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器晤 ,作者3N3N
器晤
考古人3N3N(王仁湘)公號:用心於器,晤之道。
在良渚文化中
發現了最古老的五角星
五角星是大家都熟悉的圖形。它可以莊嚴地出現在國家的國旗上,也可以威嚴地出現在軍人的軍服上,更會隨時閃爍在兒童們想像的天空上。
我們可能沒有想到,五角星圖形的出現已經有了5000年的歷史。
5000年雖然已經非常古老,但比起三角、圓弧、矩形圖案,五角星形又是最年輕的圖形,因為畫出它需要更高更成熟的技巧。
今年夏天,良渚博物院新展開張,展覽上的多數文物並不是第一次看到,不少都是老相識,但也有少數新品讓人感覺非常新鮮。在「符號」單元除了看到那些早年發現的刻畫,也見到一些新的資料,其中有一例五角星圖案,應當是首次面世,很多人看到它感到非常震撼。
這是一件出自上海馬橋良渚文化204號墓的陶盤,它的底面刻畫著一個正五角星圖案。良渚人在他們的陶器上畫出了一個五角星,這個五角星畫得雖然並不十分標準,卻是一個近似的正五角星,五角中有四角非常勻稱,只有一個角稍覺長一點,看得出是用五根直線成圖,已經可以看作是一個很規整的五角星了。
上海馬橋M204出土
陶盤及底部五角星紋
還值得注意的是,五角星環繞在螺旋線中,顯然是為了表示這是一個旋動的五角星。這個意義非同一般,我們留待後面再作討論。
上海馬橋M204出土
陶盤上的五角星紋
由彩陶的發現看,陶工較早畫出的幾何紋樣是點與線,成型的紋樣有折線和三角。角類紋樣中最早畫成的是三角(三邊形),後來也有四角(四邊形)、六角和八角,有時也有更多的角,但沒有見到獨立的五角,可見五角的繪製需要更高的技巧,或者說五角星還沒有被賦予特別的意義。
三角是角類圖形的基礎構圖,它可以很容易演化出四角、六角和八角,但卻不能變出五角。史前陶器上的圖案有三角,有多角,有六角和八角,玉器上也見到八角,卻沒有見到哪怕是並不標準的五角。
湖南湯家崗出土陶器上的八角紋
甘肅秦安王家陰窪出土
陶器上的三角紋與菱形紋
陝西西安半坡出土陶器上的三角紋
甘肅秦安大地灣出土
陶器上的四邊形紋
河南三門峽廟底溝出土
陶器上的五瓣花紋
河南汝州出土陶器上的六角紋
江蘇邳縣大墩子出土陶器上的八角紋
安徽含山凌家灘出土玉器上的八角紋
在自然界看到的花瓣,並不乏五瓣花,雖然不是正五星形,史前工匠應當可以在它們的啟發下畫出類似的五角星形,當然不會是五條直線構成的正五星形。
有研究者提到古代天文學家在觀測宇宙時發現,金星在天空中的運行軌道每四年為一個周期,金星周期運行軌跡正好連成一個五角形。又因金星在希臘神話之中是愛神維納斯的化身,受到希臘文明的追崇,所以在符號學中五角形代表著女神的形象。
金星運行軌跡圖
這個說法其實也容易引起懷疑,這稱之為金星玫瑰(rose of venus)的軌跡,它其實是一個五瓣花,與嚴格的正五角星圖形並不相同。與其說古代是受金星軌跡的啟發畫成了五角形,還不如說是模擬了身邊常見的五瓣花,當然它也不是正五角星的真實來歷。
自然界有一種花確也象極了五角星,直稱五角星花,雅名蔦蘿、遊龍草、錦屏封,屬藤蔓攀緣植物,花近大紅色,也有一種為粉白色,俯視為一個很標準五角星樣式,已經很接近正五角星了。看到這樣的花形,應當很容易生出畫五角星的衝動,這比起觀察天象容易多了。
蔦蘿花
因此,也有人認為,五角星圖形的出現,與花瓣有關。雖然原型不一定與蔦蘿有關。還有許多的五瓣花是可以啟發史前人心智的,梅花、雞蛋花、長春花、毛苿莉、夾竹桃、石竹、二色苿莉、夜來香、六月雪、九裡香、三色堇、凌霄、旱金蓮等都屬五瓣花,見不著這個,一定可以見著那個。
其實在仰韶文化彩陶上是出現了五瓣花式圖案的,當然它們是以二方連續的手法繪成,還不能看作是獨立的五角星圖案,更不是正五角星圖案。紅山文化中也偶爾發現過五瓣花式彩陶,但也都不屬於正五角星構圖。
紅山文化陶器上的五瓣花紋
在西方文化中,最早提及五角星是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文獻裡,可以追溯到距今大約公元前3000年,在幼發拉底河下遊的烏魯克地方出土的一塊泥板上,畫有一個不很正規的五角星。在巴比倫語文獻中,五角星的邊表示定位前、後、左、右和上這五個方位,或者代表五個星球,即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和金星。
當然對於數學家來說,黃金分割點的數值是(√5-1)÷2,約等於0.618,這個數值也隱藏在五角星上,正五角星上一條線段上短的部分和長的部分之比,等於長的部分與原線段之比,比值符合黃金分割。
人們注意到,要精確地畫出五角星,徒手不可能辦到,必須要藉助工具。用有刻度的直尺和一隻圓規就可以畫出來。在漢畫上我們看到分執規矩的伏羲和女媧,可以推想有了這兩樣設備,應當可以輕鬆地畫出五角星來。
出現在良渚文化陶器上的五角星,更可能象徵某個天體,它外圍的旋線表示這天體的運行態勢。這樣的螺旋式旋線,是天體運行軌跡的最好表達形式。根據觀察,覺得盤底的旋線未必是有意畫成,有可能是製作過程起底時留下的痕跡。那個五角星也是陶器製作完成乾燥或焙燒後加繪上去的,不過顯然是受到旋線的啟發而有了畫五角星的衝動。
塗紅的上海馬橋M204
出土陶盤上的五角星紋
這樣的五角星圖案在良渚陶器上出現並非孤例,浙江平湖莊橋墳M249陶罐上也刻畫有一個正五角星圖案,這個五角星出現在陶罐的中腹部位,姿態較為端正,只是有一筆——應當是最後一筆刻畫不很到位。這例五角星大體可以認定是在陶器焙燒前刻畫上去的,再次表明五筆式的正五角星刻畫對良渚人而言,不會是一件稀罕的事。
浙江平湖莊橋墳M249出土
陶罐上的五角星紋
而比起旋動在良渚人心中的那枚五角星,如今更為人們所熟悉的,則是那顆跳動在我們心間的五角星。
當年,一份以五顆五角星組成的設計圖徵稿送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辦公桌上,周總理捧在手裡,反覆地看了一遍又一遍,高興地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好,好!我覺得這個設計很好,寓意鮮明深刻。這紅旗象徵著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大地;這一顆大的五角星和四顆小五角星,象徵著中國各民族人民緊密地團結在共產黨的周圍。」
如今,我們回過頭來看五星紅旗的設計。
構圖上:它設計成一個大星星,旁邊圍繞著四顆小星星,四顆小星星的尖角正對大星中心,相互聯繫,疏密有致。沒有一根線條串聯,但那種圍繞與緊湊的感覺,不言而喻。
整個五顆星形成一個半圓形的構圖,佔據四方形旗幟的一角,畫面有重點也不會讓旗幟失重。
色彩上:紅色這個顏色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再親切不過了。自古以來,它就象徵著喜慶歡樂,到了近代,因為革命鬥爭會有流血犧牲,紅色代表了強大的、新生的希望。
根據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規定,紅色象徵革命,讓我們謹記歷史;黃色象徵紅色大地上呈現光明。
今天,當五星紅旗在每一個黎明伴著國歌,冉冉升起;當它佇立在每一片中國的領土上,迎風飄揚;當它出現在每一次灰暗陰霾的危難中,帶來希望,總能讓人熱淚盈眶……
而今,推遲了兩個月的全國兩會,在京召開。
在這個特殊的春天,再展生機的中國,忙起來、動起來、跑起來。
本文經微信公眾號」器晤「(ID:qiwu3n3n)受權轉載,廣東共青團綜合整理自器晤、意外藝術、新華視點等。
原標題:《那顆古老的五角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