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親子矛盾激化 市立醫院心理專家建議增加高效的親子陪伴

2020-12-22 半島網官網

  半島記者 王鑫鑫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學校延期開學,漫長的寒假被家長笑稱「年假」,千千萬萬的孩子成了被困在家裡的「神獸」,「熊孩子」玩得飛起的同時,意外傷害等各種狀況也隨之而來。近3個月來,青島婦兒醫院接診墜樓、墜床等墜落傷患兒近百例,其中近30名患兒需住院接受治療;市立醫院心理門診也突然多了一大波「問題孩子」,和家長吵架、拒絕上網課、沉迷網路遊戲、在家強迫清潔……在採訪時,大部分家長會吐槽,疫情期間「神獸」的居家史,簡直是家長不忍回顧的血淚史:心力交瘁,無數次在崩潰的邊緣徘徊;也有的家長會感慨,藉此疫情拉近了親子距離,增進了親子感情,在和孩子鬥智鬥勇的同時也實現了自我成長:和諧相處,身心愉悅。

  案例1:家人太忙疏於監管,12歲男孩沉迷手遊

  對於12歲男孩小希(化名)的媽媽來說,這個寒假簡直就是她的「噩夢」。從2019年農曆臘月十六寒假開始至今,近百天的相處,徹底顛覆了她對兒子的認識。「他屬相是豬,現在我覺得他應該屬『毛驢』——倔得很,你說啥他都不聽,處處唱反調。」媽媽苦笑著說:「我真是徹底敗了,只盼著趕緊開學,讓學校的集體行為來約束他。」

  在媽媽眼中,小希一直是個懂事聽話的乖寶寶,這個寒假卻讓她看到了兒子的另外一副面孔。平時忙於做生意,二人無法全天候陪伴孩子左右,總以為他能「自覺」,沒想到以上網課為由,平時極少碰手機的小希現在天天手機不離手,不是玩遊戲就是看動漫,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無心學習,作業總是遲交或漏交,考試成績也不盡如人意。為此老師屢次找小希媽媽談話,讓加強監管。儘管媽媽三番五次勸阻,可小希總是把媽媽的話當耳旁風,有幾次媽媽強行將手機沒收藏了起來,小希為此翻臉跟媽媽吵了起來,還揚言不讓玩手機就離家出走。媽媽也有諸多無奈:「在家學習必須依賴手機,可手機放在孩子手裡有時候就變成了『惡魔』,我很矛盾,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玩遊戲看動漫媽媽都忍了,最讓媽媽無法忍受的是她無意間發現兒子竟然搞起了「網戀」,這個發現無異於一聲「驚雷」,不知所措的她只好將兒子強行帶進了心理診室,求助於心理醫生。

  案例2:復工後老人幫忙帶,二孩媽媽輕鬆許多

  白領王女士是個二孩媽媽,哥哥12歲讀五年級,妹妹5歲上幼兒園中班。復工之前,她都是一個人帶倆娃;復工以後,孩子姥姥前來幫忙,她得以輕鬆許多。

  這期間,她經歷了從開始的慌亂心累到後來的輕鬆自在的轉變過程。

  王女士說,剛開始上網課的時候,最讓她頭疼的是監督哥哥學習。補習班取消,封閉不能外出,不能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長期坐在電腦前聽網課,無法跟老師及同學進行有效的溝通,枯燥無味的生活讓孩子衍生出各種負面情緒,王女士的兒子也不例外。「剛開始他也坐不住,總想著偷懶,導致網課沒有認真聽講,課後題目就不會做,我批改的時候錯題一片,氣得我狠狠地批評他,有幾次氣急了直接把作業撕了。」經過加強監督和嚴厲糾正後,兒子漸漸變得自律自覺了,如今已經形成了主動上課的好習慣。「時間一到,他自己就跑去書房學習了,再也不用別人提醒了,我真是發自內心地為兒子的轉變感到欣慰。」王女士告訴記者,除了上午上網課以外,他還安排孩子們下午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而到了晚上,哥哥彈吉他妹妹彈鋼琴,忙完各自的再一起玩遊戲,十分和諧。為此,她總結到,作為家長,必須要多一些耐心為孩子理順,理順好了孩子自然而言就「上道」了。

     案例3:年輕媽媽親自帶娃,5歲男孩背會40首詩

  在眾多的「反面教材」中,小野一家是個為數不多的正面典型。5歲的小野雖然在疫情期間沒去上幼兒園,卻在爸爸媽媽的監督下,每天堅持7:00起床,四個月背會了40首古詩,自學到二年級的課程……談及經驗,小野的媽媽說:「不是說疫情來了,你才跟他約法三章,好習慣的養成在於平時,你突然的強制只會引起他的叛逆情緒,平時多一些付出,關鍵時刻才能省心。」

  小野的媽媽一直秉承「育兒就育己」的觀念,在日常生活中嚴於律己,以身作則。復工之前,為了給小野樹立榜樣,雖然爸爸媽媽不上班,也照樣每天7:00起床,晚上9:30之前熄燈。

  疫情期間最重要的就是安全,這也是小野媽媽一直嚴格強調的。在小野家,門口放著一瓶酒精,外出回來先用酒精把鞋底噴一噴,再把門把手噴一下才能開門進門;爺爺奶奶離他們家很近,但即便很近也沒有進到家裡,尤其是疫情嚴控的那段時間,奶奶很想小野,也只是送點吃的到門口,不是小野媽媽不讓進是奶奶也有安全意識。

  在學習活動方面,直到疫情穩定,每天早上9點鐘奶奶到家裡接著小野戶外活動一上午,中午回去吃飯,下午就開始學習(背詩還有思維課等)。疫情期間孩子憋得慌,大人也一樣,但小野媽媽不是個慣孩子的媽媽,尤其是小男孩有意培養他的獨立能力,所以每天下午4點到5點鐘屬於他們各自的「個人時間」,小野在家看電視打遊戲看書,她自己出門溜達。現在絕大多數家長不可能做到這一點,但她說就是一點點練出來的,剛開始5分鐘、10分鐘,後來半個小時,最後到一個小時。為強調了培養小野獨自在家的能力,媽媽可是下足了功夫,反覆強調「有人敲門不要開,媽媽回來自己有鑰匙」,為此還捏著嗓子假扮陌生人進行敲門演練。疫情期間對別的孩子來說可能比較痛苦,但就是這段日子,讓小野養成了很多好習慣:有時間觀念、有學習意識、有獨立能力。

  問題:居家「神獸」容易出現的五大心理問題

  青島市市立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王克常年致力於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研究,本次疫情期間,小希並非個案,她碰到的「問題孩子」不在少數。為此,她總結分析出疫情期間孩子容易出現的五大心理問題。

  一是孩子性情方面的變化,容易煩躁、恐慌、亂發脾氣。不少家長描述,有的不停叨叨甚至罵罵咧咧,有的亂蹦亂跳搞得雞犬不寧,有的滿地打滾磨破了好幾條褲子,有的不停吃零食填塞生活,有的精力異常旺盛不睡覺……「其實,這都是正常的情況!」王克解釋,因為長久在家中隔離,遠離人群和社交,無論孩子的認知水平是怎麼樣,都會或多或少的感受到焦慮。焦慮的背後,其實是有一種重獲控制感,重獲安全感的需要。

  二是孩子不願意上網課。王克說,其實這些孩子在非疫情期間也會不定時出現,這類孩子常伴有比較明顯的情緒問題,除了不能堅持上課、厭學,還有睡眠質量下降、沒有食慾、悶悶不樂、害怕見人、不願意出門等表現。

  三是與家長矛盾激化。疫情期間,家長對孩子的關注集中在是否按時上網課、是否及時寫作業等方面,卻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感受引起孩子不滿;有些父母強烈的控制欲、過分的管束以及缺失的關愛,使本來就關在家裡像籠中小鳥的孩子內心更加壓抑和憤懣,導致平時的小事都成了家長和孩子吵架的導火索,孩子逆反心理越發嚴重,讓無數家長為之頭疼不已。

  四是醉心於網絡電子遊戲。疫情期間,孩子們沒有社交生活,沒有娛樂的發洩途徑,更容易沉迷於遊戲。因為電子遊戲都是遊戲開發者根據市場需求和玩家的喜好特意開發的,有很強的針對性,而愛玩遊戲又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孩子一旦開始玩網路遊戲,就很容易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五是過度防疫,緊張、焦慮,甚至是強迫清潔等行為。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孩子的心理調整能力不足以應對巨大的壓力和生活變故,害怕類似的疫情會隨時再到來,害怕身邊的親人因為類似的意外離世,害怕自己因為無意中攜帶了病毒害了自己和別人,看到別人或者自己有普通流感症狀也會異常恐慌並出現心律不齊、出虛汗等生理反應等。

  對策:保持情緒平穩,增加高效的親子陪伴

  疫情期間,家長如何守護居家的「神獸」,保證他們的身心健康呢?王克指出,家長首先要合理地向孩子解釋疫情,保持溝通態度。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根據他們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給予不同方式的解釋,但原則上都要真實而簡潔。比如對於年齡比較小的幼兒,可以選擇給予繪本或故事形式。對於年齡稍大,會上網查看資料的孩子,可以適當引導他們尋找一些專業的科普資料,比如兒童百科全書、十萬個為什麼、記錄片等關於病毒的知識。家長們需要注意保護孩子,減少接觸負面信息的機會;平時應注重豐富孩子的室內活動。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嘗試有創意的活動,提升孩子的生活技能。比如跟孩子一起做家務、教孩子做一些美食,通過這些活動豐富孩子的生活內容,也可以平復孩子的情緒;更要注重增加高效的親子陪伴。父母的有效陪伴包括「物理維度」和「精神層面」。家長應每日抽出固定時間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一天的活動及孩子自身的感受。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都渴望獨立,渴望尊重,父母可以試著協助他們,而不是打壓他們的獨立自主的成長之路,父母儘量少控制,多理解,多給孩子空間,取得孩子的信任。

  「還有相當重要的一點是家長要保持自身情緒平穩。」王克強調,不良的情緒是具有「傳染性」的,孩子是家長的「複印件」,家長自身情緒出了問題,孩子這個「複印件」同樣也容易出現情緒的異常。每一個家長,肯定都不希望孩子複製自己的「創傷模式」,而是能夠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和學習,最大限度的縮小疫情帶來的負面情緒。因此家長首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設,儲備充足的知識和技巧應對家裡的小神獸的教育。

  此外,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時間及娛樂時間。家長與孩子共同制定學習計劃時間表,適時檢查孩子作業。不要總是埋怨孩子拖沓,家長先反思自己的行為,往往拖沓的孩子背後有個拖沓的父母。讓孩子參與到計劃的制定中去,勞逸結合,父母和孩子共同執行,互相監督,平等對待。無論是家長或者孩子出現了焦慮、抑鬱、強迫等精神症狀,都應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危機幹預或心理健康服務幫助,儘早排解過慮的恐慌情緒。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面對疫情如何重塑親子關係
    在專家看來,家長角色的增多,時空的轉變以及家長、孩子雙方的心理特點,都增加了疫情下親子關係的複雜性。「疫情幾乎是在一夜之間把孩子完全交給了家長。」王成表示,「家長還扮演了老師的角色,負責管理孩子的學習生活,親子之間可能發生矛盾的衝突點增加了。」
  • 親子關係矛盾重重?增強親子間的「陪伴和溝通」,才是問題的關鍵
    在父母的眼中,自己給孩子所能有的一切,好的物質生活,好的學校,除了陪伴。艾米是在上高中以後和父母決裂的,課業的負擔,同學之間的矛盾,父母的冷漠壓潰了艾米的心理防線,她變得叛逆,厭學,親子關係岌岌可危。在艾米和父母的關係中,艾米並沒有錯,父母也自認為沒有錯,錯就錯在艾米的父母錯誤的預估了親子關係在孩子成長中多起到的重要作用。感情是雙方的,親子關係也不例外。
  • 收走手機孩子情緒失控 心理專家:家長要深入了解背後原因
    記者就此聯繫了心理專家,了解其中的原因及如何幫助家長處理此類問題。案例 手機被收情緒激動 家長不知如何疏導吳先生的孩子今年讀小學五年級,每天放學後,孩子會通過手機完成課後作業。吳先生經常發現,孩子做完作業後沒有關掉手機,而是玩起了手機遊戲。當他提醒孩子時,孩子滿口答應「馬上關」「等一會兒」,卻目不轉睛,手不離機。
  • 如何建立和諧親子關係?聽坪地心理專家怎麼說
    聽兩名坪地心理專家怎麼說近期小編聽到有青少年自殺的新聞內心很沉重正值花樣年紀的青少年本該沐浴在陽光裡好好享受最美好的時光擁有無限可能的前程選擇結束年輕的生命這樣的結果也讓大家扼腕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是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努力的方向其中良好的親子關係
  • 怎樣過好暑假 學會溝通陪伴減少親子衝突
    暑假已經開始一個星期了,假期中親子究竟該如何相處?在前天下午的新民健康大講堂暨上海科普大講堂上,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特聘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陳默說,每年9月新學期開學,就會接到不少孩子的抱怨,「投訴」暑假過得有遺憾、不開心。「其實,這就意味著,這些孩子在假期遭遇了親子矛盾。」
  • 心理健康:長時間宅在家中,易激化夫妻矛盾
    宅在家裡的夫妻,對生活感到不適應疫情開始的時候,不少人會感到恐慌、無助、焦慮,但隨著假期延長、疫情控制、新聞疲勞等因素,心理關注點逐漸轉移到身邊人,比如孩子是否學習上進、自律自強;與父母相處時,是否感到格格不入、處處受限;尤其是自己的愛人,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缺點、為什麼沒有話可說?齊女士有兩個正在上小學的孩子,整個假期她都覺得自己在擔驚受怕、焦頭爛額中度過。
  • ...聖心安諾心理諮詢 關注心理健康 提高學習成績 解決親子矛盾
    聖心安諾心理諮詢師為您解答,影響孩子成長和學習成績的,不只是努力和智力,還有情緒、習慣等其他因素。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一旦孩子脫離校園,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就突顯出來。因此,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家長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引起重視而未重視的。聖心安諾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專業心理評估,針對性幫助和服務,提供適合孩子成長發展的方案和計劃。
  • 疫情期間,我們用微信給孩子發每日學習建議,來避免親子矛盾
    拒絕溝通的女孩次數多了,當發現親子矛盾有激化的徵兆時,我們與小李溝通:&34;經過協商,我們本著培養良好親子關係的目的,達成一致意見,將隨時想起、隨口提醒小李的溝通方式,改為編寫成文字,以微信為溝通平臺,進行日常親子互動,也約定了她自我管理的規則。
  • 宅家學起來 | 親子 「宅」在家裡,聽聽專家的解讀親子遊戲、親子...
    宅家學起來 | 親子 「宅」在家裡,聽聽專家的解讀親子遊戲、親子閱讀!點擊藍字關注蕭山婦聯疫情當前,減少外出是黨和國家的號召,卻也是陪伴愛人、陪伴孩子的良好時機。生活在當下,如何與家人相處,如何高質量陪伴孩子是生活中重要的課題。
  • 心理諮詢師稱親子矛盾八成問題在爸媽
    【核心提示】親子矛盾八成問題出在爸媽身上&mdash.心理諮詢師給家長布置&ldquo.作為專家級的心理諮詢師,她最想說的一句話是:春節長假裡,請平時忙碌的家長們補上親子課。家長的權威,還會贏得孩子更多尊重。
  • 緊張焦慮、不知所措、親子衝突……疫情期間學生「心病」如何化解
    >北京師範大學學生心理諮詢與服務中心副研究員,曾任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彭瑋婧 湖南省教科院心理教育與生涯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心理教研員 苗婧雯 山東省威海市望島小學心理教師,威海市環翠區教體局針對疫情組建的心理健康輔導教師團隊首席專家
  • 直播預告 | 遊戲力:後疫情時期最美的親子時光
    ©️電影《龍貓》對家長和孩子來說,疫情時期,隔離在家,朝夕相處,親子生活漸漸由最初的新鮮開始變得有些無聊,也催生了相處矛盾,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親子共處的種種問題和解決方案8月15日晚上7:30,三聯生活周刊將聯合美贊臣開啟第五場線上活動「遊戲力:後疫情時期最美的親子時光」,探討大環境變化下,親子教育的出口以及如何通過遊戲為親子時光增彩。
  • 高質高效陪伴成為早教關鍵詞 DaDaBaby引領「親子共學」早教時代
    眾所周知,「親子陪伴」對於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孩子年幼的時期。通過父母的陪伴,孩子才逐漸構建起對自己的認知,實現自我人格的形成與完善。因此父母如何高效有質量地陪伴孩子,關乎孩子的未來。
  • 疫情期間親子關係緊張怎麼辦?心理學專家分享家庭教育「五部曲」 |...
    心理專家給出7「心」建議:專家為你解答心理學教授為你講解聽心理專家分享建議:疫情當下如何向孩子解釋新冠肺炎?聽聽心理專家怎麼說:防疫期間與家人有矛盾如何處理?心理學專家給出4點建議用「心」戰「疫」⑱:防疫期間如何科學認識疫情,緩解擔憂恐慌?聽心理學專家詳解:心理學專家為你支招:聽心理專家詳解:面對疫情出現「3F」身心反應怎麼辦?
  • 高效陪伴、適齡化教學,解鎖趣味親子時刻
    在當代,有部分家庭光重視教育而忽略了給孩子的陪伴,其實,陪伴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關鍵詞。有數據實驗表明,在幼時得到足夠的陪伴,獲取足夠安全感的孩子,在未來成長道路上會更勇敢、自信。在這個快消費時代,時間即是金錢,如何用更少的時間獲得更大的收益,如何能在陪伴的基礎上又能給孩子適宜的鍛鍊和早教?選擇鯨魚堡親子遊泳就夠了!
  • 「包大人」阮星航:公審親子矛盾,發出孩子們的心聲
    由廣東省教育廳指導、廣東廣播電視臺珠江頻道製作,阮星航主持,黎瑞恩、東山少爺、張瑩、李靜雯、雲菲等親子大咖參與互動的10集原創親子綜藝——《人細鬼大》在春節前已經登陸本土,疫情期間,節目短暫停錄,本周日(3月22日)節目再度復錄,並於珠江頻道每周六21:40準時與觀眾見面。
  • 鹿城親子 健康陪伴——看「小小生活家」各顯神通
    親子節的永久主題是「陪伴」,每年重點打造的板塊不一樣:2017年是「感恩·陪伴」,感恩父母的養育,感恩孩子的陪伴,讓愛在彼此心中流淌;2018年是「閱讀·陪伴」,美好閱讀,詩意遠行,十萬多個家庭參與其中、200多個親子讀行會逐漸成型;2019年是「勞動·陪伴」,推動家校社合作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提升勞動能力。
  • 疫情間「神獸」的居家史 有人沉迷網絡有人背會40首詩
    近3個月來,青島婦兒醫院接診墜樓、墜床等墜落傷患兒近百例,其中近30名患兒需住院接受治療;市立醫院心理門診突然多了一大波「問題孩子」……家長們吐槽,疫情期間「神獸」的居家史,簡直是不忍回顧的血淚史,很多人感到心力交瘁,無數次在崩潰的邊緣徘徊。
  • 播撒愛,傳遞愛 徐途瓊名園長工作室「線上沙龍」話親子陪伴
    市級工作室學員張弟表示,高質量的陪伴強調親子之間的深度互動,包括情感、心理、思想等多方面,讓孩子在這種互動中感受到「愛」與「被愛」,感受到體驗與收穫;汪琴認為,當孩子在認真看書、畫畫或沒有尋求幫助的時候,「不冒然打擾」就是最好的陪伴。
  • 北京醫童康心理診所:幫助孩子應對疫情心理恐慌,家長的穩定至關重要
    心陪伴心理 題註:突如其來的疫情,將一個個家庭框在了小小的家裡面。開學季,孩子不能返校,每日通過網絡要完成學習任務,家長們一面通過網絡和電話忙著應付工作,一面還要輔導孩子學習和作業。疫情壓力之下,面對孩子越來越暴躁的脾氣,焦慮的家長更是手足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