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寶媽諮詢:餵奶到底該餵多長時間?寶寶什麼時候斷奶合適?是不是寶寶6個月後母乳就沒有營養了,要斷奶了?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嬰兒應該在出生6個月內純母乳餵養,6個月後添加安全和足夠的輔食,並且同時繼續母乳餵養到2歲及以上。
因此,小卿的建議是,如果條件允許母乳餵養可以持續到2歲以上,小卿的二寶就是餵滿兩周歲才斷奶的,且是自然離乳哦。
斷奶是沒有一個標準時間的,媽媽和寶寶都準備好了的時候就是最合適的時候。
很多時候似乎斷奶都是由媽媽決定的,比如媽媽的產假到期了,要去工作了;比如媽媽出現乳腺炎了,或者生病了;比如媽媽要出差了等等。
其實,這些都不是斷奶的理由。
小卿更提倡自然離乳,也就是讓寶寶來主導、尊重寶寶的需求,不貿然強行斷奶,理解斷奶是一個水到渠成、循序漸進的過程。
除了媽媽和寶寶的意願,還需要家庭其他成員的支持,爸爸、奶奶或者外婆等其他親戚,也該學習正確的育兒理念,而不根據想像和所謂的經驗中斷了對寶寶健康生長發育和親子關係都很重要的母乳餵養。
在斷奶的這件事上,有很多媽媽往往會陷入一些誤區,其實以下這些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希望更多的寶媽媽們可以儘量避開。
1、6個月後的母乳沒有營養了要斷奶
很多時候,媽媽得到的錯誤信息是,奶水過了半年以上就沒有營養了要斷奶了,因為顏色明顯變淡了,因此覺得乳汁營養價值下降。
其實,只是脂肪含量下降使得顏色改變,而此時寶寶的能量不再主要來源於乳汁中的脂肪,此時的乳汁更多提供的是各種免疫活性物質,如乳鐵蛋白、溶酶菌、免疫球蛋白IgA等等。
有研究表明,母乳中的免疫物質在產後第2年濃度增加,這可是任何食物和奶粉都無法比擬的。
2、分離式斷奶
這種方式在傳統的餵養環境中是比較常見的,當家長決定斷奶後,媽媽便把孩子交給其他餵養人,自己消失幾天,大多數孩子會因為親密餵養人的消失而出現哭鬧不止、不吃飯、睡眠不安等現象。
其實,孩子斷奶時最需要的是媽媽的安撫,本來就已經吃不了奶,又找不到媽媽,對孩子來說是雙重打擊,容易讓孩子產生焦慮的情緒,甚至缺乏安全感,為將來的親子關係埋下隱患。
3、當斷不斷、反反覆覆
有些家長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尤其是媽媽的心理建設沒有做好,以致於斷奶的過程反反覆覆,這樣反覆的過程會給孩子造成混亂,也會給孩子的情緒帶來不良影響。
4、塗抹異物斷奶
不管是塗抹辣椒水或者顏料,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欺騙的行為,讓孩子心理上受到傷害,短期內可能表現為孩子不再相信他人;長遠看,因為兒時的記憶會存儲在大腦中,可能會對成年後的心理也產生一定影響。
5、斷奶要吃回奶的藥或打回奶針
很多媽媽準備斷奶時就會問是不是需要口服特殊的藥物或者打針?其實,人類也是靈長類哺乳動物,哺乳、離乳都是本性,不需要特別的人為幹預措施。
離乳是一個漫長而美妙的過程,就如同媽媽剛開始哺乳一樣,奶量的增長是逐步的,當然下降也是一個逐步過程。這個過程可能也會遇到很多反覆,也有一些曲折,但希望媽媽們享受這個過程,帶著智慧與自信,包容寶寶的焦慮不安。
口服或外用藥物不是必需的。 突然中斷母乳餵養對母嬰傷害很大、採取迴避寶寶或者完全一點不餵的方式,不僅會增加寶寶心裡的不安,也容易造成媽媽離乳期乳腺炎。
1、 有意識地減少哺乳次數
有意識地減少寶寶哺乳次數,逐步達到離乳,是最科學、最健康的離乳方式。
當寶寶需要母乳時,我們就提供給他/她。如果其他的事情或者食物讓寶寶忘記了母乳這件事,那我們就悄悄地不主動提醒他/她。逐漸減少每天餵奶的總次數。
2、 漲奶時不排空乳房
回奶期,如果覺得乳房漲得難受,媽媽可以用吸奶器進行排奶,排到乳房感到舒適就可以了,不需要排空。
根據乳汁的分泌原理,需要量越少,大腦指揮產奶量也會越少,這樣逐漸達到完全離乳狀態。
3、 減少外部刺激
回奶期要注意減少對乳房、乳頭的刺激,以免出現泌乳反射。寶寶可以不吸吮後,千萬不要再讓寶寶吸吮,也不要讓寶寶摸,淋浴時也要避免長時間用熱水衝洗乳房。
4、 減少水分的攝入
回奶期的寶媽媽要注意減少水份的攝入,特別是一些有催乳作用的湯湯水水,對於水份比較多的水果也要少吃。
5、 乳房局部冷敷
乳房有出現紅腫熱痛的現象,可以用土豆削成薄片或捲心菜搗碎敷在乳房上。如果出現硬塊且排奶不暢,建議尋求專業催乳師幫助,但請拒絕暴力手法揉搓乳房。
6、 用其他方式安撫寶寶
在離乳期間,多給寶寶一些擁抱和肌膚接觸,用其他方式代替母乳伴隨的親密關係,滿足寶寶的心理需求。拉長餵奶間隔,不主動提供乳汁,用其他方式安撫寶寶心理。
離乳是一個漫長而具有個體差異的、水到渠成的美好過程,正確認識離乳,採取適當的離乳方式,帶領寶寶進入成長新階段的一個裡程碑。
斷奶是孩子的飲食和生活方式發生的一個巨大變化 ,所以最好選擇孩子身體狀況良好和生活環境穩定的時間,應避開出牙期、生病期以及接種疫苗的時期。
「免責聲明」
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個人的醫學問題需要同醫生討論和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