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訓飛速發展背後詬病多 如何看待病態的繁榮?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病態的繁榮

  校外培訓在過去10多年裡的飛速發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校外教育的詬病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全民參與」校外培訓,給學生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從而加劇了教育不公;其次,校外培訓給學生帶來沉重不堪的學業負擔;第三,補習機構野蠻生長,對全日制學校的教學秩序造成了衝擊。

  儘管學界對校外培訓進行了一些探討,但校外培訓在過去很長時間裡都游離於各項教育治理和改革政策之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校外培訓的參與情況、提供者、培訓內容和形式、培訓效果等都缺少全面、深入地了解。

  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課題組(以下簡稱「課題組」)首次使用全國代表性樣本——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數據,嘗試回答以下的問題:培訓服務的主要提供者有哪些?校外培訓的主要教學形式是什麼?校外培訓給學生學業負擔帶來怎樣的影響?

  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是國內首個專門針對家庭教育支出的大型入戶調查,2017年,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與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合作,進行了第一輪調查。調查範圍覆蓋除西藏、新疆和港澳臺地區的29個省份,共363個縣,涉及40011戶的127012個家庭成員。其中,中小學在校生1.3萬多名。

  經濟困難家庭學生獲得校外培訓資源的機會顯著低於富裕家庭

  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數據顯示,隨著家庭經濟實力的提高,學科補習參與率和興趣拓展參與率不斷提高。家庭支出最低5%的學生的學科補習參與率和興趣拓展參與率分別是7.5%和0.8%,而家庭支出最高5%的學生則高達54.3%和45.7%。可見經濟困難家庭的學生獲得校外培訓資源的機會顯著低於富裕家庭。

  此外,從校外培訓費用佔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來看,隨著家庭經濟實力的提高,校外培訓費用佔家庭總支出的比例是下降的。家庭支出最低5%的學生的校外培訓費用佔家庭總支出的9.3%;而在家庭支出最高5%的學生群體中,這一比例降低到7.3%。這個結果意味著校外培訓對經濟困難家庭的確造成了較大的經濟負擔。

  課題組建議,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免費的學科補習,有可能降低由校外培訓帶來的教育不公。特別是後5%的家庭,應該是相關補助政策的主要目標人群。

  「個體戶」是校外培訓服務的大頭

  對於校外培訓的提供者,過去的研究較少涉及。課題組把校外培訓提供者簡單地分為兩類:一是個人,如在校大學生等兼職或全職從事校外培訓的「個體戶」;二是機構,包括在教育主管部門登記註冊的民辦培訓學校和大量的、僅進行了工商註冊的公司。

  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的數據表明,只參與了由機構提供的校外培訓的學生不到20%。其中,小學階段為17.5%,初中18.4%,高中16.2%。

  另一方面,在佔市場份額60%~70%的個人提供者中,在職教師是一個特殊群體。自教育部2015年印發《嚴禁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的規定》以來,仍時有媒體報導個別教師上課不教,卻鼓勵學生參與自己課後提供的校外培訓的情況。

  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的數據表明,截至2017年年中,在職教師給本校學生提供校外培訓的情況仍然存在,且在不同的地區,嚴重程度不同。中部地區比例較高,達40.7%,東北部也超過了30%;城鄉差異顯著,農村地區高達44.6%。

  課題組分析,這些地區差異一方面可能是各地相關政策的執行力度不同的結果;另一方面,結合機構的地區分布來看,也可能是因為部分地區校外培訓的資源較少,在職教師仍然是滿足家長和學生校外學習需求的最佳選擇。

  在教育部近期出臺的文件中,再一次明令禁止在職教師為學生補課,以期降低校外培訓對正常教學秩序的負面影響。

  平均年培訓費用:培訓機構的價格是「個體戶」的兩到三倍

  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的數據顯示,從費用來看,小學階段,全部購買由機構提供的培訓服務的學生,平均培訓費用為7410元/年;而購買全部由個人或部分由個人提供培訓服務的學生,平均培訓費用為3310元/年。初中階段,購買由機構提供的培訓服務的學生,平均培訓費用為8739元/年;而購買由個人提供培訓服務的學生,平均費用為4610元/年。高中階段,購買由機構和個人提供培訓服務的費用分別是14042元/年和4904元/年。

  由此可見,在中小學階段,購買由機構提供服務的家庭,在校外培訓上的花費是作出其他選擇的家庭的兩倍多。課題組分析,這有可能是由於機構服務的單位定價更高,但也有可能是機構為學生提供的培訓時間更長。

  根據參與率和費用,課題組粗略地估計出培訓機構約佔整個市場份額30%~40%。儘管培訓機構在整個行業的佔比並未過半,但是因其資本力量雄厚、擴張勢頭迅猛,造成的社會反響巨大,因此近期很多監管政策都旨在規範機構的運作。

  家庭背景影響學生選擇培訓機構還是「個體戶」

  此外,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的數據還顯示,校外培訓機構主要集中在東部。在東部地區,選擇機構服務的學生佔參與校外培訓學生的21.8%,而在補習率最高的東北部,這一比例則僅為7.5%。培訓機構分布的城鄉差異明顯,城市學生選擇機構的比例為19.7%,農村僅佔7.3%。不同類型的城市也呈現出明顯的差異,一線城市的機構佔36.2%,顯著高於二三線城市的29.7%和10.9%。

  家庭經濟富裕的學生選擇機構服務的比例高於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的數據顯示,在家庭總支出最高5%的參與校外培訓的學生中,選擇機構服務的比例達26.9%,而在家庭總支出最低5%的學生中,僅7.7%的學生選擇機構服務。

  課題組認為,如果機構提供的服務在應試準備方面的效果整體上優於由個人提供的服務,那麼由於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較少會選擇購買機構服務,教育公平就可能受到更大的挑戰。

  班級為主的面授仍然是校外培訓的主流

  在校外培訓中,比較常見的授課形式包括以班級為單位面授課、一對一面授課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在線授課。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的數據顯示,85%左右的學生參加的校外培訓仍然是線下的班級面授課。參與一對一面授課的學生的比例在13%左右。

  不同科目之間,校外培訓的授課形式沒有太大的差異,均以班級面授課為主。不同學段之間則略有差異。具體來說,隨著學段上升,學生選擇班級面授課的比重逐漸降低,而選擇一對一授課的比重不斷上升。課題組分析,這有可能是因為隨著學習難度的提高,以及學生個人的學習基礎、學習方式等差異變大,學生對個性化學習的需求不斷增強,一對一授課能給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個性化輔導。

  此外,課題組還發現,家庭經濟背景好的學生選擇一對一授課的比例更高,城市學生選擇一對一授課的比例更高。課題組認為,這可能和一對一課成本較高、價格較為昂貴有關。

  在線課程雖然關注度高,但實際上參加在線校外培訓的學生不到總量的1%。課題組認為,這種更加便捷、相對低成本的在線教育還有待未來的發展。

  小學生學期中的校外培訓時間最長

  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的數據顯示,在學期中,中小學生校外培訓的平均時長為5.9小時/周;而暑假期間,花在校外培訓上的總時間平均長達15小時/周。不同地區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學期中,東北部地區的平均培訓時長為7.6小時/周,遠遠超過其他3個地區;城鄉差異則不顯著。暑假期間,東北部的學生校外培訓時間為17.4小時/周,也高於其他地區。

  有趣的是,農村學生在暑期的平均校外培訓時間為19.2小時/周,高於城市學生的14.2小時/周。課題組認為,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城市學生在暑期有更多可選擇的活動,如旅行等。

  此外,分學段來看,在學期中,小學生的平均校外培訓時長為6.4小時/周,初中生為5.4小時/周,高中生為5.2小時/周。隨著學段的提升,上學期間的培訓時長相應減少。在暑假期間,小學生的平均校外培訓時長為14.7小時/周,初中生為16小時/周,高中生為14.6小時/周。課題組認為,由此可見,我國中小學生的校外培訓時間較長,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在學期中的校外培訓時間可能過長。

  課題組分析,僅從這些數據還不能把學生學業負擔重直接歸因為校外培訓的存在,而是需要再深入地分析學生大量補習的原因是什麼,從而制定改進正規教育體系的政策,並引導學生和家長作出理性的選擇。此外,學業負擔也不能只從時間維度來分析。在合理的時間長度內,學生參與一些寓教於樂或有利於身心健康的校外培訓,可以對在全日制學校學習形成有益補充。

  關於校外培訓的五點建議

  課題組綜合總結「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報告」中校外培訓的相關結果,給出五點建議:

  第一,校外培訓市場規模龐大,且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別是一二線城市,東部和東北部體量遠大於中西部。因此,課題組建議在制定相關的治理政策時,可能需要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區採取不同的策略。

  第二,學科補習佔整個市場的近3/4,東北部的參與率最高。未來,課題組認為,有必要深入地研究在學科補習參與率最高的地區,導致部分學生非理性補習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究竟是全日制學校課程難度過高或教學質量不佳,還是招生考試制度存在弊病,又或者是學校教師鼓勵學生參與課外補習的情況較為嚴重,抑或是同伴壓力(或稱「劇場效應」)。並針對不同的原因,設計不同的政策,為非理性補習「降溫」。

  第三,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在參與率和培訓費用方面都存在顯著的差異。家庭經濟狀況越富裕,學生參與校外培訓的比例也越高,花費的金額也越高。對經濟困難家庭來說,校外培訓的確會造成較大的負擔。因此,課題組建議: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免費的學科補習或補習津貼,降低校外培訓對教育公平的負面影響。

  第四,參與培訓的學生,培訓時間普遍較長。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每周接近6個半小時的校外培訓,可能給孩子帶來過重的學習負擔。課題組建議:需要進一步分析小學生大量補習的原因是什麼,從而制定相應的改進正規教育體系的政策,同時有效地引導學生和家長作出理性的選擇。

  第五,校外培訓的授課形式仍然以傳統的班級授課為主。課題組建議,政府可以引導行業,利用雄厚的資本,在教育創新方面作出更多探索,為整個教育的發展作出貢獻。

  前不久,教育部辦公廳等4部門《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等文件的發布,表明了政府治理校外培訓行業的堅定決心。課題組建議,未來,還可以繼續通過更精準瞄準的政策設計,降低和消除校外培訓帶來的負面影響,發揮其積極作用。我國未來教育的發展必須整合全社會的教育資源,激發全社會的教育活力,為教育創新尋找新的可能。

  (作者黃曉婷 為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相關焦點

  • 中國兒童中心主任苑立新:警惕校外教育「虛假繁榮」
    「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兒童館,它將通過不同的展覽項目促進孩子心智的發展,充分體現了我們校外教育的理念。」中國兒童中心的主任苑立新表示。  「不一般」的兒童探索館落成的背後有著哪些不一樣的探索?我國校外教育發展迅速,繁華背後有哪些現象值得警惕?未來校外教育需要哪些新理念和新模式?對此,光明網專訪了兒童教育專家、中國兒童中心主任苑立新。
  • 教育深思:泛濫的校外培訓是當代教育的恥辱,該何去何從
    帶著對以下問題的思考開始本文:校外培訓機構的發展現狀如何?校外培訓機構泛濫的原因?校外培訓機構泛濫的弊端?校外培訓機構存在是否必要?教育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校外培訓機構該何去何從?校外培訓不再只是一種補差行為,逐漸變成一個需求量非常龐大的市場,校外培訓機構大量湧現,並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產業。①發展現狀2018年7月,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發布了《中國教育新業態發展報告(2017)—基礎教育》。本部分節選了該書中關於校外培訓的內容,以釋行業現狀。
  • 聚焦校外培訓:孩子為何紛紛「提前跑」?
    來源:開封網全媒體記者 康冀楠近年來,校外培訓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然而,教育焦慮依然在家長心中蔓延。尤其是暑假期間,家長和孩子們前往各種培訓班的腳步依舊匆匆,很多孩子不是在從培訓班下課回家的路上,就是在去培訓班的路上,而大大小小的培訓機構也如同飛速運轉的列車,滿載著莘莘學子和家長呼嘯而去。這種現象也引發了社會各界對家庭教育的反思。
  • 插花鎮即將迎來校外培訓機構整治行動,你如何看待校外補習?
    針對這起妨礙教育行政執法行為,潁東區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將提請公安部門立案查處,堅決打擊。這一行動,打響了潁東區外培訓機構整治行動鄉鎮戰役的第一槍 ,標誌著該區校外培訓機構整治工作全面展開。
  • 小育溫馨提示您:暑假來了,校外培訓請多留意
    暑期即將來臨,為了讓您的孩子度過一個平安、文明、健康、充實的假期,讓孩子在假期裡可以調整身心、開拓視野、全面發展,希望各位家長切實履行監護責任,合理安排孩子的暑期生活,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同時,在您為孩子安排假期培訓或學習時,區教育局在此溫馨提醒您:請理性選擇校外培訓機構。
  • 校外培訓搶課難 成績越好,補課越瘋狂?
    尤其暑假期間,在教育部門三令五申不許超標培訓的禁令下,培訓班依然如火如荼。很多孩子步履匆匆,不是從補習班下課,就是在去補習班的路上。而大大小小的培訓機構也如同飛速運轉的列車,滿載著莘莘學子和家長呼嘯而去,有時候快得讓人喘不過氣。孩子超前培訓、搶跑學習的背後,是家長們無處安放的焦慮。
  • 校外培訓宜疏不宜堵
    直到大女兒小學畢業上了中學,我們才有機會把當年的老師聘為私教,給兩個孩子做了一年多的英語課外輔導。被「錯怪」的校外培訓機構校外培訓機構被認為是學生增負的「罪魁禍首」。北京海澱黃莊被稱為「宇宙教培中心」。據統計,2018年,黃莊路口方圓500米內,除公立校外,有105家校外培訓機構。
  • 青白江區有證校外培訓機構名單
    區教育局均要求其亮證辦學,並在教育局官網及官方微信平臺更新公布我區證照齊全、無重大不良行為的校外培訓機構白名單。校外培訓機構收費標準、培訓內容、教師信息等關鍵信息,均要求在辦學地點顯著位置公示。按照省政府規定,校外培訓機構一次性收費不得超過3個月,培訓時間不得晚於20:30,不得留作業。
  • 早教市場繁榮背後是教育的焦慮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部分家庭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不僅竭盡所能,想方設法讓孩子讀名校,而且在校外培訓、輔導資料購買等方面也非常大方,盡全力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除了小學、中學階段的各類校外輔導與培訓外,近年來打著「開發寶寶智力」「提高寶寶社交能力」等旗號的早教機構也如雨後春筍,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
  • 校外培訓要服務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原標題:校外培訓要服務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過去一年,教育部啟動了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取得了良好效果。整改後的校外培訓機構,如何扮演學校教育的補充,擔負為國家培養人才和創造良好教育生態的責任?
  • 「早教」市場繁榮的背後是教育焦慮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部分家庭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不僅竭盡所能,想方設法讓孩子讀名校,而且在校外培訓、輔導資料購買等方面也非常大方,盡全力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除了小學、中學階段的各類校外輔導與培訓外,近年來打著「開發寶寶智力」、「提高寶寶社交能力」等旗號的早教機構也如雨後春筍,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
  • 我省印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實施方案 校外培訓機構辦學有標準了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四川省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不得聘用中小學在職教師不得一次性收取超過3個月的費用辦學場所總建築面積不少於300平方米日前,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四川省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實施方案》,進一步規範我省校外培訓機構(面向中小學生的校外培訓機構)辦學行為,重點對「存在安全隱患、證照不全、強化應試、培訓結果與招生入學掛鈎、非零起點教學、教師課上不講課後到培訓機構講」等方面問題進行專項整治。
  • 校外培訓機構「最嚴治理」背後的「硬」故事
    以百姓心為心,打響民生主動戰   近年來,校外培訓機構亂象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2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深改委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並於當年8月由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
  • 校外培訓機構沒有資質,培訓合同是否有效?
    疫情期間,有的校外培訓機構出現停業或者無力履行教育培訓合同的情況,學員或者家長索賠時這樣的培訓合同是否有效,培訓費用能追回嗎? 設立、經營校外培訓機構,應取得辦學許可證,校外培訓背後涉及社會公共利益,無辦學許可證的校外培訓機構所實施的行為存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情形,在行政領域應受到相關處罰;在民事領域,相關培訓合同應為無效合同。
  • 鎮原縣校外培訓機構「白名單」公示
    鎮原縣校外培訓機構「白名單」公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實施意見》(甘政辦發〔2019〕16號)、《慶陽市民辦教育培訓機構設置指導標準(試行)》(慶市教發〔2019〕189號)要求,經過摸底排查、實地考察評估,申報審批等程序,對全縣的校外培訓機構進行了規範治理,現將鎮原縣校外培訓機構「
  • 北師大研究院院長:校外培訓宜疏不宜堵
    直到大女兒小學畢業上了中學,我們才有機會把當年的老師聘為私教,給兩個孩子做了一年多的英語課外輔導。 02 被「錯怪」的校外培訓機構 校外培訓機構被認為是學生增負的「罪魁禍首」。
  • 株洲公布校外培訓機構白名單 供學生家長參考
    紅網時刻株洲10月31日訊(記者 蘇莉雅 通訊員 武志偉)許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落下學習,都選擇校外培訓學校進行額外輔導。但培訓學校一多起來,該如何選擇可就讓家長們犯了難。10月30日,湖南省株洲市教育局公布了最新的全市校外培訓機構白名單,為家長們選擇培訓班提供參考。 目前,株洲正在積極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以規範校外培訓機構辦學行為。
  • 校外教培機構預付費制該如何規範
    近日,大眾熟知的韋博英語教育在多地的培訓機構陸續關門,員工集體消失,學員預存的學費不知去向,更無從追回,引發大眾關注與熱議。如今,校外教育培訓機構預存學費幾乎成為常態,如何看待教育機構預付費制?消費者如何才能保障自己的權益?為此,中國城市報記者走訪了北京幾家校外教育機構,探尋預付費制背後的「潛規則」。
  • 校外培訓規模達4900億,暑假裡最快樂的應該是培訓機構了
    10日,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發布了《中國教育新業態發展報告(2017)——基礎教育》。報告顯示,根據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數據,中小學階段學生的校外培訓總體參與率為48.3%。參與校外培訓的學生平均支出約為5616元,平攤的生均支出為2697元。
  • 金鄉校外培訓機構白名單公布
    新學期伊始,濟寧市教育局提醒各位家長,要為孩子科學安排學習計劃,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盲目參加社會培訓。為避免您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犯,為了您的孩子學習安全,為了切實減輕孩子的文化學習負擔,特提醒各位家長慎重選擇教育培訓機構,理性看待校外培訓的實際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