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醫學研究所陳曉偉團隊發現受體介導的血脂運輸通路

2020-12-25 北京大學新聞網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範圍內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 。血脂穩態失衡則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見的致病因素:通常位列體檢指標異常檢出率第一名;統計數據顯示,僅在我國就有超過40%的成年人(約4億人)存在血脂異常。由於其獨特的疏水性,脂質需要組裝成為脂蛋白(lipoproteins),方可進入血液、在不同器官間的實現遞送。臨床和流行病學的研究表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 TG)的累積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病變的關鍵誘因。

有趣的是,作為影響極多人的重大疾病,血脂代謝中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恰恰是從影響極少人的罕見疾病開啟的。美國西南醫學中心的兩位傑出的研究者Mike Brown和Joe Goldstein(1985年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得主)通過研究家族性高脂血症這一罕見遺傳疾病,發現了低密度脂蛋白受體(LDL receptor);該受體介導脂蛋白進入細胞、從而實現對血脂的清除。LDL受體的發現,對基礎研究和醫學都產生了巨大的推動:既開創了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這一領域,也成為了廣泛使用的他汀類心血管藥物(Statins)的最終靶點。(Brown and Goldstein, 1981, 1986; Young and Fong, 2012)

相比於脂蛋白進入細胞的內吞過程,其離開細胞的分泌過程則不甚明晰;傳統細胞生物學的理論甚至認為,受體介導的貨物分泌難以支持生理情況下的高豐度運輸。2020年11月12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陳曉偉課題組在Cell Metabolism在線發表了題為「Receptor-Mediated ER Export of Lipoproteins Controls Lipid Homeostasis in Mice and Humans」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一條由受體介導的脂蛋白分泌通路,在人群和動物模型中高效且特異的調控血脂穩態。

前期的人類遺傳學研究發現:一個參與分泌調控的小G蛋白SAR1B,其突變可導致乳糜微粒滯留病(CMRD)這一罕見代謝疾病的發生(Jones et al., 2003),患者體內存在乳糜微粒這類脂蛋白的運輸阻礙。基於此線索,作者首先建立了致病基因SAR1B肝臟特異敲除的小鼠模型,並發現其脂質的分泌過程受到嚴重而有選擇性的抑制。作者進而利用前期建立的鄰位蛋白組學方法(Nie et al., 2018),發現一個名為SURF4的「貨物受體」可與SAR1B協同作用。與生化實驗互為印證,作者通過發掘全球脂質遺傳學聯盟(GLGC)的全基因組遺傳數據,發現人類SURF4基因中一個非編碼SNP (rs3758348)與血漿LDL-膽固醇之間存在高度顯著的關聯性,且可定量控制SURF4的基因表達,從而提示了該「貨物受體」在血脂運輸和穩態調控中的重要功能(圖一)。

圖一

作者隨後藉助在體基因編輯技術,特異性的在成年小鼠肝臟中失活SURF4,發現數周內動物的血脂即降低至近零、且脂蛋白在血液中完全消失;而小鼠則保持健康。在病理性高血脂條件下,缺失肝臟中的SURF4同樣使血脂清零,故而能完全的防止動脈粥樣硬化這一類病變(圖二)。更有甚者,肝臟中SURF4的半缺失即可帶來高血脂的近半清除和約80%的血管病變斑塊減少。通過進一步的機制解析,作者發現SURF4可特異的富集內質網中合成的脂蛋白,其在內質網/高爾基體間的穿梭又為脂蛋白維持了充足的運力,並與SAR1B協同發揮了劑量(dosage)效應,從而作為「貨物受體」與「分子開關」SAR1B一起,提示了血脂分泌存在的一條兼具特異性和可塑性的運輸通路(圖三)。

綜上,這項研究從遺傳學層面為發現致病基因提供了新思路:匯聚GWAS中發現的微弱變異與孟德爾病的單基因突變至共同的生物學過程,則有可能發現具有強大功能的未知基因。該文章初步分離的新穎通路也提示了脂質運輸這一重要過程中未來研究的諸多新可能;而SURF4因其對脂質蛋白的特異識別,或可成為轉化醫學的一個潛在新靶點。

北大-清華生命中心(CLS)的王瀟博士、CLS已畢業學生王惠敏、北大分子所博士生許柏林為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陳曉偉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工作有賴北大生科院電鏡及質譜平臺的技術支撐,並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及北大-清華生命科學中心的支持。

參考文獻

Brown, M.S., and Goldstein, J.L. (1981). Lowering plasma cholesterol by raising LDL receptors. N Engl J Med 305, 515-517.

Brown, M.S., and Goldstein, J.L. (1986). A receptor-mediated pathway for cholesterol homeostasis. Science 232, 34-47.

Jones, B., Jones, E.L., Bonney, S.A., Patel, H.N., Mensenkamp, A.R., Eichenbaum-Voline, S., Rudling, M., Myrdal, U., Annesi, G., Naik, S., et al. (2003). Mutations in a Sar1 GTPase of COPII vesicles are associated with lipid absorption disorders. Nat Genet 34, 29-31.

Nie, C., Wang, H., Wang, R., Ginsburg, D., and Chen, X.W. (2018). Dimeric sorting code for concentrative cargo selection by the COPII coat.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15, E3155-E3162.

Young, S.G., and Fong, L.G. (2012). Lowering plasma cholesterol by raising LDL receptors--revisited. N Engl J Med 366, 1154-1155.

相關焦點

  • 分子醫學研究所陳曉偉組揭示細胞內貨物分揀新機制
    分子醫學研究所陳曉偉實驗室於2018年3月19日在PNA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A Dimeric Sorting Code for Concentrative Cargo Selection by the COPII Coat」的論文,揭示了細胞內⼀種藉助「雙重密碼」的貨物分揀機制。
  •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肖瑞平研究組發現糖尿病心肌病新機制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肖瑞平研究組發現蛋白質信號分子MG53同時幹擾心肌細胞的糖代謝與脂代謝,進而介導糖尿病心肌病的發生。該工作於1月31日在線發表於Circulation雜誌上。Circulation 專門為此項工作配發了由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Zhao V. Wang和Joseph A. Hill撰寫的述評。
  • 分子所肖瑞平課題組發現活性氧介導心臟保護的新機制
    近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肖瑞平教授課題組報導了活性氧介導心臟保護的新機制,發現在心臟缺血預適應過程中,心肌細胞活性氧水平增加,激活蛋白激酶C-δ(PKC-δ),誘導MG53蛋白分泌,介導心臟保護作用,從而為缺血性心臟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策略。
  •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硝酸鹽信號傳導通路
    觀察者網3月26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了解到,該所研究團隊完成的揭示植物硝酸鹽信號傳導通路和氮磷營養平衡分子機制這一重要科研成果,已於2019年3月2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
  • 科研人員發現介導乳腺癌向多個器官轉移的信號通路
    新華社上海7月8日電(記者仇逸)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腫瘤轉移研究所高華教授領銜的研究組與國外科研人員合作,發現基因TM4SF1及其介導的信號通路,可促使乳腺癌向多個器官轉移復發,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權威學術雜誌《細胞》上。
  • 分子醫學研究所肖瑞平課題組發現肌細胞因子MG53與糖尿病免疫治療...
    近日,分子醫學研究所肖瑞平課題組發現肌細胞分泌肖瑞平課題組前期的工作發現,作為骨骼肌特異的E3泛素化連接酶,MG53通過泛素化降解胰島素受體(Insulin receptor)和胰島素受體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IRS1)導致肌肉的胰島素抵抗(Nature,2013, 494, 375)。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揭示植物硝酸鹽信號傳導通路—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成才團隊首次在植物中建立了硝酸鹽信號從細胞膜受體到細胞核內的核心轉錄因子完整的傳導通路,相關論文在最近的
  • 科學家發現B族腸道病毒通用受體
    5月16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團隊與北京大學魏文勝團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謝正德團隊聯合,在《細胞》(Cell)雜誌上發表了題為Human neonatal Fc receptor is
  • 清華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合作在《自然》發文揭示全新的植物肽類激素被受體識別的分子機制
    擬南芥基因組編碼600餘個受體激酶樣(Receptor like kinase, RLK)基因,它們通過識別包括自身的激素信號、小肽信號及外源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MP)等不同的配體,介導植物細胞膜內外信號的交流。根據受體激酶胞外結構域的組成,這些RLK可分為約15個亞家族。
  • PNAS:A族腸道病毒利用「一石二鳥」受體入侵的分子機制
    迄今為止,已發現多種重要的腸道病毒受體,按其功能可劃分為兩類:其一為幫助病毒吸附在細胞表面的粘附受體,部分粘附受體可以幫助病毒內吞,但不介導病毒變構及基因組釋放的過程。其二為脫衣殼受體,與病毒結合後可以誘導病毒變構繼而完成入侵的步驟,釋放遺傳物質。
  • 瑞金醫院團隊發現巨噬細胞膜受體Lgr4參與急性心梗後心損修復機制
    該研究首次發現富含亮氨酸重複序列的G蛋白偶聯受體(leucine-rich repeat-containing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LGR)家族成員Lgr4調控巨噬細胞促炎激活參與心肌梗死後損傷修復的關鍵作用和機制。
  •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硝酸鹽信號傳導通路和氮磷營養平衡分子機制
    細胞膜定位的硝酸鹽轉運蛋白NRT1.1(擬南芥AtNRT1.1和水稻NRT1.1B)作為硝酸鹽受體(sensor),可以感知外界硝酸鹽信號並觸發下遊應答基因表達。然而,長期以來NRT1.1如何傳導硝酸鹽信號的分子機制卻不清楚,這也是制約全面理解硝酸鹽信號通路的核心問題。
  • 天然免疫中caspase活化和識別GSDMD介導細胞焦亡的完整分子機理
    2015年邵峰團隊的一項重要工作,是發現天然免疫中細胞焦亡是通過活化的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1和caspase-4/5/11切割共同的底物蛋白GSDMD而引發(Shi et al., Nature 2015)。
  • Cell:陳列平團隊重大突破!新型免疫抑制通路被發現!
    今天著名的華人科學家陳列平團隊又發現了一條全新的免疫抑制通路。這些通路在腫瘤逃逸中均起到令免疫系統「剎車」的作用。現有的發現,可以從免疫檢查位點的不同方面啟動免疫抑制。今天,我們來看看,陳教授是如何發現LAG-3以及該通路重要的臨床意義,該研究的最新進展發表於12月21日的《Cell》雜誌。
  • 病原菌效應蛋白阻斷宿主炎症信號通路
    今年9月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邵峰研究組在Nature上發文,介紹了研究組在新型NOD樣受體分子方面的研究成果,近期這一研究組又再次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
  • 高福院士團隊《PNAS》揭示A族腸道病毒利用「一石二鳥」受體KRM1...
    迄今為止,已發現多種重要的腸道病毒受體,按其功能可劃分為兩類,其一,為幫助病毒吸附在細胞表面的粘附受體(attachment receptor),部分粘附受體可以幫助病毒內吞,但不介導病毒變構及基因組釋放的過程。其二,為脫衣殼受體(uncoating receptor),與病毒結合後可以誘導病毒變構繼而完成入侵的步驟,釋放遺傳物質。
  • Nature| 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揭示一類全新的植物肽類激素被受體識別的分子機制
    、小肽信號及外源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MP)等不同的配體,介導植物細胞膜內外信號的交流。柴繼傑教授團隊也因「植物油菜素內酯等受體激酶的結構及功能研究」,榮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擬南芥受體激酶Feronia (FER) 是另外一類植物受體激酶CrRLK1L亞家族的成員。CrRLK1L亞家族的成員胞外具有兩個特徵性的與配體識別相關的串聯Malectin結構域。
  • 日內瓦大學Michael Hothorn研究團隊:植物受體激酶GSO1/SGN3和GSO2識別序列擴增CIF肽的分子機制
    文 | Mandy  編 | Bess日內瓦大學Michael Hothorn研究團隊:植物受體激酶GSO1/SGN3和GSO2識別序列擴增>CIF肽的分子機制    近期,日內瓦大學Michael Hothorn研究團隊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上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mechanism for the recognition of
  • 新冠肺炎致死元兇:「細胞因子風暴」或由ACE2介導
    近日,重慶大學的鐘莉教授團隊在預印本網站Preprint.org上發表重要結果,認為ACE2在新冠肺炎病程中發揮的作用並不單純:除了作為病毒結合的受體,ACE2還參與調節免疫過程。研究者發現ACE2表達上升的肺腺癌組織中,存在miR-125b-5p-ACE2-IL6表達軸,提示新冠病毒感染導致的ACE2水平下調,可能進一步引起細胞因子風暴和肺炎加重。
  • 北大團隊發現:咳嗽藥水「沐舒坦」具備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潛力
    1月25日,該團隊宣布在了解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功能性受體後,採用自主研發的人工智慧藥靶篩選系統,重點針對2674種已上市的藥物以及1500種中藥提取物進行了藥物篩選,發現了多種潛在藥物,有望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其中包含了常用藥物沐舒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