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啤酒#
現在喝啤酒的人會發現啤酒的種類越來越多了,顏色琳琅滿目。但有不少人對啤酒的印象還停留在飯桌和夜宵檔,認為啤酒,水嘛!就是那個味,很淡!喝來喝去都一樣。
其實這些我們常見的啤酒,只是啤酒世界裡的一種而已。
這些啤酒叫做美式淡色拉格啤酒。
沒聽說過!
啤酒就是啤酒,咋還美式淡色拉格是怎麼回事呢?
這個故事有點長。
全文預計5分鐘閱讀完,有助於你了解啤酒的真相。
世界上啤酒釀造從發酵技術來講,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上層發酵的艾爾啤酒(Ale),一類是下層發酵的拉格啤酒(lager)。
上發酵的啤酒是酵母在發酵桶上層發酵,發酵溫度相對較高,啤酒口味相對複雜多樣,發酵時間長。這類啤酒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精釀啤酒。
下發酵啤酒酵母在發酵桶下層發酵,發酵溫度較低,啤酒口味較為單一,發酵時間短。這類啤酒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工業拉格啤酒。
在工業化之前,人們喝的都是艾爾啤酒。艾爾啤酒因為發酵溫度不同,口味也不穩定。
一直到了19世紀,啤酒酵母被發現,製冷設備也出現了。於是出現了拉格啤酒釀造法,這種下層發酵的方式穩定,適合於大規模工業生產。很快就開始在全世界流行起來。
下層發酵法由於酵母發酵溫度低,在下層發酵,啤酒中酵母含量少,釀造出來的啤酒,酒體清澈,呈透明的淡金黃色。
拉格啤酒先是在歐洲出現,然後流傳到了美洲。美國人對啤酒有狂熱的興趣,決定也山寨一把,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可美國人學來學去,怎麼也釀不出歐洲啤酒的原汁原味。
凡爾納說美國人是天生的工程師,人人都有一股鑽研勁兒。他們花了大功夫去研究,最終發現,原來問題出在大麥這裡。歐洲大麥芽蛋白質適中,所以啤酒香氣濃鬱,美洲大麥就差了點意思。
這就問題來了,大麥的品質要取決於很多因素,土地、水、種子、天氣,等等,總不能把歐洲環境原封不動地搬過來吧?美國人腦子靈活,品種不行,咱們就換一種唄。
美國什麼最多?不是大麥,而是玉米!玉米裡有澱粉,同樣可以被酶分解成糖。於是美國酒客一拍大腿,就它吧!成本還低一些,於是玉米取代了大麥,成為美國啤酒的主要替代原料。
美國人的瘋狂勁沒有因此而停止,他們琢磨,玉米可以,那大米行不行?大米可以,經過一系列瘋狂實驗以後,最終他們發展出了美式拉格啤酒。
這種美式拉格沒有歐洲原產好喝,口味寡淡,沒香味兒。因為啤酒的香味主要靠大麥,啤酒花,而美式拉格啤酒添加了大量玉米,不含香味物質,只提供發酵出酒精用的糖分,啤酒味兒少的可憐。怎麼辦?可食用香精派上了用場;發酵時間短泡沫不豐富?好辦,人工充二氧化碳。所以啤酒廣告語「冰爽」一直在洗腦,真正的啤酒每一種都有不同的最佳飲用溫度。
咱們常見的一些啤酒,主要都用的拉格工藝。這一點,可以看看啤酒瓶上的配方表,標有玉米、大米、澱粉,香精、糖漿是常事,再看原麥汁濃度,也是從10度降到8度7度。
工業化生產讓一些拉格啤酒改變了它應有的味道,而這種啤酒味道恰恰又影響了我們很多年。我國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啤酒產銷國,工業拉格啤酒功不可沒。
其實艾爾啤酒的工藝沒有淘汰,它也在不斷進化。如果說拉格啤酒走的是工業化生產之路,那麼艾爾啤酒則踏上一條手工精釀之路。
很多人拿美國精釀的定義來說精釀啤酒,我們通俗一點說,精釀啤酒就是只用水、麥芽、啤酒花、酵母為主要原料(不添加大米、玉米、澱粉這類輔料替代麥芽降低成本),通過香料、水果的搭配,長時間發酵來獲取風格不同的啤酒風味。簡單打個比方,精釀啤酒和工業拉格啤酒的區別,就好比是標準化麥當勞和個性化私房菜的區別。
精釀啤酒這股潮流正影響著我們,喝過之後你會發現這才是啤酒真正的味道。近年來國產精釀也越來越受國人的喜愛。由於產量小,原料成本高,釀造周期長,所以精釀啤酒比普通拉格啤酒的售價要高,價格也並不比進口啤酒低(不是所有的進口啤酒都是精釀啤酒),加之市場渠道的因素,人們也不一定能隨處買到精釀啤酒,但國產精釀一直在努力改善國人的啤酒消費體驗。
如果你膩味了某些啤酒的味道,寡淡如水、酒精度低、推杯換盞一飲而盡,除了嗝聲四起、換來的是走腎不走心的如廁通勤。
那就來一瓶精釀吧,倒入杯中你會發現,啤酒泡沫細膩,掛杯持久。並且有的顏色有些渾濁,也不是那麼透明清亮,你會驚訝啤酒怎麼會這樣?
沒關係,喝上一口,疑問隨著麥香的回味一道而來:為什麼會有果味?為什麼這麼苦?為什麼這麼香?為什麼度數這麼高?這還是啤酒嗎?
是的,這是啤酒,這是好喝的精釀啤酒。
如果你喜歡啤酒,不妨關注我們,想為你帶來國貨好啤酒的白鯨精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