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龐貝展影片開放:他們沒看到災難來臨,我們也沒有

2020-12-17 澎湃新聞

當地時間5月20日晚8點,疫情閉館期間的

大英博物館上線了一部展覽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是2013年推出「龐貝和赫庫蘭尼姆的生與死」(Life and death in Pompeii and Herculaneum)展覽時拍攝的,古羅馬文明學者瑪麗·比爾德(Mary Beard)等帶著觀眾以「私人視角」體驗展覽,以及公元79年龐貝的日常。提醒當下的我們,災難依舊會到來,只是變化不同的面孔。

影片拍攝花絮

公元79年底,在經歷幾次地震等火山活動徵兆的一周後,維蘇威火山爆發,一夜之間將龐貝、赫庫蘭尼姆和那不勒斯灣埋於火山灰下,村莊、農場和無數的生命在24小時內被摧毀,時間也在此定格,直到將近一千七百年後考古學家重新發現它們。

2013年,大英博物館推出「龐貝和赫庫蘭尼姆的生與死」大展,將兩千年前的那場令人毛骨悚然的災難以實物的方式呈現,啟發公眾遙想,身處兩千年前的羅馬家庭和街道的感受。2020年,因為疫情閉館的大英博物館將當時所拍攝的展覽紀錄片放到網上。以史為鏡,不禁讓身處2020的我們,反觀當下。

龐貝遺址

探討龐貝的日常生活

5月20日晚網絡上線的影片,此前於2013年6月在英國上映,這部展覽紀錄片源於當時的一場直播,這場直播以「私人視角」,展示了大英博物館舉辦的首個龐貝大展。在近90分鐘的影片中,觀眾在BBC主持人、歷史學家彼得·斯諾(Peter Snow)和英國歷史學家,作家貝坦尼·休斯(Bettany Hughes)帶領下,走近「龐貝展覽」。 時任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克格裡格 (Neil MacGregor)與歷史學家、古羅馬文明學者瑪麗·比爾德(Mary Beard)、劍橋大學羅馬研究系教授和古典系研究部主任安德魯·華萊士-哈德裡爾(Andrew Wallace-Hadrill)等共同以文物探討歷史。哈德裡爾曾負責赫庫蘭尼姆自然保護項目,他在影片中熱情洋溢地將下水道考古學呈現在鏡頭前。

龐貝展覽現場主持人貝坦尼·休斯(左)和彼得·斯諾

瑪麗·比爾德除了介紹繪畫和生活器物外,為了揭開龐貝人周末做什麼,她著重講述了展覽中自己最喜歡的一件壁畫,這件壁畫由4個場景組成,被認為描繪的是當時的「咖啡館」,其中有正在熱吻的情侶,有侍者和兩位閒談的顧客。

瑪麗·比爾德講述她最喜歡的一件展覽文物。

尼爾·麥克格裡格還闡述了「家庭和家庭生活,這是所有人共享的東西。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來探索普通人在羅馬時代的生活:也許他們並不都去露天劇場,但無論是窮人或富人都擁有一個家。」

除了學者外,一直在嘗試還原展覽中被碳化的麵包配方的倫敦廚師喬治·洛卡特利(Giorgio Locatelli)和園藝專家雷切爾·代·塔姆(Rachel De Thame)則解析龐貝人的生活。其中,廚師喬治·洛卡特利研究配方的麵包是當時展覽的明星展品之一,因為「麵包在公元79年放進烤箱,直至1930年代重新問世的 」。

展覽中被碳化的麵包

掩埋龐貝城的灰燼保留了當時一切的生活方式和人類最後的恐懼,龐貝在一夜之間傾覆,讓人措手不及。生活在那裡的人民曾經為自己腳下肥沃的土地和眼前神聖的山感到自豪——維蘇威火山爆發為止。而後千年,龐貝被掩蓋在六米多深的火山灰下。它的名字和位置被人遺忘了。1599年,因開闢地下水道欲引沙諾河水時,建築師多梅尼科·豐塔納發現了有雕刻的古牆。1738年,與龐貝遭到同樣命運的古城赫庫蘭尼姆被發掘出來,1748年在那不勒斯國王和王后的資助下,龐貝也被重新發現,然而他們只是挖掘古代藝術珍品來裝飾自己的宮殿。

麵包師和他妻子的肖像。龐貝,公元55-79

在19世紀對龐貝的大規模挖掘時,發現在一些洞內有人和動物的骸骨,考古學家相信這裡曾有數百位火山爆發後的罹難者。當時負責龐貝發覺工作的朱塞佩·菲奧勒利(Giuseppe Fiorelli)想到一個方法來處理這些骸骨,他將巴黎石膏灌入軀殼做成鑄像,記錄下當時龐貝的慘狀,這令龐貝聞名於世。但製作鑄像的過程同樣也破壞了殘留的遺體。

當龐貝古城重見天日,人們看到了罹難者屍體包裹著火山灰成為了化石,公元79年,他們蜷縮在火山激流般的洪流中的一瞬,被永久記憶如雕塑。

罹難者屍體化石,保留著他們死亡的一瞬間

古代與當下的聯繫

大英博物館上線的展覽紀錄片回顧了2013年的大展,更再次提示帶給當下的反思。災難發生前一刻龐貝大約有20000居民,他們大多生活在假日別墅中,別墅也是龐貝城無窮財富、豐腴舒適的證據——臥室、餐廳甚至花園壁畫和雕塑展示了龐貝富裕家庭的風格和壯觀;龐貝的發掘考古學家也考證出了當時的食品商場、磨場、酒館、劇院等設施,以及加熱器、沙發和燈具,讓人著實感受到這與我們所生活的迷人世界如此相似。

2013年的展覽現場

今天,任何有幸走過龐貝古城和赫庫蘭尼姆附近街道的人都能感受到這一點。相比埃及、阿茲特克等神秘的古代文明,龐貝是一個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城市,它容易辨認、讓人感到熟悉,這種熟悉也源自相似感,當時的羅馬人已經有熱水、下水道等現代化設施。不同的是,我們用諸如洗碗機等產品代替了奴隸。

兩件馬賽克護衛犬圖案

龐貝城中的狗,留下瀕死的瞬間的畫面

此外,滑稽友好的馬賽克護衛犬圖案、潘神與山羊的花園雕像、那不勒斯海鮮煮中海洋生物圖案的馬賽克、依舊保留有高雅工藝的碳化的木製家具、青銅野兔食品模具等在影片中一一展現,除了談論藝術史,更像是在談論生活。在維蘇威火山爆發前的五個世紀,古代雅典創造了永恆、經典、恢弘的遺蹟,但在龐貝,藝術的魅力在於它的逼真、有趣。這也是當下的我們對過去文明的一瞥。

潘神與山羊的花園雕像

展覽中的龐貝嬰兒床

無論是愛當時的文學藝術,還是厭惡奴隸制的生產方式,兩千年前的羅馬人像是當代人的分身,他們也忽視了自然界顯而易見的威脅。當時,那不勒斯灣是羅馬帝國最豪華的度假勝地之一,據說卡利古拉(Caligula,羅馬帝國第三任皇帝,12年8月31日-41年1月24日)在赫庫蘭尼姆附近有一所房子,而沿海岸保存的最精美的別墅之一則屬於尼祿(Nero)的第二任妻子波培婭·薩賓娜(Poppaea),但險惡的地質活動的證據是不容被忽視的。那不勒斯北部有一個巨大的地下超級火山,神秘的地球運動以有毒氣體的形式噴湧而出。羅馬人自然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但他們的結論是,阿佛納斯湖(Lake Avernus)上煙霧繚繞的圓形火山口中,是通往地獄的入口。

影片中還原當時的維蘇威火山

然而,維蘇威火山給龐貝的居民留下的印象是——與其說其是地獄,不如說是天堂。在還沒有爆發前,維蘇威火山並沒有看起來很危險,反而是有益的,其下的灰土適合種植葡萄。在龐貝城發現的一幅壁畫,描繪的就是一座長滿葡萄樹的山,而酒神巴克斯站在一邊,給人帶來醉人的祝福,這座山目前仍然出產一種著名葡萄酒。

龐貝時期的羅馬馬賽克畫,畫中一個小奴隸在廚房裡取水果和魚

這種葡萄酒讓當下和龐貝的時空聯繫變得更加奇特,人們仍然在維蘇威火山周圍生活和工作。令人不安的是,在參觀浸在維蘇威火山熱泥中的海邊小鎮赫庫蘭尼姆時,參觀者在考古挖掘區的下方能直接與死者面對面,看到火山爆發時的蘑菇雲籠罩他們時,人群來到港口,試圖逃脫,但這卻是徒勞的,他們仍然在這裡,幽靈般的骨骼如同石膏,無論是貴族還是奴隸、富人或是窮人,都從未有時間去理解的災難,便在畏縮中死去。

2019年10月,遊客在赫庫蘭尼姆考古遺址觀看人類骨骼。

然而,古代赫庫蘭尼姆目前只有一小部分被發掘,它的大部分依舊埋在現代城鎮埃爾科拉諾(Ercolano)下,生活在這座城鎮的人面對火山比兩千年前的古人安全嗎?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因為在維蘇威火山的頂峰上,裝有現代儀器分析火山運動情況。但是生活在火山本身存在潛在的危險是無疑的。

蛇形金手鐲,公元1世紀,龐貝城,金,直徑6.7釐米,大英博物館藏

災難總是會到來,只是變化不同的面孔。大英博物館再次回顧龐貝展覽,並帶來了一場有關龐貝的虛擬之旅,也提醒當下,不要單以歷史的眼光看待古人,不要以為這只是一時一地發生的災難,這也是我們自己的故事。正如羅馬詩人賀拉斯(Horace)所說:你的故事被傳頌(de te fabula narratur)。

大英博物館影片拍攝現場

註:本文編譯自衛報藝評人喬納森·瓊斯《龐貝展現場影片:他們沒有看到災難來臨,我們也沒有》、大英博物館網站,以及影片內容。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閉館近半年後,倫敦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重新開放
    當地時間8月27日上午10點,閉館已長達163天的大英博物館將迎來重新開放,結束這座著名博物館自1759年首次對外開放以來最漫長的一段閉館時間。
  • 大英博物館的10個小秘密
    1873年6月7日,英國國會通過法令並獲得御準,成立了大英博物館。兩百多年來,博物館屢次翻新,展品也由最初的七萬多件增加到八百多萬件,接待的遊客也越來越多。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級公共博物館。它於1753年建立,1759年向公眾開放,比美國獨立宣言還早了17年!▲描繪了博物館原址的《Montague House》,薩頓·尼科爾斯,作於1728年。
  • 那個館藏了無數中國國寶的大英博物館
    今天,這些珍貴的國寶就藏著大英博物館裡。當得知,大英博物館免費向世人開放時,我的怒氣稍微平息一些,畢竟免費讓世人看到中國的文化瑰寶,也算是一種安慰吧。嗯,美國人又可以自high一把了,他們的歷史400才多年。美國人的數學不好,好像也不是一天的事情了,大部分美國人其實只關心自家門前雪,世界怎樣,跟他們關係也不大,所以他們的「孤陋寡聞」都容易理解。大英博物館果然名不虛傳。整個建築風格是希臘式建築,博物館正門的兩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希臘愛奧尼式圓柱,氣勢宏偉。
  • 大英博物館值得我們去走走
    免費進場,但進場前須先排隊經過安檢,大英博物館館藏非常豐富,而且文物保存狀態良好。雖然多數有價值的展示品都是從其他國家取得,但是能在一個博物館就看到世界各處的文物及歷史也只能說當時英國真是國力強大。若要認真看完博物館文物可能需要2-3天的時間,若趕時間的話那希臘及埃及的部分則是最佳選擇。唯一缺點就是收藏品擺放順序混亂動線有點不明確。在倫敦難得的免入場費的景點,內容多元化,適合任何人士參觀。
  • 大英博物館將重新開放,是英國最受歡迎景點之一
    8月27日,在關閉了數月之後,英國大英博物館將重新開放,大英博物館是英國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受疫情影響從 3 月 18 日起閉館,以減少公眾和工作人員被感染的風險,這也是大英博物館自從1759年以來閉館時間最長的一次。
  • 大英博物館掌門人菲舍爾——博物館裡的「世界公民」
    新華社倫敦3月25日電  (天下人物)大英博物館掌門人菲舍爾——博物館裡的「世界公民」  新華社記者張代蕾 金晶  身為大英博物館最近一個多世紀以來第一位非英國籍掌門人,哈特維希·菲舍爾堅信「博物館裡沒有外國人」。
  • 大英博物館東方書畫修復室裱畫師:讓世界看到更多中國古畫
    本文轉自【中國青年報】;由於疫情的關係,今年,大英博物館從3月18日起暫停對公眾開放。而在此前一天,邱錦仙剛修復完明末清初惲壽平的一幅花卉作品。她決定先不拍漿上板,因為「閉館期間無法確定古畫上板後的狀態,等博物館重新開放,再去上班的時候,就可以把它貼到板上了。」邱錦仙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 大英博物館裡真的有幽靈嗎
    即使沒有遊客,博物館也從不是萬籟俱寂的。它的主建築可以追溯到19世紀20年代,從那之後一直在擴建和重修,像所有老建築一樣會吱嘎作響,還有空調的嗡嗡聲、門的噹啷聲,突然一陣風起呼嘯過拐角和電梯井的聲響。當保安穿過向公眾開放的94個房間,沿著館內辦公區和走廊進入雜亂的地下儲藏室時,他們能窺聽到這座建築最隱秘的聲音。
  • 大英博物館8月27日重新開館:開放底層經典展廳,特展延期
    此次重新開館後,博物館大部分的底層展廳都將開放,圍繞底層展廳的一條新的單向參觀路線將讓觀眾可以接觸到博物館最具標誌性的展品,包括埃及、希臘、羅馬、亞述等展廳的近9000多件文物。自9月21日後,博物館將開始重新開放2、3上層展廳。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希·菲舍爾(Hartwig Fischer)表示,看到觀眾回歸真是太好了。
  • 獨家發布丨大英博物館與其參觀者
    落實博物館組織的重責最初是委託給了理事會成員中的學者,但當時並沒有多少先例可供他們參考。「比起以前成立的其他博物館,這家博物館的性質更整體化和廣泛化。」其中一位試圖探索博物館應如何運作的學者這樣評論,並進一步說道:「因為儘管其主要供有學識和勤勉的本國和外國男士用於研究多個門類的知識,且是以公費來負擔,但由此而帶來的好處一旦服務於大眾,並能與上述幾項考慮符合,即能夠被認為是合理的。」
  • 「我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
    成千上萬的中國旅遊者在抵達倫敦之後,十有八九都會將大英博物館列入首選旅遊地。很多人甚至一泡就是一整天,流連忘返。一位在牛津從事生物研究的華裔教授曾不無感嘆地對我說,大英博物館不自覺地已成了我們在海外最具影響力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就是一部歷史書。溫故而知新,反思而明理,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或一個家庭與個人,首要自強,圖謀自立,方有自信。
  • 大英博物館開放190萬張藝術品圖像,《女史箴圖》纖毫畢現
    因為新冠疫情,大英博物館依舊處於關閉狀態,其網上項目則不斷推出,其中包括開放下載190萬張文物圖像。據悉,大英博物館原計劃於今年晚些時候開放文物圖像下載,但在全球範圍內博物館關閉、展覽取消的刺激下,決定提前推出發布該項目,以期為居家中的人們帶來文化的慰藉。
  • 在大英博物館,思考人類和世界
    按照他的遺囑,其個人收藏的近8萬件藏品,以及大批的動植物標本、書籍、手稿全部贈與國家——這,就是大英博物館的前身。1759年,大英博物館正式成立並對公眾開放。此前有《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用100件藏品展現了人類200萬年文明史,濃縮、易讀、深刻。而我們這次推薦的《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與《大英博物館動物簡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其浩瀚的館藏中,擇一主題,用獨特的方式將文明史串聯。
  • 站在「大英博物館」背後的中國操盤手是誰?
    「我們今年發布了8個產品系列,其中包括了日本的歌舞伎系列以及海洋系列。巧合的是,歌舞伎系列在推出後不久,江湖博物館就把其作為今年的主推展品進行了宣傳推廣,同時,Chanel也在今年的4月發布了海洋主題的系列服裝,這也證明了我們的趨勢預測相對還是比較準確的。」江蕾補充道。
  • 博物館系列-大英博物館第一期
    先簡單的介紹一下大英博物館的歷史,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該館成立於1753年,於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
  • 大英博物館的那些國寶級藏品,美到極致
    我在 倫敦 走的第一個景點就是 大英 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就是上面這個,旅行者的打卡地點之一。英國 幾乎所有博物館美術館之類的都免費,特展除外。大英 博物館可能是你看到展品最多的地方了,進去記得買張地圖或借個導覽器(忘了有沒有中文,因為我當初沒借),以防迷路。每個展館都有特定主題,也有 中國 館, 景德鎮 館哦,不過我最感興趣的還是一堆棺材,好多棺材直接放在那兒也沒有玻璃隔開。
  • 這一次,大英博物館有哪些好東西沒來
    事實上,礙於漂洋過海的周折、保險費用的高昂、展出條件的嚴苛等諸多因素,大英博物館更多的好東西沒來,其中就包括鎮館之寶羅塞塔石碑、帕特農神廟雕塑。儘管脫胎自大英博物館與BBC合作的廣播節目《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及其同名圖書,百物全球巡展的展品相比廣播節目、圖書的「權威版本」,吻合率也僅約為一半。比如,「權威版本」中的《女史箴圖》,即便在大英博物館館內展出,也是難得一見,需要多年等一回。
  • 那些來自大英博物館的禮物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從去年開始,居然在中國的網店火爆了。2018年7月1日,大英博物館網上旗艦店正式上線了!呆萌接地氣的設計是大英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重要元素。他們試圖把這些歷史悠久的文物「換上新裝」,用現代人更能接受的方式去創作這些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日常用品,使歷史文物能更自然的融進大眾的生活,而不僅僅只是成列於博物館中,離人們越來越遠。
  • 我,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裡,去大英博物館過了一夜……
    而2014年上映的《博物館奇妙夜》系列第三部,對於我們留英黨和來英國旅遊過的人來說,更有多一層的樂趣。因為第三部裡,他們從美國折騰到大英博物館來,實地取景拍攝,把大英博物館給復活了。雖然笑料十足基情滿滿,可是大英博物館還真就沒有龐貝古城的模型,倒是我記得2013年大英博物館搞過一個龐貝特展——龐貝和赫庫蘭尼姆的生與死,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 大英博物館裡的保安說博物館經常鬧鬼,監控之下,真相撲朔迷離
    這是最近傳出的關於大英博物館鬧鬼的新聞。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工作人員和遊客都曾說自己在大英博物館裡見過鬼或者經歷過神秘事件。 藝術家諾亞·安吉爾曾採訪了50名工作人員和一些有靈異經歷的遊客,他們紛紛講出了自己的可怕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