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書院門裡的些許光陰......
這是西安書院門入口處一面牆上的一句話,濃濃的文藝範兒。
那麼,書院門裡留下過你的光陰麼?
我在書院門裡確實留下了那麼一些時光,二十年前在西安上學,那會兒周末節假日沒事就喜歡來書院門逛一逛,感受一下古城的歷史、文化氛圍。離開西安也十多年了,但是每次來西安還是要抽空到書院門轉一圈,裝一裝「文化人」(哈哈哈)。
很多人說書院門是西安最有文化,最文藝,最有藝術氣息,也最能代表西安這座城市特色的地方,我是贊成這個說法的。書院門是西安城牆根下,南門內的一條街,歷史悠久,裡面既是商業街,也是文物遍地的旅遊景點,外地遊客想要了解西安,認識西安,那書院門就是必須要來的地方了。
這是早晨七八點鐘的書院門,和我們印象中人頭攢動的西安好像不太一樣,看不到幾個人,更沒有遊客,只有晨練的老人偶爾經過。這樣的書院門你一定沒見過,街道兩邊的字畫店、文具店、文房四寶店、文玩店等等,都還沒有開門迎客,古樸的老街格外安靜,只有我一個「遊客」在閒逛。
關中書院,一進入書院門就能看到,這條街因為有這座書院而得名書院門,關中書院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西北四大書院之首,創辦於明萬曆年間,明清兩朝是西北地區的最高學府。到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 年),改為陝西省師範大學堂,民國時期為陝西省師範學校,建國後為西安師範學院,後來又改為西安文理學院,現在是書院門最重要的古建築群之一。
書院門斜對面一座精緻老宅子,門口的銘牌刻著「西安于右任故居」,于右任是我國近代的風雲人物,陝西三原縣人,大書法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草書是近代書法家中公認最高的,民國時期曾任駐陝總司令,不過于右任最大的貢獻還是在教育領域,曾參與籌備了現在的復旦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知名學府。
書院門一間看似普通的小房子,門前一對石雕拴馬樁,一對石獅子,門兩邊的牆上鑲著一對磚雕,廊簷的木雕同樣精美雅致,一副對聯既有文化,又是書法作品,這間商鋪看不到絲毫「銅臭味兒」,只有滿滿的藝術範兒,磚雕、木雕、石雕、書法,中華傳統文化精髓藏於一隅。
往書院門裡面走,可以看到和城牆並行,相隔一條公路的大院子,有高大的磚砌圍牆,就是西安碑林了,古時這裡最早是西安孔廟,這面磚雕影壁很顯眼,外牆上「孔廟」二字是清末著名書畫家劉暉書寫的,可以說,在書院門,隨便一塊磚都是國寶級的文物。
鋼架支撐起來的這棵古老的槐樹見證了孔廟的歷史,根據歷史記載,西安孔廟在北宋之前就已經搬遷到這裡了,廟內保存著完整的古建築群,和全國其它地方的孔廟形制基本相同,牌坊、泮池、欞星門、華表等等,一樣都不少,精美的磚雕、石雕、木雕令人目不暇接。
早晨還未開門的碑林博物館,現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孔廟和碑林是合而為一的,西安碑林創建於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以唐代碑刻為基礎,珍藏了此後歷朝歷代四千多件碑石,其中最寶貴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書寫的《石臺孝經》和唐代石經,碑林藏品跨越兩千多年,薈萃中國古代書法藝術,記載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史,是中華文化之魂。碑林歷來是書法愛好者的「朝聖地」,喜歡中華傳統文化,熱衷於書畫的朋友一定要來書院門,來碑林看一看。
碑林旁邊,城牆根下走過的一位準備晨練的老人,背影是不是像武俠小說中的「世外高人」,有點穿越的感覺,頭戴鬥笠,肩挎布袋,扛著一條木棍,手拿「青龍偃月刀」,步履輕盈。老人是要出城,城牆外面沿護城河是環城公園,西安人休閒、健身的首選場所,老西安人都習慣沿著城牆晨練,在環城公園練練拳,耍一耍十八般兵器,或者跑步,這是城牆根下西安人的生活習慣。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我:行者老張
【作者簡介】:行者老張,摩旅愛好者,當代徐霞客,用腳步丈量地球,隨時分享旅途見聞。歡迎關注、點讚、評論,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