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是唯一一位在正史與演義中出入不大的人物,他在公元215年追隨曹操,在曹軍中由於王平鬥大字不識一個,因此沒有受到重用。可是他在戰場上有謀略、有才能,武力值也不算太弱。就是這樣一個人被曹魏埋沒了,在漢中大戰的時候,王平向自己的領導提建議被拒絕後,轉身就投入蜀漢陣營。
投入蜀漢陣營前期他也沒有受到重要,他當時投到了趙雲的帳下。趙雲聽了他對曹軍的建議,讓趙雲驚出了一身冷汗,心想若曹操聽從了王平的建議,漢中一戰的結果都尚未可知。其實相信大家是有疑惑的,王平在歸順蜀漢後也並未創下大業,為何他的建議能改變漢中之戰的戰局呢?
不過王平是有這個實力的,他雖然不識字但是喜歡讓部下講古書給他聽。聽完之後王平開始自己的總結,讓部下代筆。總的來說,王平評價的古代戰役沒有一場是評價錯的。王平是屬於深藏不露的一種,他在曹軍中沒有受到任何禮遇,因此他非常的生氣。這導致他在軍中再也不發一言。
自從到蜀漢後,他便的愛與人交流,尤其是趙雲十分器重王平,直接將王平交到了諸葛亮的帳前效力,孔明見王平如同伯樂見千裡馬甚是愛惜,在一些大事上除了問馬謖,王平也成為了孔明的傾訴對象。王平一生中最大的缺陷就是他從來不相信自己,對自己一點都不自信。王平一生中都非常的謹慎,可是也正是由於這一點才造成他孤僻的性格。
在蜀漢最信任他的無疑是諸葛孔明,王平一直將孔明視為自己的恩師,孔明說什麼他就去做什麼,不論生死,都毫無怨言。俗話說:士為知己者死。可是說孔明就是他的知己,沒有孔明對王平信任的話,相信王平在蜀漢陣營中是掀不起什麼風浪的。或許也會像在魏軍中是一樣的默默無聞。
可是既然孔明給了他這個機會他當然是會牢牢把握住的,關於王平最能令人值得提起的就是,勸諫孔明一定要殺馬謖。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孔明交給馬謖與王平一個任務,那就是去鎮守街亭,孔明反覆叮囑二人:遇水下寨,失利布疑。二人接到命令後,火速前往。為了能夠搶立頭功,馬謖選擇上深山紮營,認為這樣就能抵擋住魏軍的進攻,最終的結果相信大家也知道,王平由於抵擋不住回到蜀軍大營求援,不一會馬謖便回到大營告知孔明街亭已經丟了。
第一次北伐是孔明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北伐,可是就這樣被馬謖葬送了。當時所有的人都為馬謖求情,勸孔明不要殺他,可是王平非常的生氣,這本來是一次大破曹軍的良機,卻被馬謖破壞掉了,平時脾氣非常好的王平開口便說:丞相,馬謖不死,我幾萬將士命喪街亭之過算在誰的頭上?臣,多次請求馬謖在五寨總口下寨,可是他不聽,請丞相賜死馬謖。
王平說這話並不假,如果當時沒有馬謖的話,不論派誰去都會遵守孔明的謀略。在五路總口下寨,這樣是一定能夠抵擋住魏軍將領張頜的。對於這件事情,本人的看法是王平能力雖算不上拔尖,但也會聽從孔明的話,從這一點就能夠看出他雖然自信不足,但是他對孔明對蜀漢的忠誠程度是非常高的。
公元224年,魏軍派遣大將軍曹爽帶領十幾萬軍隊進攻蜀漢,當時王平手中只有三萬兵,可是他接到的任務是堅守待援,這樣實力懸殊之下,相信只有頂級謀士與將領才有可能將等到援軍到來的時刻。可是王平孤身一人他做到了,當時所有人都認為應該放棄城寨與魏軍進入山中戰鬥。魏軍不熟悉地形必敗。
可王平對於這種看法並不認同,如果要是丟了城寨,不說王平自身難保,蜀軍若不戰自退的話,很增長敵軍的士氣,還有一點魏軍佔領城池若不出城,蜀軍也很難將城池奪回來。因此王平下定決心要守城,根據王平的極打細算,山中有一部分疑兵,讓魏軍不敢擅進,等到蜀軍來援的時候,曹魏大敗而歸。王平也因此戰在蜀漢的聲望又提高了一個檔次。
公元248年,王平病死,他的兒子繼承了他的爵位。從總體來看,王平的結局並不錯,他還與馬忠、鄧芝有著「平安三侯」的美譽,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