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古建築的特點、類型,能夠運用白描等手法創作家鄉的古建築。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踐,掌握線畫古建築的基本法方,提高創作、構圖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養成對古文化遺產的美好情感,培養對家鄉古建築的持久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了解古建築構造形式,掌握白描的創作方法。
【難點】
創作過程中的用線及觀察方法。
三、教學準備
建築範例、建築構造圖、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詩人王之渙一首:「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以他的筆墨道出了抒懷勵志,矚目高遠的心境。大家還記的詩中所提及的樓閣是哪一個嗎?學生思考並回答。教師總結:它是位於山西的著名樓閣建築——鸛雀樓。一起走進——《家鄉的古建築》。
(二)直觀感知
1.播放課件欣賞不同種類的古建築(如:故宮、應縣木塔、鐘樓)。並思考按照材質、造型可以分為哪些類型?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按材質可分為:磚制、木製、石制。按造型可分為:亭、臺、樓閣、寺廟、塔、民居。
繼續觀察圖片,並說說這些建築都有什麼共同特點?
學生積極思考。教師總結:古建築一般以柱子、樑、枋、檀、鬥拱和重簷合理構建,或巍峨壯麗,或精巧別致,極盡形式之美。
(三)形式分析
1.出示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陝西窯洞、福建土樓)並提問:我國居民建築樣式多種多樣,你能說出哪些樣式?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古建築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建築樣式,大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集聚而居,以土木結構的庭院式,最為普遍,另有幹欄式,窯洞式和碉樓等樣式。
2.繼續觀看各地古建築圖片。提問:看看這些建築它們有什麼不同?各具有什麼樣的特色?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窯洞依山而建,施工簡便、冬暖夏涼。福建土樓,就地取材,風格古樸粗獷。傣族竹樓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築。四無遮欄,牛馬拴束於柱上,樓上隔為大小若干間屋,四周有走廊。
3.出示簡易的古建築構架。引導學生細心觀察。並提問:它們各自都由什麼型組成?學生回答。
師:要畫好古建築,先要進行觀察分析,把看似複雜的建築物變得簡單易於理解,如亭閣的屋頂,有飛簷呈流線卻是三角形或梯形。其實它的各部分均可看成大小不同的△口。
(四)直觀教學
1.教師進行古建築結構的示範創作,學生認真觀看。
第一步構圖,整體布局。第二步,深入刻畫細部。主要白描線條疏密的運用可以使建築呈現塊面感。
第三步調整,根據畫面及建築細部,進行相應調整。
(五)實踐創作
1.教室布置練習任務並明確創作要素。
以「我的家鄉」為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家鄉有哪些古建築,並將它們創作出來。創作手法不限。
學生活動與創作。
學生動手實踐期間,教師巡視指導,並及時糾錯,積極與學生互動。
創作完成,展示評價
開展「家鄉的古建築」展覽會,評選「小小家鄉解說員」的活動。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筆下的家鄉古建築,學生相互展開討論評價,教師總結學生作品亮點。
(六)小結作業
總結升華:我國地大物博,不同的氣候孕育了祖國多元的物質文化資源,都說「建築是石頭的史詩」,同樣我國的古建築也訴說著中華淵源的古老文明史。課下收集中外相關的古建築和同學欣賞。
五、板書設計
家鄉的古建築
按材質可分為:磚制、木製、石制。
按造型可分為:亭、臺、樓閣、寺廟、塔、民居。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