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3月,小桃出生起,到2019年11月底,經歷了1歲8個多月,我結束了母乳餵養的日子。
這620個日日夜夜,是小桃生命中最開始的時光,珍貴而重要。能用全母乳為她保駕護航(除了出生第一周補過小部分奶粉外),是我這個老母親盡己所能的努力。
從生娃前對母乳毫無自信,到堅持了20個月,期間沒有催過奶、沒有乳腺炎、幾乎沒堵過奶,最後更是很平靜地自然離乳——我的母乳歷程可以說是非常順利了。
不少姐妹問過我好多次,讓我快來傳授下經驗,我思(拖)前(拖)想(拉)後(拉),也許有以下幾點可以分享:
不要吹毛求疵,也不要粗心大意,規律作息很重要。
不少新手媽媽每天會把娃的吃喝拉撒記錄得事無巨細,幾點吃、幾點睡,吃多少、睡多久,拉了幾次、便便是稀是幹……
如果一兩天沒有照表操課,吃奶的毫升數有波動,睡覺的時長有變化,便便的次數性狀略有不同,有的媽媽就焦慮到不行。
這就是我之前說過的,我們容易陷入自以為的「科學育兒」的怪圈中,把娃當機器人,恨不得按軍訓模式訓練ta,卻忽略了每個娃本來就各自有不同的個性、習慣、生長節奏。
幾乎一直是親餵母乳的我,雖然完全無法像瓶餵那樣較為準確地記錄小桃的食量,但我也有自己的判斷方法——
每次在開始餵奶之時,我會隨手點開「育學園」APP上的計時按鍵,記錄下每次的哺乳時間、每天的哺乳次數。
一段時間下來,會發現很有意思的事情,隨著小桃長大,餵奶次數、時間都慢慢減少,讓我這個曾經的實驗狗感受到熟悉的快樂,哈哈哈~
用軟體記錄簡單省事,又方便查找,一段時間下來還能有統計對比,真的是強烈推薦。
這樣簡單隨手的記錄,在生長曲線有波動,或者尋求餵養指導時,能讓醫生一目了然,尤其是網絡問診時一圖勝千言,是很有意義的。
數據僅僅是一種輔助手段,讓我們能更好地了解娃的生長規律,但千萬不要被這些數據所綁架,過分糾結於每天數據的波動變化。
科學育兒,講究的是規律作息,而不是精確作息。每天的吃玩睡,需要抓大放小,整體趨勢把握好即可,幾分鐘、幾毫升這些具體細節,不要太過在意。
但也不要走另一個極端,過分粗心大意,根本不記得娃到底吃了幾頓,娃想嗨到幾點就嗨到幾點,這就又退回到老一輩放任生長的時代去了。
把握好精養與粗養的平衡,把握好娃的生長規律,把握好自己的情緒,真的是一門需要不斷修行的功課。
不要聽之任之,也不要獨斷專行,循序漸進很重要。
說起很多媽媽關心的自然離乳,我還是有點心得的。簡單來說,自然離乳就是娃吃奶吃到不想吃的過程。
從給娃添加輔食開始,娃的食物品種和數量都在不斷增加,慢慢地將發展到完全無需母乳。尤其是一歲後,奶已經不再作為娃的主食了。
從情感上,寶寶從小時候通過吸吮滿足所有的安撫需要,隨著長大,與外界交流增加,漸漸轉為通過其他方式來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比如擁抱、玩耍、聽故事、玩耍等等。
離乳的過程,也是一種其他情感滿足方式替代哺乳滿足的過程,是由孩子和母親共同參與的過程,兩者一起經歷身體、情感、社會交往等方面的成長。
我自己的離乳經歷,說是意外也意外,說是必然也必然。
停止哺乳的那天,因為下班後與閨蜜相約去逛街,於是晚上回得晚了一些。
回到家時,小桃沒有吃睡前奶,已經睡著了,於是我也就跟著洗洗睡了。
接下來2、3天,到了睡前,小桃也有哼唧幾下說要neinei,但經過我與家人用玩具、繪本、遊戲吸引注意力後,她也沒有強求。
再過幾天,這個白眼狼更是很快把老母親的奶拋諸腦後了。
就這樣,沒有哭天喊地,沒有強制隔離,沒有任何預兆,「意外」地斷奶了,留下莫名有點失落的老母親。
但我為什麼說必然呢,因為其實一直以來,我都在為離乳作著準備啊!
尤其是一歲後,每天的哺乳時間與次數進一步的減少(這就是APP記錄的好處了),雖然期間有所反覆,但整體趨勢是明顯降低的。
截幾個圖,大家隨意感受下,雖然中間因為長牙、生病或是不明原因,有所反覆,時有夜奶,但整體趨勢是不變的:
從出生後每天餵奶十來次開始,慢慢拉長餵奶間隔,減少餵奶頻率,到一歲後的早中晚「三餐奶」,再到早晚兩餐,到最後的睡前奶,循序漸進地減少,讓小桃與我自己的身體、心理也一點點不斷互相適應。
我自己很反對除不可抗因素外,不聽從娃的聲音,不遵循娃的成長,由大人獨斷專行地說斷就斷,尤其是僅僅因為一些「半歲後、一歲奶沒營養」的謬論所綁架,強行斷奶。
(因為出差、生病等不可抗因素導致的被迫離乳,不屬於本次討論範圍哈~)
泌乳是一項系統工程,媽媽的身體就像一座工廠,寶寶吸吮是下訂單,同時將乳汁運輸出去,乳房是產線按訂單生產。斷奶就是不再有訂單,不再運輸,不再生產。
如果是從每天規律餵養好幾次,突然一刀切不給奶,甚至媽媽故意躲起來,讓娃找不到,吃不到奶。
甜甜的乳汁不見了,暖暖的懷抱不見了,最親愛的媽媽不見了……我無法想像這對幾個月大的小娃娃來說,會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同時,對於媽媽身體而言,從奶量大到急斷奶,泌乳工廠是無法一下子從原來的高產能瞬間變成停產停工狀態的。
腫脹、奶結、膿腫、乳腺炎……很多問題也會因為突然斷奶而接踵而來。
斷奶這件事,寶寶與媽媽都是主角,雙方需要在每次親密地哺乳過程中,互相調整,互相遷就,不斷磨合。
拿夜奶這件事來舉個例子,我也從來沒有人為幹涉過。
夜奶除了小月齡時有飢餓需求外,更多的是寶寶身體接觸與情感依附的需求。而且,斷了夜奶並不等於睡眠質量就會改善,不等於就不夜醒哦(對,這就是赤果果的現實!)
當娃半夜醒過來,不能用夜奶大招哄睡之時,相信這比吃吃夜奶就睡,更會讓媽媽手足無措,抓狂崩潰。
小桃的夜奶次數雖然一直都不算多,但直到一歲後仍會時不時吃上幾分鐘。
不過我並沒有因為夜奶而過多地影響睡眠,吃上幾分鐘,兩人都能繼續倒頭就睡,並沒有產生多大困擾,因此我也就沒有人為去幹涉。
對於休完產假的職場媽媽而言,每天與寶寶相處的時間實在很少,晚上可能是兩人唯一能在一起獨處的時間,能通過夜奶多一點親密接觸,我覺得對媽媽、對寶寶都很有必要。
當然,如果你覺得頻繁夜奶已經嚴重影響了你的精神狀態,建議也不要採用貿然把娃關到另外房間等強制方式。
應該先觀察記錄寶寶的進食原則,儘量採取循序漸進的原則,慢慢拉長進食間隔,減少哺乳次數,這樣對兩人都好接受得多。
現在我回想起這段餵奶時光,都是非常溫馨甜美的回憶。
儘管餵奶的日子裡,媽媽們要面臨咬奶、漲奶、堵奶、漏奶的困擾,會因為又渴又餓變身水桶、飯桶,與娃綁定走不開,夜生活只剩下夜奶哄睡……
儘管餵奶的時候,老母親經常腦子放空,刷著手機,並不會去想太多,甚至會在夜奶時邊餵邊睡。
但那種心貼心、肉貼肉,兩個生命的依偎與溫暖,是我這輩子最甜蜜的感覺!
寫完此文,我內心洶湧澎湃,採訪了下桃姐:
「你有沒有吃過媽媽neinei?」「有有有!」「記不記得是怎麼吃的啊?」「am am am,這樣吃。」
正當我還有點感動的時候,她又來一句:
「我還吃爸爸neinei、安公neinei、安嬤neinei……」
——#老母親的吐血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