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京西路豐盛裡的鵝島餐吧,排隊的人群從晚上 6 點就已經開始了,如果是周五,一般到了 9 點都還沒有散去。即便是匆匆路過,很多人也會被門口那個誇張而有萌感的鵝頭所吸引,有的還會停下來拍個照,或者忍不住往裡張望。但如果是衝著精釀的名氣而來,大概都會點上一杯本地特色的「十二號線白啤」或者「吳江路波特」。
這個人氣頗旺,發源於芝加哥的精釀啤酒酒吧今年 2 月被百威英博引入中國市場,緊接著百威買下了上海本地的精釀啤酒酒吧拳擊貓,加上去年年底的開巴,這讓百威在上海一下至少擁有 8 家酒吧(3 家拳擊貓及同一個團隊創立的 Liquid Laundry;3 家開巴;1 家鵝島)。
相對百威的體量來說,這看上去似乎不值一提。但事情遠非那麼簡單——啤酒巨頭百威被視為了中國精釀啤酒市場的攪局者,《財富》發表的一篇文章甚至直接將其稱為「中國精釀啤酒的新惡霸」()。
也不是沒有其它啤酒巨頭染指精釀啤酒市場,喜啤士(一個啤酒推廣和研發的第三方機構)的創始人劉俊傑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青島正在研發精釀品種,燕京為精釀啤酒開設了新的生產線,華潤旗下的投資公司在做大量的精釀啤酒調研,並和國內一些獨立的精釀啤酒品牌有了密切的接觸。
但它們都沒有百威這麼激進。為了精釀啤酒這個新市場,百威在 2 年前專門成立了一個被形容為「顛覆性成長組織」(Disruptive Growth Organization)的 ZX Venture ,你可以把它理解為是「孵化器+投資公司」,任務就是在全球範圍內為百威英博搜羅並投資或者購買小眾的精釀啤酒品牌。ZX Venture 在中國的辦公室就在鵝島樓上,看上去就像是個創業公司,它們也不隸屬百威英博中國公司,而是直接向紐約總部匯報,由此可以猜想它的獨立性和權限範圍。
上海的鵝島餐吧(圖片來源:鵝島微信公眾號)
鵝島的啤酒龍頭(圖片來源:鵝島微信公眾號)
餐吧內隨處可見的釀造設備(圖片來源:鵝島微信公眾號)
,儘管精釀的定義和行業標準都相當模糊,但這並不妨礙它被一些年輕人追捧,其市場特點之一就是被包裝成了一種精緻的生活方式,你從產品包裝、酒吧氛圍和調性都能感受到它的「獨立氣質」和反工業化。《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曾經報導過精釀啤酒是如何在中國流行起來的
根據中國國際精釀啤酒展覽會發布的數據,直到今年 5 月精釀啤酒在中國啤酒市場所佔的份額還不到 1%,但這幾年一直保持了增長的勢頭,拿更成熟的美國市場做個參考,精釀啤酒的佔比已經佔到了整個市場的 12.3%(銷售額佔比到了 22%)。
可預期的市場潛力是百威早早卡位中國精釀市場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大眾化啤酒產品銷量的整體下滑加劇了事情的緊迫性。
2014 年中國啤酒銷量出現歷史上第一次衰退,之後兩年連續下滑。根據市場研究機構歐睿國際的數據,2013 年的 505.8 億升是中國啤酒歷史上銷量的最高值,而去年只有 456 億升的銷量。但銷售額卻在增長,2012~2017 年年均增長達到 8.4%,這意味著更多的人選擇了價格更高的啤酒,而喝的量減少了。
在這個消費趨勢中,首當其衝的便是那些價格低、口味淡、產量大的「工業啤酒」。燕京 2016 年銷售額下降了 10% 以上,為 63 億元,利潤下降了 25%,為 4.51 億元;青島收入下降了 8%,為 147 億元。旗下包括哈爾濱啤酒、珠江啤酒等大眾品牌的百威英博的銷量也已經連續兩年下滑。
人口和渠道紅利的消失、替代啤酒的其他酒飲,或非酒飲選擇的增多導致的競爭的加劇、健康意識的增強、以及「消費升級」都是可能的原因,還有品牌形象的老化,正如麥肯錫分析師 Gordon Orr 所說:「這些(國產大眾化啤酒如燕京、雪花和青島)品牌形象並不高端,消費者認為那是他們父母和祖父母喝的酒。」
結果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於本地化的小型精釀,而不是經典的大眾啤酒。
也是在 2013 年前後,中國一二線城市已經出現了許多新的精釀品牌。比如北京的熊貓、京 A、悠航、大躍和牛啤堂等;上海的 Tap House 扎啤工坊、Boxing Cat 拳擊貓、Dr.Beer、Shanghai Brewery 和萊寶等,其中有不少已經開出了好幾家酒吧。還有一些品牌已經推出了瓶裝啤酒,包括熊貓精釀、萊寶和高大師等的產品已經出現在精品超市、便利店和餐廳等渠道。
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按照銷量來看,中國是全球第一大啤酒消費國,但百威在這個市場一直沒佔到什麼便宜,而精釀啤酒市場很可能是百威超越華潤雪花、青島等本土品牌的未來機會。
儘管銷量也在下滑,不過百威英博在中國市場略好於整體,數據顯示 2016 年整個行業銷量下降 3.8%,百威英博下降 1.2%;2015 年整個行業銷量下降 6%,百威英博下降 0.4%。這其實更多受益於百威在中國的高端產品(科羅娜、福佳白和時代啤酒)。從 2014 年起,百威英博就開始「把高端品牌帶給越來越富裕的中國消費者」(財報語)。
拳擊貓(圖片來源:官網)
而百威英博對佔有中國精釀市場的著急心態,則是因為它不希望在美國吃過的教訓在中國重演。
1980 年代美國精釀啤酒開始興起。一開始「精釀運動」沒有受到大酒廠的關注。那時候還未和比利時 Interbrew 合併的百威正忙著和另一大啤酒公司 Coors 互掐。「他們都覺得精釀啤酒可能只是一陣很快過去的熱潮,」《精釀革命》的作者、布魯克林啤酒創始人 Steve Hindy 說。
而到了 1995 年百威意識到這個潮流的時候,那一年的精釀啤酒市場已經同比增長了 50%,「氣急敗壞」的百威宣稱 Sam Adams(美國當時也是現在最大的精釀啤酒品牌)的釀造方法和原料跟大酒廠一樣,只是把價格設得更高。而在 2015 年百威再次攻擊精釀啤酒的方式仍被認為很不體面,在當年的超級碗廣告中,百威打出了「喝百威啤酒的人是喜愛喝啤酒的人」「讓他們小口喝南瓜桃子酒去吧」的廣告語,這個廣告在 YouTube 上被「踩了」一萬多次。在 2009~2015 年,美國精釀啤酒市場的增速依然有兩位數。
2011 年百威英博以 3900 萬美元將芝加哥精釀品牌鵝島收入囊中被認為是對精釀市場的正式發力,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 ZX Ventures 拿下了Blue Point、10 Barrel、Elysian、Breckenridge 和 Wicked Weed 等,現在百威在美國至少擁有 10 個精釀啤酒品牌。
百威都收購了哪些精釀品牌?
2011 年
百威英博以 3880 萬美金收購了美國的精釀品牌鵝島 Goose Island
2014 年
又有兩個美國精釀被百威收入囊中,分別是 Blue Point 和 10 Barrel,前者收購價為 2400 萬美元,後者沒有公布收購價,行業內估測在 2500 萬美元左右
2015 年
這是動作較多的一年,百威英博收購了四個美國精釀品牌 Elysian、Golden Road、Breckenridge、Four Peaks;加拿大品牌 Mill Street、英國精釀 Camden Tow、墨西哥品牌 Cerveceria Mexicana 和 Cerveceria Tijuana、哥倫比亞品牌 Bogota Beer Company 和巴西精釀品牌 Wals and Colorado
2016 年
9 月百威英博以 2.25 億美金買下了比利時有 225 年歷史的啤酒品牌 Brouwerij Bosteels。10 月它買下了Northern Brewer,美國最大的家釀/精釀啤酒儀器設備公司。
除此之外,它還收購了兩個美國精釀啤酒 Devil’s Backbone 和 Karbach、義大利品牌Birra del Borgo 來自加拿大的 Archibald 和西班牙的 La Virgen。它非常低調地收購了上海的啤酒屋開巴。
2017 年
今年到發稿前截止,百威在中國收購了上海的精釀品牌拳擊貓以及美國精釀 Wicked Weed
2016 年美國精釀啤酒銷售額佔整個市場的近 22%,相比之下,百威英博旗下核心品牌之一 Budweiser 的市場份額已經從 10 年前的將近 15% 下降到了不到 7%。根據市場調研公司歐睿國際的數據,整個百威英博公司的市場份額也從 5 年前的 47.8% 下降到了 44.1% (包括整合後的 SAB Miller)。
所以對於中國剛剛興起的精釀啤酒市場,百威顯然不希望重蹈覆轍。開巴和拳擊貓都創立於 2008 年,算是國內最早一批做精釀的,百威看中的也正是它較早累積起來的知名度和口碑。另外,因為這兩家精釀酒吧創始人都包括美國人,在文化上相近,更容易獲得百威的認同。
「背靠大集團有更好的成長資源,」開巴的創始人之一黃蔚對《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說。在被百威收購後半年,開巴從一個自己不生產酒的啤酒屋終於變成了一個「精釀品牌」,5 月它一口氣推出了四款「開巴」品牌瓶裝啤酒,進入了電商渠道。
Lee Tseng)說。他同樣提到了「成長資源」——批發銷售系統和冷鏈物流。 「各大國際精釀品牌摩拳擦掌意欲進入中國市場,同時國內市場上的各個品牌紛紛尋找靠山來提高自己的市場覆蓋率讓我們最終下定決心:現在,而不是等以後,與一家啤酒巨頭聯手。」 拳擊貓的創始人之一曾健屏(
開巴(圖片來源:開巴微博)
開巴新的瓶啤(圖片來源:開巴微博)
百威英博的規模和財力正是讓中國的精釀啤酒商所忌憚的。小型精釀品牌跟百威「玩不起」。跟美國比,中國的政策向大廠傾斜更多,比如說生產玻璃瓶裝啤酒的生產線需要達到每小時 1.8 萬瓶的量。儘管一定程度上,這是出於食品安全的考慮。
「沒有一個中國精釀達到這樣大的生產量」,北京牛啤堂的創始人金鑫說。一些精釀品牌找了代工廠生產瓶裝啤酒,另外一些精釀啤酒沒有採用這種方式,因為不敢信任別人的工廠。這也是為什麼熊貓精釀拿到新一輪投資之後第一個目標是自己建廠。
但讓市場更加敏感的是,百威正在以控制酒吧的方式,搶佔中國的精釀啤酒市場。黃蔚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百威對於開巴(包括之後拳擊貓)的收購是一個戰略行為,即可以進入精釀市場,同時還能做零售,而零售是更重要的突破點。
金鑫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百威英博曾找過他,提出把一款高端啤酒免費讓他售賣(不收進貨價),他謝絕了。 而根據《財富》雜誌記者 Scott Cendrowski 的調查,百威英博會要求經銷商在代理任何其它高端啤酒之前告知並獲得書面確認(百威在美國同樣這麼做過)。它在營銷上也非常慷慨:可以免費幫餐廳或酒吧安裝自己品牌的燈箱,贈送酒杯等各種周邊產品就更不用說了。
百威使用這種手段打壓競爭對手的消息不時會爆出,比如通過經銷商出專場費買斷零售商(一個餐館只能出售百威的啤酒),在餐廳內偷偷安裝量表在競爭對手的生啤龍頭上進行監測等等。
大躍啤酒的創始人高泰山(Carl Setzer)認為百威進入精釀市場意在攪局,最終目的是擾亂消費者對精釀品牌和價值的認知。「百威旗下的 Bud Light (註:百威淡啤)才是他們最有價值的產品,收購來的精釀啤酒產品銷量相比 Bud Light 的銷量還佔不到一個零頭。」高泰山在回復《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的郵件中說道。
,他是美國精釀啤酒 Creature Comforts Brewery 的創始人。在價格更高的精釀面前,百威像是打折的廉價啤酒。為了保護它超過千億的品牌資產——包括百威淡啤、百威啤酒、時代啤酒、科羅娜和福佳白,保持「高端」的定位,百威需要改變消費者的認知,而縮短和精釀的距離是百威採取的策略。 這也是 Chris Herron 的看法
通過收購精釀品牌擠進市場之後,百威可以大批量採購影響原料價格。它推出了比大部分獨立精釀啤酒價格便宜的「精釀」(目前來看鵝島的入門級產品的確比許多國產精釀的最低價產品更加便宜)。這樣其他酒廠不得不降價來應對。
按照 Chris Herron 的分析,百威既跟上了精釀啤酒的增長,又把競爭對手的價格拖低了,最終將有利於保護百威自己的品牌資產——因為和價格高、精釀啤酒有所聯繫,百威依然顯得高端。
喜啤士劉俊傑則認為百威進來不是壞事。他覺得大廠的加入有利於拉低精釀啤酒平均價格,讓更多的消費者「入門」。「目前的精釀產品價格虛高,因為精釀佔有人群小,所以產量小,這樣就導致成本高。」劉俊傑說國內現在精釀的價格是普通工業啤酒的 6~7 倍,不符合市場規律;而 2~3 倍是個比較合適的價格差,美國市場就是這樣的價格差。
一些國產精釀啤酒:悠航
香格裡拉
熊貓
大躍
萊寶
但大部分精釀品牌都不希望百威擠進它們的社群。
「在 4 年前,全中國還沒有叫響精釀啤酒的時候,是我們這樣的獨立的精釀品牌去推廣和發展這個概念的。到現在,大公司依然沒有做出什麼貢獻,」熊貓精釀的潘丁浩說。他的合伙人夏語林則表示: 「中國精釀發展的窗口期恐怕只有三年。」
金鑫對中國精釀的發展形勢同樣比較悲觀:「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中國本土的精釀啤酒一是可能被收購,二可能是還沒有生根發芽可能就被淘汰出局……未來這一定是非常狹隘的商業環境。很多種類風格(的啤酒)可能都會消失殆盡。」
6 月 9 日,包括高大師、悠航、大躍、萊寶和香格裡拉等品牌在內的中國精釀啤酒協會(CBAC)正式成立了。和美國精釀協會一樣,它提出了「精釀啤酒的標準」。值得注意的是,跟美國精釀協會相比,它們對「精釀品牌」的定義和要求更嚴格:不能有任何非精釀啤酒公司的股份(美國是 25%以下)。他們對大酒廠可能比美國同行更加警惕。
,一些中國精釀品牌和百威的關係更緊張了。6 月爆出百威入股啤酒評分網站 RateBeer 之後
牛啤堂另一位創始人銀海宣布:「本人旗下牛啤堂,豐收,高大師等 32 個品牌,將在本月內拋售完所有百威旗下產品 」——這其中就包括拳擊貓和開巴的產品。
在美國精釀中,這樣的事也常有出現。最新的一個例子是,今年 5 月 Wicked Weed 被百威收購之後,其他精釀品牌不僅不繼續在自己的酒吧銷售它的產品,還決定不再出席每年 5 月它舉辦的酸味怪味啤酒節 Funkitorium。
劉俊傑認為在中國精釀市場,百威的入場和其它本地的精釀啤酒品牌之間還並沒有到「短兵相接」的時候,對百威英博集團來說,傳統的大眾啤酒品牌和精釀啤酒要兩手抓。
但看上去,「戰爭已經打響了」。
製圖:馮秀霞
題圖來自 鵝島微信、開巴微博、拳擊貓官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