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歐陽修,會給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打多少分?

2020-08-28 一派胡言的說英語

浙江高考的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 現在大致形成了兩派意見, 而且基本是貶低的多褒獎的少。 多數人都是站在自己主觀的立場進行分析, 這樣的討論一千年也不會有結果。我說一千年, 一點也不誇張。 一千年前, 北宋的蘇軾和蘇轍兄弟科舉考試高中, 因為他們清麗的文風被當年的主考官文壇領袖歐陽修所喜, 但引領兄弟兩人形成這種創作風格的父親蘇洵卻在之前的科舉考試中落榜。 相同的文學創作理念,難分伯仲的語言能力,三蘇的命運卻是截然不同, 一切都因為在歐陽修倡導文風改革之前, 科場上佔主導地位的是追求辭藻華麗, 用典刁鑽的太學體。

一千年後, 非要說一(高)考定終生, 一(作)文定終生, 一人(主考官好惡)定終生, 確實過於誇張, 但眾多人的生命軌跡肯定會發生重大改變, 也是不爭的事實。那位浙江考生的作文,從一開始被評定為39分,到第二次和第三次的55分, 到評審組專家一致認為可以得高分, 到最後的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評定為滿分60分, 似乎還是一個人拍了版(整個過程是官方自己透露出來的)。不過官方已經闢謠, 評審過程完全符合既定的流程。 官方也知道, 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到底公平不公平。很多專業人士從社會傳播, 哲學思想等不同的角度進行審視, 的確發人深省, 卻忘記了這只是一篇應試作文, 既然是應試, 自然有評分的標準, 離開評分標準來談公平不公平, 本來就有失偏頗。


高考如何評分?

下圖是網上能搜到的浙江高考作文的評分細則, 並不一定準確, 僅供參考。而且本人也不是語文教學專業人士, 更不了解考官評分的流程, 但是從評分標準中的感情真摯和語言流暢兩個細則, 就我自己的觀點而言, 至少應該扣分, 而不應該是滿分。 從現實的評分流程看, 去掉一個最高分60, 去掉一個最低分39, 給一個高分也似乎更合理。最後的評卷人筆下寫該生晦澀的文風不值得推崇,卻實實在在給了一個令人推崇的分數,這是不是很值得玩味?

但是我最關心的是前後21分的跨度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難道僅僅是因為考官的個人好惡嗎?不可否認, 個人好惡肯定是存在的, 就好比非要給範冰冰, 劉亦菲, 景甜, 鞠婧禕, 和朱珠的顏值排個序, 那肯定是羅卜白菜各有所愛。但是評分標準的存在, 不正是要減少個人好惡對最後評分的影響嗎? 你可以質疑評分體系的科學性, 但一旦確立這個標準, 就應該嚴格執行, 否則標準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浙江高考肯定是有寫作的評分標準的,那麼接下來的一個問題就是,標準的執行是不是科學嚴謹的:比如考官有沒有準入制度?還是每年到這個時候找一些高中或者大學的老師, 抑或是什麼別的人來改卷子就行了。考官到底有沒有對評分標準進行充分的討論和研究?還是就改卷子前, 找幾份樣卷做個簡單的交流就上場評分了。我想大家和我一樣都有一連串的問號。細看評分標準:每一個檔次基本還是有五分的跨度, 這個跨度中間的細小差異是什麼。 有人會說我這是吹毛求疵, 但是不要忘記,1分,5分或者21分對一個人意味著什麼。對成千上萬其他考生意味著什麼。而評分標準和考官存在的意義也就是要明確每一個細則, 每一分的差異。

我們來看看國外的操作, 對留學的雅思考試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 很多學生的英語寫作是萬年5.5分(滿分九分, 一共0到9十檔, 只有整數分和半分)。 我並不是崇洋媚外, 至少學生無論在國內國外哪個考點考, 改作文的是哪一位考官, 最後的結果往往是驚人的一致, 誤差在一共0-9十檔的情況下, 一般就是半分(5%),這本身就說明了這種評分標準的客觀性, 和考官把握尺度的穩定性。因而也說明了劍橋考試委員會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 那就是形成一套可期待, 可持續, 可操作的評分標準, 而且這個標準必須讓每一個老師和考生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就要非常清楚, 這樣人們自然就會少了一些質疑。 我們還需要每一個分數的詳細解構, 比如39或者55分是如何分布在每個評分細則中的, 而不是一個簡單的總分。 雅思官方網站有詳細的視頻介紹, 也有紙質出版物分析評分標準, 詳細解釋為什麼扣分。這些都增加了考試的客觀性, 任何一個稍有經驗的老師都很容易把握。而浙江高考, 在作文滿分60分的情況下, 誤差達到了21(35%),這不得不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我想也正是因為這個誤差, 才導致了社會上這麼激烈的爭論。很多人覺得《生活在樹上》體現了學生很大的閱讀量和很深的哲學思考, 但這些似乎都沒有寫入評分標準, 並不應該作為我們討論的基礎。至於閱讀量的大小, 哲學思考的深刻或者膚淺, 是不是一篇好文章的特徵, 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寫作考的是什麼

本人參加高考是二十多年前, 模擬考試的作文基本是48-52分, 但我一直有個疑問, 就是這個分數是怎麼來的, 如果要再提高, 應該如何作。 可惜的是我一直也沒有答案。現實中的語文教學往往就是這樣的模糊和籠統, 比如記敘文的要素是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議論文要講論點論據論證, 散文要形散而神不散, 似乎寫作的秘訣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往往一個學生在學習生涯的第一篇文章寫得好, 家長和老師也就不必為寫作文發愁了。 而一旦第一篇文章寫得不好, 似乎也永沒有改進的機會了。如果教與不教結果都一樣, 那語文教學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當老師沒辦法解釋的時候, 還有兩句非常經典的自嘲「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天下文章一大抄, 看你會抄不會抄」, 這樣我們不僅增加了閱讀的負擔, 還養成了抄襲的毛病。

有人會說我這還是應試的老路, 確實。 但高考本來就是應試, 既然有一個考試, 就有設計這個考試的目的, 如果說雅思是為去英語國家留學的學生提供語言水平的測試, 那麼高考語文的寫作到底承擔的是什麼功能?是看學生有沒有語言能力完成大學的漢語論文? 還是有沒有能力學習哲學, 古漢語等特殊的學科? 抑或是能不能成為文學家? 不同的目的導致不同的取向, 我不知道考試的組織者自己有沒有想清楚。 還是簡單的就是為了考一篇文章, 而偏偏這篇文章的權重在語文150中佔了2/5,沒有哪一道其他科目的題目在高考中的重要性能與之相提並論。

高考作文, 有考生用駢文寫, 有考生用甲骨文寫, 有考生用哲學論文方式寫, 既然這些方式可以被接受, 那麼詩歌為什麼不行?到底高考作文有沒有一個容忍的邊界, 他承擔的責任是不是太重大。 我們有藝術類, 體育類, 音樂類的單獨測試, 對於其他類別有專業特長的學生,有沒有專門的考試委員會來判定一個學生能不能特招, 還是放任學生在高考這樣的考試中豪賭自己的人生, 最後可能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不僅影響自己, 甚至影響成千上萬的其他考生。

雅思考試的目標非常明確, 就是看考生有沒有能力在英語國家生活和完成大學學業, 所以口語中測試學生基本的交流能力和課堂上與同學老師展開討論和辯論的能力, 聽力中聽基本的生活對話和學科講座, 閱讀考各種各樣的學術文章, 比如實驗報告, 寫作的考試測試學生客觀表述事實和闡述自己主觀觀點的能力。這個明確的目標確實可以幫助很多考生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 即使沒有出國, 也可以提前了解國外的學生生活。 而高考中的語文, 到底有沒有明確的目的, 至少我沒有發現。 如果目的是為大學選擇漢語水平過關的學習者, 那為什麼那麼多的語文老師, 抱怨大學生的漢語水平不過關。

語文應該教什麼?

誠然, 英語和漢語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的語言, 各有自己的長處和問題。 把英語(寫作)考試和漢語(寫作)考試放一起比較, 似乎是關公戰秦瓊, 顯得荒謬。但是作為一個長期從事英語教學, 尤其是英語寫作教學的老師, 真的是可以反推中國語文教學的一些問題。 比如, 很多中國學生對寫作的理解就是堆詞彙, 秀語法, 而不關注自己的思想表達和可讀性。往往一個非常簡單的 big 或者 large 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非要改成 enormous 或者 astronomical, 大家有沒有看到漢語思維對這些學生的影響, 就是寫作一定要辭藻華麗, 不出幾個讀者要查詞典的單詞, 都不好意思出來混。還有很多學生每句話都對, 但是所有句子放一起, 不知道到底想表達啥, 這樣的學生怎麼完成大學的學習?稍有經驗的學習者似乎都有一個體會, 往往頂尖的學者會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學術論文也可以讀起來像故事, 而那些半吊子, 往往是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 越講學生越暈, 唯恐別人覺得自己水平不高。

只要稍有社會和工作經驗的人都知道, 中國的應試教育和社會現實之間的差距。 之前剛剛大學畢業, 作外貿工作的時候, 一寫外貿函電就是各種從句, 被老闆批評不說人話, 時間長了,發現即使是老外在郵件中也是用很簡單的語言把意思表達清楚就行, 因為工作中沒有人關心你辭藻華麗不華麗, 句子結構複雜不複雜, 也沒人對你寫的內容進行深入的語篇分析, 甚至都不關注語法錯誤,因為大家的時間都很寶貴。 而中國人骨子裡面對深刻新穎的思想和華麗的詞彙有一種追求, 幾千年以來都是「文似看山不喜平」, 但是幾乎所有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是很平實的: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杜甫的「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 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幾乎都是大白話。

英語的文史哲著作培養的是大腦, 漢語的文史哲著作滋潤的是心靈, 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除了一個基本的要求, 突出語言的運用能力以外, 也要更多的鼓勵學生去發現, 感受和創造生活中的美。 就像音樂, 美術, 體育一樣, 培養的應該是學生的健康身體和健全人格。 但是我們的語文教學被太多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佔據了大量的時間,導致我們對美的麻木, 甚至產生對美的誤解。近代中國積貧積弱, 我們幾乎全盤接受了西方的教育體系。這個體系要求我們用理性(數理化)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少了對世界最感性的體驗和領悟。因此在新世紀民族復興的道路上, 我們應該重塑文化自信。 落實到語文教學, 就是在強調語言運用的客觀標準上, 將真善美的種子播撒在每個孩子的心中。

寫在最後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在這樣一個百花齊放的網絡時代並不是壞事, 但是我們更希望的是客觀公正深刻的討論會產生相應的結果或者影響, 而不是主觀的情緒表達, 那樣我們只會重新進入一個新的千年循環。讓千年後的人, 像我們今天一樣, 重新去敲一千年前歐陽修的棺材板。而我認為高考更多的應該測試基本的語言運用能力, 至於更高級的對美的追求, 對人生的思考, 似乎不是一篇高考作文能夠承擔的責任, 對這些方面有追求的考生, 應該建立專門的機制, 像藝術, 音樂和體育特長生一樣有專門的通道, 而不是把他們放在一個統一的標準中來進行度量, 那樣的結果不是標準被質疑, 就是才華被埋沒。因為對標準的質疑, 產生了這次的大討論, 因為怕才華被埋沒, 所以有人就會在高考中鋌而走險, 而解決這兩個問題就只需要一句話,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相關焦點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高深還是晦澀?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出爐了,這篇作文得分曲折,第一位閱卷老師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是不是對這篇滿分作文好奇了?一起來閱讀:)浙江卷2020作文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 讀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比做英語閱讀還難
    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難免會產生。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我們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2020年高考第一篇滿分作文終於出爐了,這篇滿分作文是位浙江考生所寫,題目為《生活在樹上》。但是閱卷過程中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後兩位老師給出55分,經商議後最終被判為滿分。還有閱卷老師直言不建議學生模仿,咋回事?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陳建新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如果你是閱卷老師會打多少分?
    文丨阿硬要說今年最火爆的一篇文章,莫過於浙江一考生的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了,可能這位考生當初在考場奮筆疾書時無論如何也沒想到一篇考場作文竟會引起全國性的爭議吧?這篇作文到底值不值滿分?該打多少分呢?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你看得懂嗎?
    全文1782字,閱讀約需3.5分鐘 文/子兮(媒體人)編輯 狄宣亞 實習生 歐陽鑫 校對 吳興發▲滿分作文截圖。浙江某考生的一篇高考作文因為被打了滿分而引起熱議,題目是《生活在樹上》。只要掃一眼,就能發現這篇作文的「吸睛」之處。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爭議,作文不能以「看不懂」為榮
    近幾年來,從來沒有哪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引起這麼大的爭議!浙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一經面世,毀譽參半,專家說如何如何好,老百姓可不買帳。麥田老師一直以來專注於作文研究,這篇作文也反覆閱讀了,覺得打滿分過分了,但是也不至於打39分,如果我是閱卷老師,給48分。
  • 如果歐陽修、辛棄疾、和蒲松齡,一起看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會怎樣?
    所以,今年浙江省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的公開,如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樣一篇旁徵博引、文字卻佶屈聱牙的作文,是否配得上滿分?人們各有看法。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它的一大特點就是旁徵博引,引用材料極多。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與陳大組長的「狐狸尾巴」
    2020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了巨大爭議,很多人把矛頭對準了「浙江一考生」。雖然這位考生的作文並不完美,的確不應該獲得滿分。客觀上這位考生確實受益了,但責任不在他,不應該把批評對準他一個人。這樣一篇在閱卷之初,在閱卷老師之間就有分歧的作文,為什麼最後居然得到了滿分?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詳解 筆者閱卷會打50分
    【高考原題】浙江卷2020年高考語文作文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對我們有不同的預期,社會也可能會賦予我們別樣的角色。看第一遍,感覺不像是一個高三學生寫的考場作文,然而,細讀後你會發現,它的每一句話都圍繞著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會的期待之間的落差和錯位論說,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所有的引證也並非為了充門面或填充字數,而本屆高考,用這樣的方式引證各種名人名言的作文太多了。
  • 給《生活在樹上》打滿分,是對高考作文的侮辱
    拜浙江高考一篇奇文所賜,高考的熱度多持續了幾天。 很多人在討論的,是一篇浙江高考的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但是也許是發揮的空間太大,在分數公布後,閱卷組為了展現浙江考生的高水平,公布了一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 《生活在樹上》,讀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想到的幾個問題
    近日,2020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起全網關注。據說第一位閱卷老師給了39分,後面兩位給了55分的高分,而最終作文審查組卻判為了滿分。引起廣泛爭議的原因是:文章用詞生僻,長句疊加,表達晦澀複雜,給大部分具正常理解水平的網友帶來不小的閱讀障礙。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簡評:「生活在哪一棵樹上」一
    浙江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似乎真的已經快要」成為一個事件了。全民上樹,我說的是真的。原先搬了板凳,炒了瓜子和朋友們就此閒扯看戲,不成想五顏六色的人爬滿五顏六色的樹。  如果《樹》文可以成為一個話題的話,那麼這次的《樹》文事件是一個大話題。高考,幾乎與每個人切身相關,中文寫作,似乎誰都有話可講,圍著觀和圍著說也有理由。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你看懂了嗎?
    浙江某考生的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因其引用較多的外國哲學家文學家的名言名句或人物,用了較多生僻的詞彙,多數人因看起來吃力,所以對給滿分有看法。下面本人把自己的理解給大家說一下,看看這位考生高考作文拿滿分是名至實歸還是浪得虛名。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熱議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 明朝那些事兒 講的歷史是真的嗎| 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遊牧民族史|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滿分範文《生活在樹上》,因其艱深晦澀上了熱搜。有人認為這是考生知識積累的展現。也有人認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應簡潔、易懂、準確。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你讀懂了嗎?
    8月2日,浙江省一篇2020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網友們熱議。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當你讀完這段文字,是不是有種智商不在線的感覺,整個人都是懵的,一句也沒與讀懂。沒錯,這段文字正是來自最近飽受爭議的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據了解,該篇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憑什麼拿滿分?
    這幾天,浙江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刷屏網絡,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教授對這篇作文評價極高,「它在我幾十年的高考作文閱卷生涯中,這是一篇極少能碰到的考場作文。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看完今年浙江卷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我內心是崩潰的
    看完今年浙江卷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我內心是崩潰的。所以你呀,這輩子都考不了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這篇作文被打滿分,他有護犢子的心態在裡面,是為了展示浙江考生牛逼。但是當年閱卷老師都打了40分不到。如果不是閱卷組長力排眾議,給了54分,這個考生就被「說真話、說人話」給害了。 現在高考作文教育已經是高度模式化了。怎麼開頭、展開、結尾,都是有成套的模板讓你去模仿的。 至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對不起,他們不教這個。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馬伯庸:辭不配位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以上語句來自於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首段。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馬伯庸:辭不配位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以上語句來自於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首段。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公布,《生活在樹上》給我們的哪些教育啟示?
    8月2日,&34;發布文章《高考作文閱卷組長評高考滿分作文》系列文章第一篇,讓浙江省高考語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作文成為了全網熱點。作為高考分值最高的題,每年的高考語文作文都會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並湧現出不少才華橫溢的文章。在我看來,今年的這篇《生活在樹上》是完全能夠配得上滿分的評分的。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我的一些思考
    最近一段時間,大家對浙江的一份高考滿分作文議論紛紛,表揚的有,批評的也有。滿分作文原文第一位閱卷老師給了本文39分,其後兩位老師均給了55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我也懷著好奇心看了這篇文章,頭天晚上看了3遍,第二天早起坐車的時候看了2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