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的時候,河北的易縣出土了一方銅璽,晚清一位著名的王姓學者得到信後,竟用150兩銀子,將其買了過來,按照現在的市場價(一兩銀子約價值500元),150兩銀子就是7萬5千塊,為何王先生肯用這麼高的價格,買來這方銅璽,您想要知道事情背後的真相,那就讓小編給您從頭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河北的易縣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是屬於燕國的地盤,相信燕國的太子丹派刺客刺殺秦王的故事,沒有人不知道。
這枚銅印是材質是青銅,可是顏色卻是黑黝黝的,上面寫的印文是「日庚都萃車馬」。很多讀者看到這裡,都會覺得奇怪——這也不像是古代官員用的印啊!
我們隨便舉幾個例子,比如明朝的銅印上,寫著「木答裡山衛指揮使司」這幾個字,說明這是一枚戍邊的指揮使司用的官印。北宋的青銅印上寫著:「拱聖下七都虞侯朱記」說明這個印是北宋禁軍,一位都虞侯的印信。
日庚都萃車馬——這代表著什麼意思?不僅一般讀者看著糊塗,就是對此不精通的專家,看著也是如墜五裡雲霧。下面小編不賣關子了,直接給您揭秘,這枚銅印不是人用的,而是給馬用的。
評書大師單田芳有一句話,經常掛在嘴邊——大將軍沒有戰馬,如折雙腿。這句話意思很明顯,那就是說,冷兵器時代,你想上陣殺敵,必須要有戰馬,沒有戰馬,基本上會死得很難看。
可是根據資料記載,當時的燕國有軍隊幾十萬人,戰車六百輛,戰馬六千匹。士兵會說話,將軍問士兵的名字,他可以張口就答,可是馬匹不成,那麼如何更好地區分馬匹的歸屬,當時聰明的工匠們,就創研出了一種烙馬印。
當時的河北易縣有一個地方,名叫日庚都。這個地方應該是燕國一個主要的戰馬飼養場,為了區別燕國其他處的戰馬,凡是日庚都的戰馬,都必須烙上「日庚都萃車馬」的印章。
那麼這枚銅印不是青銅色,而是黑黝黝的顏色,就很好解釋了——因為它的顏色是烙馬時,被火燒出來的。這枚印目前不在國內,而在京都的有鄰館——它漂洋過海的經過,請讀者自行百度,小編就不寫了。
為何這枚烙馬印,窗戶裡面吹喇叭——聲名在外,並堪稱難得的寶貝,這道理有三點:
首先:國內曾經出土過幾塊烙馬印,可是不管哪方銅印,都沒有「日庚都萃車馬」的年代最久,用現代人的話總結這件文物就是:人們都知道,第一個踏上月球的是尼爾·阿姆斯特朗,誰會記得第二個踏上月球的人是誰?第一就是這樣的獨特和排他。
接著:這方烙馬印上的鐫刻是精品中的精品。現代人的唐詩、宋詞和毛筆字都沒古代人寫的好,而讓現代鐫刻師們騎著快馬跑三天,也是追不上古人刻印的境界。
為何這樣說,道理很簡單。因為現在已經沒有了那個全民都使用印章的大範圍,刻印師不管多厲害,都達不到古代刻印師的那種嫻熟、穩重的境界。
現代的刻印師曾經這樣形容這方烙馬印:清袁三俊《篆刻十三略》:章法須次第相尋,脈絡相貫。如營室廬者,堂戶庭除,自有位置,大約於俯仰相背間,望之一氣貫注,便覺顧盼生姿,婉轉流通也。
最後:這方烙馬印揭示了燕國時代的馬政制度。
春秋戰國的時代,各諸侯國之間,流傳著這樣一種共識: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為何馬政會如此重要,要知道,古代運輸用的是馬車,前線打仗用的是戰馬,就連皇帝出遊,都得乘坐六乘或者是四乘的馬車。
現代人沒有了馬,啥也感覺不到,古代人沒有了馬,那可真的就等於斷掉了一雙腿。
正因為有上述三個重要的原因,這方「日庚都萃車馬」才會顯得如此的珍貴,有讀者會問,在華夏的大地上,有沒有比這個還要更久遠、更珍貴的烙馬印?小編態度樂觀,同時也希望,在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之下,那些更有文化內涵,更有歷史意義的烙馬印,會大幅度湧現!……