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禦性思維的程度,決定了一個人才華的高度

2021-03-05 哈佛商業評論


大部分人對學習的定義過於狹窄,僅將其理解為「解決問題」。

我們可以用兩個新詞來區分它們之間存在的差異:「單環」(Single Loop)學習和「雙環」(Double Loop)學習。舉一簡例:單環學習類似一個自動開關的恆溫器,一旦室內溫度低於68華氏度即自動打開。如果一個恆溫器會思考「為什麼我的開關溫度被設置為68華氏度」這個問題,並嘗試尋找性價比更合理的溫度設置,這種方法就是雙環學習。

高技能專業人士通常在單環學習方面大放光彩。畢竟,獲得學位、專攻特定的知識領域並將這些知識用於解決現實問題是他們的慣常優勢。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優勢正是專業人士在雙環學習方面極其蹩腳的原因所在。

簡單說,這些專業人士幾乎總是諸事順利,很少經歷失敗。因為很少體驗失敗,他們就不知道如何從失敗中學習成長。因此,任何時候,只要單環學習戰略失靈,他們就會立刻變得充滿防禦性,抵制批評並將指責的矛頭對準每一個人,除了他們自己。簡言之,最需要學習的時候,恰好是專業人士學習能力完全停滯之際。

專業人士的這種自我防禦傾向,助長了人們易犯的第二個學習錯誤,即想當然地認為學習主要和動機有關:只要人們態度正確,願意投入,自然會開始學習。

但是,有效的雙環學習並非只是由感覺驅動的行為,而是人們思維方式的反應,即人們做出的選擇和行為背後的認知規則或思考模式。這些規則就像儲存於大腦的某種「控制程序」,能主導人的所有行為。即使你的責任心很強,防禦性思考模式仍會阻礙你的學習能力;就像一個帶有隱性病毒的電腦程式,其運行結果與編程人員的初始目的可能完全相反。


專業人士為什麼總是處於一種防禦狀態?根源不在於他們對持續進步的態度和追求上存在問題,因為他們確實希望更高效地工作。關鍵原因在於他們對自己和他人行為的思考方式。

我們不可能細細思考所有的處境。如果每次被問及「你情況怎樣」時,我們都要把所有可能的回答前後思量一番,那麼等我們想好,為時已晚。所以,每個人都會發展出一套「行動理論」Theory Of Action)機制,即用以指導自身行為和判斷他人行為的規則。人們對這些行動理論習以為常,所以總是下意識地使用這些規則。

但是,人類行為有一個悖論,即人們實際使用的控制程序很少與他們心中認同的程序相符。如果你通過面試或調查問卷詢問人們的行為原則,他們一定會給出我稱之為「信奉行動理論」(Espoused Theory Of Action)的回答。但是當你觀察他們的實際行為時,你會很快發現,這些人的信奉行動理論和實際行為之間幾乎沒有關聯。

如果觀察人們的外在行為和其中的規律,你會發現一個特殊的行動理論,我將其稱為人們的「實際行動理論」(Theory In Use)。簡單地說,人們的行為表裡不一,他們沒有發現自己的信奉行動理論和實際行動理論之間,即他們的所想和所行差之千裡。

不僅如此,大部分的實際行動理論都構建於同樣的價值體系之上。人們支配自身行為的趨勢,似乎總和以下四個基本價值有關:

1. 保持單方控制;

2. 儘可能多「贏」,儘可能少「輸」;

3. 壓抑負面情緒;

4. 儘可能保持「理智」。在這裡,理智的定義是制定清晰的目標,並據此評估自己的行為是否能達成目標。

以上所有價值都旨在迴避尷尬或威脅的出現,試圖逃脫脆弱和無力感。從這個角度說,大部分人的控制程序都帶有很強的防禦性。當人們使用防禦性思維時,會隱藏自身行為模式背後的原因、推斷與結論,並迴避對它們進行獨立和客觀的檢查。

因為人們從不論證自己防禦性思維背後的邏輯,這樣會形成一種閉環思路,使他們對相反的觀點置若罔聞。一個處於防禦性思維的人如果因此受到批評,其防禦程度會變本加厲。換言之,團隊成員通過將問題外化和推卸責任,迴避自己本該承擔的責任。

毋庸置疑,這種控制程序必然會導致學習短路。擁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專業人士因其自身特有的心理特徵,特別容易進入這種狀態。

對專業人士而言,與這種渴慕成功的強烈動機並存的是,對失敗強烈的恐懼以及在不能達到自身標準時的內疚與自責感。「絕對不能犯錯誤。我恨透了犯錯。不論嘴上是否承認,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害怕失敗。」一位專業人士說。

當人們沒能取得滿足內心期望的成就時,這種脆弱的性格會引發失衡性的沮喪心理,甚至絕望。沮喪感本身並不足以帶來破壞性的心理影響,但當其與防禦性思維結合時,將極大地阻擋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雖然防禦性思維很強大,但是人們總會努力實現自己期望的結果。他們非常看重自己是否做得專業,將自尊心建立在持續的努力和卓越的業績之上。

人們可以學習辨別他們正在使用的、指導其行為的思維模式。他們將逐步發現自身信奉行動理論和實際行動理論之間的差異,並明白他們常在無意間做出與內心意圖不符的行為。


組織怎樣才能改變這種格局,使人們的思維模式變得更有效?高層管理者必須先開個好頭,用批判的眼光檢查和改變他們的「實際行動理論」。除非高層管理者能對自己的防禦性思維和其不利後果有所察覺,否則組織不會發生真正的改變。所有的改變可能只是一時的迎合。

輔導高層管理者學習有效思維模式的關鍵,是將這種培訓與實際的商業問題掛鈎。當忙碌不堪的管理者發現自身成績和組織效率均可以因為有效思維模式而得到極大提高,其作用就自不待言。這種改變不是一日之功。管理者需要很多機會充分練習使用這些新技巧。

克裡斯·阿吉裡斯(Chris Argyris) |文克裡斯·阿吉裡斯是哈佛商學院與教育學研究生院詹姆斯·科南特(James B. Conant)教授,著有《克服組織性防禦》(Overcoming Organizational Defenses,Allyn and Bacon出版社,1990年)。原文載於《哈佛商業評論》1991年5、6月合刊,重印號為:Reprint 91301。編輯|馬雪梅xuemeima@hbrchina.org

相關焦點

  • 決定一個人的高度是認知,決定一個人的認知是思維
    最近很多讀者後臺留言,「我是一個說話沒有重點的人,怎麼訓練強大的邏輯?」 「我做的項目經常出漏洞,思維不嚴謹,怎麼辦?」「我是死腦筋,總是鑽進死胡同,老闆罵我迂怎麼辦?」我身邊一個創業達人告訴我:「決定一個人的高度是認知,決定一個人的認知是思維。
  • 自律的程度,決定你人生的高度
    你的自律的程度,決定了人生的高度。 行動派是一個集結80、90的青年成長社群,提倡「學習、行動、分享,實現人生的夢想清單」,鼓勵小夥伴成為美好的自己、提供成長支持的社群平臺。每天早上7:30準時推送,用乾貨叫醒你。
  • 思維高度決定我們成長高度
    上面的闡述中,並沒有包括專業和技能的教學和培養,教育的核心並不是讓我們獲得專業和技能,而是讓自己的身心獲得自身發展所具備的思維和對認知世界的能力。人們常說,思想有多遠,人就走多遠。也就是說,注重人思維和認知方面的教育,不但對人本人很重要,對祖國的強盛和發展也是很重要,當然了。在現代社會,我們肯定不能像古人一樣只注重思維層面的教育,我們更應該注重技術技能的培養,不能只注重思維和認知這個層次的教育。
  • 四種思維模式決定你的人生高度
    2打地鼠式思維有這種思維的人,他們遇到事情經常是走一步看一步,哪裡出問題了解決哪裡的問題,他們不能看到問題的關鍵和癥結所在,就像打地鼠一樣,這個問題解決了,還有下一個問題又冒出來了。他們不能解決根本性的問題,類似的問題總是接踵而至。
  • 決定人生高度和生活質量的,往往是思維方式
    不同的思維方式,會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你有怎樣的格局,就會有怎樣的結局。停止抱怨、幽默地看待人生、勇於直面問題…很多時候只需想開點,換一種思維方式,天地可能更開闊。心有多遠,你就能走多遠,做一個溫暖的人,停止抱怨,淺淺笑,輕輕愛。多換位思考,勇於面對問題,總有解決方案。一切問題,最終都是時間問題。
  • 中國重申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
    東方網3月31日消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31日發表的《201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指出,中國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  據白皮書介紹,依照憲法和法律,中國武裝力量肩負對外抵抗侵略、保衛祖國,對內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保衛人民和平勞動的神聖職責。
  • 進攻性現實主義、防禦性現實主義與新古典現實主義的戰略比較
    它承認體系結構具有強大的塑造(shape),而不是決定(deside)作用,這一點很重要,體系層次的現實主義通常強調的都是塑造而不是決定國家的戰略行為,塑造相比決定而言,不那麼具有決定論,具有一定的戰略彈性,因為體系結構只能告訴我們國家面臨什麼、應該做什麼,卻不能直接命令國家必須這麼做,而且短期的違背體系結構的制約可能起到一定的戰略收益,但長遠看來會受到體系結構的懲罰機制
  • 思維格局,站的層次決定你的高度,主導著你的成敗
    今天在朋友圈他發了這樣一張課件PPT:我非常的有感觸,到現在我都還是記得,在深圳學習英國初中生商務課程的時候,就感受到思維不同的魅力,起點不通的迥異。那時接觸到香港教育出來的同齡人,他們的想法資源的整合能力也完全大相逕庭。真的是起點,就決定你看世界的高度,站的層次不一樣,想法格局就完全不一樣。
  • 正能量短句,自律的程度,決定人生的高度!
    七、不在別人背後搬弄是非,是一個成年人最基本的修養。八、很多人希望自己成功,想選擇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其實只要是路,就已經被人走過了,我們要做的,是應該在別人走過的路上,比別人走得更久,比別人走得更遠,走得更久就能夠走出別人沒有走出的距離,走得更遠就能夠看到別人所沒有看到的風景。早安!
  • 你認知的高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你認知的高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2、不要太功利,這個世界,人類競爭比拼的不是什麼學分成績,不是名校名師,不是專業科目,而是你對自我與社會的終極認知。3、說格局、說心胸、說視野,最終說的不過是認知。6、人類的認知,好似一個巨大的天坑,呈漏鬥態勢排布。越往下,所見越少,機會越少,越是感受到社會不公,憤怒無比。越往上,所見越多,機會越多,越是感覺世界美麗,風光無限。7、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世相人心?
  • 是什麼決定了孩子們的人生高度
    我們家長們應該思考一下,是什麼決定了孩子將來的人生高度? 答案是從小養成的思維能力! 科學家給出的答案:2-8歲是思維能力關鍵的提升期。 親愛的家長朋友,不管你是一胎或者是二胎的寶媽寶爸,有一個現象,我們不得不承認:以前的孩子都是粗式放養,現在都是精確的精緻餵養;這裡的養可不是以前的吃飽喝飽,現在的養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咱們要明確的是決定孩子人生高度的因素~思維能力!
  • 高情商說話方式就是站在對方角度,讓別人舒服的程度決定你的高度
    導語:當你與別人交談的時候,有沒有曾經試過,當時你本來滿懷喜悅,但卻被對方一句不恰當的話語就馬上心情跌到谷底;有時,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不其然地出言不遜,導致給對方留下壞印象,更糟糕的是大家惡語相向,形成不良的循環…….很多例子都說明了說話方式的重要性,說話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你的高度。影響著你的事業與生活。
  • 晨讀丨你自律的程度,決定了人生的高度
    Part.1 朋友小航是一個設計師,以前他是一個愛抱怨的人,動不動就抱怨設計之路的艱辛、自己懷才不遇、苛刻的總監總是無情地駁回自己的作品……如今的小航像完全變了一個人似的,從設計界菜鳥躋身為受人尊敬的設計總監,身處高位依然不忘學習,在他的朋友圈裡,赫然記著這麼一句話:雖然很累,但我依然選擇滾燙的人生。
  • 算命大師稱日後會不會大富大貴,自律的程度,決定人生的高度
    昨天我加了一個算命大師的微信。據說他很會算命,我看了他的資料後,覺得他還是有點料的,然後想試試他的高超算命能力。我加大師後,簡單聊了幾句,然後,我就把我的信息發給他,請求他幫我算算我的未來的命運。說到成就,讓我想起了當今全球最厲害的世界第一潛能激勵大師安東尼羅賓,他早前也說過,他跑業務的時候,他一周三場演講,他的同事一個星期才一場演講。一個月他就講了12場,他的同事一個月才4場,一年下來他就講了144場,他的同事僅僅是48場。各位,從這裡,我們是不是看懂了成功者是如何成功的呢?
  • 歸因性悲觀:思維方式決定了你的生活態度
    但實際上,樂觀和悲觀的差別更多的是思維方式的差異。 心理學家塞裡格曼曾提出,樂觀是一種解釋風格,並不是一種普遍的人格特質。 02 Norem把悲觀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氣質性悲觀、防禦性悲觀和歸因性悲觀。 氣質性悲觀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悲觀,它指的是一種整體的傾向性,也就是你對於未來的看法,對於某件事的期待都是傾向於壞的、負面的,這種氣質層面很難改變,受先天遺傳的影響。
  • 工作中,態度決定高度,細節決定成敗
    「態度決定高度,細節決定成敗」是美國羅曼·文森特·皮爾的一句名言。一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直接影響工作的質量;而對細節的重視程度,則一定程度上,決定能否成功。我的第一份實習工作,是在某會計師事務所做審計助理,拿著100一天的工資,投身於某局產權登記項目。
  • 你是「防禦性悲觀主義者」嗎?
    悲觀者抱怨風大,樂觀者期待風停,而防禦性悲觀者會調整風帆。有時候適當的悲觀能讓我們做好充足的準備來應對可以預見的困境,這種未雨綢繆的心態就叫defensive pessimism(防禦性悲觀)。防禦性悲觀是一種預測消極後果並採取相應防範措施的心理策略。
  • 管理必看 :對中層管理者的重視程度,決定企業管理的高度!
    1、中層管理者是企業戰略的執行者中層管理者所處的中間位置,決定了他們作為企業戰略執行者的地位。企業的成功取決正確的決策與有效的執行,二者缺一不可。中層管理者作為企業戰略規劃的執行者,正逐漸開始被企業重視和關注。
  • 父母對孩子的耐心程度,決定了孩子未來成功的高度和深度
    而決定一個孩子未來成功與否的便是家長對孩子的耐心程度有一個叫做優優的男孩,他是一個非常活潑好動,鬼點子還很多的孩子。父母對孩子的耐心程度,決定了孩子未來成功的高度和深度。二,父母有耐心,孩子很會表達因為父母對孩子足夠的耐心,讓孩子在父母面前學會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孩子會成長為一個外向開朗的人。
  • 「綠色」程度決定騰飛高度
    落實治國理政新方略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從空中鳥瞰中瑞鎮江生態產業園,是一個錶盤。新區按照「引進一個項目、聚集一片園區、催生一個產業」的「鏈式效應」,以航空航天、現代農業等六大主導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全力打造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