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謝文哲、通訊員孟國平 朱敏麗報導:今年3月,江蘇泰州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經國務院批准,升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
2008年,江蘇醫藥產業規模佔全國的11.5%,而泰州又佔全省三分之一。泰州市委書記張雷說,「我們抓住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機遇,傾全市之力打造中國醫藥城。通過把優勢產業做強,搭建平臺,創新載體,優化環境,提升層次,為下一輪發展奠定基礎,從而提高泰州的核心競爭力。」
2005年,江蘇省委對醫藥產業位居全省第一的泰州提出新命題:做大做強做優醫藥產業,把泰州打造成「中國第一醫藥城」。醫藥產業也成為江蘇省「十一五」期間重點發展的四大產業之一。
中國醫藥城創新引才引智機制,專門組建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新藥創製服務中心、項目配套服務中心和投資諮詢服務中心。醫藥城負責人說,在這裡絕不讓高端的人才做低端的事情,而是讓他們帶上智慧和成果進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和事業發展上,在最短的時間收穫一批產品。很快,美國哈姆納研究院、德克薩斯醫學中心、復旦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56家國內外知名大學和醫藥研發機構集聚醫藥城。葛蘭素史克、中農發集團、美時醫療、泰凌醫藥等200多家醫藥生產、服務型企業落戶,200餘項「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醫藥創新成果成功實現落地申報。中科院院士吳祖澤、侯雲德等20多名專家應邀擔任科學顧問,為泰州醫藥城建設提供戰略決策諮詢服務。
構建醫藥產業高地,傾全市之力打造中國醫藥城成為泰州全市上下的共識。泰州市委、市政府先後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泰州醫藥產業園建設與發展的若干意見》等多項政策、意見,對入園企業以及園區建設中的協調服務,尤其是技術改造、科研開發、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傾斜和扶持。
把中國醫藥城建設成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成為生物技術提升的國際化交流平臺,成為泰州經濟結構調整的主導產業。張雷多次到醫藥城實地調研,要求舉全市之力加速推進中國醫藥城建設,力爭使醫藥園區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
在中國醫藥城建設過程中,泰州市政府傾注了最大的熱情和支持。從市領導到部門負責人,只要醫藥城有需要,都會第一時間到醫藥城現場辦公,大到招商活動,小到協調解決具體問題,市委書記、市長只要有時間都會參加、親自接待。經貿、科技、藥監、工商等部門更是派工作人員到園區掛職,為園區及進園企業「零距離」服務,在審批、規費收取等方面給予最優惠的政策。
泰州市充分發揮政府引領作用,積極導入「一體化」的建設理念,堅持科學規劃和統一建設區內基礎設施,讓資源集中共享、整合利用,努力實現效能最大化。在引進項目時,堅持以項目情況定用地、以規模定層次,並注重前後相互配套、上下遊垂直整合,初步形成了貫穿研發、臨床、製造、銷售等各個環節的完整產業鏈。
目前,中國醫藥城啟動建設面積4平方公裡。園區內21幢獨立式研發樓、科技大廈、標準廠房、GSP倉庫等一批公用性工程已建成投用,另有一批符合國際通用標準的新藥創製、中試研究、檢驗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正在建設,中國疫苗工程中心、專家服務中心等一批基礎工程也在快速推進,為國內外人才、企業的快速集聚以及優秀成果的轉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個產業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品質,中國醫藥城的崛起讓泰州城市和產業面貌煥然一新。儘管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醫藥城還是迎來了不平凡的一年。
作為中國醫藥城的核心區,泰州醫藥高新產業園區被科技部授予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稱號,中國醫藥城被納入新出爐的江蘇省醫藥產業振興規劃,江蘇省委、省政府將予以重點扶持。
醫藥城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說,「這一系列優勢資源的集聚,尤其是國家級高新區『金』招牌的攬得,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無疑更快地推動了泰州生物醫藥由『產業'向『城'的跨越,進一步提升中國醫藥城對地方乃至全國的輻射力。」與一般園區相比,中國醫藥城從一開始就是定位於集科研開發、生產製造、會展交易、康健醫療於一體的綜合性醫藥產業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