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安華|下調存款基準利率:再論貨幣政策的傳導

2020-12-23 新財富網

利率雙軌:貨幣政策傳導的困局

貨幣政策的意圖能否真正影響實體經濟,涉及利率的傳導機制。表面上看似簡單,現實中卻令人困惑。典型的例子,就是2018年以來煞有介事的「寬貨幣」和「緊信用」的政策組合,貨幣政策意圖與信用傳導機制自相矛盾、互相抵消。

2018年,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加大了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在此背景下,央行強化逆周期調節力度,「寬貨幣」政策釋放長期資金達4.75萬億元,遠高於2017年的1.7萬億元。但是,始自2017年的去槓桿政策,包括「三三四十」專項治理、資管新規等,制約了寬鬆貨幣政策向實體部門信用的傳導,造成了「緊信用」的效果。

從利率的角度來看,「寬貨幣」的傳導路徑被「緊信用」限制在金融體系而無法進入實體部門。其結果是:一方面,社融和M2增速持續下行,實體經濟部門不同程度地陷入融資困境(圖1);另一方面,資金價格扭曲,出現不斷擴大的「利率雙軌」現象,即金融市場利率走低,銀行信貸利率居高不下,兩者走勢顯著背離(圖2)。

貸款基準利率改革:未完成的議題

為疏通「利率雙軌」這一貨幣政策傳導梗阻有效推動實體經濟部門降成本,新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oan Prime RateLPR)形成機制於20198月應運而生。新報價公式,將銀行信貸基準利率LPR與金融市場利率MLF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利率)聯繫起來,推動利率並軌。

然而,新的LPR形成機制下仍有部分難題待解。

首先,LPR為貸款利率給出定價,沒有為存款利率提供指引,這就留下一個未解的難題。通過MLF利率下行可以拉動銀行貸款利率下行,但對存款利率的影響相當有限。

綜合負債成本是商業銀行貸款定價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換言之,如果存款利率無法下行,最終難以有效推動貸款利率進一步下行。數據顯示,佔商業銀行負債端絕對比重的仍然是存款(64%),其成本更多受存款基準利率和金融同業競爭影響,與MLF利率關聯有限;而受MLF利率影響的債券發行、對央行及同業負債佔比有限(合計24%)。從行業結構上看,由於絕大多數中小銀行不在MLF的交易對手名單中,疊加流動性分層,使得MLF利率對中小銀行的負債成本影響更小。

其次,LPR改革的「非對稱降息」效果,與微觀審慎的要求相悖。經濟下行疊加新冠疫情衝擊,使得風險溢價大幅上升,商業銀行資產質量顯著承壓。從微觀審慎的角度,上升的風險溢價對應更高的利率水平,商業銀行必須維持合理的息差,從而增強其抵禦風險的能力。但在「讓利於實體經濟」的政策要求下,LPR改革後的「降息」呈現出「非對稱」的特徵:截至4月末,1年期LPR較改革前已累計下行46bp,其中MLF利率下行35bp,而商業銀行負債端成本下行微乎其微,這肯定擠壓了商業銀行的息差空間,削弱了其補充資本和計提撥備的能力(圖3)。這對抗風險能力較差,且近年來資產質量顯著惡化的中小銀行而言尤其不利(圖4)。

可見,LPR改革使得貸款基準利率實現了市場化並軌,但存款基準利率定價機制仍然是一項未盡的改革議題。

若隱若現的資金套利:商業銀行負債成本剛性解析

今年4月9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指出要「穩妥推進存貸款基準利率與市場利率並軌」。顯然,現在關注的焦點是存款基準利率,市場上關於下調存款基準利率的預期已經比較充分了。

看起來,央行在下調存款基準利率方面,還是有些猶豫,這可以理解。問題是,商業銀行的負債成本具有相當的剛性,可能成為實體經濟進一步「降成本」的主要掣肘。截至2019年末,基於可比口徑統計的10家上市銀行的平均計息負債成本率為2.25%,較LPR改革前(2019年6月末)僅下降2bp(圖5);而同期貸款利率的下行幅度達20bp。背後的原因,主要是存款成本率居高不下:截至2019年末,基於可比口徑統計的10家上市銀行的公司定期存款平均成本率為2.83%,較LPR改革前還上行了3bp(圖6)。今年以來存款利率雖略有下行,但降幅仍顯著小於貸款利率和債券市場利率。

造成存款成本率的「剛性」,除了存款基準利率長期不變之外,另一個原因是存款增長的放緩。一是2014年以來我國外匯佔款規模收縮,貨幣創造的主要渠道縮減為貸款、購買債券及影子銀行;過去幾年的「嚴監管」極大地限制了影子銀行的發展,導致商業銀行的存款派生能力受到制約。二是理財和網際網路金融產品的收益率顯著高於同期限定期存款利率,引發「存款搬家」。三是監管考核壓力加劇了同業間的攬存競爭,包括同業負債佔比不超過1/3、流動性監管指標中存款的權重更高、存款的考核由季度變成日均考核,導致銀行更青睞定期存款(1年期基準利率1.5%)而非相對便宜的活期存款(利率0.35%)。

今年以來,「寬貨幣」環境下,商業銀行資產端收益率快速下行,並與剛性的負債端成本率出現部分倒掛,資金套利活動若隱若現。例如,疫情期間對重點企業發放的優惠貸款在財政貼息後的實際利率僅為1.26%,貼息後的貸款和部分信用債、票據利率已大幅低於結構性存款和定期存款利率。獲得融資的企業只需將資金再次存入銀行便可賺取既「無本金」又「無風險」的套利收益。可見,引導商業銀行負債成本下行,已成為防止資金套利、助資金「向實」的關鍵。

商業銀行負債成本下調的可能選擇

下調商業銀行的負債成本,可有三種途徑:一是直接調降存款基準利率;二是調低其他政策利率,例如逆回購利率、MLF利率等,這將通過金融市場影響商業銀行的負債成本;三是繼續降準,降準釋放出來的低成本資金用於放貸,貨幣乘數亦得以提升。

測算表明,調降存款基準利率對銀行負債成本的影響顯著大於其他兩種方式(降準或MLF降息),存款基準利率每下調5bp,會同時影響存款增量定價和存量重定價,銀行負債成本約下降1.23bp。其中,小型、中型、大型銀行的負債成本變化分別為1.43bp、0.99bp、1.22bp。與此相對應的是,2020年1月央行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銀行負債成本下降了約0.54bp;而MLF利率每下調5bp,將影響市場化負債的增量定價,銀行負債成本約下降0.07bp。

需要說明的是,任何單一措施均不足以治本,多措並舉緩解存款增長乏力方能推動商業銀行綜合負債成本實質性下行。一是可適當調整對存款及流動性的考核標準;二是需通過強化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等產品的監管規範攬儲秩序;三是應重視對中小銀行的流動性支持和資本補充。

前瞻:存款基準利率何處去

從壓縮企業資金套利的角度出發,短期內下調存款基準利率似有必要。我們預計,二季度央行將調降1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10-20bp,這一幅度低於LPR改革後的累計降幅(46bp),未來的調整可採取「小幅多次」的方式。

目前我國的存款基準利率已處在歷史最低水平(1年期為1.5%),基於「珍惜正常的貨幣政策空間」的政策思路,10-20bp是較為合理的降幅,對應商業銀行的負債成本下降2.5bp-4.9bp。由於目前活期存款基準利率(0.35%)已持平於作為利率走廊下限的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下調可能性暫時不大。

待初次調降落地後,存款基準利率的再度調整取決於經濟恢復的進展。若疫情的負面衝擊相對可控,考慮到4月20日1年期LPR已降至 3.85%,打破了貸款利率的隱性下限(3.9%),LPR進一步下行的空間有限,存款基準利率進一步調降的概率也相對較低。若海外疫情持續蔓延、國內需求修復未及預期,逆周期調節政策將進一步加碼,預計1年期LPR在年末進一步降至3.7%,對應存款基準利率進一步下調 5-10bp。

中央反覆強調「穩妥推進」存貸款基準利率與市場利率並軌。中期來看,存款基準利率將在一定時期內保留,發揮整個利率體系壓艙石的作用,直至建立健全存款利率市場化相應的配套機制,例如完善的利率調控機制、金融審慎監管制度、金融機構退出機制、存款保險制度等。長期來看,存款利率市場化仍將是大勢所趨。

相關焦點

  • 存款基準利率下調蓄勢待發
    此次央行再度提及可能調整基準利率,顯然是為了應對經濟下行的壓力,因為MLF價格下降對降低銀行負債成本的實際作用有限,目前銀行主動降低貸款定價的意願不夠充足,但如果下調存款基準利率,則銀行負債成本將全線降低,有更大空間讓利實體經濟。不過,由於存款基準利率的影響深遠,通常被市場解讀為貨幣政策「最後一招」,考慮外匯穩定、通脹等因素,預計短期內實施概率較低,需要觀測疫情後宏觀經濟的走勢。
  • 人民銀行決定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存款準備金率
    為貫徹落實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保證銀行體系流動性充分供應,促進貨幣信貸穩定增長,發揮貨幣政策在支持經濟增長中的積極作用,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下調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和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    從2008年11月27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一年期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各1.08個百分點,其他期限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作相應調整。
  • 央行傳遞重要信號:存款基準利率或將下調!
    在我國,真正意義上的降息是下調基準利率。問題是哪個才是中國的基準利率?這就是需要思考了。在2019年8月份之前,中國存款和貸款的基準利率是銀行存貸款基準利率。意思是央行會確定一個存款和貸款的基準,商業銀行在確定存款或貸款利率時必須以這個基準定價。比如2015年最新調整的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是1.5%,5年期以上貸款基準利率是4.9%。
  • 存款基準利率或下調?大額存單,年金險重新受追捧
    2月22日 ,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就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存款基準利率是我國利率體系的「壓艙石」,將長期保留。未來人民銀行將按照國務院部署,適時適度進行調整,綜合考慮經濟增長、物價水平等基本面情況。這個適度調整是往上調?還是往下調?
  • 李波:中國的貨幣政策傳導——最新證據
    貨幣政策傳導在央行工作人員的眼裡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由短期利率向長期利率傳導。第二個階段,由長期利率向總需求的傳導。圖1:貨幣政策傳導示意圖經典的貨幣政策是調短期利率。貨幣市場的短期利率,能夠傳導到貸款利率上去嗎?可能很難。金融市場包括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而金融市場和信貸市場是相互分割的。金融市場部門對於短期利率比較敏感,而資產負債部門對批發市場的短期利率不敏感,因為它的資金來源不是靠拆借,而是靠存款。我國銀行怎麼確定存款利率?主要看人民銀行公布的存貸款基準利率。
  • 是時候調降存款基準利率了?
    而另一方面,央行顯然在疫情這一特殊衝擊面前,倍加珍惜正常的貨幣政策操作空間(尤其是歐美貨幣政策已臻極限),那麼該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我們的觀點,簡單讓銀行讓利空間並不大。還是要另闢蹊徑,這就是存款基準利率作為壓艙石的重要作用。  大膽估計可能近期就會調降存款基準利率,全年調整幅度應該在25-50BP,活期存款利率可能調整幅度在5-15BP。同時要積極關注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的調整可能性。
  • 國債基準與疏通政策傳導梗阻
    從上述基準功能實現是貨幣政策調控金融市場服務經濟實體的視角,審視國債利率的基準功能,存在市場共識優勢和傳導梗阻缺位,主要表現為:  一是市場共識。商業銀行存在兩部門劃分,即資產負債部和金融市場部。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進行逆周期調控中,MLF、貼現和逆回購等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影響的部門是商業銀行的金融市場部。
  • 當央行說一個貨幣政策的表述的時候他在說什麼?如何解析貨幣政策的...
    2013年實際表現:存款準備金率:保持不變貸款基準利率:保持不變M1增速:9.3%M2增速:13.6%社融存量增速:17.5%;其中人民幣貸款存量增速14.2%新增社融:173169億元,環比15538億元;其中IPO新增2219億元,環比-289億元;其中債券融資新增
  • 《參與國際基準利率改革和健全中國基準利率體系》白皮書發布 重點...
    本報實習生 董思岐報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基準利率和市場化利率體系。基準利率作為各類金融產品利率定價的重要參考,是重要的金融市場要素,也是貨幣政策傳導中的核心環節。健全基準利率體系既是建設金融市場的關鍵,也是深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對於完善貨幣政策調控和傳導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為全面介紹中國參與國際基準利率改革的進展和計劃,梳理總結中國的基準利率體系建設情況,研究推動進一步健全基準利率體系,中國人民銀行2020年8月31日發布《參與國際基準利率改革和健全中國基準利率體系》白皮書。
  • 任澤平:應繼續加大改革力度 疏通貨幣政策利率渠道
    政策利率下降帶動貨幣市場利率下降,傳導至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下行,降低銀行負債成本。由於銀行還可以吸收存款,理論上當貨幣市場利率降低,銀行會減少對於存款吸收力度,繼而降低存款利率,最終存款利率和同業負債成本接近。在考慮負債成本的基礎上,商業銀行通過內部定價機制傳導至貸款利率,貸款利率下行降低實體企業及居民融資成本,進而影響投資及消費。
  • 存款基準利率調降預期升溫 專家:可定向精準調整
    專家表示,降低存款基準利率有利於更明顯地降低銀行負債端成本,進一步推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降,但需綜合考慮銀行經營情況、通脹水平及利率市場化改革等多方面因素。適當降低存款基準利率 近期多位央行人士稱,可考慮適當降低存款基準利率。
  • 澤平宏觀:中國利率市場現狀:七大利率如何傳導?
    一方面,隨著金融市場逐漸成熟,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在加強、而管制帶來的益處則在減少,引導我們轉向更高效的資金配置方式;另一方面,隨著金融深化,利率管制下適用的數量型貨幣政策逐漸變得低效,而通暢的利率傳導機制是實現貨幣政策向價格型轉型的必要條件,因此貨幣政策的轉型要求也督促我們建立市場化的利率形成機制。
  • 負利率政策是如何從央行開始傳導的?對經濟影響顯著嗎?
    利率走廊的下限為存款便利利率(隔夜存款利率),即歐央行主動吸納銀行隔夜存款的利率;利率走廊上限是邊際貸款便利利率(隔夜貸款利率),即歐央行向金融機構提供有抵押隔夜流動性支持的利率;基準利率為主要再融資利率。歐央行於2014年6月開始實施負利率政策。
  • 中國銀行基準利率2018 活期存款年利率0.30%
    中國銀行存貸款基準利率:2018中國銀行基準利率表查詢,南方財富網利率頻道小編為您提供銀行利率調整最新消息查詢:  央行自2015年10月24日起,降息0.25個百分點,並降準0.5個百分點。央行還宣布放開存款利率浮動上限。不過央行有關負責人強調,取消對利率浮動的行政限制後,並不意味著央行不再對利率進行管理,利率市場化將進入新的階段。
  • 健全基準利率體系再進一步 我國首隻DR基準浮息金融債今發行
    中國進出口銀行將於12月4日上午發行2020年第一期浮動利率金融債券(以DR007為基準),意味著我國首隻掛鈎「存款類金融機構間的債券回購利率」(DR)的浮息債正式面世。分析人士認為,此舉有利於助推DR成為更可信的基準利率,有利於提升貨幣市場利率向債券市場的傳導效率,最終有利於健全基準利率體系,有利於債券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
  • 中央明確穩妥推進存貸款基準利率與市場利率並軌 央行:銀行實際...
    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表示,儘管目前沒有調整存款基準利率,但是銀行實際存款利率已經開始下行。這說明銀行為了跟實際收益相匹配,高息攬儲的動力也會下降,從而引導存款利率下行。說明貸款利率改革對存款利率市場化也起到了作用,孫國峰提到。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速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
  • 《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增刊 | 以LPR改革推動解決利率雙軌問題
    一、健全利率調控體系(一)結構性流動性短缺的貨幣政策操作框架在結構性流動性短缺框架下,央行保持適當的法定準備金率水平,即可使銀行體系的存款增長自動帶來法定準備金需求的增加,維持貨幣市場壓力,央行通過投放流動性來有效調控市場利率,維護貨幣市場利率在合理區間運行。
  • 我國基準利率體系構建現狀及未來展望
    這既體現了央行對於資金價格運行區間的重視,也反映央行希望通過DR提升貨幣政策傳導效率的意圖。2017年5月,交易中心推出了基於DR利率的存款類金融機構間的回購定盤利率(FDR)和以FDR為利率標的的利率互換。2020年8月31日,央行發布《參與國際基準利率改革和健全中國基準利率體系》白皮書,提出了以培育DR為重點、健全中國基準利率和市場化利率體系的思路和方案。
  • 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存款基準利率是「壓艙石...
    在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範若瀅看來,今年降準仍有空間,主要依據有:其一,新冠疫情給中國和全球經濟帶來明顯負面衝擊,未來穩增長任務緊迫,需要貨幣政策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其二,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央行重啟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我國貨幣政策寬鬆空間進一步打開;其三,在商業銀行負債成本壓力持續加大,尤其是中小銀行壓力更為明顯,降準或定向降準有利於緩解銀行成本壓力、提高調降LPR
  • 利率走廊整體下移 央行仍有可能下調逆回購利率
    4月10日,下調各期限SLF利率30個基點,下調後隔夜、7天、1個月常備借貸便利利率分別為3.05%、3.2%、3.55%。這是央行再度通過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披露SLF變化情況。在SLF利率調整之前,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已由0.72%下調至0.35%。SLF作為利率走廊上限,超儲利率則作為利率走廊下限,二者同月調整引起市場對利率走廊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