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6日訊,周六夜裡11點,白天人聲鼎沸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三號航站樓開始歸於平靜,人群在握手、擁抱、寒暄和道別中漸漸消散,這裡將慢慢進入一天中最空閒的時段。而對孫正國來說,一天中最忙碌的時刻或許才剛剛開始。
今年48歲的孫正國,是北京博維航空設施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維公司」)機電保障部的高級維修技師,他和同事們被稱為「國門電梯衛士」,維護著首都機場三座航站樓及周邊區域的688部電梯。
從業29年來,孫正國獲獎無數、榮譽等身,被尊為「國門工匠」,但他依然默默奔忙在一線。他甚至說,不希望旅客注意到自己,因為那有可能意味著電梯出故障了。
「沒多久又要春運了,機場的電梯不僅負荷大,而且安全級別高,絕不能有任何紕漏。一號航站樓最老的電梯,和我的工齡一樣,29歲了;三號航站樓最年輕的電梯才1歲多。我們的工作,就是讓這些老的小的都平穩運行,順順噹噹接送旅客。至於我們,待在幕後就好了。」
誤差必須控制在「+2%」內這個晚上的第一項工作,是維保一臺位於4層出發大廳的扶梯。孫正國帶著徒弟郝劍鋒,用安全圍擋將扶梯兩端封閉,開始了一次計劃中的「保養」。
「就跟汽車保養一樣,只不過周期短很多,每部電梯保養周期不超過15天。」
博維公司負責的688部電梯中,有54%是扶梯和自動人行道。寬度在1米左右的扶梯,每小時的運力約9000人,而且可以不間斷運行。相對於直梯來說,扶梯和自動人行道是更高效的運力解決方案。但與直梯相比,扶梯和自動人行道的維保工作量要大得多。
「進入井道,就可以完成大部分直梯檢查。而扶梯的檢查內容很多都需要拆解。」孫正國首先檢查的是扶梯的扶手帶。在運行過程中,必須有充足而合適的牽引力,以保證扶手帶與梯級同步,誤差必須控制在「+2%」以內。「通俗說,就是扶手帶最多只能比梯級快2%,給人的感覺就是搭乘扶梯時,手稍稍靠前一點。為什麼這樣規定?因為扶手帶即便稍快,人感覺手往前走,也會自動調整。但如果扶手帶變慢,人手往後,就很難調整重心,有摔倒的危險。」
如果扶手帶出現問題,就需要更換,那就是個大工程。首都機場最長的一條自動人行道使用區段達96米,一根扶手帶有約200米長。以往,單單是拆掉一條舊扶手帶就需要約7個小時。現在採用現場熔接技術,增加效率,但安裝調試依舊費時。
扶手帶檢查完畢,接下來是裙板與梯級之間的毛刷。「這個毛刷是後加的。按規定,裙板與梯級之間的間隙必須在4毫米以內。但是以往的經驗,孩子的涼鞋、大人的拖鞋,還是有夾進去的可能。至於登機牌、身份證就更容易漏進去了。」
「還有高跟鞋跟和戒指呢。」郝劍鋒補充說,在有毛刷前,他們經常接到乘客的緊急電話:「那邊要上飛機了,這邊登機牌掉間隙裡了」。遇到這種情況,以往也只能緊急拆解,幫乘客尋找。
每次巡檢3萬步6個小時一部扶梯的普通維保,大約歷時兩三個小時,扶手帶和毛刷只是「熱身」,還有各類保護、制動、驅動裝置需要一一檢查。
維保,在晚上進行,是為了最大限度減小電梯停用對旅客的影響。白天,「電梯衛士」們有一項重要工作——巡檢。博維公司機電保障部的一線維修工,分成了四個班。一個是正常班,周一到周五每天早8點到晚5點。其餘三個都是倒班,用來接替正常班值夜班。如果趕上周末,是一個24小時班,就如這個周六的孫正國和郝劍鋒。
博維公司負責範圍內包括三號航站樓的415部電梯、二號航站樓的161部電梯和一號航站樓的21部電梯。三號航站樓設備數量最多,又被細分為T3C(國內段)、T3D(國航國內段)、T3E(國際段)。最繁忙的T3C涉及245部電梯,再分割成前廳、東指廊、西指廊三部分。每部分約80部電梯,維修工每天要走3萬步,歷時6個小時,才能巡檢一遍。
作為公司唯一一名高級維修技師,孫正國比所有普通維修工都忙,博維公司負責的三個航站樓、機場塔臺、停車場及周邊大廈、酒店的電梯,他都得按計劃進行巡視。
10個品牌多種語言N類代碼為什麼孫正國最忙?除了29年如一日的踏實苦幹,他無人能及的技術能力,讓同事們遇到難以攻克的「疑難雜症」時,第一個就想到「找孫工」。
29年前,電梯裡運轉著的還是「交流異步電動機」,現在已經變成「永磁同步無齒輪曳引機」。電梯已經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機電設備,而涵蓋了計算機、液壓、物聯網等諸多新技術。
郝劍鋒透露,師父孫正國其實是被「挖」到博維公司來的:「因為從生產、安裝、維修到調試,幾乎所有與電梯相關的關鍵環節師父都經歷過。」2008年,就在三號航站樓投入使用前,孫正國正式成為博維公司的一員。郝劍鋒補充說,博維公司負責的這688部電梯,涉及10個不同品牌,僅圖紙就有中文、英文、德文、日文等多種語言。能直觀反映電梯故障的故障代碼,又有數字、數字字母組合、16進位等多類。能把這些全都吃透的,只有孫正國,「所以師父是最忙的那一個。」
郝劍鋒開玩笑說,比師父更忙的,恐怕只有「九龍壁」直梯了。
在三號航站樓前廳有兩部觀光直梯,因它們在二層到達大廳的位置靠近九龍壁而得名。這兩部直梯,雖然運力有限,但是通達5個服務樓層,所以每天上下超過千次。高負荷,一般就意味著較高的故障率。
2013年,九龍壁直梯曾不定時出現怪異故障——無論摁哪個樓層按鈕,都只能去4層。孫正國帶著同事們,反覆檢查,歷時近一個月,找出「通信線路壓降異常」這個根源。「最後師父給通信線路加裝了一個補償電源,看起來解決方案很簡單,但找到故障源,才是最顯功力的地方。」
每天說話都很少用長句除了應對九龍壁直梯這種突發狀況,孫正國和同事們的工作還有一個重要任務——保障。
首都機場每年的旅客吞吐量已經超過9000萬人次,連續七年穩居世界第二。每天來來往往的近30萬人次客流中,有一些是政務、商務要客,還有一些是公眾人物,這時候就需要像孫正國這樣技術硬、服務好的骨幹們進行現場保障。「簡單說,就是在現場保證電梯不出故障。」孫正國說,保障工作中最怕遇到的就是過於激動的粉絲。「有時候明星一出現,粉絲們就湧過來,那麼多人,電梯就這麼點兒寬,擠得都晃。這肯定不行,得緊急關閉。」
問孫正國還記得「保障」過哪些娛樂明星嗎?他搖搖頭,「工作時候,注意力全在電梯上了」。
29年來,孫正國一直如此。連徒弟郝劍鋒都說他太低調,甚至連平時說話,都很少用長句。「我之前是做電腦教學的,電梯知識就是一張白紙,看圖紙跟看天書一樣,線路在我眼裡就是漁網。師父教學起來,也是以做為主,很少說,每次說就是點睛的幾句。」
29年來,孫正國先後獲得過「北京市職工職業技能大賽電梯維修工冠軍」、「全國民航五一勞動獎章」、「首都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更被業界冠以「國門工匠」的頭銜。這些獎盃被收納在首都機場三號航站樓前廳地下二層的「正國勞模創新工作室」裡。而榮譽則早被孫正國封存進記憶裡。「說實話,這些榮譽都是過去的,咱還是得踏實工作。機場特殊,電梯壞了耽誤太多人,所以我們一刻也不能放鬆,馬上春運,得保證旅客們都能順利回家過年。」攝影 安旭東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孫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