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醫學研究所陳曉偉組揭示細胞內貨物分揀新機制

2020-12-25 北京大學新聞網

人體的每個細胞都如同一個微縮的城市,不同的細胞器構成各種功能區域,既各有分工、又相互協作,一起維持著細胞的生命功能。細胞中功能各異的蛋白質,約有三分之⼀都需要被細胞分泌通路(secretory pathway)精準、及時地運輸到正確的區域,進而賦予不同細胞器特定的功能。而理解細胞如何對種類繁多、性質各異的貨物進行分門別類,是細胞生物學面臨的挑戰之⼀。分子醫學研究所陳曉偉實驗室於2018年3月19日在PNA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A Dimeric Sorting Code for Concentrative Cargo Selection by the COPII Coat」的論文,揭示了細胞內⼀種藉助「雙重密碼」的貨物分揀機制。

細胞分泌通路利用轉運囊泡(transport vesicle)作為傳遞物質的載體。各種貨物從細胞的「合成工廠」內質網起始,通過專職的轉運囊泡進入分泌通路,經高爾基體進一步加工後前往不同目的地。在內質網表⾯,⼀個精密的蛋白質機器COPII複合體負責轉運囊泡的生成,也經常藉助跨膜的貨物受體(cargo receptor)高效地實現不同貨物的選擇。在內質網表⾯,一個名為SAR1的小G蛋白作為「分子開關」,可以起始COPII複合體的組裝,進而引發⼀系列蛋白-蛋白的動態互作,通過貨物受體包裝不同貨物進入運輸載體。然而COPII的高度動態性和跨膜受體的特殊生化性質給分揀機制的研究帶來諸多困難。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藉助鄰位生物素標記技術(Proximity-dependent Biotinylation),準確捕捉了COPII組裝的動態過程。在應用這⼀體系研究貨物運輸的過程中,發現了⼀個名為LMAN1的貨物受體與COPII機器之間存在著結合-解離-再結合的高效循環,進⽽實現了富集和運輸。LMAN1基因在患者中的突變會減少凝血因子的分泌,導致遺傳性血液病。出乎意料的是,LMAN1與COPII機器間高效的分揀過程僅利⽤了LMAN1蛋白最末尾的兩個疏水胺基酸,但需要通過多聚化將此簡單序列編碼為「三維」的信號,方可特異地被COPII機器所識別。值得⼀提的是, 除了LMAN1的信號序列外,其它的雙疏水胺基酸序列也需要以多聚化的方式產生分揀信號,故而暗⽰了⼀種廣泛的機制:跨膜受體的多聚化組合成三維的「分揀密碼」,可能是⼀種經濟、普遍的介導貨物識別、分揀的分⼦機制。另外,文中建立的實驗體系也可以為進⼀步發現物質運輸在生理過程中新的調節因⼦,並解析其作用機制提供幫助。

 
LMAN1與COPII機器間利用LMAN1蛋白實現高效的分揀過程

北京大學分⼦醫學研究所陳曉偉研究員和密西根大學的David Ginsburg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分子醫學研究所博士生聶超為本文第⼀作者,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博士生王惠敏和王銳為該項目作出了重要貢獻。該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千⼈計劃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支持。

編輯:白楊

責編:山石


相關焦點

  • 分子醫學研究所陳曉偉團隊發現受體介導的血脂運輸通路
    美國西南醫學中心的兩位傑出的研究者Mike Brown和Joe Goldstein(1985年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得主)通過研究家族性高脂血症這一罕見遺傳疾病,發現了低密度脂蛋白受體(LDL receptor);該受體介導脂蛋白進入細胞、從而實現對血脂的清除。
  •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肖瑞平研究組發現糖尿病心肌病新機制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肖瑞平研究組發現蛋白質信號分子MG53同時幹擾心肌細胞的糖代謝與脂代謝,進而介導糖尿病心肌病的發生。該工作於1月31日在線發表於Circulation雜誌上。在本研究中,肖瑞平研究組進一步發現,在心肌細胞中,MG53也可以通過與骨骼肌中相同的途徑調節胰島素信號通路,使得胰島素誘導的葡萄糖攝取受到顯著抑制,產生心肌胰島素抵抗。
  • 分子醫學研究所劉穎研究組揭示細胞非自主性的線粒體應激新機制
    2016年10月21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劉穎研究組在Cell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題為「Neuropeptide signals cell non-autonomous 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的研究成果,並於2016年11月8日以封面文章見刊
  • 【學術前沿】 劉光慧/曲靜/張維綺研究組合作揭示人類皮膚衰老新機制
    【學術前沿】 劉光慧/曲靜/張維綺研究組合作揭示人類皮膚衰老新機制 2020-11-25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揭示玉米胚乳早期發育新機制
    該研究首次克隆和功能解析了馬達驅動蛋白在玉米早期胚乳發育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揭示了早期胚乳細胞數目增殖對最終籽粒大小決定的重要分子機理。  胚乳早期發育是籽粒發育的一個重要階段,伴隨著快速而活躍的細胞分裂過程,短時間內形成大量的胚乳細胞,是決定玉米籽粒大小和產量的關鍵因素。
  • 細胞的「物流系統」如何運作?南科大學者首次揭秘新機制
    那麼,細胞的「物流系統」是如何運轉的呢?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魏志毅課題組與餘聰課題組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論文,揭示了細胞內廣泛存在的分子馬達蛋白所介導的物質運輸的新機制。細胞雖小,卻隱藏著巨大的奧秘。細胞中製造的大量蛋白質、激素、神經遞質等「貨物」需要在各種細胞器之間運轉,有的甚至要運送到細胞外去。
  • 北大劉穎組封面文章揭示細胞非自主性線粒體UPR新機制
    2016年10月21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劉穎研究組在Cell Research雜誌上以「Neuropeptide signals cell non-autonomous mitochondrial unfolded
  • 軍事醫學研究院唐麗/賀福初團隊揭示肝損傷再生與修復新機制
    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LF)是一種短時間內肝臟功能迅速喪失的疾病。病毒感染、藥物、毒物、自身免疫性炎症等都可能會誘導ALF的發生,近年來,藥物誘導的肝損傷逐漸成為導致ALF的主要原因。雖然正常肝臟具有強大的再生能力,但在遭受嚴重損傷後,其再生修復能力會顯著下降,甚至導致死亡。
  • 分子所肖瑞平課題組發現活性氧介導心臟保護的新機制
    近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肖瑞平教授課題組報導了活性氧介導心臟保護的新機制如何保護心臟,如何在心臟損傷情況下減少心肌細胞死亡,是目前醫學研究面臨的重要問題。活性氧是細胞內重要的信號分子,在多種生理和病生理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很多報導顯示,適量的活性氧能夠產生心臟保護作用,但是對其中的分子機制還不是十分明了。MG53又稱為TRIM72,主要表達在心肌和骨骼肌中。
  • 科學家揭示神經系統突觸蛋白組織新機制
    科學家揭示神經系統突觸蛋白組織新機制 2016-08-31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Cell)雜誌發表題為Phase transition in postsynaptic densities underlies formation of synaptic complexes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一種神經系統突觸蛋白組織的新機制。
  • 南開大學團隊揭示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新機制
    日前,他們在生物醫學領域學術期刊《Theranostics》上發文,首次報導了「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AT1信號通路促進HBV cccDNA(B肝病毒共價環狀閉合DNA)微小染色體組裝和表觀遺傳修飾」的新機制,為臨床清除HBVcccDNA和治療B肝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  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慢性感染可導致肝炎、肝硬變和肝癌。
  • 北京大學分子所何愛彬、李川昀團隊揭示心肌細胞核小體更新機制...
  • 細胞內的物流--2013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解讀
    1976年任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目前為該校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教授。他同時也是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研究員。曾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主編,現擔任《eLife》主編。1992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託馬斯•聚德霍夫於1955年出生於德國哥廷根,他曾就讀於哥廷根大學,1982年從該校獲得M.D.學位。1983年進入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
  • Nat Communi|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沈錫輝團隊揭示異種細胞間對話的新機制
    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學院沈錫輝教授團隊,張磊副教授完成的題為「Sensing of autoinducer-2 by functionally distinct receptors in prokaryotes」的文章,揭示了原核生物
  • 細胞和分子醫學熱門期刊JCMM主編訪談:給中國作者的建議
    他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的卡羅爾戴維拉醫藥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和哲學博士學位,之後,他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懷特海德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修讀博士後。目前,他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魯汶大學擔任細胞與分子生物學教授,負責德·迪夫研究所的細胞信號和分子血液學部門。他也是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的成員。
  • 研究揭示細胞鐵死亡敏感性和逃逸的分子機制
    研究揭示細胞鐵死亡敏感性和逃逸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8 13:52:38 美國哈佛大學Stuart L. Schreiber、鄒貽龍和懷特海生物醫學研究所Robert A.
  • 郭玉松團隊揭示平面細胞極化核心蛋白從內質網輸出的分子機制
    PCP的建立受一組進化保守的PCP核心蛋白調控,包括跨膜蛋白Frizzled以及鈣粘蛋白EGF LAG七次跨膜G型受體家族成員(Celsr)【1】。新合成的跨膜的PCP核心蛋白沿著分泌轉運途徑被傳遞至質膜,而後在質膜上執行其生理功能。目前,調節PCP核心蛋白在分泌轉運途徑中的運輸的分子機制還大部分未知。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揭示人類大腦皮層溝回摺疊新機制
    10月12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與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首都醫科大學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在Cell Stem Cell
  • 分子醫學研究所李川昀課題組發布猴群體遺傳學平臺RhesusBase Pop...
    近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李川昀課題組與張秀琴研究員合作,發布了猴群體遺傳學平臺RhesusBase PopGateway,解決了非人靈長類研究中群體遺傳學數據匱乏、研究平臺不成熟等問題,建立了以猴為視角,從全基因組層面探究人類演化與複雜疾病機制的特色平臺。
  • 分子醫學研究所肖瑞平課題組發現肌細胞因子MG53與糖尿病免疫治療...
    近日,分子醫學研究所肖瑞平課題組發現肌細胞分泌因此,MG53是一種新的內源性胰島素受體抑制劑,是胰島素抵抗免疫治療的新靶點。(圖1)圖1:肌細胞因子MG53的分泌與糖尿病的免疫治療高糖或高胰島素引起橫紋肌MG53分泌,MG53通過血液循環抑制骨骼肌、肝臟、心臟和脂肪等組織和器官對胰島素的反應性;利用MG53中和抗體可以提高全身的胰島素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