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破壞美元流動性傳導機制 信用枯竭擔憂下政策應對和資產配置

2020-12-17 金投外匯網

雖然美聯儲迅速行動令美元流動性緊張暫時得到緩解,但中央銀行的局限性令其尚未能夠有效阻止美國企業利潤表惡化的反饋循環。當前美國經濟的下行相對確定,分歧僅在於程度。美國長債收益率有可能重新恢復下跌,在匯率上表現為USD.JPY下跌。雖然流動性問題暫時淡出人們視線,但美國企業槓桿率背後的信用隱憂,或許才是未來應該密切跟蹤的關鍵。

一、美元流動性緊張是如何發生的

本次新冠疫情波及到的歐美國家,從2月份的恐慌性避險逐漸演變為3月份的美元流動性緊張。這裡的「流動性緊張」是什麼意思呢?通俗地說,就是需要「錢」的機構借不到「錢」了,而「錢」指的就是美元。美元緊張表現在價格上,就是美國本土FRA-OIS Spread、商業票據-國債 Spread、離岸Libor-OIS Spread以及FX Swap Point 等的拉寬。

那麼機構為什麼會借不到「錢」呢?這或許要從美元流動性的結構說起。美聯儲是美元流動性的最終提供方,最終的需求方主要是美國的實體企業。加之美元的國際貿易結算和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最終需求方也包括了海外的實體企業。而將兩方連接起來的是金融機構體系,其中主要的節點包括:一級交易商、在美國經營的銀行、美國貨幣基金和外國銀行。美元的流動性傳導機制可以簡潔地概括為:(1)美聯儲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向一級交易商提供流動性;(2)一級交易商、在美國經營的銀行和貨幣基金通過回購市場提供流動性;(3)貨幣基金在一級市場上購買商業票據、企業債券等,向美國的實體企業提供流動性;(4)在美國經營的銀行通過信用拆借或FX Swap的方式向美國以外的銀行提供美元流動性;(5)美國以外的銀行再通過貸款等方式向本地的實體企業提供美元。

那麼,美國新冠疫情及其應對封閉措施是如何導致運行良好的體系失靈的?

1.封閉措施令企業生產銷售活動停滯。收入暫停導致企業經營現金流緊張,融資壓力瞬間增大;進而發行票據、債券的需求急增,融資利率驟然升高。

2.實體企業經營現金流壓力增大,令其不得不終止股票投資;而拋售行為反過來壓低了股票價格。

3.票據、債券等融資利率暴漲以及股票價格暴跌,令基金持有的資產價值大幅縮水,其贖回壓力增加。同時,資產價值的大幅縮水也減少了基金以其作為抵押品從回購市場融到的資金量。這反過來又增大了基金的資金緊張程度。

4.實體企業現金流問題引發銀行對其債務違約擔憂,而減少向企業融出資金,這進一步加劇企業經營性現金流和現有債務償還壓力。

5.由於不知道其他銀行信用敞口有多大,銀行普遍減少回購,加劇了銀行間資金緊張。

6.美國本土美元收緊傳導至離岸美元市場,加大海外銀行的美元緊張程度。

二、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應對及其作用機制

為了應對美元流動性緊缺,美聯儲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貼現、回購、一級交易商信貸支持、商業票據信貸支持、貨幣市場基金信貸支持、央行貨幣互換以及我們熟悉的QE和降息。

那麼這些貨幣政策工具是如何起作用的?

1.貼現(Discount Window)、一級交易商信貸支持(Primary Dealer Credit Facility)、公開市場回購(Repo Operation)

這三個工具比較類似,本質上都是銀行用手中的資產做抵押向美聯儲融得貸款資金。主要區別在於面向的機構和可用的抵押品。貼現面向美國的存款機構,而一級交易商信貸支持與公開市場回購面向一級交易商。貼現、公開市場回購主要以美國國債為抵押品,而一級交易商信貸支持除美國國債外,還可以用高評級信用債和股票等作為抵押品。

這三個工具對資產負債表的影響基本類似:(1)用資產做抵押增加備付金的餘額;(2)這部分資金是要還給美聯儲的,所以相應地增加了負債;(3)抵押的資產其所有權沒有發生改變,所以只是更換了科目而並沒有出表。這三類工具同時做大了銀行資產負債表兩邊的規模。所以,為了提供流動性,美聯儲臨時性地放鬆了對銀行的資本監管要求。

2.商業票據信貸支持(Commercial Paper Funding Facility)

美聯儲設置SPV並向其提供貸款,SPV通過一級交易商在一級市場上購買商業票據。而SPV可以持有票據至到期,用償還票據的現金流歸還美聯儲的貸款。利用商業票據信貸支持CPFF,美聯儲以SPV和一級交易商為通道向企業提供了短期的融資。

3.貨幣市場基金信貸支持(Money Market Mutual Fund Liquidity Facility)

即存款機構可用購買的貨幣基金資產做抵押,向美聯儲融得資金。該工具針對的是貨幣市場基金遭贖回的問題。利用該工具,美聯儲以銀行為通道承擔了在資產價值大幅縮水的情況下購買貨幣市場基金的角色。但是與貼現等類似,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也被做大,會帶來監管指標的壓力。所以美聯儲配套推出了臨時性監管資本要求,明確了銀行由於MMMFLF而增加的資產免於資本監管要求。

以上措施帶來的結果是美國本土美元流動性的緩解,表現為美國隔夜回購利率SOFR在經歷了幾天的緊張後持續下降至0的水平,而前述的流動性指標也都有所收窄。

4.中央銀行貨幣互換(Central Bank Liquidity Swap)

通過中央銀行貨幣互換機制,美聯儲向其他國家中央銀行提供了美元流動性。而其他國家的銀行則可以通過類似回購的方式從本國的中央銀行手中融到美元資金,進而緩解了銀行間美元融資的壓力。CBLS帶來的結果是主要貨幣對的掉期點收窄。

5.外國央行回購

美聯儲允許外國中央銀行以所持有的美國國債做回購以獲得美元。

Libor作為整個離岸美元拆借的價格標的,表徵的是所有參與離岸美元拆借國家的情況。而前述CBLS只覆蓋了部分國家。所以該措施的施行令此前不斷走闊的Libor-OIS Spread持續改善。

6.量化寬鬆QE

除了以上措施,美聯儲還推出了不限量的量化寬鬆QE。我們所熟悉的量化寬鬆針對的並不是金融機構美元流動性緊張的問題。前述的貨幣政策工具1-3隻是暫時增加了銀行體系的備付金。當資金歸還的時候,銀行體系的備付金會相應的減少,但QE不同。

量化寬鬆並沒有改變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規模,而只是改變了銀行資產負債表的結構。同時,作為一種買賣行為,QE向銀行提供的資金是不需要償還的,這就為銀行提供了長期的可用資金(類似於降準)。

而美聯儲在國債購買的期限上有所側重,也改善了美國國債收益率曲線的形態,緩解了銀行的盈利壓力。美國國債收益率曲線當前已經不再倒掛,並且其短端已變為負利率。而疫情爆發前其還處於部分倒掛的狀態。

7.降息:針對的是融資成本,並不反映在美聯儲或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上。

綜上,美聯儲不僅以貸款的方式向銀行提供暫時的資金融通,同時還通過購買資產的方式解決了票據市場、貨幣基金市場、國債市場無人願意接盤的困境。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央銀行已經不再僅僅是倫巴第街的最後貸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也成為了華爾街的最後交易商(Dealer of Last Resort)。

三、流動性背後的信用本質

以上大部分政策針對的是美元的流動性問題。從資產負債表的具體科目看,關聯的是「銀行在美聯儲的備付金」,而這恰恰是銀行體系的血液。有了「備付金」,銀行才有可能通過借貸或購買的方式進行信用創造。所以,流動性問題所蘊含的「信用本質」或許才是美聯儲緊張的根源所在:擔心信用枯竭。

作為結算手段,信用與貨幣其實並沒有本質的差異。關鍵點在於人們願意接受哪種結算手段。風調雨順時,人們願意使用信貸,整個經濟的資產和負債規模擴張。慌不擇路時,人們只願意緊握「貨幣」,整個經濟的資產和負債規模收縮。這就是信貸周期。

慌不擇路的時候,中央銀行能夠做的僅僅是增加銀行在自己帳上的備付金數額,令銀行有創造信用的本錢,但卻不一定能改變銀行創造信貸的意願,這就是中央銀行的局限性。

而創造信貸的意願取決於銀行對企業經營狀況的預期。所以解決信用問題的關鍵,讓資金的提供方對企業經營前景恢復信心。

四、資產價格展望

當前正是慌不擇路的時候:3月末以來美國每周的首次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持續超過300萬人,為歷年最高值的5倍以上。而市場對於美國上市公司第二季度EPS的預期也同樣是每況愈下。這或許表明美國經濟已經進入了利潤表惡化的負反饋循環:「企業收入減少à裁員增加à消費減少à企業收入進一步減少」。

只要封閉隔離措施仍在繼續或者人們仍然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而選擇暫時不工作,這個循環就很難被打破。美國推出了財政政策,包括向居民發放支票、向企業提供貸款等。但是這種救災式的援助遠比不上經濟正常運轉時的消費能力。所以美國經濟下行或許是相對確定的,市場的分歧僅在於程度。

當然,在企業盈利下滑的過程中,還會形成另外的一個反饋:「企業收入減少à現金流緊張à融資緊張à現金流進一步緊張」。這個反饋帶來的是企業債務的壓力,不過美聯儲迅速推出的措施打破了這個循環,企業債務斷裂導致銀行壞帳這個風險或許暫時還不是市場的焦點。

目前市場處於擔心企業盈利而非債務違約的階段,美股、美債收益率重新下跌的可能性比較大。而低利率環境的延續在外匯上最有利於USD.JPY下跌。

後續的發展中,美國企業的債務問題值得持續關注。美國企業部門的槓桿率已然超越了2008年的水平,但其償債能力卻一直在下降。在信用收緊的環境下,美國企業部門的再融資也許將變得比較困難,其可能存在著如下的演變。

情形1:美國經濟在企業債務問題大面積爆發之前逐漸恢復正常。

這種情形下,銀行的緊張情緒將得到緩解,信用環境逐漸解凍。美國股市或逐漸企穩,長債收益率逐步轉為上漲,USD.JPY跟隨美債收益率的上行而反彈。

情形2:美國經濟持續下滑而引發企業大面積違約。

經濟活動停滯的時間越長,企業債務問題的風險越大。當銀行不得不因壞帳而減記資產時,美國經濟或將陷入更深層次的下滑。這種情形下,銀行或將因為懷疑其他銀行的壞帳敞口而緊抱備付金不放,美元流動性很可能再度緊張,導致所有資產被拋售而美元再度走強。

溫馨提示: 美元再度破百之路或面臨阻礙。具體操作請關注金投網APP,市場瞬息萬變,投資需謹慎,操作策略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全球六次金融大危機:起源、導火索、傳導機制、影響及應對(下)
    2020年,疫情全球大流行,一度導致美國流動性危機爆發,全球經濟深度衰退,QE、零利率、MMT、新基建等引發熱議。本文從五大維度分析框架探討全球六次金融大危機,旨在系統研究全球金融危機的內在邏輯、演變機制及應對方式。
  • 美聯儲、歐洲央行在新冠疫情應對政策中對信用評級結果的使用
    編者語: 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挑戰,紛紛出臺相關應對政策,其中的一些政策中涉及到對信用評級結果的使用
  • 流動性分層:成因、度量、影響和應對
    4.1 貨幣政策:維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結構性貨幣政策精準滴灌 4.2 信貸政策:信貸投放不能運動式一刀切,構建差異化信貸市場 4.3 傳導渠道:加強貨幣傳導渠道疏通,提升金融支持實體效果 4.4 資本市場: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積極拓展直接融資渠道 4.5 資源配置:破除所有制歧視,引導資源流向效率更高的企業  正文  1 流動性分層的內涵與傳導  1.1 流動性如何傳導
  • 結構性貨幣政策的本質機制和作用是什麼?
    二元金融市場結構的現實約束下,中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金融機構更傾向於將資產配置向國有企業、準政府部門傾斜,也更願意放大同業槓桿博弈流動性寬鬆,即容易出現流動性分層和信用結構性收縮。而附加條件的結構型工具有助於央行將流動性定向定點注入合意機構或合意的實體信貸領域。對比兩段時期的結構型工具,不難發現目前中國結構型工具的作用至少有兩個。
  • 國債基準與疏通政策傳導梗阻
    國際實踐借鑑:在美國和歐元區內,國債利率在住房抵押貸款定價中發揮基準功能,其中,美元可調利率貸款基準是美國國債利率,法國選擇10年期恆定期限國債利率為基準。一、國債基準現狀:市場共識的優勢和傳導路徑的缺位  推進利率市場化過程中,應對當前經濟變局,貸款基準利率應對經濟逆周期調控形成的經濟紅利產生有效的傳導。
  • 丁安華|下調存款基準利率:再論貨幣政策的傳導
    利率雙軌:貨幣政策傳導的困局貨幣政策的意圖能否真正影響實體經濟,涉及利率的傳導機制。表面上看似簡單,現實中卻令人困惑。典型的例子,就是2018年以來煞有介事的「寬貨幣」和「緊信用」的政策組合,貨幣政策意圖與信用傳導機制自相矛盾、互相抵消。
  • 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力推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訪交通銀行首席經濟...
    四是支持債券市場的穩定和發展,建立完善信用衍生品體系,適當放寬發債主體的相關限制,進一步完善評級管理體系。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金融委」)第二次會議指出,在流動性總量保持合理充裕的條件下,面對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必須更加重視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  如何看待今年以來貨幣政策的預調微調?
  • 如何理解流動性的「水」和「渠」——從流動性變量看債之基礎篇
    實際上,流動性影響債市可以經由兩個途徑:一是從總量上理解,超額存款準備金越多,則銀行間市場可以用來購買資產(主要是在銀行間發行的債券)的錢越多。二是從價格上理解,資金利率的下行會引導債券利率下行。  理解貨幣政策:如何控制「水龍頭」和建立「水渠」。貨幣傳導機制可以看作「水渠」,即貨幣流通的渠道,分為信貸渠道(量的調控)和利率渠道(價的調控)。
  • 周期中的美元波動與資產配置
    伴隨著新冠疫情對於經濟衝擊效應減弱,全球有望逐步逐步開啟新一輪復甦周期,而疫情衝擊下,2020年全球央行開啟了全面寬鬆模式,財政、貨幣政策刺激雙管齊下,應對力度及速度空前,除了正在進行中的總額約2.6萬億美元財政刺激外,新一輪預計在1-2萬億美元救助刺激方案正在醞釀之中。
  • 中銀研究:疫情衝擊下全球貨幣政策應對與前景
    一、全球開啟超寬鬆貨幣政策浪潮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主要央行多措並舉,開啟超寬鬆貨幣浪潮。美聯儲、歐洲央行等推出了一系列貨幣寬鬆工具,既包括利率調控、前瞻性指引等常規選項,重啟了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的非常規工具,還設立了新的流動性支持機制。
  • 央行:科學把握貨幣政策操作力度 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央行表示,下一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更好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更加注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益。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既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不讓市場缺錢,又堅決不搞「大水漫灌」,不讓市場的錢溢出來。
  • 負利率政策是如何從央行開始傳導的?對經濟影響顯著嗎?
    對於實體經濟來說,資產價格上升會產生新的財富效應改善非金融部門的資產負債情況,本幣貶值也可以推動出口增加,進一步推動總需求和通貨膨脹。從效果來看,歐央行負利率政策在貨幣和債券市場的傳導較為順暢,但對零售端的影響還比較有限。負利率從政策利率傳導至銀行間市場拆借利率,各期限國債收益率均有所下降。
  • 如期反彈但力度偏弱,回落整固再說——資產配置周報
    Ø黃金:著眼中期,堅定持有短期:美元流動性危機化解之後的修復性上漲,目前已經基本兌現;中長期:全球範圍的大幅寬鬆、紙幣的不斷貶值、美元地位的邊際弱化,都將是黃金的中期機會。黃金是信用貨幣的錨,無限印鈔,信用貨幣下行金價上線趨勢打開。
  • 建信信託:12月資產配置觀點與建議
    大宗商品受到全球復甦和宏觀刺激政策的影響,「再通脹交易」的聲音甚囂塵上。相應地,債券市場依然很「受傷」,疊加永煤違約事件對市場情緒的重大影響,所謂的固定收益資產不再「穩固」,投資者對股債的態度也有了微妙的變化。歲末年初的關鍵時點,「春耕行情」會否提前到來?市場風格的切換是否已經開始,還是已經過半?信用風險是否會進一步發散形成系統性風險?
  • 專訪人大代表黃毅:疫情下存流動性困境,金融扶持中小企業正在加碼
    同時,充分運用央行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工具和多渠道的籌資方式,確保流動性供應,有效緩解了企業面臨的「資金荒」,為經濟築底回暖貢獻了金融力量。但需要關注的是,中小銀行作為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的主要提供方,在疫情影響的嚴峻形勢下,風險正在快速向銀行端聚集。
  • 美聯儲利率調控機制的歷史演變與當前挑戰
    2020年3月初,海外疫情蔓延對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造成嚴重衝擊,美元流動性枯竭,各類資產價格劇烈震蕩,美聯儲隨即出臺一系列重磅舉措竭力救市,直至4月末美元流動性危機才得以解除,引發了市場對美聯儲利率調控機制及流動性管理能力的關注及反思。
  • 美股再現「黑色星期一」:美聯儲的流動性大禮包為何失效
    對於美聯儲下一步政策空間,多位市場專家表示還有創新量化寬鬆工具、購買股票、信用債、ETF等風險資產。但亦有專家表示,本輪流動性危機從賣方機構轉至買方機構,美股市場ETF堆起的巨大槓桿,對單純降息解決流動性危機造成挑戰。
  • 美元匯率還要跌下去
    作為美元指數權重佔比最高的貨幣,歐元的走勢對美元影響重大,EURUSD自1.140附近下破1.10,歐元走勢持續表現疲軟,英鎊更是走勢孱弱,GBPUSD則破了脫歐時的低點,創下了1.12近幾十年來的低點,這主要要是因為歐洲新冠疫情在海外疫情方面最為嚴重,義大利、西班牙、德國和法國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均快速攀升,英國的疫情防控更是令人擔心,歐系貨幣的走弱也推動了美元指數走強。
  • 中信期貨:在逆境中尋光 疫情下的資產配置
    來源:新浪財經來源: 金融有革調 文:張革金融團隊原標題:在逆境中尋光,疫情下的資產配置摘要1月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成為突發黑天鵝幹擾經濟與市場,恐對一季度經濟造成實質性影響,短期對資產的影響則為股弱債強
  • 任澤平:應繼續加大改革力度 疏通貨幣政策利率渠道
    1.1 通過債券市場傳導套利機制下債券市場利率由短期向長期傳導。從銀行資產配置的角度看,政策利率下降時,流動性充裕,銀行投資於債券的資金增加,導致債券收益率下降。在發達的金融市場,存在足夠的套利工具、預期可以充分發揮作用時,政策利率下降可迅速將短期債券利率傳導至中長期債券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