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用什麼鋪地?有哪些不同?

2020-12-18 古建家園

明代造園藝術家計成在《園冶》中就提到:「惟廳堂廣廈中鋪一概磨磚,如路徑盤蹊,長砌多般亂石,中庭或一疊勝,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選鵝子鋪成蜀錦……」。

鋪地是用一種或幾種建築材料對房屋內外的地面進行加工處理,使地面在實用之外更為美觀。中國早期人們習慣席地而坐,所以室內外多用地板,後來隨著家具的發展,人們漸漸改變了長久以來的跪坐習,在地面上不再注重做地板,而逐漸追求對自然形式地面的加工與美化,所以有了「鋪地」。

古時的鋪地也分室內和室外,室內鋪地主要用以隔潮溼,使室內看起來更為美觀,發展到後期愈發講究;室外鋪地主要用於路面和散水,既是為了防滑,也是為了保護地面、裝飾美觀等。

鋪地主要是磚、石兩大類,另外還有一類較為常見的就是磚、石、瓦等材料混鋪地面。鋪地主要以磚墁地做法為主,磚墁地有細墁地面、淌白地、金磚鋪地、糙墁地面等區別。

細墁地面做法的磚料要經過砍磨加工,加工後的磚規格統一,磚面平整光潔,用它鋪墁的地面也非常平整、潔淨、美觀,並且還比較堅固耐用。細域地而多用於室內,較為講究的建築才將細墁磚鋪地用在室外。

淌白地做法較細墁地面要稍微簡易一些,對磚料的精細度要求稍低,鋪好後的地面與細墁地面外觀相似。最粗糙、隨意的鋪地要算是糙墁地面,磚料不經打磨加工,鋪出的地面不但粗糙,而且磚塊之間的縫隙較大。

磚瓦石混合鋪地主要是從材料而言,也就是由磚、瓦和石料共同鋪設而成的地面。一般來說,這種混合地面所用的磚、瓦、石材料都較為碎小,以期能在較小的面積之內即鋪設出清晰可辨的圖案或花紋。磚、瓦、石混合鋪地的最大特點是變化豐富,因為材料多樣,再經過一定的鋪設,可以變幻出較多而隨意的圖案,是極富有裝飾性的一種鋪地。

金磚鋪地是比細墁地面還要講究的鋪地。金磚並不是黃金做成的磚,而是製作極為精細的方磚,它在鋪墁之前需要打磨精細,鋪墁之後還要燙蠟見光。這種方磚都是皇家根據需要特意命令工匠製作的,它也只能用在皇家建築中,並且大多用於重要宮殿的室內地面。

散水鋪地就是在散水位置鋪墁磚石等,或者說因為特意鋪設了磚石等,這一小截建築四周的地面才稱為散水。散水是沿建築前後簷、山牆、臺基等四面鋪設的地面。散水鋪地既可以美化建築周圍的地面,又能起到防止地基被雨水侵蝕的實際功能。

甬路是指住宅庭院內的主要道路往往用方磚鋪墁的形式。甬路鋪設的磚趟多為奇數,有一、三、五、七、九等,趟數的多少一般由建築的等級來決定。甬路開始是為了方便行走和顯示等級,後來漸漸出現了藝術化的甬路,路面方磚往往飾有雕刻,或者嵌飾瓦片、瓷片、碎石子等,形成美觀的雕花甬路。

海墁鋪地是指在一個住宅院落中,除了甬路外,其餘的地面都以磚鋪墁的形式。海墁地面一般用條磚,鋪設也多是糙墁,而不如甬路精細。海墁地面上的鋪磚方向並沒有太多講究,一般以便於雨天能及時流出院落內的雨水為主要目的。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情趣與審美追求也在不斷的提高,鋪地帶來的不僅是實用功能,也被賦予了文化觀賞和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特殊含義。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網際網路+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古建、建築行業相關原創內容,歡迎大家踴躍投稿(私信)。

相關焦點

  • 農地裡有1種綠植,人稱「鋪地蜈蚣」,有1米長,如今不多見,值錢
    大部分的野生植物可以在農地裡生長,以往我在農地裡種植農作物的時候,常常會看到節節草、牛筋草、銅錢草、車前草、龍葵等野生的植物,它們的長勢特別快,繁殖能也強,所以我將它們從農地裡剷除後,過了沒多久就又生長出來,這是什麼原因呢?
  • 小學美術《家鄉的古建築》 教學設計
    二、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古建築構造形式,掌握白描的創作方法。【難點】創作過程中的用線及觀察方法。三、教學準備建築範例、建築構造圖、多媒體課件四、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詩人王之渙一首:「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金華古建築的遺珠之美,你去過嗎?
    在赤松鎮以東,有一座名聲不顯的古村落,名叫「雅潘」。雅潘村左倚鳳凰山,背靠北山,東渠兩水環繞在村南魁星橋匯聚,金義古道穿村而過,所有的街巷均以鵝卵石鋪地,建築多為木質結構。因為歷史悠久且古建築保存良好,雅潘村有「婺派民居博物館」的美譽。
  • 古建築鋪瓦前有哪些準備?鋪瓦的操作過程如何?
    古建築青瓦,一般指的就是通過黏土加工製作而成的產品,它需要經過嚴密的製作步驟,才能達到質量優良且富有美觀性的特點,一般我們在古建築上用的比較多。 古建青瓦以粘土(包括頁巖、煤矸石等粉料)為主要原料,經泥料處理、成型、乾燥和焙燒而製成,顏色並非是青色,而是暗藍色,灰藍色。
  • 為什麼日本房子從不鋪瓷磚,都是用木板鋪地?原來有這麼多好處!
    日本是個面積比較小的島國,但是他們在各方面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而這個風格就吸引了許多有又遊客。即使我們從未去過,我們也能從電視中了解到日本房子的特色。他們的房子一般都是用木板來鋪地,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 中國古鎮之八,桃花源裡人家的西遞,原來還有這麼多別致的古建築
    西遞古鎮,別名又稱西溪、西川,始建於北宋慶曆七年,位於黟縣東部,因為西遞古鎮所有古建築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築布局相宜,就連街巷都以黟縣青石鋪地,除此之外,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築色調樸素淡雅,不僅體現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環境營造方面的傑出才能和成就
  • 中國古建築實拍技巧,如何拍好古建築照片?
    那麼,如何拍好古典建築照片,有什麼技巧呢?鏡頭選擇拍攝古建築,我常常會用到超廣角和長焦兩種焦段。使用超廣角記錄建築物的全貌,使用長焦對建築物的細節部分進行精確描寫。廣角鏡頭拍攝的孔廟,在藍天下給人威嚴、莊重的視覺感受。
  • 紅磚鋪地的花樣鋪法 瓷磚清潔方法
    現在裝修的材料是越來越多了,紅磚就是我們裝修中經常會使用到的一種類型,而且這種材料一般是在室外使用的比較多,不同的瓷磚,貼法也是不一樣的,那麼,不同的瓷磚,鋪也是不一樣的,接下來我們跟大家分享一下紅磚鋪地的花樣鋪法?瓷磚清潔方法?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
  • 發現中國古建築之美
    春秋時,《詩經·小雅·斯幹》最早用詩歌詠頌上古建築藝術形象:「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翬斯飛,」句中「翼」、「鳥」、「革」、「翬」、「飛」等字很自然地使人把鳥類飛翔和詩歌中所描寫的建築聯想起來。從仰韶文化的考古可知,這些鳥形圖案往往與坡形屋頂的形象有關。當時建築的屋脊正中,都喜歡用太陽鳥(朱雀)做裝飾,明顯是延續著「如翬斯飛」的審美趣味。
  • 古建築防火:舊時與今日
    頻繁發生的古建築火災事件對木建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了警示。  我國古代的建築多為木結構,那麼,古人在木建築防火方面有哪些獨特的設計與經驗?其中有哪些科學思想值得今人借鑑?用塗抹灰泥的辦法來提高可燃構件的防火性能,在我國古建築中是採用最久且最廣泛的一種技術措施。  早在春秋時期,就有「火所未至,撤小屋,塗大屋」的火災預防辦法。
  • 日本禪文化對日本古建築有什麼影響?
    在日本的古建築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唐代古建築的影子。鑑真和尚東渡為日本傳承了佛教和唐代先進思想文化,在這裡基礎上,日本不斷發展,最終形成了自己的禪文化,並映射到古建築。中國有三種傳統的禪文化追求「規矩」、「師法自然」和「平衡」。儒家高度讚揚「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建築上可以參考紫禁城和西安、洛陽古城牆,建築整潔。
  • 種在石板路旁邊隨便踐踏也不會死的鋪地百裡香,還有地毯般的花朵
    鋪地百裡香栽種在院子裡,生長非常迅速,維護成本非常低,而且可以受踩踏,它有非常多的品種,我最喜歡的就是紅鋪地百裡香,它能夠開出紫紅色的花朵,生長非常低矮,有著非常小巧的葉子和精緻的花朵。栽種鋪地百裡香還有另外一點非常好的地方,它很少會感染病蟲害,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栽種鋪地百裡香的位置,每天要有四小時以上的直射光,栽培的土壤要選擇疏鬆透氣和有良好排水性的沙質土。
  • 古建築上為什麼用小動物裝飾?它們是用來做什麼的?
    我們平時遊覽古代建築的時候,經常發現房頂上都有許多小動物。為什麼會有這些小動物呢?下面就給大家科普科普古人設置這些小動物的作用是什麼。古代大部分建築都是硬山頂、懸山頂、廡殿頂,都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共5條脊,每條脊兩端都有一個獸,共6個,這樣的稱謂五脊六獸。這「六獸」有:螭吻、望獸、騎鳳仙人、垂獸、戧獸、走獸等。
  • 中西方古建築風格之比較
    此外,中國古建築多用磚木材料,尤其是木架構的使用使得中式建築更為緊密,在結構、形式方面更具審美價值,符合中國人的居住需求。當然,以磚木為主體材料的古建築很難保存太久時間,這也使得中國的古建築經常遭遇歲月和戰火的侵襲,而無法保留至今。另外,鬥拱、飛簷為特徵的中國古建築源遠流長,代表了中國人的人文精神和氣度,對於今天中國建築的發展仍極具意義。
  • 廣東被忽視的一個古建築,是我國南方現存最古老孔廟,有千年歷史
    當下在對我國眾多的旅遊景點中說,古建築的旅遊價值是比較高的,除了是一些古民居之外,也是有像許多令人感到很特殊的文化建築,例如說是一些古代的官府建築等,像是衙門建築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所以在對我國眾多的古建築發展中來說,任何的古建築其實也都是很有區別,不僅建築樣式,而且在所表現的價值上看也不同
  • 三坊七巷:歷史悠久,文化濃厚,是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
    三坊七巷他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成為了國家級風景區後保存有200餘座古建築。所以裡面的建築風格只是稍加修飾了一下,沒有大力的整改。而且這種古樸的建築群,房屋的構造方式,看上去有一種鮮明的歷史氣息,還真的是有一點羨慕住在這旁邊的人了。
  • 「花磚鋪進地鐵站」PS圖火爆 業內:不適宜鋪地
    用PS的方式,讓花磚變成站臺的安全線。­  「想法的初衷,是因為聽說有一處地鐵站設在湖濱南,而那裡又是老花磚因地鐵備建而粉碎最多的地方,想讓它們故地重現。」小夢是這群年輕人中的一員,他們這個團隊,曾搶救了很多老花磚。­  小夢告訴記者,如果能讓帶有花磚的元素,進入地鐵站中作為裝飾,哪怕只有一小塊呈現,應該也會很有味道。「我們不懂得設計,只是把想法粗糙地PS在一些網絡圖片上。
  • 用鋼筆畫古建築在網上走紅 山西小夥希望能畫到極致
    10月15日,劉凱對北京青年報記者說,他從高中時候起便開始用原子筆畫畫,後來從2011年左右「全職」畫畫,因為之前沒有具體學習過畫畫,劉凱說他的畫基本都靠自己摸索而成。在以後,劉凱說他會繼續堅持下去,希望把畫畫到極致。
  • 湖北首家私人古建築博物館誕生 展出明清古建築
    如詩如畫的古建築博物館。記者蔣太旭 攝     長江日報消息(記者蔣太旭 通訊員董靜)佔地30畝、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20餘棟明清古建築、上千件古玩文物。經過數年籌建,湖北省首家私人古建築博物館——武漢李莊古建築博物館日前經省文物部門批准註冊。記者昨日從市文化局獲悉:這是今年來武漢市繼青菱文農藝術博物館後第二家獲批的私人博物館。至此,武漢市登記註冊的私人博物館數量已達8家,約佔全市博物館總數的15%以上。     穿過明代石柱牌坊和一棟清代門樓,一處小橋流水的古宅群落躍入眼帘,仿如世外桃源。
  • 瓷磚裝修先貼牆還是先鋪地?這些知識你得懂!
    回到剛剛的話題,說到瓷磚上牆,一個基礎而又值得思考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瓷磚裝修到底是先鋪地還是先貼牆?究竟是牆磚壓地磚,還是地磚壓牆磚才是正確的做法?不少專業的人士有著不同的看法。但他們認為,先鋪地再鋪牆的做法更合理些,裝修效果也更美觀。因為地磚鋪完後,地面高度得以固定,工人在貼牆磚時可以提前計算好尺寸,自上往下貼,萬一兩者之前高度有偏差,還可以通過截磚的方法來彌補。如果先貼牆磚,再給地磚預留尺寸,由於地磚高度問題,出現落差時,可能比較難調整。先鋪地的施工順序,則可以輕鬆地避免由於先貼牆磚所造成的牆地磚之間的縫隙過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