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噶舉派《大手印》與禪宗為什麼不立文字?

2021-01-07 文殊經函與文殊智慧劍

禪宗與藏傳佛教噶舉派主修《大手印》,這兩個教派不立文字,依靠師徒心意傳承,師徒心心相印。就是擔心立了文字,領悟理解力差的人,照字面意思去領悟理解,斷章取義,不能領悟諸佛菩薩的真正密意所在。現實中很多人犯了斷章取義的錯誤,比如阿彌陀經,不是單單叫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名號,需要悟透參透蓮花部心要,才能獲得成就。

學佛修持需要這樣:不看佛經字面意思,比如阿彌陀經,不可斷章取義,拿出一段話幾句話斷章取義,需要理解領悟整部經典的中心核心含義,阿彌陀經是藏傳佛教密宗蓮花部心要,屬蓮花部心要。

藏傳佛教噶舉派第一代祖師瑪爾巴
藏傳佛教噶舉派第二代祖師米拉日巴
漢傳佛教禪宗第一代祖師菩提達摩

文字只是表徵佛法的符號,一定要趣入文字背後的內涵,真正領悟理解諸佛菩薩的密意。

佛法,是修證上的一種難於100%用語言表達的一種境界,用文字沒辦法100%表達清楚。所以,有的佛教教派,乾脆不立文字。

聞思修佛教經典經續,依義不依語,學文字只是為了得到智慧,不能停留文字理論上面,需要深入理解領悟諸佛菩薩的真正密意所在。

所以,不可斷章取義,有時透過幾個字理解領悟諸佛菩薩的巨大密意含義信息,禪宗偈語有時只有幾個字,不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含義:自性心性自心猶如鏡子,自性心性自心本來空寂無一物,鏡子的功能:照進宇宙萬物與反射宇宙世間萬物(包括六道輪迴鏡像)。

藏傳佛教噶舉派主修《大手印》,實相大手印。若要解脫輪迴生死獄,必須認持實相大手印。實相大手印:一切宇宙世間萬物都是自心所顯,自性心性自心本來空寂無一物,自性心性自心猶如一面鏡子,鏡子的功能:照進宇宙世間萬物(包括六道輪迴的鏡像)與反射宇宙世間萬物(包括六道輪迴鏡像)。所以,宇宙世間萬物都是自心所顯。

自性心性自心猶如一面鏡子

自性心性自心猶如一面鏡子,鏡子本空無一物,鏡子有照射的功能,也是自心的功能。這就是明心見性。

相關焦點

  • 藏傳密宗之噶舉派及其「大手印」法
    A、噶舉派簡說  噶舉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藏語「噶舉」中的「噶」字本意是佛語,「舉」字則意為傳承。故「噶舉」一詞可理解為教授傳承。噶舉派注重密法的修煉學習,而這些密法的修習,又必須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正如「傳教以師徒相承,口語傳授,耳聽心會,注重密法,不重經典。」
  • 白教噶舉派與「大手印法」——樂空雙運
    噶舉派特別重視密法修行,這些修法又全靠師徒之間的言語傳達,所以在藏傳佛教中,噶舉派的神秘色彩很濃。又因為該派的創立人瑪爾巴、米拉日巴在修法時喜著白色僧裙,所以俗稱「白教」噶舉派大約形成於公元11世紀中期,很難確定其開山祖師的身份。事實上,噶舉派從一開始就有兩大傳承體系:香巴噶舉和達波噶舉。兩派的密法皆來自印度密教,入藏之後因地方條件不同,教法產生了變化。
  • 藏傳佛教各教派教育的形成和發展——噶舉派
    噶舉派是公元11世紀形成的藏傳佛教的一個宗派,它支系繁多,大者有二,即瓊布南交巴傳承的香巴噶舉系統和瑪爾巴傳承的達布噶舉系統。這兩個系統的教義均來自印度的密宗教法。後來由於傳播地域不同,對教義的理解不同,或者是教法各有側重,又形成許多支派。香巴噶舉到公元14世紀時日漸衰落。
  • 藏傳佛教噶舉派直孔提寺的輝煌歷史文化
    作為藏傳佛教直孔噶舉派的主寺,直孔寺的輝煌還表現在政治上:元朝13萬戶長時,直孔曾被設為直孔萬戶府。在密乘方面的主要修法傳承是「大法印五具法」、「納若六法」等,還有教授直孔噶舉派不共教法的講經院,以及印刷直孔噶舉派經書的印經室等基礎設施。同時,恢復了「金剛舞」等傳統法事活動,每年藏曆三月份開始,專門訓練舞畫唪、吹奏彈的技巧和製造各種供佛的用具。藏曆四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是傳統的跳神節,期間還展示布制大佛像和「仁欽貝三師徒」巨幅唐卡,二十五日為紀念仁欽貝圓寂的祭祀活動日。
  • 佛教:噶舉派(白教),乃是藏傳佛教中第一個實行活佛轉世制度的
    人們對藏傳佛教,大家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活佛轉世制度。而在藏傳佛教中,第一個實行活佛轉世制度的,就是噶舉派。前面說噶當派時已說過,「噶」意為佛語,也可以是師長的言教;「舉」的意思是傳承;「噶舉」合起來可譯為「口傳」。因為噶舉派注重密法的修煉,必須通過口耳相傳,所以稱為噶舉派。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三)
    漢傳佛教曾是印度佛教之外藏傳佛教的第二大來源,包括禪宗在內的漢傳佛教傳統,曾經深刻地影響了藏傳佛教。而藏傳佛教於西域和中原的傳播和交流早在九、十世紀時的敦煌就已經開始了,於此漢藏佛教已呈現出顯著的交融狀態。
  • 香港藏傳佛教文化的發展——林錦江
    宗南嘉楚仁波切是藏傳佛教噶舉派中一位具有盛名的傳承者。他具有多種教證法統之傳承,其中最特別的是宗南傳統——噶舉派金剛乘佛法中一脈獨特的修行傳統。仁波切經過17年傳統的寺院教育,取得「阿閣黎」學位,又經多年現代教育系統中的學習及科研,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在哈佛大學的研究方向為印藏佛教比較。
  • 藏傳佛教的5大派系和寺廟
    公元7世紀,佛教進入西藏與當地原始宗教——苯教長期鬥爭融合,逐漸形成了藏傳佛教。公元8世紀天竺僧人寂護和蓮花生入藏,分別傳播顯、密兩系佛教,為教派傳承播下種子。寧瑪派形成於公元11世紀,是藏傳佛教形成最早的教派,以密宗修習為主,因該派宣揚遵從先弘時期的法統,重視佛教徒匿藏的經典,所有稱為「寧瑪」(藏語意為「古舊」)。僧人戴紅色僧帽,又俗稱為「紅教」。
  • 奏響直孔谷地的佛教音樂——直孔噶舉派音樂
    在佛堂裡放的佛歌統稱為佛教音樂,簡「佛樂」,內容包羅萬千,是佛教用以闡明佛理弘揚佛法的音樂。佛樂也是一種將佛理與音律完美結合的音樂形式,通過音樂這一妙不可言的載體將佛的教化廣為宣揚。因此,佛樂通常莊嚴清淨,蘊涵慈悲之情,使人聽後動容,起歡喜之心,動善意之念。
  • 藏傳佛教之格魯派
    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是藏傳佛教形成與發展時期。這個時期,藏傳佛教的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相繼產生,並形成和發展了各具特色的教規教法和師徒傳承關係。到14世紀,藏傳佛教的最後一個教派——格魯派產生了。格魯派的產生,對藏傳佛教和藏族社會產生了深刻和深遠的影響。
  • 藏傳佛教寧瑪派簡介
    藏傳佛教,教派比較多,有噶舉派,噶當派,格魯派,薩迦派,寧瑪派。現在簡介藏傳佛教寧瑪派。寧瑪派的標誌圖標。大圓滿歷代傳承上師寧瑪派護法神系統。寧瑪派主修《大圓滿》,大圓滿妥噶觀光,是通過心眼相連的晶管脈觀察自己肉團心光,不是冥想,是實地觀光。
  • 自駕西藏,了解藏傳佛教的四大宗教體系
    先從藏地密碼談起,藏地密碼指的是公元八世紀朗達瑪贊普第一次禁佛運動,禁止吐蕃範圍內的民眾信仰佛教,驅逐印度和漢族僧人,停止修建的佛寺,桑耶寺,大昭寺等所有的佛教場所被查封,小昭寺被當牛圈。直到赤松德贊成年之後才有所緩解,當時認識到佛教對王室有利的作用,於是決心振興佛教,此後松德贊多次派人去漢地,迎請高僧來吐蕃傳經,其中有佛教密宗大師蓮花生.後來由蓮花生親自主持佛教和苯教的辯論會(有很多朋友去過色達佛學院看過辯論經文的情景)辯經的場面很熱鬧雙方經過多次激烈的唇槍舌戰.最後辯論結果苯教認輸並返回故裡逐步受到冷落,佛教從此才站穩了腳跟。
  • 念誦與祛病——藏傳佛教信仰中的生命關懷
    具有特點的是,藏傳佛教每個宗派依藥師經修持的過程中派生出各自宗派的修行儀軌,比如,寧瑪派的《藥師琉璃光法流儀軌》、薩迦派的藥師八佛儀軌功德述要,噶舉派的噶瑪喬麥天法藥師經、格魯派的四世班禪大師羅桑卻吉堅贊於扎什倫布寺著造的《藥師佛儀軌》等經、續儀軌繁簡的藥師佛修行法及其儀軌為數甚多,且形成了各個宗派的藥師佛修行特點和法脈傳統,從而建構了藏傳佛教藥師佛修行傳統及其生命意義的人文關懷,對藏傳佛教意義深遠
  • 「活佛圓寂,靈童降生」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的前世今生
    西藏小活佛【活佛轉世的起源和傳說】「活佛轉世」是藏傳佛教特有的傳承方式,藏傳佛教十世紀末十一世紀初在西藏得到了空前發展。最初的藏傳佛教採用的是師徒傳承或家族傳承。當時薩迦派首領「八思巴」被元朝皇帝「忽必烈」賜予了國師的稱號,掌管天下佛教及統領吐蕃事務。成為了西藏政治和宗教的領袖。洪武元年明朝接替了元朝繼承了治理西藏的權利。冊封了藏傳佛教三個教派的首領為「法王」。明永樂五年噶舉派首領「德新謝巴」入京覲見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被賜予「大寶法王」的稱號。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除了禪宗,書裡還包含其它佛教文化知識以及城市發展歷史、中國詩人和佛教之間的相互影響、佛教寺院的生存現狀以及發展歷程等知識,作者語氣文字是亦莊亦諧的風格,讀來興趣盎然,不會因為禪宗經義、規章的講解而枯燥。
  • 西夏及元代藏傳佛教經典的漢譯本
    約在公元1930年以後不久,在北京的一些修練佛教密宗的佛教徒和學者,得到一部由清朝皇宮流傳出來的藏傳佛教的一些密宗修習法本的漢譯本匯集而成的文獻。關於這方面的情況,臺灣佛教居士張世宗在該書最近的一次印行時所寫的序言中說:「再者,印度毗翰巴大師於人間成就喜金剛佛果位,其傳承於西藏薩迦派十三大法中最重要之極頂者,乃喜金剛圓滿次第,攝而為三灌頂道修證之理--道果宗要,藏傳lam-vbras(朗者),『朗』譯『道』,『者』譯『果』,(本書)原為『朗者』各次第細節分別逐難之疏解,最先由元初忽必烈帝師發思巴傳譯集成十冊,秘本珍藏於皇宮。
  • 青藏高原文化史:噶舉派與格魯派
    噶舉意為「口傳」,又因這一派創建人瑪爾巴、米拉日巴都穿白色僧衣,俗稱白教,該派主要傳授「大手印」法。提倡內心自我反省,達到一種「淨雜無別」的思想境界。噶舉派傳承的密法,支派繁多,最初有兩大系統一是香巴噶舉系統,創始人瓊波南交巴,曾在南木林的香地等地建寺108座,門徒甚多,到15世紀衰落。歷史上以修建一百多座鐵索橋而聞名的湯東傑波,就是香巴噶舉僧人。桑頂寺也是香巴噶舉系統的寺院。
  • 藏族最隆重的節日 藏曆新年裡的藏傳佛教
    佛教自公元7世紀傳入藏區以來,經過1300年的發展演變並與藏族人的日常生活發生了極其密切的關係,基本佛教思想觀念已經成為藏民族思想精神的核心價值以及日常行為準則。 藏傳佛教經過後弘期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和格魯派等祖師大德們不懈的努力弘傳。時至今日,普通大眾的生活與藏傳佛教聯繫的非常緊密。藏曆新年的很多習俗都和藏傳佛教相關。
  • 為什麼說弘忍大師的這首偈語,詮釋的是禪宗的法脈?
    眾所周知,禪宗源自於靈山法會上,世尊傳給迦葉尊者的心法,也是作為佛教傳承的另外一門薪火,即教外別傳。在法會上,世尊如此咐囑迦葉:「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所謂「正法眼藏」,其核心就是「實相無相」,也是「涅槃妙心」,而這些就是後來禪宗的教義,而「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只是講禪宗的外在體現,也就是說,禪宗的法脈傳承並不依靠文字流傳,即超越了傳統佛教經典之外的教義,這一教法,後世也稱為心法或法脈,說到底就是「以心傳心,以心印心」的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