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階段,方程是解決實際問題時常用的方法。初中所學的方程包括兩大類,整式方程和分式方程。
整式方程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三元一次方程組、一元二次方程。而多元方程、高次方程及分式方程,解題的基本思路最後都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因此,讓學生熟練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非常重要。
對於剛升入初中的七年級學生來說,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較多,學生解題時非常容易出錯。下面,我根據解題步驟,詳解一下學生解題時易出現的錯誤,以及解決方法。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驟有五步,第一步去分母,第二步去括號,第三步移項,第四步合併同類項,第五步未知數的係數化為1。
去分母時易出現的錯誤是:
一、漏乘不含分母的項。
二、沒把分子部分看成一個整體,用括號括起來。
解決方法:去分母的依據是等式的基本性質2,方程的左右兩邊同乘以同一個數,結果仍相等。因此,去分母時,方程的左右兩邊應同乘以方程中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且約去分母后,把分子部分看成一個整體,用括號括起來。
例:
去括號時易出現的錯誤:
一、漏乘,沒把括號外的數字與括號內各項分別相乘。
二、去括號時括號內各項的符號是否需要改變
解決方法:去括號時依據乘法分配律,括號外的數字應與括號內各項一一相乘。另外,依據去括號的法則,當括號外為正因數時,去掉括號,括號內各項的符號不變;當括號外為負因數時,去掉括號,括號內各項的符號應改變。
例: 解 2(3x-7)-5(2ⅹ+1)=4
6ⅹ-14-10ⅹ-5=4
移項時易出現錯誤:
一、沒有理解移項的定義
二、沒有改變所移項的符號
解決方法:
移項的依據是等式的基本性質1,具體做法是把方程中的某項改變符號後,從等號的一邊移到等號的另一邊。它和交換兩項的位置是不同的。
例: 解3x-2=7x+6
3ⅹ-7x=6+2
一般把含未知數的項移到等號的左邊,不含未和數的項移到右邊,且先寫不移動的項,後寫移動的項。
合併同類項時易出現的錯誤:
沒有弄清係數是同號還是異號,係數的絕對值是該加還是減。
解決方法:
合併同類項是依據合併同類項法則,把未知數項的係數相加。相加時應根據有理數加法法則,係數是同號,應把絕對值相加,異號時應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應特別注意係數的符號。
例: 解、3x-7ⅹ=6+2
( 3一7 )ⅹ=8
-4ⅹ=8
係數化1時易出現錯誤:
一、符號
二、不能整除時,誰應是分母,誰是分子。
解決方法:
應用兩數相除,同號得正,異號得負,確定商的符號。被除數是分子,除數是分母。當係數是分數時,應變為乘以它的倒數。
例: 12ⅹ=一3
x=一1/4
(一3/4)x=2
x=一2×4/3
ⅹ=一8/3
另外,還有一特殊步驟,當分母為小數時,常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小數分母化為整數分母。
例:
歡迎關注,希望我的解答能給你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