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勇專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翻譯與傳媒[圖]

2020-12-27 東方網

  ——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郭曉勇專訪

  1976年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學院日阿語系阿拉伯語專業。畢業後在新華社任職。做過翻譯、編輯、記者。1980年至1982年在科威特大學留學,學習阿拉伯語和阿拉伯文化。1985年至1988年任新華社貝魯特分社常駐記者。1991年任新華社赴海灣前線報導組組長,參加海灣戰爭報導。2002年底至今來到中國外文局任常務副局長,同時兼任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

  ——多元文化溝通離不開媒體,翻譯又是跨文化交流的手段,您如何看翻譯與媒體的關係?

  將要在上海舉辦的第18屆世界翻譯大會主題是「翻譯與多元文化」。翻譯與媒體的關係與這一主題密切相關,因為翻譯和記者的最終使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增進人類的相互了解與溝通;都是為了傳播人類的文明和文化;都是為了反映或記錄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與發展。特別是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翻譯和記者都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艱巨而光榮的使命。需要更多同行參與探討翻譯在新聞、出版等傳播領域的作用,在此過程中不斷提高翻譯水平,促進媒體的工作。

  30多年來的體會是,一名合格的駐外記者,首先要熟悉當地的語言,了解當地的文化。駐外記者要是一名好的翻譯,但又不能只是一個翻譯。翻譯只是做好駐外記者的一個基礎。駐外記者在筆譯、口譯做到信、達、雅的基礎上還要有較強的新聞敏感性和寫作能力。對觀察、分析、判斷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比如採訪時遇到對方領導人的講話,就不能僅憑自己理解報導,還要引用他的原話或政府文件,那就要準確無誤地翻譯。

  ——能否結合您的經歷談一談媒體記者和翻譯的關係?

  1985年,我來到黎巴嫩南方賽達市下面的一個小村莊採訪。當時,以色列剛剛撤出,火藥味還很濃。沒想到這裡的方言很難懂,就連陪同我們的新聞部的官員也聽不懂。於是只好再請一位當地人做方言翻譯。這件事給我很深的印象。無論採訪能力多麼強,如果不懂當地語言,也很難開展工作。

  黎巴嫩工作期間還有一個印象深刻的經歷。當時國際上非常關注真主黨的情況。真主黨精神領袖法德拉拉同意接受我們採訪,我們同去的一共有3個人。除了我懂阿拉伯語外,另兩位一位懂法語,一位懂英語。當時壁壘森嚴,經過幾道崗才進去。一進去我就和他打招呼,結果他就以為我的另外兩個同事也是學阿拉伯語的,我提了問題他就直接用阿拉伯語一口氣回答下來,沒有留出翻譯的時間。那一次他足足講了兩個小時,我破天荒地為另外兩位同事做了同傳。最後,採訪十分成功,稿件也得到好評。這件事告訴我,作為新聞記者,掌握當地語言的能力一定要強。不僅要掌握,還要精通。

  1991年海灣戰爭的時候,當時國際上都關注某個西方國家在海灣戰爭結束後對科威特國際事務的立場。作為新華社記者,我們也非常關注。一次公開場合,科威特的外交國務大臣送走這個西方國家的某領導人之後,我徑直走上前,用阿拉伯語向他提問。他當場接連回答了幾個問題。那一次,在眾多不懂阿拉伯語的西方記者眾目睽睽之下,新華社搞到了獨家新聞。這也引來好多西方同行的羨慕。

  ——媒體本應在不同文化之間起到溝通作用,但也常有媒體導致誤解的例子,對此有何見解?

  我們注意到,有時候媒體在報導過程中沒有做到增進了解,反而加劇了誤解,原因是多方面的。這裡有在報導過程中對原意的理解的出入。比如一方文化對另一方文化存在歧視,或者對對方立場持有偏見,但通常情況下,對對方文化了解得不夠往往是造成誤會的根源。而這又和對所在國語言、文字了解不夠有直接關係。把握語言文字的能力不強,翻譯能力不強,導致報導與事實有很大出入。也許有的並非報導者的初衷。因此任何國家的媒體記者,要想反映駐在國或駐在地區的真實的情況,首先要成為當地文化、語言的專家。重要的一點,首先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翻譯。

  ——全球化背景下非英語語言之間的翻譯意義何在?中國外派記者隊伍狀況如何?

  全球化背景下人們往往認為國際交流就是各國語言對英語的交流。在一些國家,如果僅限於和上層人物交流,英語也許管用,但深入到社會當中和普通百姓去溝通與交流,那就必須掌握本國本地區的語言。傳說中的巴別塔就在今天的伊拉克一帶。在學習阿拉伯語的過程中,對巴別塔傳說的理解更加深入一層,這也為今天我們尊重多元文化帶來了很好的啟示。前面我舉的例子說明,多元文化背景下對使用地方語言進行直接交流意義依然十分重大。

  在這一方面中國在人才培養特別是記者培養方面還是比較有成就的。中國不少出色的新聞記者同時也是出色的翻譯。越來越多的中國外派記者都掌握英語或駐在國語言,這和幾十年前不一樣。比如說建國初期,我們好多駐外記者不懂外語,要帶著翻譯活動。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媒體派出駐外記者,都要求這些人更好地掌握當地的語言,了解當地的文化。

  ——對此次中國譯協承辦的世界翻譯大會您有何期待?

  中國翻譯協會是中國翻譯界的行業組織。許多從事媒體工作的人也是這個協會的會員。此次承辦國際譯聯的世界翻譯大會,就是要透過這個平臺,促進包括駐外記者在內的國內會員加強與國際同行的面對面交流,提高翻譯及跨文化傳播的水平。我們期待大會能夠取得豐碩成果,為國際翻譯事業的繁榮與發展作出努力。

相關焦點

  • 郭曉勇:中國翻譯事業亟需全社會的重視和尊重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在論壇開幕前夕專訪了中國外文局常務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第一常務副會長郭曉勇。比如說對促進整個翻譯行業的發展,對年輕翻譯工作者的培養,中外文化的交流會有怎樣的作用?郭曉勇: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是目前我國表彰翻譯家個人的最高榮譽獎項。中國譯協設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首要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表彰這些傑出的翻譯家及其成就來彰顯翻譯的重要性,使整個社會重視和尊重翻譯工作。
  • 郭曉勇:譯員要處亂不驚 謹記自己的"翻譯"身份
    ,今天中國網教育頻道邀請從事多年翻譯工作的中國外文局常務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第一常務副會長、外文局全國翻譯資格(水平)考試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郭曉勇,為我們分享他多年來從事翻譯工作的一些經驗和心得。翻譯員要具備處亂不驚的心理素質 在各種情緒下保持一種職業的嚴謹狀態當被問及作為翻譯人員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時,郭曉勇說,學了外語就能夠做翻譯,這的確是對翻譯工作的一種誤解。作為一個翻譯,應該發揮知識傳播和文化交流橋梁的作用,要能夠做到雙語互譯,應具備廣博的學識、寬闊的胸襟、清醒的頭腦、紮實的作風和向上的精神,尤其是處亂不驚的心理素質。
  • 郭曉勇:獲翻譯資格證書人員 外文局可優先錄用
    想從事翻譯的高考生應該報考哪些專業?對於發展如此迅速的行業來講在面臨機遇的同時又面臨著哪些挑戰?今天中國網教育頻道邀請到了中國外文局常務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第一常務副會長、外文局全國翻譯資格(水平)考試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郭曉勇為您做精彩解答。
  • 郭曉勇:翻譯資格考試無學歷限制 外籍人員可報考
    、中國翻譯協會第一常務副會長、外文局全國翻譯資格(水平)考試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郭曉勇為您做專業解答,一起來看。在原人事部的直接參與和指導下,2003年底,由中國外文局負責實施與管理的翻譯資格考試(CATTI),開始推出首次試點。翻譯資格考試是在全國範圍內實行的、統一的、面向全社會的,對參試人員口譯或筆譯方面雙語互譯能力和水平的評價與認定。至今,翻譯資格考試已經推出的有英、法、日、俄、德、西班牙、阿拉伯7個語種的二、三級口筆譯以及英語同聲傳譯共29種考試。
  • 郭曉勇:確保翻譯大賽的公正、公平、客觀和質量
    中國網9月2日訊 在今天上午舉行的2013中國當代優秀作品國際翻譯大賽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外文局常務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第一常務副會長郭曉勇對大賽評審事宜進行了介紹。郭曉勇表示,中國外文局作為2013中國當代優秀作品國際翻譯大賽的主辦單位之一,負責組織大賽五個文種的評審工作。外文局主管的中國翻譯協會將協助承辦這項工作。郭曉勇從三個方面對大賽評審工作進行了詳細介紹。一是成立評審委員會。
  • 郭曉勇:中國譯協與元培翻譯結成"永久合作夥伴"
    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外文局常務副局長郭曉勇攝影  中國網 李異濤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外文局常務副局長郭曉勇表示以下是文字實錄:郭曉勇: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中國外文局和中國翻譯協會,對北京元培世紀翻譯有限公司正式成為2008年第18屆世界翻譯大會獨家主贊助商、與中國翻譯協會結成永久合作夥伴關係表示熱烈祝賀,對元培翻譯給予世界翻譯大會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謝。
  •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翻譯研究與教學學術論壇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翻譯研究與教學學術論壇論壇代表合影。新華網發  新華網北京12月11日電(劉格非)「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翻譯研究與教學學術論壇10日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辦,百餘名業界和學界代表出席了論壇。  中國傳媒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趙暉出席論壇並致辭。她說,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和國際話語戰略定位的改變,翻譯研究與教學正迎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
  • 楊憲益獲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一生追求信達雅(圖)
    中國外文局常務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郭曉勇,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黃友義為楊憲益先生頒發了榮譽證書,並宣讀了中國翻譯協會《關於授予楊憲益先生「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的決定》。  郭曉勇在頒獎儀式上表示,楊憲益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專家,在國內外翻譯界和文化界享有較高的影響力和崇高威望。
  • 多元文化--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長郭建超專訪
    作者:倪鴻 攝影:楊桌梁 來源:中國藝術中心專訪    新加坡美術館作為亞洲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了一種多元文化的力量,在各個領域也啟發著亞洲美術的發展, 為了加深南洋美術文化在中國的認知,我們抱著學習交流的心態專訪了郭建超館長,作為新加坡美術館的館長,他的文學,美術及對於南洋美術和中國美術史的深刻理解給了我很深的印象
  • 世界翻譯大會閉幕 國際譯聯頒發7個榮譽獎項[圖]
    圖片說明:中國外文局常務副局長、中國譯協常務副會長郭曉勇交接會旗 圖片說明:中國譯協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國際譯聯副主席黃友義  東方網記者蔣佳佳、劉歆8月7日報導:今天上午,第18屆世界翻譯大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
  • 專題:面向「絲綢之路」的文化創意設計 | 「絲綢之路」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的文創產品設計方法
    本專題通過以我國《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 10 餘項文化創意產業相關政策為指引導向,以絲綢之路沿線文化為著眼點,在絲綢之路多元文化背景下,思考如何深度挖掘與整合絲綢之路文化元素,尋找絲綢之路沿線文化精神共情點,打造專屬於絲綢之路的設計方法與模式,創造絲綢之路新文化;以沿線文化資源為對象,提出結合現代技術系統整理構建絲綢之路沿線文化資源框架與共享平臺
  • 全國翻譯工作座談會暨中國翻譯協會成立30周年
    在這樣的背景下召開全國翻譯工作會議對翻譯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很有必要,有利於我們從國家文化戰略的高度認識、關注和推進翻譯工作。2012-12-06 09:48:32郭曉勇: 會議同時也是中國翻譯協會成立30周年的紀念大會。
  • 唐笙、潘漢典、文潔若、任溶溶獲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新華社北京12月6日電(記者華春雨)我國著名翻譯家和中外文化交流學者唐笙、潘漢典、文潔若、任溶溶6日被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榮譽稱號。  中國外文局和中國翻譯協會6日在北京舉辦「全國翻譯工作座談會暨中國翻譯協會成立30周年紀念大會」。
  • 理想與現實: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英國穆斯林移民融合問題
    自由的樂土:英國多元文化政策英國在對待移民的問題上長期奉行「多元文化主義」,不僅給予移民廣泛的平等公民權利,而且鼓勵他們保留自己的民族和宗教傳統。客觀地講,英國穆斯林所享受的宗教自由確實要好於多數西方國家。這種宗教和文化上的自由風氣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 大型文化系列紀錄片《翻譯人生》在京首映
    日前,我國首部紀錄老一輩傑出翻譯家人生經歷和當代中國翻譯文化發展變遷的大型文化系列紀錄片《翻譯人生》第一集在京首映,展示了著名詩人﹑翻譯家屠岸先生60餘年的文學翻譯歷程。《翻譯人生》於2011年9月啟動,計劃用3至5年時間,拍攝中國30位翻譯大家的故事。
  • 第三十二屆韓素音國際翻譯大賽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行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高岸明,中國翻譯協會會長周明偉,中國譯協顧問唐聞生、朱英璜、施燕華、趙常謙、郭曉勇,四川外國語大學校長董洪川等出席頒獎儀式。四川外國語大學副校長祝朝偉作大賽評審工作報告。來自全國各地的獲獎選手代表、最佳組織獎獲獎單位代表參加頒獎儀式。
  • 中國首部紀錄傑出翻譯家的大型文化系列紀錄片《翻譯人生》在北京...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劉思恩):大型文化系列紀錄片《翻譯人生》23日在北京首映。這是中國首部紀錄老一輩傑出翻譯家和翻譯文化學者人生經歷和當代中國翻譯文化發展變遷的大型文化系列紀錄片。 當天,國家外事外宣部門、新聞出版機構、高等院校和文化企業等機構的負責人、專家學者與新聞媒體記者共同觀看了《翻譯人生》第一集:著名詩人翻譯家屠岸先生60餘年的文學翻譯歷程。
  • 「文化轉向」視角下翻譯學科的發展方向
    原標題:「文化轉向」視角下翻譯學科的發展方向   文化作為國家、民族所賦有的特徵,通常受到所歸屬國家、民族和階級的意識形態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儘管文化多樣性有所提升,但傳統的翻譯過程無法完全使文化之間達到對等。
  • 我國翻譯服務業:要更好地為國家的文化發展戰略服務
    新華網福州10月28日電(記者梅永存)2011年中國翻譯服務業論壇28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開幕,論壇提出翻譯服務業要更好地為國家的文化發展戰略服務。
  • 中國譯協:中國合格翻譯人才「極度短缺」
    新華網北京12月6日電(記者華春雨)中國外文局常務副局長、中國譯協第一常務副會長郭曉勇6日說,中國翻譯工作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無疑是合格的翻譯人才短缺問題,而且「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短缺,是極度短缺,尤其是能夠承擔日益擴大的對外文化交流任務的高素質、專業化的翻譯人才嚴重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