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3月,小桃出生起,到2019年11月底,經歷了1歲8個多月,我結束了母乳餵養的日子。
這620個日日夜夜,是小桃生命中最開始的時光,珍貴而重要。能用全母乳為她保駕護航(除了出生第一周補過小部分奶粉外),是我這個老母親盡己所能的努力。
從生娃前對母乳毫無自信,到堅持了20個月,期間沒有催過奶、沒有乳腺炎、幾乎沒堵過奶,最後更是很平靜地自然離乳——我的母乳歷程可以說是非常順利了。
不少姐妹問過我好多次,讓我快來傳授下經驗,我思(拖)前(拖)想(拉)後(拉),也許有以下幾點可以分享:
首先,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過分自信,心態放平很重要。
在之前的文中我就寫過,因為自己就是全奶粉長大的,這輩子也和「大胸」從未有過任何交集,直到當媽後好幾個月,我都不相信自己能實現全母乳。
即使在醫院、月子中心中,醫生護士都評估我的乳房條件不錯,乳腺通暢,雖然是剖腹產,剛生產完奶量難免少一些,開奶還是很及時的,但我一直都沒有體會過漲奶的感覺,便一直誤以為自己的奶水不算足。
尤其是在月子中心時,隔壁住了個「奶霸」,啥活動都參加不了,不停地在餵奶擠奶存奶,把整個大冰櫃都塞滿了。沒有對比沒有傷害,我簡直相形見絀。
那時候我就是抱著「有奶就餵、追奶試試、不夠就加點奶粉」的佛繫心態,固然知道母乳很好,但也不會強求。
在月子中心住了一個來星期後,體力恢復了些,我便開始嘗試著多用吸奶器多吸點奶(具體過程可見《我的「奶媽」生活》),短短幾天,奶量就肉眼可見地嗖嗖漲上來了。
月子裡兩小時一餵的頻率下,基本能HOLD住小桃的食量,生長曲線維持得很好。出了月子後,雖然手忙腳亂了一陣子,但餵奶節奏仍維持得很好,從2小時慢慢過渡到3小時、4小時,把她餵成了個肉乎乎的小肉桃。
即便是這樣,我依然對全母乳沒啥特別的迷思,反正有奶就先餵著唄,省事省力也省錢,能餵多久就餵多久,不給自己立任何FLAG,隨遇而安順其自然。
我感覺自己就是個「自來水奶」,幾乎不漲、想吃就有、吃完再產,後來認識了母乳指導老師後才知道,原來我達到的是母乳的「最高境界」呢!
我才知道生完娃後沒奶、或者像上面那個娃友那樣奶水過多一直要擠,都是不正常的狀態,都需要及時求助於專業人士。
我這種淡定佛系的心態,無意中給全母乳餵養奠定了一個很有利的心理基礎。
很多姐妹在未生產前,會信心十足,給自己設定很多遠大目標,立志要母乳餵養到半歲一歲,要做一個滿分的好媽媽,其實這無形中也會給自己很大的壓力。
生產後的人生,毫不誇張地說會面臨天翻地覆的改變,睡眠不足、激素回落、家人關注點轉移,都會讓新手媽媽莫名感受到無比失落、委屈、煩躁。
如果再過分追求完美的母乳哺育,不免又會給自己加上精神枷鎖。
對於新生兒來說,母乳餵養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並且隨著年齡長大,這個部分佔的比例會越來越小。
母乳是很好,但是餵還是不喂,是每個媽媽的自由,每種選擇都值得被尊重。
快樂溫柔的媽媽、安全溫暖的陪伴、和諧溫馨的氛圍,比起是不是全母乳餵養來說,才更重要得多。
順心、順勢,不強求、不苛責,才是我們追求的理想狀態。
其次,不要閉門造車,也不要盲目對比,專業指導很重要。
剛生完娃,不管有多少人幫忙,產婦本身的身體、情緒都需要一段時間來平穩恢復。
都是第一次當媽,對於生完娃後自己會面臨什麼,我們都一無所知。月子裡接觸的人又很有限,盲目聽從長輩、月嫂陳舊觀念的指導,很容易陷入閉門造車的困境中。
如果萬一遇到婆婆媽媽、月嫂親戚還總在一邊指指點點:「娃怎麼老哭?你奶不夠吧!怎麼那麼沒用?還是加奶粉吧……」
旁人有意無意的一兩句話,很容易讓原本激素波動就很大的新手媽媽陷入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越心急,越焦慮,越休息不好,奶水就會越少。
每個人的身體條件都不同,有人乳腺多,有人乳腺管細,有人容易漏奶,有人容易堵奶……
相同的催奶方法用在不同人身上效果也不一定相同,有人喝魚湯下奶,有人一喝就堵,不能一概而論。
就像我,曾經就以為自己每天只能存一百多毫升奶,少得可憐,卻不知道隔壁奶霸媽媽那樣奶水過多,也是甜蜜的負擔。
很多新手媽媽總是喜歡跟風盲從,在線上尋求催奶偏方,今天聽說這個方法好,趕緊來試一兩次;明天看別人那樣做有效果,又拿自己當試驗品。
事實上,很多宣稱會土法催奶的月嫂、按摩師,實際上都是亂揉亂搓,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傷害。
在母乳餵養這件事上,也是術業有專攻的,有問題有困難的時候,記得尋求專業靠譜的母乳指導,及時解決,而不要延誤治療時機啊!
堵奶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