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突觸囊泡與質膜融合導致神經遞質釋放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SNARE...

2020-12-14 生物谷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隋森芳教授研究組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在線發表題為"SNARE複合體解聚的機制研究"(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SNARE complex disassembly)的研究論文,通過解析SNARE解聚分子機器20S複合體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三維結構,並結合生化實驗、電生理實驗和交聯質譜實驗,揭示了SNARE複合體的解聚機制。


膜融合是生命基本和重要的過程之一,真核細胞多種形式的胞內區間具有不同的生物化學性質,細胞維持這些胞內分區之間的動態平衡主要依賴的是囊泡轉運,該過程與許多重要疾病密切相關。囊泡轉運即包含轉運物質的囊泡從供體出芽然後轉移至目標膜,錨定之後與目標膜融合,從而使得膜蛋白、磷脂和內容物轉運至另一個細胞區間。神經遞質的釋放就是通過突觸囊泡與質膜的融合實現的。位於囊泡膜上的v-SNARE蛋白和位於目標膜上的t-SNARE蛋白在形成SNARE複合體的過程中將兩膜拉近並驅動膜融合的發生。SNARE複合體是非常穩定的四螺旋束結構,必須被解聚成單體以便循環使用,在細胞內這是通過馬達蛋白NSF及其接頭蛋白SNAP共同完成的。NSF蛋白是一種多細胞功能相關的ATP酶(AAA+ ATPase),它與接頭蛋白SNAP、SNARE複合體一起形成沉降係數為20S的複合體。在20S複合體中,NSF在SNAP的幫助下利用水解ATP產生的能量將SNARE複合體解開成單體,使胞內膜融合的過程得以循環進行。20S複合體是一個非常高效的分子機器,對其工作機制的研究不僅有助於深入理解胞內SNARE的循環利用機制及膜融合的調控機制,也對揭示AAA+ ATPase酶的分子機理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的熱點問題。


隋森芳教授研究組長期致力於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研究與生物膜相關的重要蛋白複合體的結構與功能。此前,曾於2012年在《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期刊上報導了全長NSF蛋白在水解ATP過程中各個狀態的三維結構以及20S複合體的負染電鏡三維結構。隨後,又於2015年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期刊上報導了20S複合體的低解析度冷凍電鏡三維結構和SNAP-SNARE亞組裝體中等解析度的結構,發現並驗證了新的解聚關鍵胺基酸。在此次發表的《科學●進展》論文中,研究人員通過優化冷凍樣品製備條件將錨定在

納米

盤(Nanodisc,模擬細胞膜的脂質雙分子層)上的20S複合體的解析度推進至4.6 ai.png,並進一步通過分割重構法將NSF六聚體和α-SNAP-SNARE亞組裝體的解析度提高到3.9 ai.png和3.7 ai.png(圖1)。


這些高解析度結構揭示了20S複合物中蛋白質相互作用的許多細節。結合生化分析,研究者發現在SNARE解聚過程中,α-SNAPs主要通過R116殘基的靜電作用和L197殘基的疏水作用對VAMP單鏈的兩個位點施加作用力。為了進一步評價R116和L197在體內的功能相關性,研究者與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姚駿老師課題組合作檢測了這些突變體對培養的海馬神經元釋放神經遞質的影響。結果表明,與野生型α-SNAP過表達相比,R116A和L197A顯著降低了突觸小泡的釋放速度,表明這兩個突變體可能通過降低SNARE複合物的解聚能力而顯著削弱了膜融合(圖2)。


此外結合交聯質譜實驗,研究者證明了SNARE螺旋束的氨基末端與NSF-D1結構域的中心孔環之間有直接相互作用,並驗證了這種相互作用可能作為錨定支點在SNARE複合體的解聚中發揮重要作用。該研究提供了一個詳細的α-SNAP介導的SNARE複合體解聚的旋轉模型(圖3):NSF利用ATP水解產生的能量帶動α-SNAP圓筒沿右手方向旋轉從而對SNARE複合體的左手方向螺旋束施加解旋方向的切線力——主要來自於α-SNAP蛋白的 R116殘基與VAMP蛋白的E62和D68殘基的靜電作用以及α-SNAP蛋白的L197殘基與VAMP蛋白的V48、V50和L54殘基的疏水作用。同時由於SNARE複合物的N端直接錨定在NSF-D1的孔區,右手扭矩將開始展開和/或破壞左手螺旋的SNARE複合物,從而同時或連續地將複合物分解成單個蛋白質。 (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科研成果 | 隋森芳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發文報導膜融合介導的神經遞質釋放關鍵蛋白SNARE複合體的解聚機制
    膜融合是生命基本和重要的過程之一,真核細胞多種形式的胞內區間具有不同的生物化學性質,細胞維持這些胞內分區之間的動態平衡主要依賴的是囊泡轉運,該過程與許多重要疾病密切相關。囊泡轉運即包含轉運物質的囊泡從供體出芽然後轉移至目標膜,錨定之後與目標膜融合,從而使得膜蛋白、磷脂和內容物轉運至另一個細胞區間。神經遞質的釋放就是通過突觸囊泡與質膜的融合實現的。
  • 孩子反應慢,與神經遞質釋放速度有關,這幾個提升方法必須掌握
    在複雜的神經網絡中,神經元之間形成突觸結構,相互傳遞信息。信息傳遞的第一步,就是聚集在突觸的囊泡與突觸前膜融合,釋放神經遞質。當信息傳遞時,突觸前神經元中囊泡與突觸前膜融合,釋放神經遞質到突觸間隙中,神經遞質結合到突觸後膜的受體上發揮作用,從而引起突觸後神經元的反應。
  • 突觸(synapse)結構和功能、神經遞質、毒品種類及作用機理
    化學突觸的傳遞 衝動傳到突觸前末梢,觸發前膜中的Ca離子通道開放,一定量的Ca離子順濃度差流入突觸扣。在Ca 離子的作用下一定數量的突觸泡與突觸前膜融合後開口,將內含的遞質外排到突觸間隙。此過程稱胞吐。被釋放的遞質,擴散通過突觸間隙,到達突觸後膜,與位於後膜中的受體結合,形成遞質受體複合體,觸發受體改變構型,開放通道,使某些特定離子得以沿各自濃度梯度流入或流出。
  • 第三節 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的代謝
    作為神經遞質,必須具備幾個基本條件:(1)被認為是遞質的物質應特異性地存在於以該物質為遞質的神經元中,而且,在這種神經元的末梢有合成該遞質的酶系統;(2)遞質在神經末梢內合成以後,通常是集中貯存在囊泡(vesicle)內,這樣可以防止被胞漿內的其它酶所破壞;(3)當神經衝動到來時,神經末梢內的遞質就自突觸前膜釋放入突觸間隙;(4)遞質通過突觸間隙,作用於突觸後膜的叫做受體的特殊部位,引起突觸後膜離子通透性改變以及電位變化
  • 有關鈣離子的神經分子機制專題
    二、鈣離子在調節神經遞質釋放中扮演多重角色 胞內鈣離子濃度([Ca2+])對於觸發神經遞質釋放和調節短期可塑性(STP )具有重要作用。神經遞質釋放是由高濃度的微區引發,而短期促進作用則被「剩餘鈣」的整體修復作用強烈地影響著。整體[Ca2+]的增加會可以加速了釋放囊泡的募集,從而控制持續活動中出現短暫消退的程度,以及細胞休息期間囊泡的恢復。
  • 普朗克研究所:人的大腦中的神經元之間是如何互相交流的
    分子機器在工作到達神經末梢的電信號激活質膜中的鈣通道。然後,來自外部的鈣離子通過通道流入突觸的內部。在那裡,流入的鈣離子遇到並激活位於囊泡膜和質膜之間的分子機器。該分子機器使處於起始位置的囊泡膜與質膜融合,並將囊泡中包含的神經遞質釋放到突觸間隙中。
  • 生理學:神經遞質和受體
    神經遞質和受體:遞質和調質和概念,遞質共存現象;受體的概念、亞型和調節;乙醯膽鹼及其受體,去甲腎上腺素及其受體。】本題的音頻講解請點擊這裡哦一、神經遞質1. 定義是指由突觸前神經元合成並在突觸囊泡儲存突觸末梢釋放,能特異性作用於突觸後神經元或效應細胞的受體,並使突觸後神經元或效應細胞產生一定效應的信息傳遞物質。其生理作用是傳遞信息。
  • Nature:從結構上揭示神經元同步釋放化學信號
    2017年9月16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的Axel Brunger和同事們通過可視化觀察三種神經蛋白彼此間如何相互作用,揭示出它們如何協助成群的腦細胞同步釋放化學信號。一種類似的相互作用可能也在細胞如何分泌胰島素和氣道粘液中發揮著作用。
  • 胞吞、胞吐、主動運輸與跨膜運輸辨析 ——在高考試題與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中
    神經遞質在突觸間隙中的移動消耗ATPC. 突觸後膜上受蛋白體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 神經細胞興奮後恢復為靜息狀態消耗ATP對第4題所給的解釋是: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穩態與環境》P.19明確寫道「神經遞質經擴散通過突觸間隙,然後與突觸後膜……」。
  • 【神經生物】神經生物學複習資料
    結構與谷AA類似囊泡單胺轉運體(Vesicularmonoamine transporter)轉運單胺類神經遞質的一種載體,存在於單胺類神經元的神經末梢的囊泡上,主要作用是轉運細胞質內的單胺類神經遞質進入囊泡(囊泡攝取)。有12個跨膜段,,H+依賴,耗能。利血平即是抑制這種轉運,使單胺類神經遞質不能儲存於囊泡,終至耗竭。
  • 神經衝動的產生、傳導和傳遞
    (3)排尿過程中,尿液還會刺激尿道上的____________,從而加強排尿中樞的活動,促進排尿。答案(1)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於突觸後膜 (2)脊髓 大腦皮層 (3)感受器解析 (1)興奮從一個神經元到另一個神經元的傳遞過程中,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於突觸後膜,故興奮在突觸處的傳遞是單向的。
  • 腦神經元能同時釋放兩神經遞質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羅敏敏研究員,羅敏敏研究員長期以來都從事嗅覺神經系統方面的研究,早在2007年,就首次證實小鼠可通過一類特殊的嗅覺神經元感受接近於空氣中濃度的二氧化碳,當年該研究成果登上了Science雜誌。 乙醯膽鹼是神經系統中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而內側韁核到腳間核的投射則是腦中主要的膽鹼能通路之一。
  • 胞吞、胞吐、主動運輸與跨膜運輸辨析
    結論④:從層次關係可以看出中圖版將穿膜運輸和膜泡運輸並列,都屬於細胞膜的物質運輸功能,不提物質跨膜運輸這個概念。神經遞質在突觸間隙中的移動消耗ATPC. 突觸後膜上受蛋白體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 神經細胞興奮後恢復為靜息狀態消耗ATP對第4題所給的解釋是: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穩態與環境》P.19明確寫道「神經遞質經擴散通過突觸間隙,然後與突觸後膜……」。所以答案為B。而D選項中,神經細胞興奮後恢復為靜息狀態,在很多教輔資料上都認為是協助擴散,不消耗ATP。
  • 中美德科學家揭示血清素並不僅僅是一種神經遞質
    2019年3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清華大學、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普林斯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沙克生物科學研究所、洛克菲勒大學和德國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作為一種長期以來因在大腦神經元之間傳遞信號的作用而聞名的大腦化學物質,血清素(serotonin)也能夠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調節神經元中的基因表達
  • 研究人員使用X射線晶體學和分子模擬闡明神經遞質的運輸
    穀氨酸是最重要的興奮性神經遞質,並通過稱為興奮性胺基酸轉運蛋白(EAAT)的專門轉運蛋白從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間隙中主動清除。該發現報告在《科學進展》上。穀氨酸將激活信號從一個神經元傳遞到另一個神經元。為了確保精確地終止穀氨酸能信號傳導,神經遞質在釋放後迅速從突觸間隙中去除。這是專門的蛋白質,即EAAT穀氨酸轉運蛋白的任務。
  • 自噬作用如何保護大腦神經元細胞免受損傷?
    研究者指出,自噬似乎保護了大腦中的神經元細胞,而其背後的原因或許與此前假設的並不相同,當研究人員利用遺傳技巧關閉自噬介導的細胞廢物處理系統時(並沒有像預期那樣檢測到蛋白質沉積物),他們發現,細胞中內質網的水平升高了,而內質網是一種由膜囊組成的系統,除了其他功能外,其還充當了鈣質的儲存器,這就會導致神經遞質釋放的升高,最終引發致命性的神經元過度興奮。
  • 神經遞質:一場源自夢中實驗的發現
    所以,接下來,管家將重點梳理一下「藥」在大腦疾病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他設計的一項試驗最終確認:是化學分子而非電衝動主導著神經之間信號的傳導。我們現在賦予神經遞質的定義和洛伊維的試驗一樣簡潔,即所謂「神經遞質」,就是在神經突觸信號傳遞中是擔當「信使」的一組特定化學物質,它本身僅具有抑制和興奮作用,但是考慮到效應機制(受體和靶器官)的差異,最終展現的宏觀效果大相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