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眼
□本報記者 李淼
最近,一路爬升10多個月的豬價多項指標下探,讓不少人張大嘴巴:豬市「雲霄飛車」下墜階段開始了?
答案依然撲朔迷離。
但遂寧船山區智明養殖場負責人冉智明對「過山車」般的豬價記憶猶新:2011年9月,豬價從最高點下降,長期低位盤整,至2014年4月跌至最低點,之後仍持續低迷態勢,下跌期長達42個月。2015年3月底,觸底反彈,又在短短一年多攀至高點。
日前,四川監測數據顯示,除了豬肉零售價離上一輪高點僅差毫釐外,仔豬、育肥豬等價格均碰觸監測以來歷史高點。「豬二哥」再次成為這個炎熱夏季的熱詞。
但又有多少人記得,養豬人在熊市時的辛酸與淚水。2014年,不少人血本無歸。大英縣年屆50歲的郭春梅熬到年底「灌香腸行情」仍不見起色,無奈再次踏上外出打工之路。冉智明則是在虧了150多萬元後,才挺到了收穫的時節。
豬市背後,本是簡單的供需問題,但「補欄補到嚴重過剩,跌價跌到虧得想哭」的狀況為何總逃脫不掉?
歸根結底,這個市場亟須更多理性的力量和聲音。
誰來養豬、怎樣養豬,兩大問題須首先作答。
郭春梅和冉智明的故事,是行業洗牌的寫照。儘管殘酷,卻是「祛病」的「苦藥」。農業部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生豬養殖戶減少500萬以上,散養戶佔絕大多數。但目前年出欄50頭以下的養殖戶仍佔3成,意味著大批散戶隨時可能退出。看四川,有關方面稱適度規模養殖面已提升至71.1%,但由小規模戶組成的合作社仍佔一定比例,其對市場把控能力偏弱,且小散戶比例依然較高,需要行業調整。可喜的是,去年起,溫氏、新希望等行業龍頭在四川乃至全國加速布局大型豬場,又深度引領行業從傳統向標準化、規模化飛躍,為市場注入更多理性的力量。
養豬業大數據難題也須加速破解。
資陽雁江區一位養殖戶,跟蹤四川生豬監測預警分析研判,成功踩準了這一輪周期的節奏,今年至少要賺上百萬元。這位養殖戶的幸運故事,正是行業對大數據的期待。在市場需求並無暴漲暴跌的情況下,若全國能準確、及時地發布母豬存欄量這個核心數據及變化趨勢,就已足夠成為行業何去何從的「風向標」。目前我們雖有統計,但仍是點位監測,且數據準確性亟待提高。農業大數據正加速推進,畜牧業是突破口,不妨從養豬業率先試水,讓大數據成為戰勝「豬周期」尤其是大起大落行業的利器。
市場也需要理性的聲音。
冉智明曾連連喊冤:肉價一漲就有人「埋怨」吃不起肉,養殖戶賺歡了,可誰看到我們虧了3年?類似情況並不鮮見。豬肉價格上漲,消費端聲音往往強力爆發,相關方面匆匆出手「降溫」。今年4月,又有個別企業拋出「豬價將很快下降、降一半才合理」的聲音,與養豬戶打心理戰;而這幾天豬價略見下探,又有不少人炒作「跌到何時方是休」,引發部分養殖戶恐慌拋售。其實,這都需要我們理性面對,尤其是政府相關部門準確研判行情、發出理性聲音、進行合理引導。因為保護行業健康發展,既是保護數千萬養殖戶,也是保護億萬消費者。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