的嶄新模式。
無印良品前社長松井忠三說:「無論什麼行業,都會在時代發展中迎來自身商業模式不再適用的時刻,但品牌卻擁有更加普遍性的力量,能夠承受商業模式的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