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內蒙古呼倫貝爾的沐陽(右),出差時會去品嘗各地的精釀啤酒。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北京10月4日電(記者王曉潔、陳鍾昊)晚上7點,內蒙古人沐陽在北京方家胡同的一家酒吧裡點了一款名為「百萬富翁牛奶世濤」的精釀啤酒,售價58元。他是一名設計師,出差時,品嘗精釀啤酒成為旅途中消遣時光的必選項。
「最喜歡世濤,泡沫綿密、口感清爽,有烘焙的香氣和一絲巧克力味。」30歲的沐陽說。世濤是一種深色啤酒,焙烤麥芽發酵後產生的香氣品嘗起來酷似巧克力。
相較普通的工業啤酒,精釀啤酒的發酵工藝更傳統,工業添加劑少,口味精緻且多元化。
沐陽所在的酒吧叫作「北平機器」,由工業廠房改造而來。在這裡,顧客可以品嘗到海鹽味、生薑味、果香味甚至芹菜味的啤酒。酒品的名字也極具個性化,比如「擱淺的椰子樹」「百花深處」「思緒萬千」。
根據「北平機器」創始人李威的觀察,喜歡精釀啤酒的消費者在28歲至45歲之間,男女比例約為7:3。近年來,女性顧客數量呈穩步增長趨勢。
李威是北京自釀啤酒協會的前任會長,2018年卸任。他自2012年接觸精釀啤酒以來,親歷了這一行業近年來的飛速發展。
酒吧「北平機器」。受訪者供圖
「2012年,北京自釀啤酒協會剛成立,會員只有10來個人,喜歡在家自己釀啤酒,買到精釀很不容易。當時北京一罐精釀啤酒能賣200多元錢,幾乎都是進口的。」李威說。如今,協會會員已有4000多個,精釀啤酒的價格也降到幾十元一罐。
據北京自釀啤酒協會統計,截至2013年底,北京能買到精釀啤酒的地方,算上小賣部在內只有30多家;2014年底,這一數量增長至90餘家。而如今,北京銷售精釀啤酒的酒吧、餐廳已超過6000家。在購物中心還出現了像奶茶攤位一樣的精釀銷售點。
精釀啤酒的紅火市場,催生了各類相關的啤酒節和會展活動。去年,上海、合肥等地均舉辦了精釀啤酒節活動。今年9月,北京國際精釀啤酒展覽會吸引了120多家產業鏈企業、8000餘名觀眾參展。
令李威意外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後,經歷了半年多的沉寂期,一些精釀啤酒吧的生意反而更好了。
「最近每隔兩周,周末的銷售記錄就要被打破。」李威說。
對於這一現象,有著15年啤酒生產設備技術與銷售經驗的鄭淼輝並不意外。他是一家換熱器公司的亞太區總監,換熱器主要用於啤酒的加熱、冷卻、殺菌等環節。鄭淼輝表示,最近幾年,公司訂單的增量中,大部分來自精釀啤酒行業。
「一些大啤酒廠商乾脆把大工業啤酒的工廠關閉了,轉而拓展精釀啤酒的生產線,或是收購精釀啤酒的品牌。」鄭淼輝說。
如今,無論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還是在三、四線城市,許多人均消費百元以上的餐廳開始提供精釀啤酒。看到這一新商機,鄭淼輝的團隊最近開始為餐廳、酒吧提供精釀啤酒的銷售系統。「顧客開始對罐裝的普通啤酒不『感冒』了,桶裝的精釀特別受歡迎。」
「北平機器」創始人李威在自製精釀啤酒。受訪者供圖
精釀啤酒市場也吸引了大企業和資本方的關注。2017年,百威英博旗下公司收購了上海精釀品牌「拳擊貓」;同年,中國本土品牌「熊貓精釀」獲1.19億元A輪融資,2019年獲B輪融資;去年,嘉士伯集團在中國投資億元建立精釀啤酒工廠,並收購了北京精釀品牌「京A」部分股權。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精釀啤酒行業前景廣闊。據美國釀造者協會統計,2019年,美國精釀啤酒佔啤酒行業銷售額的25%。中國智庫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精釀啤酒銷量僅佔整體啤酒市場的2.4%。參照美國市場,中國精釀啤酒擁有極大的增長空間。
「精釀啤酒和工業啤酒的關係,好比手擀麵和方便麵的關係,手擀麵嘗起來更加原汁原味。」李威說。在他看來,精釀啤酒的風行,應該不只是一種短暫的時尚,而是本質上的消費升級。「人們總是渴望追尋啤酒進入工業化之前的那種經典的、個性化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