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記得小罐茶剛上市的時候,那是相當地火爆。茶行業內外都以喝一杯小罐茶為榮。即使老茶膩子見面,嘴巴裡雖然對那小罐茶滿臉不屑,但等茶喝得差不多了,卻賊兮兮地從包裡摸出一罐小罐茶,說是那誰死活塞給他的。也就是嘴上很硬氣,身體卻很誠實。內心深處還是希望喝一泡小罐茶的。原因何在?六個字:「小罐茶,大師作」。
何為「大師」?別的行業咱不說,佛教界只要剃度落髮的,都可尊稱「大師」。但茶行業的「大師」,一般分兩種情況,茶行業高級管理者和茶行業資深技術從業人員。也就是說,茶行業的大師,除了個別的「大師」具備官方背景,大部分都是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二十年以上的技術專家。從這點看來,茶行業的「大師茶」還是深得老茶膩子們認可的。雖然有的人,嘴巴上不屑,其實你真正拿出一包大師茶開泡,他馬上會從身上摸出隨身攜帶清代或者仿清代皇家貢瓷專用杯,賤兮兮地伸過來,分一杯湯。
那個時候,小罐茶也很風光,公司形象高大尚,市場銷售火爆。尤其是北京市場,那是火得一塌糊塗。馬連道的朋友希望開一家小罐茶加盟店,託我去找小罐茶說說。小罐茶牛氣沖天的回答我:「小罐茶不會走傳統渠道!」那神態,仿佛害怕沾染上了馬連道的傳統茶商們,一不小心就可能玷汙了小罐茶金光閃閃的金字招牌。
我對小罐茶當時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做法深表擔憂。
但小罐茶對自己的未來發展胸有成竹。某負責人坦率地對我說:「我們小罐茶就不是做給你這種老茶膩子喝的。我們的對象,是那些有錢沒閒,喜歡茶又不太懂茶的商務人士和白領階層。他們對茶的了解不多,沒有能力也沒有時間通過自己的力量,選到一款適合自己的好茶。小罐茶做的就是這個,只要你付給足夠的錢,就能從小罐茶這裡拿到一款足夠好,且足夠面子的放心茶。」
那麼我問,人對茶的需求各個不同,年齡和口感各異,環境和品飲方式差別。你如何能夠相信自己的那款茶,在消費者付了你認為足夠的錢後,他就會滿意呢?萬一他覺得你賣給他的茶,不值他付給你的錢呢?你如何說服消費者,你的那款茶和他付的那份錢價值接近,讓人心裡產生一種物有所值的慰藉呢。
他帶我走過公司的長廊,牆上懸掛著八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制茶傳承人的照片和代言:小罐茶,大師作。
我問,你們是用怎麼的方式,把這些制茶大師們綁在你們公司的軲轆上的呢,在我看來,這需要付出一個天文數字的代價。因為這些個大師大部分都是農民,而且,差不多都有自己的公司。如果小罐茶把他們和自己長期捆綁,那麼首先要解決他們自己的公司經營問題。否則,一旦小罐茶和大師自己公司利益發生衝突,那麼這些大師會首先拋棄和小罐茶的合作。努力維持自己公司的經營。除非,小罐茶能拿出不低於他們公司每年所賺數目的真金白銀。
小罐茶回答說,他們的辦法是商業秘密,不方便透露。
不方便透露就不透露,其實,我心裡也沒有打算知道。
但是,過完年。為小罐茶代言的八位大師,更換掉了一位。
2018年底,小罐茶宣布銷售過20億。成為茶行業的耀眼的營銷巨頭。
次年春季,市場開始對小罐茶模式的質疑。有位網友算了筆帳,如果按銷售額破20億來算,小罐茶8位大師平均一年需要炒出8萬斤茶葉。小罐茶廣告中制茶大師鄒炳良之女回應稱,小罐茶是他們的合作項目,大師「作」,不是大師親自「做」。
是年夏天,小罐茶進入馬連道。直營店加盟店山寨店將近十家。全國和多家茶企推出和小罐茶一樣的小罐裝茶品。但小罐茶公司似乎沒有得力的維權手段,他只能在自己官網上說:只有我們小罐茶公司的才是正宗的,別的都不正宗。小罐茶進入滿天飛的失控狀態。
2019年底,小罐茶加大了茶園建設力度,推出多跑裝,開始進入普通茶領域。至此,小罐茶似乎放棄了其原來的「大師作」的方向。基本融進了傳統茶的圈子,成為一家接近傳統意義上的茶企。
一個月前,我聯繫到我最初接觸的,對於「大師作」信心滿滿的那位小罐茶公司的負責人。詢問他最近的狀況。他略顯疲憊地這樣回答我:「累死了,你又不是不知道,現在賣點茶容易嗎?」
這種語氣,我在馬連道聽得最多。
靜下來我想,如果小罐茶能夠扛過2019年的那波質疑,也許,小罐茶就有可能成為一家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公司,可惜的是,他們沒能闖過市場的發難,最終放棄了「大師作」的路線,從而墮落成為一家與馬連道為伍的普通傳統茶企業。
我私下分析,小罐茶之所以沒能挺過來,主要原因可能有三點:
第一, 小罐茶沒能處理好他們和大師,還有大師自己公司的關係。小罐茶和大師們之間,可能只是一個鬆散的臨時聯合。小罐茶採購一批大師公司的產品。大師為自己,也順便為小罐茶代言。正因為「小罐茶」只是「大師」公司的產品合作方,面對市場對小罐茶「大師作」的質疑,大師們沒有義務和動力挺身而出為小罐茶證明清白。因為導致小罐茶公司獨自面對市場的冷箭,身上被戳得千瘡百孔。因而,小罐茶對這些「大師」也逐漸心灰意冷,從「小罐茶,大師作」退而求其次,只採購少量「大師作」的茶繼續維持小罐茶和「大師」間的關係,並用這批「大師作」茶,作為一面旗幟。在不同的場合揮舞起來,以證明小罐茶的品質和品級。而公司主要力量,則投入到普通茶的大批量的市場拼殺。我想,如果小罐茶能夠手段高明一些,在和大師合作時「買斷」而不是購買「大師」公司的商品。牢牢地把「大師」和小罐茶進行利益捆綁,那麼,在出現市場質疑小罐茶「大師作」的聲音的時候,相關「大師」現身說法,就比小罐茶公司的的單方面的辯解要有用的多。
舉一個慄子:小罐茶和武夷巖茶傳承人王順明大師的合作。王順明大師的拿手就是「大紅袍」。小罐茶如果按照王順明公司前一年的營業額,買斷王順明公司的「大紅袍」茶產量。然後每年按一個百分比遞增。比如2019年一萬斤,則2020年在一萬斤的基礎上增加百分之多少。而王順明的公司,則不能再經營被小罐茶買斷了的「大紅袍」這個茶類,只能經營水仙,肉桂等其他武夷巖茶。如果有這樣一個十年的合同,那麼,當市場質疑小罐茶「大師作」的時候,王順明大師就有責任站出來,現身說法向市場解釋。如果這樣,小罐茶可能就不會放棄「小罐茶,大師作」的初衷,轉身投身於普通茶類,與傳統茶企沒有分別的一通砍殺。小罐茶可以以茶貴族的身份,站在高高在上的制高點,告訴市場:小罐茶做的就是限量茶,是不可再生的奢侈品茶類。小罐茶公司不和馬連道的茶販子們一般見識,因為我們有所為,有所不為。
第二, 小罐茶沒能構築好智慧財產權的壁壘。小罐茶作為一家茶企,高舉的只是一面小罐茶公司的旗幟,而不是揮動的是一隻商標。也就是說,小罐茶的市場行為缺乏商標識別的排他性。小罐茶也曾試圖以外觀設計專利保護來構築產品籬笆,但也沒有得到專利主管機構的大力支持。也就是說,小罐茶公司每年天量的廣告投入,最終成為了「普惠」整個茶行業的公益行為。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模仿和小罐茶公司一模一樣的產品,只要不用小罐茶的公司名就可以。這樣一來,大量的非小罐茶公司生產的「小罐茶」搶走了本該是屬於小罐茶公司的市場份額,導致小罐茶公司沒有辦法站在「大師作」的高端,心平氣和地享受本該屬於自己的市場利潤。
第三, 小罐茶和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的合作,徹底地瓦解了小罐茶貴族基因。使得小罐茶迅速地融進了和馬連道茶販子一般無二的氛圍。
在小罐茶眼中,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就如同他自己鼓吹的那樣,是茶行業的旗幟。小罐茶不知道,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不是茶行業的行業協會,它只是一個賣茶商的集合體。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來,「茶葉流通」昭示的就是茶葉買賣。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無力覆蓋茶葉的種植,科研和文化領域。他能夠做的就是為茶商搭建一個這樣那樣的賣茶平臺。或者說,和地方政府合作,為地方茶葉站臺。以行業的名義,賣出一本本金獎,大師,100強證書。
當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看到本來高高在上的小罐茶遞過來用人民幣打造的橄欖枝時,笑得好幾個月都睡不著覺。於是,在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的套路下,小罐茶終於低下了「大師作」的高傲的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