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親 「袖手旁觀」?
香榧樹上還能結「老漢」?
請跟隨小編,「穿越」到千年古村右龍,見識一下那裡的奇聞軼事……
正月初一的右龍村大雪紛紛,古村瞬間變「雪村」。銀裝素裹的山村中,一閃一閃的只有鞭炮和禮花。
大雪覆蓋了山村,也斷絕了交通。出門打工的年輕人們大多回來了,這是一年中村裡最熱鬧的時候。
村裡的喇叭傳來村支書張光武的聲音,他已經當了二十年村幹部,心願是在卸任前完成振興右龍村的任務。眼下,他正在「密謀」一件關係到右龍村發展的大事。
文化興村有「神器」 「厲害了」右龍老族譜
右龍村自唐朝末年建村,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右龍村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除了傳統種植業,沒有別的產業,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村裡越來越冷清。為了振興村莊,上級提出了依託古村資源,文化興村的新目標。最近,張光武很興奮,因為他覓到了實現目標的「神器」——村裡保存的一部老族譜。
族譜一直保存在退休老支書家,18年前老支書去世後,族譜就由兒子張進開保管。張光武希望把老族譜接回村裡重新修復整理,想用族譜「吸粉」,把張氏家人和外地遊客都吸引過來,其實也是「吸金」。
正月初五舉行家譜移交儀式,村民們還是第一次見到記載著自己根脈的族譜。張氏始祖張揮,傳說是軒轅黃帝後裔,十分威武。漢代政治家張良,是張氏第八十一世先祖。唐末,右龍張氏第一代祖先張舟從浙江舉家遷到右龍,到公元1948年最後一次修訂族譜。族譜已經記述了右龍村近50代繁衍的源流。
但這套家譜是1948年修訂的,有70年的時間空白。張光武覺得,要想辦法補足空白,並在村裡「一本永流傳」。
情系水土心念家 常常回家建設家
村裡張玉英家開的民宿「茶山人家」,房子大裝修好,就是遊客不多。她盼著村裡的旅遊業早日旺起來,自己的民宿也就能火起來了。張大姐認為只有她這個媽媽在家,家才「熱乎」。
平日裡張大姐忙裡忙外很辛苦,兒子張軍勇回家的時候,會幫助媽媽分擔不少事情。張軍勇說自己在外做生意最多一兩個月就回一次家,因為特別想家,情系養育自己的這方水土。
張軍勇來到張光武家裡做客,圍著火盆兒聊了起來。張軍勇是黨員,又對村裡的事很熱心。張光武說全國九千萬張氏族人,哪怕來個三分之一也有三千萬,過來尋根總也吃住在此,村子的知名度就也提升了。張軍勇十分贊同,也認為重修族譜是大好事。
鄉裡的書記和鄉長都很給力,專門過來協調族譜移交的事情。為了保存族譜,張光武也是拼了,專門到江西瑤裡定製了一個樟木箱子。據說用它存放古籍,可以防蟲防蛀、驅黴隔潮。好馬配好鞍,老張覺得值。
清明,右龍村迎來了第一個收穫季,喧鬧的採茶工們讓村子「熱乎」起來。種茶是右龍的傳統,也是村裡的主要收入來源。近年村裡搞了有機種植,不打藥、不施肥,有機茶葉的收益「直上雲霄」。
張大姐家也有四畝茶園,每年的收益和民宿差不多,但是茶園面積有限,她還是把致富的希望更多寄托在旅遊業的發展上。每年,村民們採的新葉都由張光武義務聯繫茶商收購。
「召喚」宗親來「助攻」 「受挫」之後再奮起
聾啞人張噸雲,研究張氏族譜已經15年。五年前他第一次來到這裡尋根,就此成為右龍的常客。這次為了剛剛搜集到的右龍張氏族譜,噸雲小哥哥專程從平時工作的上海趕來,幫張光武整理講解。
「天下張氏出清河」,河北清河張氏宗親總會聽說右龍村張氏族譜重現人世,特地「組團」來右龍考察。張光武和村幹部們鑼鼓喧天地「安排」,古村裡的古樹、古道和保存完好的老族譜,確實把客人們「震」了。
張光武帶領宗親們參觀右龍村,他們走過的青石小徑是著名的徽饒古道,始建於唐代。而路旁銀杏已有兩千多歲,不知何年月,一枝香榧從銀杏體內長出。兩棵樹相互纏繞,共生共榮。
右龍村口還有一塊古碑,刻著「誤砍蔭木勒石示眾」,意思是誰砍了古樹,名字就要刻在石碑上示眾。在石碑的「封印」下,全村留存至今的古樹有2000多棵,樹齡都在500年以上。
河北清河的宗親們對這次考察很滿意,還紛紛對著族譜拍照。可是高興之餘的張光武卻有些遺憾,他本指望宗親能夠給些人力、物力、財力上的支持,看來困難還是要自己來克服。
茶油果子輕輕顫 香榧樹上現老漢
霜降,漫山茶花海。雞鳴聞香上山採摘,夕下挑擔滿載而歸。經過篩選、晾曬、初榨,香醇的右龍茶油就誕生了。香榧也到了收穫的季節,不過上樹採摘的都是老人。村裡的七旬老漢,也能輕鬆地爬上香榧樹冠,村人早就「見怪不怪」。
不過,右龍的茶油雖然品質上佳但知名度不高,村民的收入也有限。香榧樹是祖上留下來的,果實小,口感也比不上進口的,摘下來的香榧同樣賣不出好價錢。要提高效益必須改良品種,村裡開始嘗試新品種的嫁接。
張光武認為如果旅遊業「起來」了,村裡產品的知名度和產業升級自然也就「起來」了。而發展旅遊要打文化牌,整理張氏族譜的事必須「快馬加鞭」。
尋根問祖路漫漫 重修族譜「燒眉毛」
修譜的事村裡大多數人都很積極,按照要求對照族譜查找源流,詳細填寫自家的信息。張光武帶著幹部挨家挨戶上門,一邊說明一邊組織填寫。跟老族譜不同,右龍修譜要男女平等,女人、女兒也可以入譜。
修譜需要人力和資金,對此縣裡的文物部門和文化部門都很支持,也強調右龍村不能就家譜來修家譜,還要增強村民的自信心凝聚力,傳承好家風和好族風。這讓張光武看到了希望。
全村的調查表陸續收上來,新家譜的續寫工作也開始了。新版家譜沿襲古族譜的體例,同時補充記錄右龍村的時代變遷,為給村人留下一部完整的歷史。
70年沒有修譜,張光武有「十萬個為什麼」。村委會的專家們紛紛給了建議,並承諾盡力相助。
張光武發現,全村的600多人即140多戶裡,還有將近20戶族譜中沒有找到。這讓他感到整理和續修族譜已是火燒眉毛、刻不容緩。老族譜中缺失的和1948年之後中斷的信息,都要儘快補充完整。
養殖路上多坎坷 「明星」雞沒「飛走」 魚苗卻「白瞎」了
張大姐的民宿今天來了客人,她也麻利地抓雞、開火,燒起了鄉土美食。後山養的走地雞是她家的「明星」菜。雞是自家養的,蔬菜是自家種的,只有當地特產的石斑魚是買的。今天的客人都是熟人介紹來的,張大姐希望靠他們的口碑吸引來更多的遊人。
張光武也在想辦法開拓增收渠道。鮮美的石斑魚頗受遊客們歡迎,張光武買了一批石斑魚苗,在自家魚池裡試養。如果成功了,就可以在全村推廣。
不料第二天,魚苗就出事了。張光武趕到出售魚苗的魚塘,找專家諮詢原因。第一次養魚試驗失敗了,張光武決定總結經驗教訓、從頭再來。
元宵節紅紅火火 板凳龍「霸氣外漏」
又是一年元宵節,右龍村照例要進行一項重要活動,那就是幾乎和村莊一樣古老的板凳龍燈。
人丁興旺、綿延不絕、齊心協力、興旺發達,板凳龍的寓意契合了貫穿古族譜的文化傳承。右龍人祈願根脈所系的村莊像龍燈一樣,紅紅火火。
元宵日當天,鑼鼓鏗鏘、鞭炮齊鳴,各家小哥哥們穿著統一,扛著板凳龍前往村外新廟集合。月亮婆婆出來後,燈籠內的燭光「醒」了,在田野、在山間、小巷裡行走。舞龍隊伍敲鑼打鼓地祈福,希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重修的族譜能否徹底改變「空心村」的面貌?
在張氏族人的努力下,古老的族譜能否煥發出新的光彩?
敬請您持續關注右龍村,和古樹一起,見證古村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