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20日晚8點,疫情閉館期間的
大英博物館上線了一部展覽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是2013年推出「龐貝和赫庫蘭尼姆的生與死」(Life and death in Pompeii and Herculaneum)展覽時拍攝的,古羅馬文明學者瑪麗·比爾德(Mary Beard)等帶著觀眾以「私人視角」體驗展覽,以及公元79年龐貝的日常。提醒當下的我們,災難依舊會到來,只是變化不同的面孔。
影片拍攝花絮
公元79年底,在經歷幾次地震等火山活動徵兆的一周後,維蘇威火山爆發,一夜之間將龐貝、赫庫蘭尼姆和那不勒斯灣埋於火山灰下,村莊、農場和無數的生命在24小時內被摧毀,時間也在此定格,直到將近一千七百年後考古學家重新發現它們。
2013年,大英博物館推出「龐貝和赫庫蘭尼姆的生與死」大展,將兩千年前的那場令人毛骨悚然的災難以實物的方式呈現,啟發公眾遙想,身處兩千年前的羅馬家庭和街道的感受。2020年,因為疫情閉館的大英博物館將當時所拍攝的展覽紀錄片放到網上。以史為鏡,不禁讓身處2020的我們,反觀當下。
龐貝遺址
探討龐貝的日常生活
5月20日晚網絡上線的影片,此前於2013年6月在英國上映,這部展覽紀錄片源於當時的一場直播,這場直播以「私人視角」,展示了大英博物館舉辦的首個龐貝大展。在近90分鐘的影片中,觀眾在BBC主持人、歷史學家彼得·斯諾(Peter Snow)和英國歷史學家,作家貝坦尼·休斯(Bettany Hughes)帶領下,走近「龐貝展覽」。 時任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克格裡格 (Neil MacGregor)與歷史學家、古羅馬文明學者瑪麗·比爾德(Mary Beard)、劍橋大學羅馬研究系教授和古典系研究部主任安德魯·華萊士-哈德裡爾(Andrew Wallace-Hadrill)等共同以文物探討歷史。哈德裡爾曾負責赫庫蘭尼姆自然保護項目,他在影片中熱情洋溢地將下水道考古學呈現在鏡頭前。
龐貝展覽現場主持人貝坦尼·休斯(左)和彼得·斯諾
瑪麗·比爾德除了介紹繪畫和生活器物外,為了揭開龐貝人周末做什麼,她著重講述了展覽中自己最喜歡的一件壁畫,這件壁畫由4個場景組成,被認為描繪的是當時的「咖啡館」,其中有正在熱吻的情侶,有侍者和兩位閒談的顧客。
瑪麗·比爾德講述她最喜歡的一件展覽文物。
尼爾·麥克格裡格還闡述了「家庭和家庭生活,這是所有人共享的東西。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來探索普通人在羅馬時代的生活:也許他們並不都去露天劇場,但無論是窮人或富人都擁有一個家。」
除了學者外,一直在嘗試還原展覽中被碳化的麵包配方的倫敦廚師喬治·洛卡特利(Giorgio Locatelli)和園藝專家雷切爾·代·塔姆(Rachel De Thame)則解析龐貝人的生活。其中,廚師喬治·洛卡特利研究配方的麵包是當時展覽的明星展品之一,因為「麵包在公元79年放進烤箱,直至1930年代重新問世的 」。
展覽中被碳化的麵包
掩埋龐貝城的灰燼保留了當時一切的生活方式和人類最後的恐懼,龐貝在一夜之間傾覆,讓人措手不及。生活在那裡的人民曾經為自己腳下肥沃的土地和眼前神聖的山感到自豪——維蘇威火山爆發為止。而後千年,龐貝被掩蓋在六米多深的火山灰下。它的名字和位置被人遺忘了。1599年,因開闢地下水道欲引沙諾河水時,建築師多梅尼科·豐塔納發現了有雕刻的古牆。1738年,與龐貝遭到同樣命運的古城赫庫蘭尼姆被發掘出來,1748年在那不勒斯國王和王后的資助下,龐貝也被重新發現,然而他們只是挖掘古代藝術珍品來裝飾自己的宮殿。
麵包師和他妻子的肖像。龐貝,公元55-79
在19世紀對龐貝的大規模挖掘時,發現在一些洞內有人和動物的骸骨,考古學家相信這裡曾有數百位火山爆發後的罹難者。當時負責龐貝發覺工作的朱塞佩·菲奧勒利(Giuseppe Fiorelli)想到一個方法來處理這些骸骨,他將巴黎石膏灌入軀殼做成鑄像,記錄下當時龐貝的慘狀,這令龐貝聞名於世。但製作鑄像的過程同樣也破壞了殘留的遺體。
當龐貝古城重見天日,人們看到了罹難者屍體包裹著火山灰成為了化石,公元79年,他們蜷縮在火山激流般的洪流中的一瞬,被永久記憶如雕塑。
罹難者屍體化石,保留著他們死亡的一瞬間
古代與當下的聯繫
大英博物館上線的展覽紀錄片回顧了2013年的大展,更再次提示帶給當下的反思。災難發生前一刻龐貝大約有20000居民,他們大多生活在假日別墅中,別墅也是龐貝城無窮財富、豐腴舒適的證據——臥室、餐廳甚至花園壁畫和雕塑展示了龐貝富裕家庭的風格和壯觀;龐貝的發掘考古學家也考證出了當時的食品商場、磨場、酒館、劇院等設施,以及加熱器、沙發和燈具,讓人著實感受到這與我們所生活的迷人世界如此相似。
2013年的展覽現場
今天,任何有幸走過龐貝古城和赫庫蘭尼姆附近街道的人都能感受到這一點。相比埃及、阿茲特克等神秘的古代文明,龐貝是一個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城市,它容易辨認、讓人感到熟悉,這種熟悉也源自相似感,當時的羅馬人已經有熱水、下水道等現代化設施。不同的是,我們用諸如洗碗機等產品代替了奴隸。
兩件馬賽克護衛犬圖案
龐貝城中的狗,留下瀕死的瞬間的畫面
此外,滑稽友好的馬賽克護衛犬圖案、潘神與山羊的花園雕像、那不勒斯海鮮煮中海洋生物圖案的馬賽克、依舊保留有高雅工藝的碳化的木製家具、青銅野兔食品模具等在影片中一一展現,除了談論藝術史,更像是在談論生活。在維蘇威火山爆發前的五個世紀,古代雅典創造了永恆、經典、恢弘的遺蹟,但在龐貝,藝術的魅力在於它的逼真、有趣。這也是當下的我們對過去文明的一瞥。
潘神與山羊的花園雕像
展覽中的龐貝嬰兒床
無論是愛當時的文學藝術,還是厭惡奴隸制的生產方式,兩千年前的羅馬人像是當代人的分身,他們也忽視了自然界顯而易見的威脅。當時,那不勒斯灣是羅馬帝國最豪華的度假勝地之一,據說卡利古拉(Caligula,羅馬帝國第三任皇帝,12年8月31日-41年1月24日)在赫庫蘭尼姆附近有一所房子,而沿海岸保存的最精美的別墅之一則屬於尼祿(Nero)的第二任妻子波培婭·薩賓娜(Poppaea),但險惡的地質活動的證據是不容被忽視的。那不勒斯北部有一個巨大的地下超級火山,神秘的地球運動以有毒氣體的形式噴湧而出。羅馬人自然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但他們的結論是,阿佛納斯湖(Lake Avernus)上煙霧繚繞的圓形火山口中,是通往地獄的入口。
影片中還原當時的維蘇威火山
然而,維蘇威火山給龐貝的居民留下的印象是——與其說其是地獄,不如說是天堂。在還沒有爆發前,維蘇威火山並沒有看起來很危險,反而是有益的,其下的灰土適合種植葡萄。在龐貝城發現的一幅壁畫,描繪的就是一座長滿葡萄樹的山,而酒神巴克斯站在一邊,給人帶來醉人的祝福,這座山目前仍然出產一種著名葡萄酒。
龐貝時期的羅馬馬賽克畫,畫中一個小奴隸在廚房裡取水果和魚
這種葡萄酒讓當下和龐貝的時空聯繫變得更加奇特,人們仍然在維蘇威火山周圍生活和工作。令人不安的是,在參觀浸在維蘇威火山熱泥中的海邊小鎮赫庫蘭尼姆時,參觀者在考古挖掘區的下方能直接與死者面對面,看到火山爆發時的蘑菇雲籠罩他們時,人群來到港口,試圖逃脫,但這卻是徒勞的,他們仍然在這裡,幽靈般的骨骼如同石膏,無論是貴族還是奴隸、富人或是窮人,都從未有時間去理解的災難,便在畏縮中死去。
2019年10月,遊客在赫庫蘭尼姆考古遺址觀看人類骨骼。
然而,古代赫庫蘭尼姆目前只有一小部分被發掘,它的大部分依舊埋在現代城鎮埃爾科拉諾(Ercolano)下,生活在這座城鎮的人面對火山比兩千年前的古人安全嗎?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因為在維蘇威火山的頂峰上,裝有現代儀器分析火山運動情況。但是生活在火山本身存在潛在的危險是無疑的。
蛇形金手鐲,公元1世紀,龐貝城,金,直徑6.7釐米,大英博物館藏
災難總是會到來,只是變化不同的面孔。大英博物館再次回顧龐貝展覽,並帶來了一場有關龐貝的虛擬之旅,也提醒當下,不要單以歷史的眼光看待古人,不要以為這只是一時一地發生的災難,這也是我們自己的故事。正如羅馬詩人賀拉斯(Horace)所說:你的故事被傳頌(de te fabula narratur)。
大英博物館影片拍攝現場
註:本文編譯自衛報藝評人喬納森·瓊斯《龐貝展現場影片:他們沒有看到災難來臨,我們也沒有》、大英博物館網站,以及影片內容。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