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繪本是學前兒童和小學低年級兒童閱讀的主要文本,是用圖文共同講述或者以圖為主講述傳遞內容。文字少或者沒有是繪本最重要的特點,兒童在閱讀過程中,要運用自己的閱讀理解力、想像力、思考力、觀察力和判斷力等諸多高階思維。繪本閱讀對於促進幼兒和低齡兒童的智力發展上具有獨特的價值和功能,在核心素養改革推進的當下,更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鄭鋼 編丨Jane
觀察力:認識繪本的能力
閱讀的首要任務是讀懂,讀明白。兒童只有讀懂,讀明白,才會有良好的體驗和感受,饒有興趣地閱讀下去。
繪本具有獨特的敘事方式,通過人物表情、動作、場景、顏色、視角和線條等視覺方式表達出來。
很多國家將繪本閱讀的首要價值定位於促進兒童視覺發展,培養兒童視覺素養。因為3-6歲期間以及學齡初期,兒童對於文字的注視水平遠遠低於對於圖畫的注視水平,是培養兒童視覺素養的關鍵期,而且視覺注視水平常常決定文字視覺水平。
繪本的圖畫包含著豐富的細節,除了故事的主體情節表現,還有潛藏的小驚喜和小意外,更有大師埋下的伏筆和隱喻,揭示故事的內涵。
兒童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他們觀察畫面的細節,從視覺圖像的視角認識文本內容,並從中獲取對於視覺圖像和視覺敘事的隱形理解,從而理解文本。
低齡兒童的理解能力、觀察能力和接受能力普遍較低,教師要通過一本多讀幫助兒童觀察和理解文本,而且每一次閱讀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有時講可以強調故事角色,如狐狸、母雞;有時要將重點放在形容詞,如「尖尖的,他長著一張尖尖的臉」,「圓圓的,他的身體是圓圓的」,那麼「尖尖的」和「圓圓的」是要強調的。
有時將重點放在場景上,如時間、地點以及他們的變化。如此,故事的細節在兒童心目中變得豐富起來,兒童觀察力也會變得敏銳。
繪本是濃縮的現實世界,不僅是人間萬物,或是人間百態,都能在裡面被發現。低齡兒童對於現實世界的認識是模糊的和膚淺的。
閱讀繪本,觀察畫面,其實認識生活和強化認知的過程,教師可以讓兒童比較,將生活中的事物與畫面上的事物比較,有何相似之處,有何不同,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幫助他們積累生活知識,豐富他們的認知經驗。
教師還可以引導兒童發現同一角色在圖畫中的變化以及與故事情節發展的關聯,比較同一畫面中相近事物的差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意義。
想像力:再造繪本的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想像力是人類創新的源泉。繪本,由於沒有過多文字的限制,給兒童想像創造了無窮的空間,正是培養兒童想像力的最好載體。繪本閱讀可以讓他們的想像馳騁,突破現實和時空的限制,用想像力描繪出眼睛看不到的故事或者文字到不了的地方。
想像,按照其發生的特質,可以分成「呈現性想像」和「發展性想像」。「呈現性想像」是對畫面或者文本的感官重現。
兒童聽讀故事,想像畫面,在理解基礎上建構想像,重組文本,然後進行視覺呈現,引導兒童將理解的故事用各種形式展示出來,再對照繪本,比較討論。
「發展性想像」是兒童根據圖畫和故事情節,想像和預測下一個畫面或者即將下來發生情節。在想像過程中,兒童預測、判斷、分析,促進其對繪本的理解和思辨,這也是想像最有魅力的地方。「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哈姆雷特」,繪本閱讀者是用想像來塑造「哈姆雷特」的。
《圓白菜小弟》是一本有趣的繪本,故事裡一隻豬一直問,誰吃了圓白菜會變成什麼樣,一個圓白菜就是一直答,就是這樣子。
其實圓白菜小弟和豬山大哥,一直沉浸在彼此的想像裡。一個給出了前半段,另一個就會補足後半段。當老師讀到「要是小蛇吃了你,會變成什麼樣子呢?」、「要是狸貓吃了你」、「要是鯨魚吃了圓白菜呢?」時,要鼓勵兒童想像小蛇、狸貓、鯨魚吃了圓白菜後的情形,並將之描述出來。變化的動物,不變的圓白菜,如同哈哈鏡前的人物,使得想像可以趣味橫生,空間無限。
「發展性想像」通常是以畫面細節和文本細節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符合邏輯的想像和猜想。《圓白菜小弟》閱讀中,兒童可以舉出自己熟悉或者喜歡的動物,與同伴和老師開展「圓白菜」式的對話:「要是......吃了你,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兒童在對話和想像中,不斷豐富和拓展文本,創造屬於自己的《圓白菜小弟》。再如,《胡椒生長在哪裡》極具有想像契機,富有教育價值,在每一個問題的背後都可以有無限的想像,教師在鼓勵幼兒充分猜想以後可以引導幼兒想像和推測哪種答案比較符合科學的道理。
表達力:表達繪本的能力
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的順序是一個從看到說,從聽到說,理解先於表達,模仿孕育運用的過程。繪本的一個特點是「留白」,頁面上只有圖畫或者少量的文字,不僅給兒童留出了想像空間,還留出極大的表達空間。
教師要創設形式多樣的方法,想方設法地鼓勵兒童把圖畫的意思講出來。類似於複述和接龍講故事是表達文本的常見方式,屬於口頭表達,教師還可以設計遊戲、配對、思維導圖、閱讀單等多模式表達活動,激發兒童表達的願望和興趣。
讓兒童表演、思維導圖、將故事還原或者演繹,不僅能夠培養其口頭表達能力,還能夠培養邏輯思維能力。不管是無字繪本,還是有字繪本,都有其內在故事結構、故事發生順序和邏輯結構。
兒童能夠講清楚和講明白一個故事,能夠自圓其說,要具有「閉環思維」,建立因果關係和順序關係,這是邏輯思維能力重要的體現。
兒童講述繪本故事的過程 ,其實還是訓練寫作的過程。只有在閱讀賞析中逐步學會完整地有條理的「述說」,才能為繼之而來的寫話或者寫作逐步打下堅實的基礎。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或者是多模式表達,根本上,都是思維的外在表現。
表達的好處還有很多,如幫助兒童學習和積累詞彙,兒童在口頭表達時,會將其正在接觸和學習的詞彙用起來,起到了強化和鞏固的作用,有時甚至還會創造詞彙,生成屬於自己的詞彙。
還比如,表達能夠促進兒童的社會性交往。表達過程中傾聽還是合作,都是社會交往的形態。
同伴間由於經歷、認知能力、閱讀廣度等不同,正好可彌補其認知經驗和閱讀經驗不足的缺點,幫助兒童擺脫閱讀定勢,拓展閱讀的角度、思路,加強圖畫和文字、繪本與繪本、繪本與生活間的聯繫。而且,兒童通過傾聽他人的表達,知道每個人的視角可以有所不同,知道尊重他人的觀點,學會欣賞和接納。
情感力:升華繪本的能力
毛姆曾經說過:「有讀書習慣的人,等於有了保護自己的避難所,幾乎能避免被人生的一切不幸傷害。」這句話放在繪本閱讀更為應景和貼切。
好的繪本,通常是有趣的,溫暖的,卻是「無意義」和「不講道理」的,繪本裡並沒有長篇累牘的道德教育和說理,但是一定有著深刻的內涵和立意。
我們可以用「舉重若輕」這一成語描述繪本的表達方式,感恩、愛、友誼、勇氣和正義等人類厚重的共同價值觀,是憑助簡單的情節,稀疏的文字,豐富的圖畫,婉約和浸潤式地表達出來。
認識和體會世界的情感、合理正確地表達情感,進而促進幼兒健康情感態度的建立是繪本閱讀中情感教育的基石。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培養兒童的共情能力,從繪本閱讀中獲取對生命的認識和熱愛,從而擦亮自己的生命。
繪本《大衛,不可以》裡,那個天真無邪、把家裡搞得一團糟的小男孩,隨心所欲地在牆壁上亂寫亂畫、把浴室變成一個沼澤地、頭戴鐵鍋敲得叮噹亂響……而母親話語簡單、嚴厲甚至有點粗暴,而內心充滿溫情和濃濃的愛,這種父母對兒童無條件的源與接納,正是幼兒的安全感幸福感以及歸屬感的來源。
幾乎所有的兒童都能在大衛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教師可以鼓勵兒童將繪本裡的內容與自己的生活聯繫起來,在生活中尋找「真實的存在」,引導兒童走出文本,走向生活,獲得情感體驗和共鳴,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地進行情感教育。對兒童而言,閱讀即生活。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3500+篇優質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