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話說古建築,ID:huashuogujianzh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中國建築是世界公認的最古老的原生態建築體系之一,經歷了從「構木為巢以避群害」開始、直到建造房屋,最終形成獨立體系這樣一個過程。
公元前十世紀
大約在公元前十世紀的西周時期,先民掌握了製造磚瓦的技術,脫離了「茅茨土階」的簡陋狀態。春秋時,《詩經·小雅·斯幹》最早用詩歌詠頌上古建築藝術形象:「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翬斯飛,」句中「翼」、「鳥」、「革」、「翬」、「飛」等字很自然地使人把鳥類飛翔和詩歌中所描寫的建築聯想起來。
從仰韶文化的考古可知,這些鳥形圖案往往與坡形屋頂的形象有關。當時建築的屋脊正中,都喜歡用太陽鳥(朱雀)做裝飾,明顯是延續著「如翬斯飛」的審美趣味。
至於內部裝飾,史稱:「魯莊公丹楹刻桷」,即把宮殿主入口兩旁的柱子刷成紅色,在瓦桷子的端頭刻上美麗圖案,「山節藻梲」,是指在座鬥的表面畫山水畫,在木屋架的短柱上畫卷草紋樣。古代典籍上有先秦鹹陽宮殿內部「木衣綈繡」(即以絲綢作軟裝飾),「土被朱紫」(地坪也鋪紅色地毯),以顯示宮廷富麗豪華的文字記載。
漢
漢時,丞相蕭何主張「天子以四海為宅者,(宮室)非壯麗無以重威」,已強調建築之裝飾要為皇權,即為政治服務了。同時,漢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禮義廉恥」、「三綱五常」成為安家、治國的正統理念,房屋的居住要遵守「尊卑有序」、「內外有別」規則,建築的布局、裝飾、形制要與儒家禮制保持一
致。
魏晉南北朝
從魏晉南北朝直到隋初,幾百年一直處於戰亂之中,民不聊生,建築少有成就。士大夫們紛紛避亂鄉野,造就了一群「採菊東籬下」的遁世田園詩人。人們對未來感到迷茫,佛教在中國迅速傳播,新建寺院跟不上發展的需要,一些逃離城市的達官顯貴,紛紛將居所捐獻給佛教作寺院,此即「舍宅為寺」之風。佛教以佛骨塔為中心的早期佛寺平面布局,逐漸被四合院的結構所代替,建築裝飾也隨之而變。
唐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極盛時期,泱泱大國享譽世界,萬國來朝。唐代早期建築樸實無華,屋頂舒展平緩,岀簷較長,門窗簡樸實用(門為板門,窗多直欞窗),色彩簡潔明快(赭紅色木樑柱,白色粉牆,深灰色屋面),結構和裝飾統一,沒有專為裝飾而附加的配件。這些正是盛唐氣魄的體現。由於與日本和東南亞諸國進行宗教和文化交流,建築裝飾和室內陳設增加了一些異域情調。唐代遺留的建築遺存很少,但從僅存的幾座珍貴遺存來看,我們所說的中國氣派、盛唐風韻已見一斑。
宋
宋代因推行「程朱理學」,使建築及裝飾更強調秩序和規整,社會風尚也趨於嚴謹。唐代女性生活和服飾的某些解放,又轉為封閉,甚至以「三寸金蓮」這一梏桎,把她們困於深深的閨閣之中。
明清
明清建築在元代稍許自由之後重新強化封建倫理,建築及裝飾的發展深受封建禮制和儒家學說的約束。清雍正時期,頒布的《工部工程則例》,明確地規定了使用鬥拱的等級和官式彩畫使用的範圍。
這些是幾千年來中國建築的發展脈絡。
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中國建築在建築裝飾上主要表現形式和成就是什麼呢?了解了這些有意思的問題後,當你再邁入古代建築大門時,就可以看得更多、更深。
出身沒落貴族的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以大量的文字描寫當時外戚和貴族豪華府第的規模、布局、奢靡的裝飾等等,使我們歷歷在目,那麼除此之外,平民的住宅,帝王的宮苑,裝修、裝飾又是怎樣的?這有待我們去了解。
我們也大體知道,明朝時,土木營建的清規戒律很多,建築裝飾也必然反映,如各類祠堂,從大門入口開始,地坪要逐步升高,到達供奉先祖先賢牌位的寢堂必為最高點。儒家奉祀孔子的「大成殿」,佛教供奉釋迦穆尼的「大雄殿」,道教供奉老君的「三清殿」,都必須是所在院落中規模最大、體量最高的建築,允許採用重簷廡殿,只不過屋面色彩的的等級,要適當降低,如皇宮的屋頂採用黃色琉璃瓦,它們只能用綠色琉璃瓦「剪邊」。鬥拱也是建築等級的標誌之一,採用鬥拱的攥數(亦稱朵數)和出挑的「踩數」(宋代稱鋪作),也要比宮殿有所減少。不過梁檁、天花、外簷、屋脊以及門窗、欄杆應該是群體建築中裝飾最莊嚴華麗,裝飾工藝手法最精湛之處。了解這些知識,知曉不同建築形成不同部位的裝飾規律,欣賞其中的美,實在是大有講究。
中國古代建築的裝修、裝飾,不僅隨時代演進,不同地區也是面貌各異,例如京津地區孔廟與嶺南沿海一帶文廟架構、內外彩畫油飾、外簷裝飾和雕刻是有很大不同的,「天府」(四川地區)和「天堂」(蘇杭一帶)都有園林,不過,同是亭臺、樓閣、廳堂、廊橋等,裝修是大有區別的。說到晉中的祠堂與皖南的祠堂,甚至連大布局、結構、立面都有很大的差異,更別說門窗裝修、木雕、磚雕、石雕這「三雕」工藝上的風格異同了。可見,由於地域,氣候、經濟、文化,風俗不同,在審美觀念和材料、手法、色彩、工藝選擇等方面都會大相逕庭。這些都是建築裝飾的「門道」所在。
華夏文明幾千年注重民生之「衣、食、住、行」,它們同樣經歷了從低級到高級,從蒙昧到文明,從實用性到藝術性的漫長進化。
建築是從穴居巢居到結茅建屋,直到高屋建瓴、雕梁畫棟的輝煌巨構。我們創建「話說古建築」這個有關中國古代建築公眾號的目的,就是與大家共同解析古建築裝飾問題。談古建築裝飾的中國風格、中國元素,談不同朝代、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建築情況是怎樣的,裝飾題材和創意有什麼文化的和民俗的內涵。
古建築之美,它美在何處?它在哪些方面展現?我們怎樣來欣賞它。共同的目的是從古人的創造裡汲取一些智慧和養料,以便運用到自己的工作和事業中去。我們敘述儘可能簡白、精要,例舉儘可能典型、豐富,但因水平及認識所限,其中不足處難免,懇請各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