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新刊 | 張維迎:不可高估理性的力量

2021-02-25 讀書雜誌

編者按

常理上說,人應該是理性的動物,人有思維,會權衡各種利弊,考量行為後果,但現實是人往往做出非理性的事情。為何會這樣?作者將「非理性」因素概括為四個陷阱:自負陷阱,自尊陷阱,信仰陷阱,群思陷阱。認為這四個陷阱不僅影響著個體的生存,更影響著人類的歷史進程。可悲的是,無論是過去還是可以預料到的將來,它們很可能不會被理性徹底戰勝。

經濟學告訴我們,理性人不會做「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用博弈論的術語,這是「不可置信的威脅」(incredible threat)。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澤爾騰(R. Selten)認為,理性人不會實施「不可置信的威脅」。他把排除掉不可置信威脅的納什均衡定義為「精煉納什均衡」(perfect Nash equilibrium),從此,「精煉納什均衡」就成為經濟學家預測理性人行為的基本概念。但經濟學家的預測與現實中人們的決策有很大距離。現實中,不僅「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比比皆是,甚至「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事也時有發生。作為經濟學者,我當然承認理性的力量;我甚至認為,理性是人類的希望。但我也越來越認識到,理性的力量是有限的。比如,理性可以解釋某種產品的價格如何隨供求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但無法解釋股票市場的崩潰;理性可以解釋交戰雙方(或多方)為什麼會達成停戰協議,但無法解釋戰爭為什麼發生;理性可以解釋希特勒為什麼會失敗,但無法解釋希特勒當初為什麼能上臺;等等。理性的力量之所以有限,是因為真實世界中,人的行為不僅受理性的影響,也有「非理性」的一面。這裡的「非理性」,是相對於經濟學定義的「工具理性」而言,也就是決策不是基於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的計算。當然,如果我們願意改變經濟學關於理性的定義,有些看上去「非理性」的行為可能是理性的,但那樣的話,經濟學的「理性人模型」就得重新構造。結合哈耶克的知識論和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我將這些「非理性」因素概括為四個陷阱:自負陷阱,自尊陷阱,信仰陷阱,群思陷阱。這四個陷阱之所以值得重視,是因為它們不僅影響著個體的生存,更影響著人類的歷史進程。無論是過去還是可以預料到的將來,它們不會被理性徹底戰勝,也不會因為大數定律被過濾掉。決策需要信息,但大部分決策需要的信息是不完備的,存在著缺失。特別是,越是重大的、一次性的決策,信息缺失越嚴重。並且,信息是分散的、主觀的、個體化的。這就是哈耶克講的「無知」(ignorance)。在無知的情況下,決策依賴於個體的想像力和判斷;即使兩個人有完全相同的信息,由於想像力和判斷力不同,他們也會做出完全不同的決策。因此,達到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是很難的。這裡,納什均衡指不同決策是相互兼容的:所有人的預期能同時實現。無知使得決策變得非常不容易,而更大的麻煩是,許多人不僅不知道自己的無知,甚至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結果就出現了哈耶克講的「致命的自負」(fatal conceit)。致命的自負常常導致災難性的決策,我用希特勒上臺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說明這一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德國還是一個非常注重家庭背景和學歷的國家。希特勒出身於下層,一個體制外的無業游民,沒有受過良好教育,舉止粗魯,毫無政府工作的經驗,無論從哪方面看,都不像當總理的料。希特勒一九三三年元月能被興登堡總統任命為總理,很大程度上拜德國精英們的「致命的自負」所賜。正是德國精英們普遍認為希特勒「成不了氣候」,最終讓希特勒成了「氣候」。保守派把希特勒扶上總理之位是為了讓他出醜,沒想到是引狼入室。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來源:baidu.com)
當時的德國,政府由國家元首任命,無須徵求國會多數派意見。興登堡總統及其幕僚以為,給希特勒個總理頭銜,相當於把這個「麻煩製造者」關進籠子裡了,用不了多久,他就會出局。內閣裡,除希特勒本人外,納粹黨只有威廉·弗蘭克一人入閣,執掌內政部,帕彭及其保守同僚屬於多數派。帕彭任副總理,周圍儘是他的朋友,興登堡總統對他又是言聽計從,所以他認為自己絕對能降伏希特勒。他對個別心存疑慮的同僚說:「我們已經把他收歸我們所用了。」「不出兩個月,我們就會把他逼到牆角,讓他只會尖叫。」與軍方關係密切的前總理施萊謝爾自信地說:「如果希特勒打算在德國建立獨裁體制,軍方將是獨裁體制內部的獨裁集團。」但他們的預期都落空了。希特勒上任不久,就利用「國會縱火案」迫使總統籤署了緊急狀態法,取締德國共產黨,停止實施《魏瑪憲法》中的言論、出版、集會和結社自由。緊接著,希特勒又通過《總統授權法》,獲得不經國會同意並且不徵求總統意見的情況下的任意立法權,解散了除納粹黨之外的其他政黨,取締了工會。到一九三三年六月,希特勒已經建立起了事實上的獨裁統治,年邁多病的總統興登堡變成了個擺設。一九三四年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把總理和總統的職能合二為一,擔任「國家元首」,成為名副其實的獨裁者,權力不受任何限制,為所欲為一路狂飆,直到柏林陷落前幾天自殺為止。許多德國人對自己當初的所作所為深感懊悔,其中最早懊悔的或許是德國共產黨。一九三二年十一月選舉成立的議會中,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是第二和第三大黨(分別佔121席和100席),合計席位大於納粹黨(196席)。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同屬於「馬克思主義政黨」。如果共產黨當初不是錯誤地將社會民主黨當作「頭號敵人」,而是與其合作,共同對付納粹黨,那麼,希特勒不可能有上臺的機會,共產黨也不會變成一個「非法組織」。如果說希特勒上臺是因為德國精英們「致命的自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則是希特勒自己的自負所致。希特勒沒有想打一次世界大戰,他甚至沒有想打一次歐洲戰爭,他設想的最大規模的戰爭是國與國之間的局部戰爭。即使在入侵波蘭後,英國和法國發出最後通牒,希特勒仍然不認為這兩個國家真的會向德國宣戰。經驗告訴希特勒,英國人和法國人都是沒種的膽小鬼,根本沒有膽量向德國宣戰。但這一次,他錯了。納粹德國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九月三日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希特勒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對蘇聯發動閃電戰,史達林毫無準備,驚慌失措,損失慘重,也是「致命的自負」所致。史達林知道納粹德國與蘇聯必有一戰,但他認為蘇聯至少還有一年時間備戰。他的推理是:希特勒是個聰明人,不會在兩條戰線同時作戰,在與英國籤訂停戰協定前就對蘇聯開戰,是非理性的。因此,史達林把來自邱吉爾的警告當作「離間計」,置之不理,對自己情報人員的警告也不屑一顧。可惜,他的判斷完全錯了。納粹德軍在西歐和蘇聯的的雙線進攻(來源:encyclopedia.ushmm.org)希特勒確實希望與英國籤訂停戰協議,但屢屢被邱吉爾拒絕。希特勒認為,自己已經贏了戰爭(這當然是他的錯覺),邱吉爾之所以拒絕籤訂協議,是因為背後有蘇聯的支持。只要打垮了蘇聯,英國就會乖乖籤訂停戰協議。所以必須先對蘇聯開戰。顯然,史達林的預期和希特勒的預期是不兼容的,結果對雙方都是一場災難。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常言說的「無功不受祿」,就是自尊心的表現。在生存競爭中,沒有自尊心的人,難以生存並繁殖後代。自尊心使得一個人自強、自立、自律,受人尊重,因而獲得更多與他人合作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說,自尊心是一種演化理性(不同於工具理性)。但自尊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表現之一是,自尊心使得人們常常拒絕接受批評,尤其是公開的指責和來自地位比自己低的人的批評。自尊心越強的人,越容易被批評冒犯。他們習慣於把他人的批評看作對自己人格的不敬、能力的貶低、身份的羞辱和威信的損害。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他們常常會對批評者發起「復仇」行動。在做出反擊的時候,他們很少進行理性計算。出於自尊,他們寧可「雞蛋碰石頭」「胳膊擰大腿」。中世紀歐洲貴族間盛行的「決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自尊走到極端就是自戀(narcissism)和偏執(paranoid)。自戀者和偏執狂不僅不接受批評,拒絕認錯,而且會用新的、更大的錯誤掩蓋舊的、相對小的錯誤,以證明他們從來就沒有犯過任何錯誤。結果是,錯上加錯,欲罷不能,災難不斷,直到沒有機會再犯更大的錯誤為止。對芸芸眾生而言,自戀和偏執損害的只是自己的財富、事業、生活,最多是個人的身家性命,因為他們可用的資源有限。麻煩在於,由於政治遊戲更青睞自戀狂,位高權重的人往往有遠高於常人的自戀傾向和偏執傾向。他們呼風喚雨,支配大量社會資源,甚至擁有生殺大權。他們的自戀和偏執,他們的錯上加錯,常常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甚至生靈塗炭。希特勒就是一個典型的自戀狂,甚至可以說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自戀狂。他從來容不得別人的批評,包括他最信任的左膀右臂的批評。在入侵波蘭之前三天,他的副手赫爾曼·戈林仍然在尋求避免跟英國人的衝突,建議他沒有必要「賭上一切」。希特勒回答說:「在我的整個生命中,我總是把所有籌碼放在桌上。」入侵波蘭挑起世界大戰,出乎希特勒的預料,被證明是一個錯誤,但他沒有設法改正這個錯誤,而是走向一個更大的錯誤——侵略法國。佔領法國後,希特勒覺得自己已經贏得了戰爭,想誘使英國籤訂停戰協議。邱吉爾不買帳,希特勒又發起「不列顛之戰」。不列顛之戰未能讓英國屈服,他又走向一個最大的錯誤——發起閃電戰,計劃用三個月時間攻下蘇聯。他認為,只要拿下蘇聯,英國人就會乖乖投降,美國就沒有可能參戰,他之前的所有決策就都將被證明是正確的!德軍在波蘭進行的閃電戰(Blitzkrieg,來源:holocaustresearchproject.org)可惜,他沒能如願,史達林格勒戰役成為他的「滑鐵盧」。史達林格勒戰役被認為是「二戰」最關鍵也最慘烈的戰役,雙方死傷人數超過一百六十萬。希特勒命令德軍不惜一切代價佔領史達林格勒,與其說是為了達到軍事目的,不如說是為了希特勒本人的心理滿足,因為,這畢竟是一座以「史達林」命名的城市。對史達林來說,保衛史達林格勒,也關乎自己的尊嚴和榮耀,所以他命令紅軍「絕不後退一步」,違者殺無赦。在德軍第六集團被蘇聯紅軍包圍後,希特勒仍然固執己見地命令保盧斯將軍堅守陣地,不得突圍,結果全軍覆沒,戰爭局勢徹底逆轉。信仰可能是宗教的,也可能是世俗的(如意識形態、民族主義)。經濟學認為人的行為之受利益支配,因而是理性的。但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實中,人的行為也受信仰的支配。信仰有一種不受個體控制的魔力,驅使人們做出理性計算難以證成的決策,甚至完全違背自身利益的決策。這種決策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惡的。事實上,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悲劇都是理想主義者追求信仰的結果,而不是現實主義追求利益所致。確實,有時候理想主義只是利益的偽裝,但不可否定,許多幹壞事的人是真誠的理想主義者。希特勒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個人生活很簡樸。信仰的魔力來自其目標的善。理想主義者總是用目標的善證明手段的正當性,就像說「良藥苦口利於病」一樣,不論這些手段實際上是多麼殘忍。波爾布特處決所有戴眼鏡的高棉人,理由是:因為眼鏡證明他們是知識分子,所以是階級敵人,該殺!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也是信仰,經常導致種族衝突、戰爭,甚至種族滅絕。納粹在集中營屠殺了六百萬猶太人,其手段之殘忍,令人毛骨悚然。那些執行屠殺命令的納粹官兵,作為個體也像普通人一樣,有善的一面,但他們為什麼會幹令人髮指的反人類勾當?因為希特勒給他們灌輸了一種極端的反猶主義信仰:猶太人是德意志民族所有苦難的根源,他們總是用陰謀詭計顛覆德國,他們汙染了雅利安種族的純潔。在具有這種信仰的人眼裡,猶太人不是人,是害人蟲,是撒旦,是魔鬼,屠殺他們沒有罪惡感。希特勒上臺後,納粹黨在德國大學裡搞了一場「焚書坑儒」運動,運動的主力是學生組成的「希特勒青年團」,他們對納粹黨的意識形態堅信不疑。不僅猶太裔的教授被解職,猶太學者的書籍移出圖書館並銷毀,甚至像愛因斯坦、赫茲、哈伯這些猶太裔科學家的名字都不能提。納粹黨提出要建立「雅利安物理學」「德意志數學」「德意志化學」;任何國際期刊的內容包含對第三帝國的批評,德國大學圖書館就取消訂購,連英國出版的《自然》雜誌也不例外。一九三三年五月十日,全國十九座大學城組織了一場「打倒非日耳曼精神的行動」,學生們按照納粹意識形態標準,編制了一份「非日耳曼」圖書清單,把清單上的書一本一本從各種圖書館搜出來,然後堆在公共廣場付之一炬。

1933年,納粹德國「雅利安化」運動時的焚書現場(來源:germanculture.com)

在納粹德國,「希特勒」本人也成了一種信仰,希特勒就是上帝。許多德國人遇到自己沒法判斷的事,會滿懷信心地說「我相信他」,「他總是對的」。在戰爭即將結束,俄國人已經到了柏林大門口,納粹敗局已定的時候,一位受傷的二等兵還說:「領袖最近剛宣布,我們必勝。他從來沒有騙過我們。我相信希特勒。」正因如此,納粹德國戰敗並不足以讓希特勒走下神壇。真正讓希特勒走下神壇的是戰後的紐倫堡審判。紐倫堡審判讓德國人了解了真相。沒有紐倫堡審判,納粹的歷史很可能在德國重演。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一直保持中立,直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才參戰。即便在當時,任何頭腦清醒的人都明白,美國參戰,日本必敗。所以,「珍珠港事件」令邱吉爾和蔣介石都欣喜若狂。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停泊的美國軍艦(來源:britannica.com)
難道日本政府的決策者就看不明白這一點嗎?他們當然看得明白。在戰後的東京審判上談到對美國開戰決策時,鈴木貞一(戰時任企劃院總裁)回憶說:「海軍打心底認為與美國開戰必敗無疑,只是不願意公開表態。陸軍未必真想打仗,但又激烈反對從中國撤軍。外務大臣堅定地認為,不答應從中國撤軍,與美國交涉斷無希望成功。因此,首相若想避免戰爭,僅存的辦法要麼是讓海軍大臣正式公開其真實想法,要麼是讓陸軍理解海軍未公開的意圖,並同意撤軍。我看得出首相很為難,因為從他個人來講,他覺得自己無力說服海軍或陸軍。」(伊恩·布魯瑪:《創造日本:1953—1964》第五章)這樣,一群聰明人做出了一個愚蠢的決定,讓日本走上一條自取滅亡的不歸路。這就是「群思陷阱」導致的結果。「群思陷阱」(groupthink)指的是群體中出現的這樣一種現象:群體成員追求「和諧一致」的願望導致了一個非理性的決策。這裡的關鍵是,和諧的願望!這種願望產生了不惜一切代價達成一致的傾向,每個人以團體的立場為自己的立場,不同意見被隱藏起來,或者被置之不理,因而群體表現出高度一致。為了和諧一致,人們甚至忘了群體本來的目標。在群體中,個體之所以不願意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壓制自己的良心和理智,首先是因為他渴望被群體成員接受,不想成為另類,不想成為團結的破壞者;其次是因為他沒有把握自己的判斷一定是正確的,不願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無知」和「固執」;第三是因為沒有人願意承擔責任,既然決策是大家的意見,即使錯了,自己也不需要對此負責。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埃文·詹尼斯最早對群思陷阱做了系統研究。他認為,具有如下特徵的組織最容易陷入群思陷阱:(一)高度追求和諧團結和團隊精神;(二)不重視個體的表達自由,不鼓勵創新;(三)領導人行事專斷,自以為是;(四)群體成員由提拔任命,背景和信仰過於同質化;(五)成員之間信息交流不暢,個體處於孤立狀態;(六)決策缺少程序規範;(七)面臨強大的外部壓力,特別是外部威脅,決策要解決的問題既複雜又緊急;(八)近期決策失誤多,降低了個人的自尊(Irving L. Janis, Groupthink: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Policy Decisions and Fiascoe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82)。Groupthink: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Policy Decisions and Fiascoes(來源:amazon.com)前面講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決策,事實上,在其原著中,詹尼斯把「珍珠港事件」中,美國的措手不及作為群思陷阱的典型案例。駐夏威夷的美國海軍將領有一種共同的錯覺:日本人不會進攻夏威夷。所以即使來自華盛頓的警告也沒有引起他們的重視。一場戰役,日美雙方都陷入了群思陷阱,日本人的群思陷阱把日本送上自取滅亡的不歸路,美國人的群思陷阱讓美國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以上我們分別分析了四個非理性決策陷阱。需要指出的是,這四個陷阱不僅是相互關聯的,甚至經常是共同發揮作用。如何減少非理性決策導致的災難?最有效的辦法是權力和資源的分散化,以野心對抗野心,以權利約束權力。在競爭性市場中,每個人都可能犯錯誤,但每個人的資源都是有限的,沒有人有機會持續地犯災難性錯誤。像埃隆·馬斯克這樣野心勃勃的人,作為企業家,只有消費者和投資者願意為他的決策買單,他的商業帝國才能生存和發展;即使他因為決策失誤而破產,社會也不會損失太大。但如果他是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權力得不到有效制約,就非常可能給人類帶來重大的災難。(關於納粹的歷史,參閱理察·J.埃文斯《第三帝國三部曲》,九州出版社二〇二〇年版)

*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張維迎:不可高估理性的力量
    作者將「非理性」因素概括為四個陷阱:自負陷阱,自尊陷阱,信仰陷阱,群思陷阱。認為這四個陷阱不僅影響著個體的生存,更影響著人類的歷史進程。可悲的是,無論是過去還是可以預料到的將來,它們很可能不會被理性徹底戰勝。
  • 張維迎到底是「主流」還是「異端」?
    ■本報特約記者 岑科 北京報導  3月3日,本報發表張維迎署名文章《理性思考中國改革》。  事實上,在這些「聲討」張維迎、嘲弄「理性思考」的人中,除了自我加冕的「民意」代表和揮舞著意識形態大棒打擊他人的人,更多的是一些缺乏歷史知識的年輕人。
  • 張維迎:中國壞的納什均衡太多
    北京大學國發院張維迎教授是最早將博弈論引進中國的經濟學家。怎麼理解納什均衡?怎麼用納什均衡來分析中國的經濟問題?為此財知道特地採訪了張維迎教授。紀念納什最好的方式就是理解納什均衡納什為社會科學創造了全新的研究方法,那我們紀念納什最好的方式就是理解納什均衡,學會應用博弈論的方法去分析和理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
  • 《讀書》新刊 | 孟暉:大食國的化學製造業
    大食國的化學製造業文 | 孟暉(《讀書》2020年12期新刊)「薔薇水,大食國花露也。」南宋趙汝適《諸蕃志》中如此記錄道。較真起來,在那個時代,《香水蒸餾》不算孤例,就以中國來說,唐代醫書《千金方》《外臺秘要》,甚至更早的《肘後方》《齊民要術》,都是以理性精神記錄專業領域的特殊知識,形式也大致一樣,相信,其他文明中亦有同等水平的著作。重點在於,農書、醫書是為了民生,而這本書用力於「偏門」,內容「狹隘」「不要緊」,搞的是「多餘的東西」。
  • 思想的競爭不在當下:張維迎振聾發聵的20個觀點
    張維迎老師為先知書店講課   思想的競爭不在當下,張維迎振聾發聵的20個觀點   文:張維迎 編:愈嘉、李強最近,因為兩場「紀念價格雙軌制改革35周年」的研討會,經濟學家張維迎老師再次陷入輿論的風口浪尖
  • 《讀書》新刊 | 王楠:哭泣的殺心
    原創 王楠 讀書雜誌編者按王楠的文章對希區柯克眾多名作中成就最高的一部《驚魂記》做了精彩、深入的解析。哭泣的殺心文 | 王楠(《讀書》2020年2期新刊)一九五九年晚春某日,在洛杉磯派拉蒙電影公司總部的辦公室裡,發生了一場出人意料的對峙。電影公司的主席,面對長桌盡頭端坐的一個肥胖禿頂的身影,怒氣衝衝、斬釘截鐵地表示,自己公司電影的主角,絕不會是個身著女裝持刀殺人的瘋子。
  • 德國學者:歐洲低估了中國的力量,高估了美國的力量
    一位德國學者甚至說,歐洲一直以來都高估了美國,低估了中國。 現代中國的力量 建國初期我國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之後,領導們把發展原子能,計算機等高科技定為初期目標。結束動亂時期後,領導們終於重新認識到了「科教興國」的重要意義,認可了科技和教育能夠使國家變得強大。
  • 人大教授點評林毅夫vs張維迎思辨會:產業政策也應該是「市場化」的
    所以這就是一個問題,從一個國家的要素和一個小區域的要素來看,要素的稟賦結構是可以通過外來的力量而發生變化的。如果按照林老師的要素稟賦,深圳的經濟創新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我們經過大量調研,深圳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深圳的人才,缺少高質量的大規模工業化創新人才。那麼為什麼在不具有人才優勢,缺乏人才優勢的前提下能成為吸引最有活力的創新才人、創新和創業業態最活躍的一個區域?
  • UED李興鋼專輯中英文版新刊發布會
    UED李興鋼專輯中英文版新刊發布會 房天下   2014-04-14 10:25 [摘要]
  • 張維迎:中國教育體制比49年還要落後
    中國經濟網訊:2010年12月22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新一屆的換屆儀式,但是在新院長的名單上,已經找不到張維迎的名字。如同4年前接任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一樣,四年後的今天,張維迎的卸任同樣引起了軒然大波。12年前的1999年,張維迎以副院長的身份,主持光華管理學院的管理工作。
  • 張曙光:雙軌制是改革過程的普遍現象和一般規律,張維迎是最早提出...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張曙光 編者按:5月16日,由人文經濟學會主辦的《雙軌制思想與中國經濟改革——張維迎雙軌制論文發表35周年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 侯若石:與張維迎、厲以寧和吳敬璉商榷
    需要指出的是,張維迎等人維護富人利益的謬論已經被許多學者批判,但這個謬論的理論基礎——現代企業制度理論,卻很少有人提出質疑。經過對西方經濟學家的企業組織理論和發達國家企業實踐變化的研究,人們不難發現張維迎等人的理論是片面的,其實踐結果是害人的。本文對他們的理論觀點提出質疑:現代企業制度是現代生產組織的唯一方式嗎?新制度經濟學是解釋現代企業制度的唯一理論嗎?
  • 張維迎回應"簡歷造假門" 自稱學歷不存在造假
    在唐駿「學歷門」風波的同時,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也被網友指出學歷造假。張維迎7月31日寫博文進行回應,稱「出自本人的每個階段的簡歷,其所有文字都是準確無誤的。」同為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餘永定也向媒體證實張維迎博客中所提到的牛津大學學位授予情況屬實。
  • 張維迎定義產業政策:政府選擇性幹預私人產品領域
    11月9日下午,北京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和張維迎就產業政策進行公開辯論。相對於林毅夫對產業政策的理解,張維迎在演講中對其所理解的產業政策進行了重新的定義。  張維迎稱,我理解的產業政策,是指出於經濟發展或者其它目的,政府對私人產品領域進行選擇性幹預和歧視性對待。其關鍵詞是私人產品和選擇性幹預。  張維迎指出,政府公共產品投資不屬於產業政策,普遍性的政策也不屬於產業政策,比如所得稅不是產業政策,如果對某些企業稅收優惠扶植就是產業政策。
  • 子 午:為什麼入選的是厲以寧、林毅夫,而不是吳敬璉、張維迎
    至於張維迎與林毅夫,1994年,二人都曾是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創始人,就是在那裡,曾發生過一次著名的「交火」事件,那便是林毅夫和張維迎在國有企業改革核心問題上發生的學術分歧。林認為產權歸屬無礙於國企改革,張則始終堅持不改產權,國有企業根本沒有出路。在那次爭論中,林毅夫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和張維迎提出的「資本僱傭勞動假說」都已成型。
  • 讀書筆記 | 理性的抉擇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理性的抉擇》。作者特蕾澤·休斯頓是卡內基梅隆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也是該領域的研究專家。她是西雅圖大學卓越教學中心的創始主任,長期致力於幫助人們更好地做出決策,並為《紐約時報》《哈佛商業評論》撰稿。這是一本教導女性如何做出好決定的書。
  • 《讀書》新刊 | 張明傑:林熊光及其書畫鑑藏
    原創 張明傑 讀書雜誌編者按古代書畫能夠流傳下來,很大一部分依賴於歷代鑑藏家,此文介紹的林熊光就是其中一位。林熊光及其書畫鑑藏文 | 張明傑(《讀書》2020年3期新刊)在近現代中日書畫鑑藏史上,林熊光是一位不容忽視的人物,其古代中國書畫收藏不僅數量大、品種多,而且質量尤高。
  • 張維迎:要市場邏輯,不要強盜邏輯
    [提要] 張維迎:增加貨幣,刺激經濟的時候,國企得到的好處最先、最多;緊縮的時候,提高利率、限制信貸,民企受的影響最快、最大。先擴張後收縮,導致的是資源、財富從個人、民營企業轉向國有企業。就這些問題,本刊對經濟學家張維迎進行了專訪。  政策還是價格  《南風窗》:您如何評價目前政府密集出臺的一系列限購、限價的政策?包括發改委對企業頻繁的價格「約談」。  張維迎:很多時候,政策的出臺往往是基於政治的考量。在目前中國的情況下,政策主要是一個政治問題,而不是科學問題。
  • Cereal 新刊|孤獨的本質
    點我:新刊預售通道直達《穀物11·孤獨的本質》新刊除了圍繞"可持續「這個主題,到達的城市是墨西哥城。在那裡穀物拜訪了以下:🍃新刊《穀物11·孤獨的本質》給等候多時的你帶來各地的好風景,好生活,如果能再給你帶來一些新靈感和啟發,那真是再好不過啦:)穀物將一如既往,未完待續...
  • 張維迎:普適價值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在會上表示,實現普世價值,是必須的也是可能的。中國崛起使得世界價值觀念的形成更容易,過分強調中國的獨特性並不利於中國的利益或中國人民的利益。  以下是文字實錄:  張維迎:我沒有深入研究,我說兩點,第一點我覺得普適價值是需要的,第二是可能的。  我先說一下它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