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去品牌化」的品牌化

2020-12-17 TopMarketing

設計感?冷淡?低調?嚴選?無品牌?

提起「無印良品」這個品牌,你第一個會聯想到哪個關鍵詞?

以「去品牌化」聞名的無印良品在國內有著一眾信徒,他們希望在中國複製無印良品在日本的成功,然而這條路似乎並不好走,不僅是他們很艱辛,就連先行者無印良品在中國也沒混出個門道。前段時間,我在【引爆潮流研習社】社群做了個調查,大家幾乎給出了相同的答案:會逛無印良品,但鮮有購買。

所以,為什麼無印良品會叫好不叫座?去品牌化在中國是不是偽命題呢?回答這個問題,要從無印良品創立之初開始說起。

無印良品:

7000多種商品背後是簡約自然的理念

羅永浩在接受《人物》採訪時,提到錘子手機失敗的原因,他認同了吳曉波的觀點,錯過了行業高速增長的入場時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實際上,包括無印良品在內,所有品牌的成功都與時機相關。1980年,無印良品以西友百貨自有品牌「良品計劃」的形式誕生,意在提供「沒有名字的優良商品」。無印良品提供商品強調實用性、可持續發展,這與當時日本推崇的歐美文化正好相反。

《第四消費時代》一書描述,1975年到2004年是日本的第三消費時代,在這期間,日本經濟大國化經歷了從巔峰到衰落,經濟大國化其實就是歐美化,受美國影響,日本推崇美國式大量消費、品牌消費的觀念,然而這種生活方式與日本自古以來的「自然的、簡單的」生活相反。因此,也出現了一批反思歐美生活方式、回歸日本本土生活方式的日本人,這種消費也在接下來第四消費時代成為重要的消費取向。

1988年,在無印良品被西友百貨剝離前一年,無印良品理念的創造者們,包括提出MUJI理念的田中一光藝術總監為中心,良品計劃顧問委員會委員、現任生活良品研究所所長的小池一子女士,聯合編寫出版了一本名為《無印之書》的書。這本書以「自然」「無名」「簡約」「全球性」為主題,集合了專家、文化工作者的各種見解。這本書沒有出現任何無印良品的商品,只是像寫真集一樣,介紹了全世界自然、生活、住宅、工具、服裝、食物等生活方式。直到現在,這本書提到的「自然」「無名」「簡約」「全球性」依舊是無印良品的根基。

1989年,無印良品被西友百貨剝離,獨立發展。而此時的日本也遇到了經濟發展的瓶頸,越來越多日本人開始選擇簡約、環保、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以無印良品、優衣庫為代表的一系列與歐美式的大logo、滿身logo、誇張設計相反,價格也更加親民的品牌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成為了一股潮流。

有趣的是無印良品與優衣庫雖然在品牌調性、性價比甚至是部分品類等方面十分相似,但從後續發展來看,他們代表著兩類品牌。

優衣庫經營的主要是服飾品類,逐漸形成了一個像gap、zara、hm一樣的服飾品牌,無印良品雖然也有衛衣、襯衣、睡衣、褲子等與優衣庫十分相似的服飾商品,但總體上,無印良品更像一個雜貨店,覆蓋了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很難用某一個品類來定義他,可他所有商品傳遞出的一種感覺就讓他在人們腦海裡有著特殊的位置,提起簡約生活就自然會想到無印良品。這像極了上周拆解過的Supreme,雖然「萬物皆可Supreme」,但貼上Supreme後,再平庸的產品都會跟「潮」建立起聯繫。

那麼,為何會存在這一類品牌呢?這需要從什麼是品牌說起。

品牌:群體的共識,身份的象徵

通常我們認為,品牌是一個名稱、名詞、符號或設計,或者是它們的組合,消費者用來識別產品或服務,區分競爭對手。比如一瓶可口可樂,一瓶百事可樂,兩者口感相近,容量相似,價格一致,不同的人會根據品牌選擇其中一瓶。事實上,如果你留意觀察,會發現選擇可口可樂的人遠多於選擇百事可樂的人。這是因為品牌遠比名稱、logo複雜的多,他還包括文化、調性、價值觀等隱性元素,經過百餘年的品牌建設,可口可樂已經成為了快樂、喜悅的代名詞,並與美國文化緊密的綁定在一起,而這些非名稱、非logo、不能通過肉眼見到的隱性元素是更多人選擇他的原因。也正是這些隱性元素往往決定消費者願意花多少錢、付出多長時間來獲得他。

投資大師巴菲特曾在多個場合反覆提到過品牌是企業護城河的話題,我認為,這裡的品牌就是指是否包含名稱、logo以外的隱性元素。一個品牌如果僅僅局限於名稱、logo,那麼他的競爭對手很容易複製他的產品,模仿他的logo,然後以更低的價格掠奪他的市場份額,如果他具備了隱性元素,那麼他就具有了護城河,他的消費者甚至願意花更高的成本來獲得這個品牌,比如同樣一件衛衣,一件印著李寧,一件印著中國李寧,兩者的價格就差出三倍,如果印上Supreme,價格就能差出10倍甚至更多。

從這個角度再來看無印良品,雖然無印良品沒有顯性的名稱、logo,但他具備簡約、自然、環保的隱性元素,應該說,無印良品非但不是「去品牌」,而是更高級的品牌運營策略,也正是這種策略讓很多原本就信奉這些理念的人接受了這個品牌,隨著無印良品銷量的增加、使用的人增多以及簡約自然的理念被更多人接受,人們達成了一個共識:無印良品就代表了簡約自然生活方式的象徵。

這種共識也存在於其他包含隱性元素的品牌之中,Supreme早期通過售賣滑板相關商品與街頭文化建立聯繫,又通過高頻的滑板玩家線下聚會,以及滑板素材的傳播,成為了街頭文化的一種象徵,進而通過推出一系列各式各樣的聯名商品,讓人們達成了一個共識:Supreme就代表了「潮」,這才有了萬物皆可Supreme。

品牌一旦形成了某種群體共識,並且獲得大眾認可後,往往就會從一個平淡無奇的logo升級為一群人的身份象徵,就像商品貼上Supreme就變身潮品,用上無印良品就代表著信奉簡約、自然的生活方式。這也就解釋了前面提到的為什麼有人會花10倍價格購買Supreme衛衣,因為他們買的不是一件衛衣,而是一個身份符號,就像穿格子襯衣之於程式設計師,奢侈品牌之於貴婦圈一樣。

那麼,如何構建品牌的隱性元素呢?答案也在這些品牌案例之中。

首先是明確的隱性元素,也就是品牌理念。Supreme是街頭文化、是特立獨行,無印良品是簡約、自然的生活方式。

其實是產品本身的特性印證品牌理念。Supreme早期的產品,無論是衛衣、t恤還是滑板都契合街頭文化,而後續的創可貼、奧利奧、功能手機等各種聯名產品都展示了Supreme的與眾不同。無印良品所有的商品都符合簡約、自然的品牌理念。

還有是詮釋價值觀帶有文化特質的各種營銷素材。Supreme的大量與街頭文化有關的視頻,無印良品的各種產品介紹、品牌理念介紹。

最後是找到信任理念的粉絲群。Supreme的粉絲群是喜歡滑板、喜好街頭文化的人,無印良品的粉絲是推崇簡約、自然生活理念的人。

從這個脈絡,我們再來看無印良品在中國的慘澹,首先因為經濟發展的原因,在無印良品入華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對於簡約風格是無感的,加之無印良品在中國的定價較高,相同的收納盒日本賣不到60元,在中國要接近100元,要知道日本的物價本來就遠高於中國,此外,因為營銷方面的原因,無印良品的品牌理念並沒有深入中國的人心,因此,無印良品在中國,逐漸成為了品質消費的代名詞,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才能成為他的客群。

可以說,雖然都是無印良品,但中國人心中的無印良品和日本人心中的無印良品,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品牌。

中國的無印良品大猜想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人開始出現了一群喜好簡約風格的群體,但他們對無印良品並沒有特殊的感覺,而是選擇了更低價的網易嚴選、名創優品,這就出現了雖然無印良品式的商品十分暢銷,但無印良品的銷量卻十分慘澹的局面。

那麼,中國會不會有自己的無印良品呢?

前段時間,我跟【引爆潮流研習社】社群成員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們反而看好「一條」成為中國的無印良品。

原本是自媒體的一條,用了4年時間持續不斷講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逐漸在中國中產階級佔據了獨特的位置,也收穫了數千萬的用戶。隨後再通過」顏值高,有設計感, 品質最好, 性價比高,日用「選品原則篩選出這些人的心中所好。也就是說,一條雖然是從自媒體轉型為商品銷售平臺,但他基本符合我們提到的品牌理念、產品、內容、粉絲群體,也許可能中國的無印良品就是一家媒體+電商+線下店鋪的四不像,其實這在中國並不奇怪,就像螺螄粉賣的最好的是善於拍視頻的李子柒一樣。

相關焦點

  • 無印良品品牌化的第一步,先「去品牌化」|超級觀點·品牌營銷觀察①
    以「去品牌化」聞名的無印良品在國內有著一眾信徒,他們希望無印良品在日本的成功複製到中國。然而這條路似乎並不好走,不僅是國內模仿者很艱辛,就連先行者無印良品在中國也沒混出個門道。比如一個常見現象是,很多人會逛無印良品,但鮮有購買。為什麼無印良品叫好不叫座?去品牌化在中國是不是偽命題?
  • 無印良品vs名創優品,消費降級帶來家居產品轉向「去品牌化」
    無印良品vs名創優品,消費降級帶來家居產品轉向「去品牌化」  李穎詩 • 2018-11-09 11:01:15
  • 無印良品在中國開菜市場,買菜要年輕化、品牌化了?
    無印良品要在上海開菜市場,準備賣菜了。這背後打的是什麼算盤? 其實,在此之前無印良品就已經在日本東京和大阪的繁華地段相繼開了兩家菜市場,並且成為熱門的網紅打卡地點。 誠然,這種無印良品風憑藉著原本的大眾消費者認知度的積累和較高的辨識度也受到了消費者的追捧,本質上可以看到無印良品正在拓寬業務版圖邊界,但可以發現這些的共同之處都在於傳遞無印良品的生活概念,通過圍繞消費者日常生活需求,構建不同的
  • 無印良品敗在品牌
    所以這次就來探討,最近話題熱度最高的日本品牌——無印良品(MUJI),去分析國內看待它的角度,是出現了怎樣的誤區與錯覺。01市場上歌頌無印良品的文章已經泛濫了。所以我既然寫它,便是為了還原無印良品很多不為人知的背後真相。這些結論,來自於我通過跨學科和跨角色演繹後,發掘的真相。
  • 從虧損10億到營收1410億,無印良品到底做對了什麼?
    為什麼無印良品會成為中國零售企業爭相模仿的對象?它的發展思路和歷程又給當下消費升級的中國企業哪些啟迪?1、契合時代理念無印良品所強調的刪繁就簡、去品牌化,回歸了商品的實用本質,以合理價格提供優質商品,契合時代消費理念,加之公司從商品企劃、設計、生產到銷售一體化的SPA模式(自有品牌服裝專業零售商)有效把控產品質量和終端零售體驗,無印良品快速擴張成為日本第一雜貨品牌。
  • 為什麼名創優品淨利率比無印良品、優衣庫還高?-虎嗅網
    名創優品的定價和策略,就是跟淘寶白牌相比,質量更好、顏值更高;跟無印良品比,便宜得多。現實:淨利率比無印良品、優衣庫還高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全球門店生意都難做,但名創優品卻在維持增長。2020財年,年收入達89.79億人民幣,毛利率30.4%,最為亮眼的數據是其淨利潤率達到10%,這是比無印良品、優衣庫都好的水平。
  • 把店開到三線城市去 無印良品的野心是什麼?
    無印良品是其中之一。在商場開業宣傳單上,無印良品的名字和Vivienne Westwood、Michael Kors、Pandora等輕奢品牌一起,被擺在顯眼的位置,承擔著招徠顧客的重任。如果搜索有關蘇寧廣場的報導,不少標題黨的重點都放在「無印良品終於來徐州了」。2011年底,無印良品僅在中國開有36家門店。到了2013年,這一數字已變成100家。
  • 無印良品挽回你的心,靠家裝新業務?
    題圖來自圖蟲MUJI無印良品(下簡稱「無印良品」)又有了新動作——今天無印良品在青島開出了MUJI INFILL中國首店和首個示範空間,分別位於青島銀座商城的L2層和B1層,整個MUJI INFILL由無印良品提供設計,具體全屋定製的服務由合作方海爾全屋家居提供的。
  • 無印良品開了家「性冷淡風」酒店,這事可能沒那麼簡單
    · 用去品牌化的方式創造品牌 ·從無印良品近年不斷嘗試跨界也可以看到,MUJI正在嘗試從單純的產品輸出到品牌輸出。這也是無印良品打造MUJI HOTEL的初衷。回看無印良品誕生的時代,就可以發現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轉折,當時日本市面上的商品浮誇一片,企業想要在這樣的氛圍中立足就必須另闢蹊徑,無印良品正是以「無品牌」的策略脫穎而出,獲得優勢。
  • 無印良品「破產」、優衣庫持續擴張,重新認識產品為王!
    而無印良品相比優衣庫的平易近人就顯得孤傲高冷了許多,整體品牌調性的冰冷度令受眾難以產生親密的品牌粘性。品牌產品類型的豐富多樣化與極簡美學的極致薰陶,使無印良品在良好產品質量之上產生了一種獨特的優越感,專業品牌設計貼心服務感大於產品的購買慾。
  • 做中國的無印良品店 還差什麼
    原標題:做中國的無印良品店 還差什麼 「信息不對稱」的設計商店 「對不起,您要的這款暫時沒有,您可以到我們在美院邊上的體驗店去購買。」在不久前舉行的義烏文交會上,敦品生活帶去的手機殼、飾品、器具等日用設計產品受到了不少觀眾的喜愛,由於每款產品帶到展場的數量有限,很多產品脫銷。
  • 無印良品賣菜了?如何拯救無印良品現況
    無印良品生鮮市場設計仍舊是和品牌相同的簡約風,無印良品生鮮市場除了售賣生鮮農副產品外,也提供食材加工和用餐服務。特別的是消費者不僅僅能在生鮮市場購買食材,還可以參與製作食物。 無印良品是一家專門生產家用產品,以設計為導向的日本公司,自開創以來就主打簡約的生活理念,在全世界掀起一陣「無印」的潮流。
  • 真假「無印良品」難辨,為何日本無印良品這次慘敗?
    可這次無印良品打的是持有其同名品牌「北京無印良品」。也就是說日本的無印良品把中國的無印良品告了。相信很多小主開始懵逼了,乘法君其實也懵逼,因為之前壓根不知道竟然有兩個「無印良品」。這樣的兩家無印良品,你傻傻分得清楚嗎?反正乘法君是傻傻分不清楚。
  • 順流逆流:無印良品的潮頭之戰
    在中國市場,無印良品近三年被爆十餘次質量問題,五年間連續降價11次。一時間,無印良品變無印「涼」品。最後為自救決定在中國轉戰新業態做生鮮市場。反觀純競對企業名創優品,10月15日正式登陸紐交所,市值近70億美元。同年日本無印良品MUJI則作為被告,於2019年11月敗訴原告中國版「山寨」無印良品Natural Mill,並需賠償原告「中國山寨」共計40萬餘元。
  • 無印良品,破產了?
    明明我每次去逛無印良品,人都很多 線上網店購買單品也總是缺貨 怎麼,「無印風」在美國不吃香麼? 作為無印良品眾多消費者的一員 狂人表示價格還能接受 畢竟,我只是去買文具的
  • 日本「無印良品」VS中國「無印良品」,究竟誰在「偷梁換柱」?
    然而,無印良品卻在布局中國市場多年後,同北京一家同樣以「無印良品」為品牌的家紡店不期而遇,並由此上演了一場商標大戰。一年前,一件由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下稱「棉田公司」)註冊在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等商品類別上的「無印良品」商標,曾讓「日本『無印良品』敗訴中國『無印良品』」的輿論甚囂塵上。
  • 「無印良品」和「無印良品」,如何抉擇?
    日本無印良品和中國無印良品的官司打了十幾年,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知道,談到無印良品這家公司,其實大部分中國人都認為他是日本的品牌,所以更多人認為中國的品牌是抄襲了日本,是品牌侵權。但是兩家公司在中國十幾年的明爭暗鬥當中,打了大大小小不下於10場官司,卻各有勝負呢。
  • 無印良品申請破產?在無印良品兼職受影響嗎?
    圖片來源:新華網 北京時間7月19日,受新冠疫情影響,無印良品美國子公司向德拉瓦州一家法院申請破產保護,該公司在破產申請中列出的資產和負債在5000萬到1億美元之間
  • 無印良品是時候「下行」了
    無印良品元老田中一光在《無印良品考》中曾言:「無印良品的誕生是對現代文明高技術的一種抵抗。」從中國市場消費升級和中產階級群體人數持續增加的角度去看無印良品的發展,它的高溢價似乎「問題不大」,但細品並非如此,因為消費升級與「消費者價格敏感」不是相悖的,在中國經濟增速略有放緩,且年輕一代在一二線城市生存壓力逐漸加大的當下,很多人開始理性得尋找更具性價比的產品。
  • 無印良品成「無良品」?深陷質量門的無印良品究竟怎麼了
    其實,無印良品在內地出現質量問題絕不是第一次,早在2014年6月29日市工商局通報的不合格服裝名單中,無印良品一款軍綠色「棉彈力燈芯絨瘦長褲」,耐溼摩擦色牢度不合格,也就是說水洗後易掉色。而一周後,北京市工商局公布新一批服裝質量抽檢結果,無印良品的服飾產品被檢不合格,同一款燈芯絨短褲又出現了耐溼摩擦色牢度不合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